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首页 > 信息公开 > 政府机构

光明新区发展和财政局2014年工作总结及2015年工作计划

日期:2015年 03月 16日    信息来源: 光明区财政局

字号:

  一、2014年工作回顾

  2014年,发展和财政局在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在新区各单位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全局上下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绿色产业新城的发展主线,按照新区“群众路线年”、“改革创新年”、“平安建设年”的总体要求,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14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GDP)完成632.77亿元,同比增长11.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512.68亿元,同比增长1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66.95亿元,同比增长1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7.81亿元,同比增长13.0%;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231.19亿元,同比增长11.4%;全口径税收收入完成76.97亿元,同比增长23.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46.06亿元,同比增长77.56%。

  2014年,我局主要开展了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舞龙头,创试点,新区发展纳入国家战略。

  一是成功申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在新区主要领导的直接指挥下,2014年7月我局牵头启动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的申报工作。经过多方大力协调和精心组织试点申报方案的编制工作,最终《光明新区创建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方案》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高度认可,新区从全国169个申报地区中脱颖而出,成功获批为全国首批64个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之一。光明新区成功申报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地区,有利于新区进一步融入到国家发展的大战略中,对于新区长远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是成功申报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以建设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园区为目标,以打造全国循环经济技术和产品集成示范区为抓手,策划实施循环经济重点项目35个,计划投入68亿元,申报工作被列为全市重点改革项目,也得到了全国人大、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的高度肯定,光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获批为华南地区首批、深圳首个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12个循环经济建设项目列入国家扶持项目,获得国家和市级扶持资金2.2亿元,《南方日报》、《深圳特区报》等媒体均对这项工作的意义和作用进行了深入报道。

  (二)抓改革,促创新,新区发展再添动力。

  一是推动功能区体制机制改革。率先在全市各区(新区)出台《光明新区政府购买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编制购买服务实施意见、服务目录、负面清单等三个规范性文件,全面规范购买服务的实施范围、预算管理、绩效评价等内容,进一步推进了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推进社区股份公司试点改革。规范监管改革,建立“四会一平台”体系,完善公司制度,规范经营行为;开展股权改革,降低集体股比例和规范股权内部合法流转;推进转型发展改革,鼓励社区股份公司通过城市更新,培植增长点;推动政企分开改革,制定《光明新区党工委关于进一步完善社区基层治理体系、推进社区股份合作公司政企社企分开试点改革的实施意见》,为推进政企社企分开工作提供政策依据。

  二是推动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制定《光明新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实施方案》,成立筹备工作领导小组,搭建组织架构,拓展公共资源交易范围,将工程建设招投标、政府采购、国有产权等公共资源纳入交易领域,建立各类公共资源的“统一平台、统一发布、统一交易”,实现阳光流程再造。

  三是金融服务呈现新亮点。私募基金产业园集聚效应初显,入驻企业达62家,管理的资金规模超过180亿元,贡献税收约2亿元;金融资源加速向新区集聚,落户新区的银行机构达12家,设立网点超过30个,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403亿元和243亿元,有力保障了新区各项事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四是总部经济和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新成效。华星光电、丽晶维珍妮、丰宾电子、金凯新瑞等14家各具特色企业被认定为新区总部企业或成长型总部企业,总产值约268亿元,纳税额约15亿元。不断加大市区两级节能减排专项政策的宣传力度,支持新区企业申报专项扶持资金,申报项目总投资额2000余万元;完成70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节能登记表,出具5个高耗能项目的节能审查意见,在全市节能减排考核中排名第二,有效促进了新区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发展。

  (三)抓投资,重项目,城市建设再上台阶

  一是投资流程进一步优化。修订《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审批时限缩短30%以上;贯彻执行新的社会投资项目备案和核准管理办法,增速提效50%以上。全年批复项目建议书54个、可行性研究报告7个、初步设计及概算55个,下达区级政府投资计划19亿元,市级政府投资计划18亿元(含特建发项目11亿元),有效保障了新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项目建设。

