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紧紧围绕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奋斗目标,克服重重困难,高质量完成了市区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牵头负责的保障性住房市考核区绩效指标连续六年排名全市第一,全市率先打造国际人才驿站,建筑业产值增速超94%,增速位居全市第一,成功推动“瓶改管”工程圆满收官,监管工地累计获省市优质结构、双优工地等奖项27个。具体工作如下:
一、2024年工作情况
(一)聚焦中心工作,高效筹集供应保障性住房,全力支持科学城人才引进和产业发展
超额完成住房筹集供应任务。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5204套;推动佳兆业云峰汇、电建洺悦鹏著等项目基本建成4808套,完成率120%;新增供应保障性住房9680套,累计惠及620家企事业单位约1.2万名人才。
试点推进产业“三个一”保障。出台《光明区“三个一”助力重点产业发展试点方案》,按照“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模式对重点产业开展住房保障试点。修订保障性租赁住房管理实施细则和人才住房配租评分标准,新增199家规上、国高等资质类企业入库,重点产业住房保障政策进一步优化。
率先谋划打造国际人才驿站。建立“政府发起+国企运营+人才优先+兼顾市场”短期租赁住房保障模式,整栋租赁安居萃云阁162套房源,跨境引进新加坡雅诗阁团队开展高标准装修运营,为海内外高端人才提供高端酒店式公寓。
(二)抢抓政策机遇,大力推动房地产市场回温,住建行业领域经济支撑作用更为凸显
房地产销售止跌回稳。举办“光明加速度 幸福新生活”等靶向推介活动,全力逆转销售颓势,中建观玥名邸90分钟即“日光”,全年供应商品房95.6万平方米,销售98.8万平方米,增速11.6%,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态势明显。
建筑业产值高速增长。持续围绕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多方发力,成功推动29家优质企业落户,新增模块科技、金螳螂等17家优质建筑业企业纳统。2024年建筑业产值410亿元,增速达94%,增速位居全市第一。
(三)探索行业转型,构建绿色低碳建筑产业体系,推动我区建设科技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绿色城区建设成色更足。新建高星级绿色建筑面积177万平方米,新建民用建筑100%落实高星级绿色建筑。统筹推动科技金融大厦等3个重点片区18个第六立面提升项目全面开工,完成提升面积8.8万平方米,集中展现光明科学城别具一格的特色风貌。
智能建造推广成果丰硕。2024年度全国智能建造工作联席会议在我区顺利举办,为广东省首次承办的我国智能建造领域最高级别会议。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273万平方米,科学城体育中心等6个项目获评深圳市智能建造试点,5家企业入选深圳市智能建造产业链企业名录。
BIM技术应用成效显著。成功举办首届“光明杯”建筑科技(BIM)应用大赛,吸引了中建、中交、中冶等建筑头部实力企业以及光明建工、金螳螂等建筑优质力量参与,共计184个项目参赛,加速建筑科技数字产业聚集成势。完成27个既有重要建筑BIM精细化建模,全面提升BIM技术应用质量。
(四)深耕民生服务,完善普惠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现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转变
城区更新改造顺利推进。完成124个城中村数据收集及画像工作,红星新村等3个首发改造项目全面开工。首次全覆盖摸排全区2005年底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对符合改造条件的100%立项,惠及139栋5550户居民。推动高正豪景等8个老旧小区改造开工,加装电梯6台,实现光明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零”的突破。
物业服务质量全面提升。推动成立光明区不动产业发展协会物业管理委员会,开设“物业管理大讲堂”,有效提升物业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对全区140个小区开展“大体检”及专项整治行动,发放物业管理考核奖补资金2721万元,打造新老光明人“和谐新家园”。
“瓶改管”工程圆满收官。历时6年累计推进七批次管道天然气改造工程,推动瓶改管工程全面收官,累计惠及超40万户居民,辖区范围100%实现“应改尽改、能改全改”,成功推动光明从燃气基础薄弱的落后区大跨步迈入“天然气时代”。
(五)坚守安全底线,狠抓行业全链条监管治理,住建安全稳定发展基础更加牢固
建设工程安全监管质效提升。顺利承接市管移交57个项目,针对全区监管体量大幅增长、监管责任最重的实际,全力落实“穿透式”监管,施工领域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上线“深小散”小散工程智慧纳管系统并获全市推广,实现线上全流程、一体化监管。
燃气本质安全水平大幅改善。全市率先完成全区3128家餐饮场所商用可燃气体报警器免费安装联网和风险隐患排查,织密织牢餐饮场所预警信息多方响应“一张网”。推动辖区16.3万燃气用户金属软管置换工作,置换率达98%,位居全市第二。
自建房隐患整治销号高效推进。逐步构建房屋安全风险预警系统,开展老旧房屋智能监测,加强线下停用危房管控督导检查。累计整治销号6120栋自建房,已基本完成部级平台自建房隐患整治销号。
