 无障碍    长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深圳市光明区水务局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440300MB2D067238/2021-00035 分类:
发布机构: 深圳市光明区水务局 成文日期: 2021-06-30
名称: 雨季不“看海”,内涝说再见——光明区“海绵城市”建设成效显著
文号: 发布日期: 2021-06-30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雨季不“看海”,内涝说再见——光明区“海绵城市”建设成效显著

发布日期:2021-06-30  浏览次数:-

  6月28日,光明区在6月22日经历了全市最大日降雨量134.1mm,最大小时降雨量61.7mm,超过三年一遇水平。雨后,光明区海绵办工作人员巡查时发现,在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现场,路面无径流,路口无内涝,校园无积水,行走不湿鞋,环境清爽舒心,海绵城市建设成效显著!

  在城市开发建设发展中,地面硬化占比不断提高,水文条件发生变化,城市的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面临严峻挑战,成为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海绵城市建设成为破解这一“城市病”的有效良方。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光明区以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为契机,深入贯彻“+海绵”理念,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十三五”期间,全区新增海绵城市建设面积24.75平方公里,累计达26.27平方公里,占辖区城市建成区面积的36.7%。强降雨天气是对光明区海绵城市建设成效的重大考验,而海绵城市建设扭转了试点区域本底差的问题,实现了“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的群众福祉需求,为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夯实了水务基础。

  区海绵办秉承“海绵惠民”理念,在光明街道光明新村试点采用竖向组织、下沉绿地等设计思路,通过径流组织网络的系统方案,并利用旱溪将功能与景观相融合,实现了雨水滞蓄、径流削峰和错峰排放的应急处置能力,完成了排水管网进社区的目标,显著提升了城市生活环境品质。

  牛山路试点采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进行全段设计,发挥中央绿化带、机非隔离绿化带、人行道的三重协同作用,使道路排水能力提高至5年一遇的排水标准,大大提升了城市应变能力。

  深圳实验学校(光明部)试点门前为地势较低的十字路口,整改前逢雨必涝寸步难行,严重影响周边市民生产生活。整治过程中综合运用海绵城市滞留、排放等措施,在内涝点上游新城公园及学校源头滞留雨水、延滞雨水峰值,拉通华裕路雨水排放通道分流内涝点上游雨水,并结合校门前空地增设的多级雨水花园,综合实现了内涝消除和海绵科普等。

  光明区还大力实施智慧海绵项目,通过智慧分析、动态评估试点区内流量、液位、降雨、水质等指标,让海绵城市建设的成果反映在监测中,让海绵城市建设的成效体现在数据上。另一方面通过搭建智慧海绵在线监测平台,区海绵办工作人员可实时获取试点区全域监测数据库,整合分析数据,掌握汛期水质水量情况。

  当前,光明区正积极探索海绵城市长效推进机制,推动海绵城市由“国家试点”向“先行示范”迈进,聚焦品质提升,进一步打造精品“海绵”。践行光明区高质量高颜值发展要求,海绵城市建设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