  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强。我局将新区年度固投任务分解至各责任单位,建立“以大代小、重点突破”的任务安排机制,坚持一周一例会,一月一通报,新区分管领导亲自督察督导督办。2014年新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1.2亿元,实现同比增长11.4%。华星光电、旭硝子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完成投产,城市更新项目进展顺利,凤凰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完成8亿元,污水支管网建成50公里,茅洲河治理投入资金4亿元,新明医院医技楼实现封顶,8所学校基本完成前期工作,高新东、高新西产业配套宿舍主体完工。新区路网密度、公交覆盖率、千人床位数、千人学位数、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不断提升,新区城市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是项目储备库建设进一步完善。充分利用已有规划、计划和课题成果等,策划提出了一批新区未来5年在产业创新、城市形象、民生服务、社会管理等方面的重点建设项目,形成《光明新区2014-2020年重点建设项目库》,项目储备180个,总投资约762亿元,其中政府投资项目146个,总投资约366亿元;社会投资项目34个,总投资约396亿元。

  (四)抓税源,优民生,财政保障持续增强

  一是财税收入规模再创佳绩。进一步增强财税协调力度,全区财税收入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53.34亿元,较上年实际完成增长约66.72%,其中税收分成收入完成26.99亿元,同比增长27.76%,继续保持以往较快增长态势。

  二是财政管理水平不断提升。陆续修订《光明新区财务管理办法》、《光明新区财政资金拨付管理暂行办法》、《光明新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实现财政审批提速50%;不断优化支出结构,继续严控和压缩“三公”经费支出,全年同比减少支出2060万元,压缩率达50%;大幅削减车改单位留用车辆规模,公车使用成本下降12%;扎实开展财务集中核算,完成新区13所公办小学的集中核算,国库集中支付已覆盖至新区62家单位;搭建财务综合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新区财政预算、执行、管理“一网通”。

  三是部门预算公开稳步推进。积极打造阳光财政,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组织新区预算单位开展信息公开工作,新区38个部门的预算信息和“三公”信息公开工作稳步推开,推进工作平稳有序,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五)抓监管,促发展,国有和集体经济稳步发展

  一是规范企业运营和管理。完善新区国有企业监事管理、人事管理和全面预算管理等方面制度,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运营和管理;制定出台《光明新区社区集体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重新修订《光明新区扶持社区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切实推动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公明办事处集体40家公司实现总收入8.75亿元,利润总额3.96亿元,股民人均分红11135元,同比增长14.9%,光明办事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成立13家股份合作公司,为集体经济健康发展奠定基础;推动企业加强内控管理和转型升级,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2014年,区属国有企业净资产26.5亿元,实现净利润3977万元,同比增长16.7%。

  二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光明集团龙门奶源基地基本完成基础建设,凤凰牛场完成搬迁工作,为新区深港门户区建设腾出20万平米储备用地,卫光生物公司等17宗92万平米的土地资产确权得到解决,顺利推动原农场职工利益诉求用地返还和承接运营工作;经发公司高新园区配套设施项目建设、临时服务中心招商、电子防控通信管道以及玉律再生资源分拣场选址等工作有效推进;城投公司土地储备大厦、公共服务平台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深水光明继续加快光明水厂一期工程建设和基层供水管网改造步伐,有效保证新区生产生活供水需求;推进白花社区土地历史遗留问题解决。

  (六)抓统计,重监测,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一是统计服务水平全面优化。按时、高质完成各专业定期报表和各调查任务,逐月对经济运行进行动态跟踪,定期出版《统计月报》、《社会发展统计监测季报》等统计刊物,及时动态反映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增强对经济发展趋势和突发性问题的预测能力,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二是经济普查圆满完成。认真做好普查业务培训,先后组织全区工业、能源、科技、商业等“四上”企业开展专业经普培训,累计培训900余人次。共普查登记录入36871个普查对象,完成目标任务的121.2%,圆满完成全区9773家法人、产业活动单位以及27098家个体户的上门普查登记工作。

