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光明教育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聚焦党建引领、学位供给、优质均衡等重点工作,笃行不怠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光明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擦亮一个品牌,党建引领有新气象
1.党建引领教育见行见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认真落实“第一议题”和“三会一课”制度,开展党纪学习教育读书班、集体研讨等系列活动,各级党组织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274次、开展读书班72次及纪律党课112次。严格落实师德师风建设监督检查机制,实现“负面清单”排查整改100%覆盖。
2.党建赋能夯实基层建设。持续推进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走深走实,实施中小学校党建“示范引领”计划,公办幼儿园联合党支部发挥作用效能明显。2024年,入选省中小学名书记工作室主持人1名,获评第二批省基础教育党建工作示范校1个、市优秀基层党组织1个、区优秀基层党组织称号3个。
3.思政教育培根铸魂育人。打造“科学城里的思政课”,拓展5条“行走的思政课”,开展活动29场。打造光明“匠心·德育”名片工程,实施“普法强师工程”。区教育局获评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研究成果组织工作先进单位。百花实验学校获评“全国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光明学子获省中小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法治素养竞赛二等奖。
(二)肩负一份责任,教育服务有新提升
1.创新教育帮扶合作模式。倾力开展“组团式”教育帮扶,选派支教团队9个、支教教师65人,揭牌合作办学学校3所。
2.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水平。新增12027套午休设施设备,全面落实“午休舒心躺睡”工程。完成28所学校学生食堂改造,实现中小学校内供餐全覆盖。推动17所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累计接待9.5万人。全市基础教育招生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在光明召开,招生工作获全市肯定。完成人大建议、政协提案92件,实现完成率、满意率双项指标“100%”。
3.家庭教育工作再创佳绩。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经验获全省推广,获评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全省三个)。“乐学光明”品牌项目获“2024年深圳市十大终身学习品牌”称号。
(三)加速一批建设,教育品质有新突破
1.学位建设全面提速增效。新改扩建中小学7所、幼儿园17所,新增中小学学位11865座、学前学位6210座。中职学校过渡校区交付使用,新增学位360座。
2.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通过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实地核查(全省仅三个区县),实现公办园在园儿童占比达65.03%,普惠园覆盖率超国家标准15个百分点,提前超额完成30所优质特色示范园建设任务。
3.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通过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省督导评估认定实地核查。与深圳大学附属中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深圳理工大学开展教育合作,深圳实验光明科林学校等6所优质合作项目投用。成立深圳市光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教育集团、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集团)、深圳外国语学校光明学校(集团),实现公办中小学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超60%。
4.完善教育链条补齐短板。光明区贝赛思外国语学校建成开学,区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办招生,深圳理工大学揭牌成立,实现教育链条全贯通。新增3所学校开设融合教育班。
(四)提交一份答卷,育人成果有新成绩
1.科学教育创新先行示范。构建“科学-科普-科创-科学院”的“大科学”教育体系,实现中小学100%配备科学校长,义务教育学校100%开设人工智能课程,认定首批家庭科学实验室39个,评选科创教育种子教师60人,获评广东省首批科学教育示范区,科普学分制试点获评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区第一批典型案例。承办深圳学生创客节(2024)暨第40届深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织超1600名光明学子开展“走近科学城”夏令营研学活动。光明学子斩获第76届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3金1银、匹兹堡大赛7金3银。区高级中学荣获第九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萌芽赛道创新潜力奖(全国最高奖项),红花山小学获评第三十九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大赛科教方案一等奖,理创实验学校获评第四届深圳市科普剧大赛第一名。
2.生态教育丰富文明内涵。启动生态文明教育月,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大讲堂4期,评选生态文明教育种子教师50名、学生社团12个、小课题(小问题)30个、特色学校(幼儿园)20个。新增第七批“广东省绿色学校”9所。
3.五育并举推动融合育人。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6所学校入选广东省校园体育推广学校。劳动教育落实“一校一清单”,新增省劳动教育特色学校3个、省劳动学科教研基地项目核心成员校2个、市劳动教育示范学校7个。
4.数智赋能教育创新转型。“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项目通过工业和信息化部和教育部验收。“新质云校模式的探索与应用”项目入选市教育数字化转型“揭榜挂帅”项目榜单,区域案例获评省教育“双融双创”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二等奖。承办2024年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优质课例展示活动(第一期)。入选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优质课例4节。新增入驻云端学校市级1所、区级5所。
