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光明区水务局被评为“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先进集体”。这是2020年光明凤凰城海绵城市建设三年试点总验收获得全国第一后,该局交出的又一优秀答卷。
治水成效呈现“三个根本性变化”
2月11日,在谈到治水成效时,光明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该局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特别是2018年光明行政区成立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举全区之力推进水污染治理攻坚,治水成效显著,可以用“三个根本性变化”来概括:一是水务基础设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该局用差不多四年时间基本补齐了过去四十年的欠账,其中排水管网密度、污水处理能力都翻了一番。二是水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全区15条主要河流水质提前达到了地表水V类、148个小微黑臭水体在全市率先完成销号,水质达到20多年来的最好水平,按时交出了“小微全灭、黑臭全除”“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靓丽答卷。三是水务管养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全市率先开展了“水务管养进社区”、率先实行了“水务设施一体化管理改革”、率先构建了“全科水务网格”,实现了水务设施一家统管、全部纳管,水务事务一体化、全要素管理。
探索形成“光明治水模式”
在治水过程中,光明区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河长统领,积极探索形成了“光明治水模式”。包括创新构建“1+3+N”的治水指挥体系及“集中办公、流水作业”的工程建管模式,在全市率先提出“两个延伸”,创新构建“红水工”党建品牌,以及前面提到的在全市率先实行水务设施一体化管理改革,等等。
以河长制工作为例,区水务局先后印发了4个总河长令,推动水环境治理从工程向管理延伸、各级河长从巡河向巡流域延伸,其中,2021年创新构建了以社区为单元的水环境管理责任体系,社区级河长成为基层治水的“总牵头、总协调”,形成了以“基层河长为牵引,社区书记为主导,水务网格为配套”的基层治水新模式,河长制实现从“全面建立”到“全面见效”。
取得“四个新”的进展和成效
2021年,区水务局在高质量高颜值发展方面工作取得了“四个新”的进展和成效。
第一个“新”,是水环境治理工作取得新成效。2021年,15条主要河流断面V类水达标率为100%,同比增长12.56%。16个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断面的水质全部达到了Ⅳ类水以上,其中Ⅲ类水质断面有13个,同比增长86%,顺利通过了中央环保督察的验收考核。
第二个“新”,是供水和节水工作迈上新台阶。完成了31个小区优质饮用水入户工程和25个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提标改造,基本实现居民小区优质饮用水入户全覆盖。在全市率先推行再生水大规模用于市政浇洒,每年可节约自来水约300万立方米。光明区节水型社会达标创建以高分通过了省水利厅的验收。
第三个“新”,是高颜值城区建设取得新进展。通过碧道建设助力片区的颜值提升和一河两岸高质量发展,2021年新贯通30公里碧道,其中茅洲河边的滨海明珠工业园华丽转身为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过渡校区),曾经的木墩河河心路暗渠段两岸蜕变为繁华商圈,成为了市民群众亲水乐水的“网红打卡点”,治水成效获得市民群众点赞。
第四个“新”,是水务管理改革工作又有新突破。在全市率先出台了区一级水务基础设施空间规划,与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市政专规等规划充分做好衔接,落实了水务设施用地需求,对河湖、小微水体等涉水空间管控提出了规划指引。
2022年目标:通过“一张蓝图”引领“三区”建设
2022年,区水务局将通过“一张蓝图”引领“三区”建设,重点抓好污水零直排示范区、水务综合改革示范区、水生态修复典范区建设“这三件大事”,推动治水由“治污提质”向“长制久清”迈进,推动原“三水分离”向优饮水入户、生态水入河、再生水入厂的新“三水分离”迈进。
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新的一年,将从榜样中秉承初心,力争在水资源节约利用和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形成新的突破,努力打造水务治理现代化先行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