  三是城乡住户一体化调查扎实有序。坚持积极稳妥、扎实有序的原则,在八个社区开展住户调查摸底、登记、日记账工作,组织10场业务培训,保证源头数据质量,明确区、办事处和社区三级的工作职责,着力把好数据的收集、审核和评估,确保数据上报和反馈的渠道畅通,保障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工作顺利实施。

  (七)抓整改,重实效,教育实践入脑入心

  聚焦“四风”突出问题,共开展集中学习培训30余次,撰写学习心得100余篇,发放调查问卷95份,征求意见建议33个,提出便民措施10条,高质量召开了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工作会。坚持立行立改,确保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全年会议量同比下降近14%,39项重点工作任务如期推进,梳理局内审批权限及业务流程45项,取消及优化审批事项13项,减少政府投资项目过会数量70%以上,实现财政审批提速50%,修订内部管理制度6个,扎实推动了各项中心工作的实施。

  此外,我局在信息宣传、窗口服务、物价管理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好成绩:全年在《光明信息》刊发各类信息33篇,在《深圳特区报》、《宝安日报》及各类网站发布信息500余条;审查了21个收费单位的27个收费项目;换发行政事业性收费许可证11份(次),发放有效入户指标卡975份;人口分区域调控工作成效显著,考核成绩大幅提升至89分;行政服务大厅窗口共办理会计从业资格证业务1145份,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确认登记6503个,外资企业财政登记证97份,农转非卡168份;办理涉案物品鉴证454宗,涉及金额1456余万元。在全市历次窗口检查中,我局服务效率和服务态度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好评。

  二、2015年工作计划

  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2015年各项工作面临的挑战:一是经济发展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挑战。在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大环境大背景下,如何继续保持新区经济有质量的高速增长,让“光明速度”引领全市,是我们面临的第一个挑战;二是固定资产投资面临的挑战。新区固投基数由2009年的100亿增加到2014年的231亿,5年增加了近2.5倍,体量日趋庞大,可支撑的项目还不可预期,统计入库制度也将改革,这些将给新区完成固投任务指标带来严峻挑战;三是新《预算法》对财政管理工作的挑战。新《预算法》实施后,预算编制将更为规范,支出预算将更为细化,预算平衡更具弹性,这些都要求我们的财政管理工作更精、更细、更实。

  面对新的挑战,我们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全面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各项任务目标,更要抢抓机遇,着眼未来,精心谋划新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定位、新思路、新路径。新的一年,发展和财政局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五届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对深圳“四个全面”的批示要求,遵循“质量引领、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的发展原则,以全年经济增长目标为核心,以十三五规划和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以重大项目投资为抓手,以财政精细化管理为目标,狠抓落实开创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努力将光明新区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人的绿色新城。

  力争2015年光明新区主要经济增长实现以下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GDP)实现718亿元,增长12%;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690亿元,增长14%;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22亿元,增长15%;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1亿元,初定增长1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亿元,增长12%;

  ——国地两税收入89亿元,增长16%。

  (一)以十三五规划和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在统筹发展和改革创新上寻求新突破

  一是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编制新区“十三五”规划。研究提出新区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重点项目和重大政策,谋划新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各项事业的长远发展,注重“十三五”规划与新区新型城镇化规划、新区综合发展规划等规划方案的融合互通,统筹新区经济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社会建设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等,并做好新区规划与上级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衔接,通过“十三五”规划的编制,为新区描绘“光明梦想”路线图。

  二是全面启动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市区两级工作机制,编制《光明新区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30)》,组建国家、省、市三级智力支持体系和专家咨询委员会,以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创建作为新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契机,全面统筹推进人口管理、投融资体制、土地管理体制、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城市创新创业环境体系、城市生态文明体制建设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创新,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及市直各部门将相关领域改革试点放在光明新区,将光明新区建设成为深圳市深化改革的重要窗口和试验田,为国家新型城镇化探索新模式和新经验。