(五)打造一支劲旅,教育队伍有新风采
1.多措并举注入人才动能。面向全国选聘基础教育领域人才10名、正副园长19名、优秀教师76名、应届毕业生925名,其中博士3人、硕士以上占比63%。新增正高级教师4人、高级教师67人。与3所高校建立“教育就业基地”,与肇庆学院共建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
2.聚才蓄能打造领军团队。创新优秀督学和优秀教育管理干部培养机制,组织开展“卓越锻造计划”“毓秀工程”“领雁工程”等系列活动,培育后备干部189人,何立君名督学工作室第二期招收135人。通过编制调动、名师指导交流、公民办学校帮扶等方式,完成教师交流轮岗573人。
3.完善体系打造强师队伍。以中小学教师“筑梦”计划、薪火·PICK UP名师工程等为抓手,形成递进式教师培养体系。4人入选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3人获评省中小学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1人获第八届“叶圣陶”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2人获省小学数学说课比赛一等奖,1人获省第四届初中地理微格课比赛一等奖,1人获省第五届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能力大赛初中组一等奖,1人获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现场展示课一等奖,7人获评市第四届中小学“我最喜爱的班主任”。在市中小幼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区教科院荣获区级单位优秀组织奖,并斩获一等奖10个。17节课入选广东省基础教育精品课,9项成果获市第五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其中特等奖(全市2项),为第一名。
(六)实施一场变革,教育治理有新作为
1.聚力“双减”赋能提质增效。开展“双减”和“课后服务”专项督导,表彰区“双减”工作示范校17所,实现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100%覆盖。实施校外培训机构全域管理,开展“精、准、全”拉网式专项摸排整治,实现学科类培训机构100%清零。
2.深化教育评价综合改革。遴选6所学校试点推行“每周半天计划”,推动育人格局变革。入选市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1个。获评市首批教育评价改革示范学校1所。入选2025年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实验校3所。区教科院获评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年度奖。
3.教育督导助力优质均衡。推进各类教育督导评估,开展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工作,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国测”“省测”前置性专项督导,实现全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100%。
4.齐抓共管筑牢平安校园。压实各类教育机构安全责任,累计整治各类校园安全隐患4355宗,校车云监管平台巡查1886次。健全校园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公办学校、幼儿园100%参与食材集配,实现“互联网+明厨亮灶”智慧系统100%全覆盖。3所学校幼儿园获评2024省、市营养与健康示范学校(园)。
二、2025年工作计划
2025年,光明教育将锚定加快打造教育强区目标,以新担当、新作为,为光明加快建设“一城三区”贡献教育力量。
(一)培根铸魂,提升教育党建引领力
构建“1+19+N”三级党建品牌矩阵,创新开展“一支部一亮点、一校一品”党建品牌提升行动。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机制,推进业务、队伍、作风“三大建设”,聚焦师德师风建设,扎实开展作风整顿。抓实统战工作,积极开展深港澳姊妹学校交流活动。
(二)多元教育,探索协同育人新模式
创新光明区校家社协同育人示范校创建评比模式,探索区“教联体”育人工作机制及社会资源与学校、家庭联通途径。印发《光明区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工作方案》,出台《光明区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创建一批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示范校(园)。
(三)幼有善育,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
实施“集团+学区”学前教育治理体系示范工程、幼儿园安全科技护航工程,建设“智慧幼儿园”,新建幼教集团3个,推动公民办幼儿园协同提质发展。深入实施人才培养“三工程一计划”,培育一批学前教育科学保教示范项目。
(四)优质均衡,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新格局
强化学位供给,新改扩建幼儿园4所、中小学13所,新增基础教育学位超1.9万座。加快推进中职学校标准化建设。争创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实施光明品质及特色学校培育计划,实现公办学校集团化办学100%覆盖。
(五)五育并举,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打造“科学+思政”融合育人特色品牌。深入开展“每周半天计划”“走近科学城”夏令营等活动,持续创建市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教育“双示范区”。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构建“三全”“体、美、劳”等全面育人融合发展体系。
(六)外引内培,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落实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畅通优秀毕业生招聘通道。加强名校长、名园长、名师、名班主任引育,重点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实施薪火·PICK UP名师工程、“卓越锻造计划”等工程计划,培育一批名师、后备干部、名校长。
(七)安全第一,铸牢教育高质量发展安全底板
抓牢抓实校园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等重点领域,推动专项行动纵深开展。加强食品安全智慧监管体系建设,实施学校食堂6S标准化管理,夯实校园食品安全防线。
(八)全域纳管,推动预付式资金监管落地落实
加强校外培训机构全域纳管、分类施策,督促校外培训机构采用“先上课、后付费”模式,加强信息公开,按季度做好信息“三公示”,加大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监督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