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首页 > 信息公开 > 政府机构

光明新区发展和财政局2013年工作总结及2014年工作计划

日期:2014年 02月 17日    信息来源: 光明区

字号:

  2013年,在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发展和财政局紧扣加快打造“深圳绿谷”的总目标,按照 “创新提速年”、“转型提质年”、“作风提效年”活动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经济增长速度继续领跑全市,保持了“有质量的高速增长”。2013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预计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580亿元,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60亿元,增长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30亿元,增长16.5%;固定资产投资220亿元,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亿元,增长22%;进出口总额100亿美元,增长10%;国地两税62.5亿元,增长21.8%;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5.9亿元,增长41.5%。

  一、2013年主要工作回顾

  第一,理机制,打基础,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提速。

  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市委“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树立优良工作作风”活动要求,转作风,提效能,大幅压缩审批时限。项目审批方面,重新修订《光明新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大幅下放项目审批权限,减少政府投资项目过会数量70%以上。在财政审批方面,取消用款计划纸质审批环节,直接减少全区各预算单位纸质审批流程1000多批次,审批时限缩短至原来的1/3。政府采购方面,通过购买服务开展政府采购事务性工作,再造公开招标项目审批流程,项目采购周期从45天大幅缩减至25天。累计梳理局内审批权限及业务流程45项,取消及优化审批事项达13项。此外,结合新区项目管理实际,制定《光明新区重点储备项目策划与管理暂行规定》和《光明新区重大项目管理办法》,进一步提升新区重大项目管理水平。

  第二,谋发展,利长远,四大重点课题强势推进。

  积极发挥发改龙头引领作用,谋求新区长远发展,年初即密集走访并明确相关研究机构,确立了局年度重大调研课题计划。开展光明新区建设“深圳绿谷”概念研究课题,初步搭建起“绿色生态谷、绿色科技谷、绿色活力谷”三大概念体系,为全面打造“深圳绿谷”做好顶层设计。开展光明新区推进政府购买服务课题研究,提出完善新区购买服务体制机制若干意见,并编制深圳市各区首份政府购买服务目录,获得了应春副市长的高度评价。开展光明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略研究,提出新区应重点发展平板显示、节能环保、移动互联、生命健康和文化创意五大产业,谋划新区未来五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略。以上三项课题均得到新区领导的高度重视,并被列入新区年度十大重点课题。与此同时,强势推进循环经济课题研究,作为深圳市唯一代表申报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和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城区,有望为新区再添两张国字号绿色招牌。

  第三,优政策,增后劲,金融产业洼地效应凸显。

  编制印发《光明新区扶持私募基金产业发展暂行规定》,在国内率先对私募证券基金予以扶持,全年共引进私募基金23家,实现纳税7100万元。光明新区私募基金产业园正式开园并投入运营,首批入驻私募基金企业30家,总注册资本超过60亿元,预计园区招商完成后,可吸引50家以上优质基金入驻,管理基金规模超过100亿元。进一步加强与优质金融机构的对接合作,年内新增总部银行一家(沪农商村镇银行)、大型一级支行一家(农行光明支行),新区一级支行以上银行达到5家,辖区存贷款规模分别达450亿元和200亿元,金融业发展日趋活跃。用好用足新区总部经济优惠政策,认定喜德盛公司等7家企业为光明新区总部企业,电连精密技术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为光明新区成长型总部企业,并将给予约300万元的资金奖励及相应政策优惠,进一步促进新区总部经济发展。

  第四,抓统筹,优服务,投资管理工作不断优化。

  进一步优化项目审批程序,全年共办理立项批复98宗、可研批复4宗、概算批复35宗,累计下达区本级政府投资计划14.66亿元,争取并下达2013年市级投资计划15.27亿元,有效保障了新区的项目建设。加强对新区重点片区建设发展的统筹,全面建立了分工明确、协调得力的三大基地建设工作机制,保障了这一新区重要产业基地建设的有序推进。全面梳理新区成立以来的项目管养问题,提出具体处理方案,避免了重复投资,有效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提前完成《深圳市201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责任书》中光明新区7个重大建设项目的年度总投资计划。

  第五,拓财源,惠民生,财政保障实力持续增强。

  认真梳理分析新区成立以来跨区企业纳税情况,深入走访新区纳税大户、总分机构近50家,制定出台本年度纳税工作方案,全年跨区企业纳税额较2012年增长1.8亿元。突出亮点保障民生,全年安排民生项目投资计划超过9亿元,占年度计划的60%以上。重点加大对新区人民医院、光明医院、万丈坡、高新西(塘家)拆迁安置房等民生领域的项目投入。积极配合推进“幸福社区”建设,幸福社区项目总计已投入6025万元,项目均已开工建设。