  三是统筹推进高新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搭建循环经济网络平台,建立对12个获得中央财政资金支持项目的月报、季报等制度,制定资金使用管理制度,依法依规使用配套发展资金;通过成立园区企业循环化改造自治委员会、与园区企业签订园区企业行为公约等多种方式,最大限度发挥园区企业“第一责任人”作用;建立科学、完善的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为科学评价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奠定基础。

  四是大力建设区域创新生态体系。开展光明新区创新体系建设课题研究,完善创新配套服务体系,策划推动分布式创新服务平台等重大创新项目落地;开展创客经济课题研究,跳出光明发展光明,在国际化社区、空间自由度等方面营造适合创客居住的工作环境,将创客经济打造成为新区的特色产业;推动创新型产业用房建设,为创新型产业发展、孵化器、公共服务平台等提供较为充足的发展空间;加快节能环保、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编制集聚区实施方案,推动产业高端化、专业化发展。

  (二)以重大项目投资为抓手,在重点片区打造和城市形象提升上寻求新突破

  一是抓凤凰城建设。践行国际领先的现代化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建立凤凰城建设项目清单库,按基础设施适当先行、城市开发项目着力推进的原则,科学有序快速推进片区城内道路、水务、电力、公园绿地、文教卫体等基础设施建设,对重大商住项目进行全面招商推介。2015年重点推动新城综合体、高铁综合体、中小企业总部基地等项目落地建设,以高强度的资金投入和项目建设,将凤凰城建成今后一段时期新区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主战场。

  二是抓政府投资。继续推进政府投资审批流程改革,加强项目提出、项目建设、项目审计等各环节相关单位的协调工作,切实加大对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政府投资力度。2015年安排政府投资37亿元,其中市政府投资计划10亿元(44个项目),区政府投资计划27亿元(102个项目),强力推进地铁6号线、大外环、惠庙线、光侨北路、第十高级中学、新明医院、茅洲河综合治理、污水支管网建设、高新园区配套设施、三大基地环境提升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新区城市基础设施快熟完善和民生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三是抓重点项目建设。全面启动新区重点工程建设推进工作方案,进一步强化任务分解,加强项目协调与考核,分层分级分类分块协调推进。2015年重点推进华星光电二期、华强文化创意产业园、旭硝子、迈瑞等产业项目建设,总投资约127亿元,推动新区产业结构进一步转型升级;继续实施“大片区”城市更新战略,2015年重点推进光明商业中心、薯田埔第一工业区、公明新创维片区、光明东周片区等7个城市更新项目建设,预计总投资约125亿元,通过大面积的旧村改造和旧工业区更新,全面提升新区城市面貌和产业空间。

  四是抓项目储备落地。大力推动《光明新区2014-2015年二十大重点推进项目》和《光明新区2014-2020年重点建设项目库》的实施,不定期对储备项目库进行更新,确保项目库不断滚动发展,按照项目的可操作性和成熟度,争取一批重点建设项目能成功落地并顺利开工,2015年重点推动新城综合体、高铁综合体、中医院光明院区等重点项目落地,项目投资总额约200亿元,进一步增强新区的发展后劲。

  第三,以财政精细化管理为目标,在依法理财和改善民生上谋求新突破

  一是努力提高财政管理法治化水平。严格按照新修订的《预算法》开展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工作,建立健全全口径预算,加强财政专户和结转结余资金的管理,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认真执行预、决算公开制度,逐步建成运作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管理体制;严格按照《会计法》规范会计核算行为,强化会计机构和人员管理,引导会计协会行业自律;严格按照《深圳经济特区政府采购条例》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共建阳光采购平台。

  二是认真开展第五轮财政体制调研评估。总结第四轮市区财政体制执行情况和过去五年新区财政盘子增长实际,分析掌握现行市区两级事权划分和新区特区一体化建设需求,充分调研未来“十三五”期间新区城市建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展等总体资金需求,重点查找评估本轮财政体制下资金保障的短板,积极争取第五轮市区财政体制的财力倾斜,为新区建设发展提供坚实财政保障。