住建领域矛盾纠纷妥善有效化解。以房地产、建筑工地、物业管理三大领域源头治理为抓手,实行分级分类差异化管理,妥善处理了3404宗信访件(占全区44%)和58348件民意速办工单(占全区30%),人均办件数量远超全区各单位,约为街道30倍以上,攻克了一批情况复杂的重点项目,有力维护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二、2025年工作计划
2025年,我局全体干部职工将以前所未有的机遇意识和危机意识大干快上,以奋斗者的姿态赶超奔跑、追求卓越,以更大的决心、更高的标准、更实的举措,争取为光明科学城建设、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交上一份更加亮眼的“成绩单”。
(一)坚持目标导向,力争实现住建领域各项经济指标“新的突破”
加力推动房地产业止跌回稳。落实房地产领域各项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大力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坚持严控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着力优化和改善供给,积极落实“广宣传、强推介、促成交”举措,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全年供应商品房90万平方米,努力实现销售105万平方米。
打造光明建筑产业“绿星链”。创建链接建筑上下游的绿色产业联盟,围绕“补链强链”,重点引进华西安装、雅鑫钢构等优质建筑业企业,加快形成建筑业完整产业链条,推动建筑业总产值不低于500亿元。积极搭建企业交流桥梁,支持建筑科技企业与新能源、智慧交通等领域企业融合发展,助力建筑业企业“出海”。
(二)坚持改革创新,力争实现人才产业住房服务水平“新的突破”
试点推进“三个三”住房保障。以“服务青年人才、助力光明发展”为核心,围绕“三个计划”“三大场景”“三个一”,构建覆盖“来深首站-成长过渡-长远扎根”全周期、多维度住房保障体系。
积极打造“好房子”建设样板。打造好设计、好品质、好建造、好服务的“四好”房子,推动形成一批高品质标杆项目。全年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不少于2600套、基本建成(含竣工)不少于2100套、供应不少于5000套,帮助新市民、青年人实现“安居梦”。
探索实施“新模式”物业服务。大力实施物业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建立健全住宅小区“党建引领+业主自治+行业监管”管理模式,引导物业服务企业加入区物业行业自律组织,推动物业管理行业向专业化、智慧化方向发展。
(三)坚持统筹规划,力争实现城市发展和工程建设品质“新的突破”
大力实施老旧城区改造提升。高质量推动3个城中村首发项目基本完成,推动白鸽场项目开工建设,持续提升城中村功能品质和综合承载力。加快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和加装电梯任务,实施完整社区建设、既有建筑改造利用、燃气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工程,实现更高水平城乡融合发展。
加快推动工程建设标准升级。全域提升工程建设标准,打造一批示范工程、精品工程,全面引领建设品质提档升级。推动建筑废弃物行业规范化发展,鼓励综合利用企业开拓多种类废物分拣线,采用骨料回填、金属回炉等绿色生产工艺,力争将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提升至35%以上。加快推动光明区生态纳土场建设工程立项及建设。
加速推广建设科技试点应用。全域新建民用建筑100%落实高星级绿色建筑,新建绿色建筑面积不少于80万平方米。协调重点项目优先试点智能建造技术,新建不少于4个智能建造试点建设。探索应用光伏一体化、光储直柔等“光伏+建筑”技术,完成不少于4万平方米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及零碳建筑项目建筑。
(四)坚持底线思维,力争实现全域本质安全和治理效能“新的突破”
持续筑牢建筑工地安全防线。强化建安委办统筹力度,重塑建筑施工领域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充分运用督查、警示、约谈、通报、红黑榜等手段,穿透式压实企业主体责任。深入开展建设领域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推动重大事故隐患清零。
着力提升燃气安全管理水平。深入开展全民用气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用气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加强燃气安全管理技防能力建设,督促新建楼盘落实用气楼栋配自闭阀,推广安装燃气泄漏自动报警装置,增设中压、低压燃气管道智能切断阀门,切实提升燃气安全保护质效。
构建房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稳步推动房屋安全管理机制创新,逐步开展房屋体检、房屋养老金、房屋保险三项制度试点工作,着力构建日常巡查、定期体检、重点监控、风险防范、损失保障的全生命周期房屋安全管理新机制。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大局。抓好房地产、建筑工地、物业管理三大领域信访源头治理,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屋住宅类项目全流程质量监管的若干措施》,实现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入市销售、物业服务全周期监管。推广劳资纠纷网络管理平台,推进全额支付“两制”落地。加强化解物业管理矛盾纠纷工作,扎实做好群众诉求服务,全力维护全区经济社会大局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