  第六,控支出,强规范,管理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严控“三公”经费开支,全年减少各项公务支出800多万元,实现公务支出大幅压缩10%以上;严格控制预算追加,制定出台《光明新区临时请款管理办法》,切实规范临时用款审批;进一步强化财政核算管理,累计核算各类预算资金收入10.11亿元,资金支出11.89亿元。积极配合推进新区机构改革,提前完成新区13所小学财务整合准备工作。建立健全采购委托代理制度,制定《光明新区政府采购管理办法》“1+N”系列文件,切实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全年共完成政府采购项目223个,同比增长42.9%,完成政府采购金额2.45亿元,节约资金2200余万元,节约率8.3%。

  第七,推试点,促转型,国资国企发展步伐加快。

  制定印发《光明新区推进社区股份合作公司试点改革工作方案》,在全市率先启动股份合作公司试点改革工作;深入走访社区,充分征求意见,制定新区层面集体资产管理规章制度,强化“三资”清理成果;指导光明集团制定出台二级公司转型升级工作方案,开启光明集团资源整合的新篇章;推动解决原光明农场历史遗留问题,研究制定光明集团土地确权总体方案和地价转资本金办法,完成了两批10宗土地资产确权工作;加快传统养殖业转型升级,推动凤凰牛场、畜牧公司猪场顺利搬迁,为新区土地整备扫清障碍;促成新区与中国农业银行深圳分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获得100亿元的意向性授信额度,有效满足了新区融资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监管,努力降低费用、提升效益,实现国有企业利润总额继续保持30%以上增长;连续三年被评为“深圳市国有企业财务报表工作先进集体”。

  第八,重分析,抓普查,数据基础进一步夯实。

  强化统计分析、监测,逐月对经济运行动态跟踪,全年共提交月度、季度经济运行分析报告11篇。定期出版《统计月报》、《社会发展统计监测季报》等刊物,及时反映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按照全市经普办统一部署,迅速组建普查机构、落实经费保障、制定工作方案和开展普查业务培训等工作,为全面开展三经普入户登记工作打下坚实基础。顺利完成经济普查单位核查工作,共有9660家企事业单位核查入库,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的121%,居全市首位。

  二、2014工作计划

  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今年,我局的总体工作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五届十八次全会精神,按照新区确定的“群众路线年”、“改革创新年”、“平安建设年”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攻坚克难,积极发挥龙头作用,加快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

  第一,围绕“改”字做文章,探索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一是探索大部制运作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可取消、下放、转移、购买服务的职能及工作事项。出台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编制政府购买服务目录,规范政府购买服务行为,缓解大部制体制下人少事多的矛盾。

  二是探索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撬动社会资金、吸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开发运营的模式和渠道。依托新区城投公司,加强资本运作,积极争取土地作价出资、区域综合开发政策试点。依托城市更新、商业物业、股权合作等收益性、经营性项目,以市场化模式运作或启动一批文体设施、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吸引拉动社会投资和产业合作项目进入新区,加快新区建设发展。

  三是探索产业创新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转变政府包办的做法,引入前海股权交易中心等市场力量,发挥私募基金产业园等平台作用,综合运用风投、债券、贷款、增信等融资工具,创新和完善研发投入机制,搭建科技+金融创新支持平台。创新产业用房的建设运营模式,规划、建设、储备一批创新型产业用房,为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提供潜力空间。

  四是探索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积极研究探索建立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让市场在公共资源配置中更具话语权,实现公共资源效益最大化。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并逐步将新区的政府特许经营、行政机关罚没物拍卖、国有物业租赁、国有资产处置、符合一定条件的集体经济“三资”交易纳入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最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

  第二,围绕“谋”字做文章,突出发改龙头引领作用。

  一是突出规划引领。会同规土部门编制《光明新区综合规划》,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空间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三规合一”,提升规划的可实施性。开展国际化城市建设指引研究,探讨光明新区打造国际化社区、国际化园区和国际化城区的目标、路径和指标体系。开展湾区经济课题研究,提出光明新区在深圳发展湾区经济中的定位及发展重点,与前海、南山形成有效互补。

  二是突出投资引领。重点向基层项目、民生项目倾斜,2014年拟安排市区两级政府投资30亿元,其中市政府投资计划10亿元(23个项目),区政府投资计划20亿元(107个项目)。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统筹,合理安排建设时序,明确投资建设和管理模式,重点统筹推进高新园区配套设施、三大基地环境提升、城市更新项目市政配套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强重大项目协调,确保市、区重大项目、民生项目顺利推进。

  三是突出项目谋划。 建立光明新区重点项目储备库,积极争取深圳市重大项目布局新区,组织新区各单位开展项目策划、筛选和储备,重点引进一批成长型总部项目和投资大户、纳税大户,增强新区发展潜力。加强概念策划,重点策划推进国际智慧谷、光明乐活谷、创客小镇、光明中央滨河景观带(城市中轴)等项目。