  三是继续加大税源培植力度。认真组织抓好2015年财政收入,加强税收结构变化分析,加大税源培植力度,稳步提高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进一步优化收入结构;进一步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积极协调市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2015年力争国地两税收入达89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33亿元。

  四是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管理。积极做好2015年度预算编制,切实提高部门预算年初到位率。进一步压缩“三公”经费和一般行政开支,进一步加大资金倾斜力度,紧密围绕新区中心工作,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15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中,九项重点民生领域支出占比将超过七成,其中教育支出7亿元,医疗卫生支出5.5亿元,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0亿元。

  (四)以全年经济增长目标为核心,在统计监测服务上谋求新突破

  一是抓动态监测。围绕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强化规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等重要指标的有效跟踪监测;提高数据采集和处理能力,加强相关部门信息共享,做到应统尽统,不疏不漏;及时掌握企业生产运营情况,积极反映经济运行势态;开展有针对性的统计执法,杜绝瞒报漏报,客观反映经济发展状况。

  二是抓数据服务。围绕新区中心工作和热点问题,积极开展各类专项统计调查活动,继续深入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进行现场调研,针对性地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产业以及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的专项统计分析,为科学研判新区产业前景提供参考,不断提高对新区经济的预判、预测、预警能力。

  三是抓投资统计。全面研究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在调查对象、入库标准、调查方法、统计范围的改革变化,分析改革变化对新区固投统计工作产生的影响,及早制定应对措施和工作方案,能统必统,确保新区固投任务的圆满完成。

  (五)以建立现代企业运作模式为目标,在企业转型发展上谋求新突破

  一是抓改革,促转型。积极推动改变光明集团全民所有制企业性质,实行有限责任制度,对效能低下的二级企业关停并转,努力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抓住政府购买服务契机,积极扩展经发公司业务范围;深入研究城投公司和经发公司发展方向与企业定位,着力探索投融资、城市建设、资产投资管理、PPP运营等领域的业务,加快实现转型发展;继续深入开展社区股份公司试点改革,以点带面,有组织、有计划在全区推广试点改革内容,规范管理,维护股民合法权益,促进社区基层稳定。

  二是抓管理,促发展。完善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充分发挥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的经营作用;理顺土地利益等合资合作关系,加强对职工土地诉求等问题的后续管理;加强国资国企和集体经济财务管理,梳理各企业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式,做到信息化科学化管理,保证财务数据真实可靠;贯彻厉行勤俭节约精神,降低三项费用,加大应收账款回收力度,降低坏账风险。

  三是抓重点,促提升。推动光明集团“3+2”发展战略实施,继续加快推进奶源基地外迁、土地利益诉求承接和运营等重点工作,帮助晨光公司积极开拓市场,加快卫光公司IPO申报;推动经发公司甲子塘永久性综合服务中心招拍挂、再生资源分拣场选址、共同沟范围扩大、信息管道管理以及商用物业管理等工作;指导城投公司加强股权以及融资项目管理,确保建设资金的安全;支持深水光明公司加快新水厂投产运行与基层管网改造,保证新区供水质量和需求;继续推动土地确权和土地开发利用等工作,用足用好用实新区1.7亿社区帮扶资金和1.5亿社区建设资金,使各社区股份公司融入新区发展规划,协调同步发展。

  (六)以购买服务和人员素质提升为抓手,在队伍管理和人事相匹配上谋求新突破

  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固化教育实践成果,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进一步加强对全体干部职工的职业能力教育,不定期组织开展业务交流和头脑风暴,通过全员培训、专项轮训、高校集训等多种方式,全面增强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执行力;全面梳理我局的行政职能和内部事务性工作现状,把可以由社会组织承担的事务推向市场,把有限的人力和精力集中到事关大局的核心工作当中;积极与国家、省、市的政府研究机构和民间智囊团队合作,搭建多层次智库平台,形成外脑谋事和内脑成事的有机结合。

   

分享到: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