  第三,围绕“绿”字做文章,统筹推进“深圳绿谷”建设。

  一是统筹“深圳绿谷”建设。编制出台《光明新区关于加快打造“深圳绿谷”,建设国际化现代化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的若干意见》,作为新区统领深圳绿谷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并组织相关部门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文件,形成光明新区绿色产业、绿色科技、绿色财政、绿色采购等一整套政策支持体系,统筹“深圳绿谷”建设。

  二是打造光明特色的绿色产业体系。编制《光明新区产业导向目录》,重点打造节能环保、移动互联、平板显示、生命健康、文化创意、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夯实绿色经济基础。重点发展与新城建设相关的新能源设施、新材料(建材)、绿色建筑设计、节能服务等产业,将绿色新城作为绿色产业重点打造。以绿色导向引领新区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总部、研发、运营、供应链等产业链的绿色环节。继续做好总部企业认定和政策宣传工作,促进中小企业总部落户新区。

  三是争创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城区。积极申报“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城区”,实施华星光电公司剥离液回收利用系统、新区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再生资源分拣场等近40个循环化改造项目,进一步擦亮新区绿色“招牌”。完善新区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建设,加大协调力度,促成纯电动出租车在新区投放使用,缓解新区居民出行难问题。

  第四,围绕“优”字做文章,全面优化财政调度服务水平。

  一是优化财税征管机制。统筹发挥税务、市监、规土等部门信息平台作用,开展财源信息采集,逐步完善多部门协调治税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各项税费优惠减免政策,密切关注国家结构性减税等财政改革动向,做好分析应对工作;强化收入质量考核,稳步提高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进一步优化收入结构。

  二是优化财政支出管理。将民生与安全作为2014年财政保障的两大落脚点,加大资金倾斜力度,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开展财政预决算信息公开、公务卡推行、各预算单位历年沉淀资金和银行账户清理等工作,进一步提升财务核算管理规范化水平;继续推进财政管理信息化,完善国库集中支付系统、部门预算编制系统、公务卡系统等三大系统建设,全面提速提效。

  三是优化政府采购服务。打造政府采购制度“1+N”模式,建立完善新区政府采购管理制度体系,全方位规范政府采购各个环节。推行招标文件标准化,统一区域范围内各类采购文件范本,以模板化促进采购招标文件的规范化、标准化。强化采购信息公开,继续加强政府采购网建设维护,及时更新工作动态、招标公告、政府采购法律法规等信息,提高政府采购工作的公开透明度,规范采购行为。

  第五,围绕“统”字做文章,不断提升统计监测分析水平。

  一是扎实开展三经普工作。认真做好普查业务培训工作,积极开展普查登记、资料审核、抽查验收等工作,确保普查数据客观真实;扎实做好资料汇总、发布以及普查成果的开发、应用工作,全面掌握新区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摸清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现状,为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二是扎实开展统计调查。积极开展主要经济指标的任务分解和统计监测工作,定期召开统计联席工作会议,确保顺利完成全年各项经济指标任务;深入重点企业现场调研,加强经济发展问题的分析研究,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充分发挥统计的监测分析作用。

  三是扎实开展统计执法。充分利用电视、报刊、海报等大众传媒,积极开展统计法制宣传教育。以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为契机,将统计执法工作与经济普查等业务工作有机结合,发挥统计执法人员在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统计方面的作用,着力提高统计执法的综合效能。

  第六,围绕“转”字做文章,大力培育国企发展新亮点。

  一是转变国企管理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国有企业由资产管理向资本金管理转变,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促进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班子各司其职;完善国有企业管理模式,加强企业预算管理、薪酬管理和业绩考核;推动新区国有企业进行分类监管、分类改革,发挥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

  二是转变公司发展方式,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加快推进光明集团土地确权、卫光生物公司改制上市、传统养殖基地外迁建设、城市更新等工作;加大经发公司业务转型力度,推进高新园区综合服务中心和新区再生资源分拣场建设;加强城投公司参股企业股权管理,拓宽融资渠道,推进保障房租售,加快建设资金回笼速度;推进光明水厂建设与供水管网改造,满足新区居民供水需求。

  三是转变产业发展模式,做大做强国有集体经济。加快修订国有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加大社区集体以及国有企业经营者学习、培训力度;抓好新区社区股份公司试点改革工作,推动社区经济转型发展;积极争取集体土地入市流转试点,进一步盘活社区集体土地和物业资产;引导鼓励社区开展旧工业区改造,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引导有实力的社区通过以土地换物业、合作开发、参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城市更新,形成长久的收益机制。

   

分享到: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