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首页 > 信息公开 > 政府机构

深圳市光明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计划

日期:2021年 03月 15日    信息来源: 光明区发展和改革局

字号: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0年,面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重考验,全区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双区”建设重大战略机遇,紧紧围绕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奋斗目标,全面贯彻落实“营商环境提升年”和“治理能力提升年”工作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取得明显成效。

  (一)疫情防控战果显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基础更加牢固。疫情防控成效突显。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和建立联防联控工作机制,迅速出台分区分级管控工作方案,持续完善隔离医院、隔离酒店等设施,下沉在编干部、党员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投入疫情防控阻击战,构筑起外严防输入、内严防反弹的坚固防线,实现本地确诊零再现、感染零发生。实施系列稳增长政策。先后出台《深圳市光明区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支持企业共渡难关的若干措施》(光明区惠企“15条”)、《深圳市光明区关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若干措施》(光明区惠企“24条”)、“满员满产惠企4条”、“千亿挖潜,百亿攻坚”经济稳增长工作方案等政策举措,落实各项惠企资金超1.3亿元,有效支持企业应对疫情和复工复产,推动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主要经济指标表现突出。2020年,光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100.77亿元,增长5.7%;工业增长保持良好势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677.83亿元,增长6.6%,增速排名全市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6%,连续四年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96.26亿元,与上年持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5.96亿元,增长12.5%;全口径税收收入147.85亿元,增长4.6%;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空气质量持续向好,PM2.5年均浓度下降至19.5微克/立方米。

  (二)光明科学城建设全面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加快建设。顶层规划加快完善。光明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正加快编制,空间规划纲要已正式发布,《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光明科学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的若干意见》印发实施。光明科学城空间规划及市政、交通专项规划已完成初步方案编制,科学装置谋划遴选布局等16个发展规划专项研究最终成果基本形成。大科学装置加速布局。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材料基因组等设施开展关键设备研制和搭建工作。精准医学影像设施、特殊环境材料科学与应用研究设施正开展可研编制等前期工作。高端科研平台不断集聚。深圳湾实验室一期过渡场地已入驻超50支科研团队,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等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深圳市与中国科学院正式签订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合作协议,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正加快落地。创新力量不断增强。探索设施建设“沿途下蛋”模式,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正式揭牌成立,完成首批申请入驻企业遴选工作。光明区与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正式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加快推动共建光明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创新载体创建工作持续推进,累计建成众创空间16家、科技企业孵化器5家,深港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初具雏形,留创园引入优质海归创业项目10个。成功举办光明科学城2020工程生物创新大会、第四届光明区创新创业大赛、第六届深圳国际创客周光明区分会场活动。

  (三)深圳北部中心建设提速,城市格局面貌日新月异。重点片区加速建设。光明中心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整合方案经市政府审议通过。光明凤凰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2.6亿元,连续三年在市重点区域开发建设绩效考核中排名第一。光明科学城核心片区、光明云谷片区建设深入推进。商业配套不断完善。推动龙光玖龙台、星河天地等商业综合体高水平建设。沃尔玛超市、万达影城、万怡酒店进驻光明。推动公明、马田传统商圈加快转型发展。光明国际汽车城建设提速。综合交通更加便捷。推进高铁光明城站TOD开发。光明快步迈入地铁时代,轨道6号线开通运营,13号线北延段动工建设,6号线支线南延段即将开工。龙大、南光高速市政化改造正在开展方案设计工作,外环高速光明段正式通车。光明中心区“三横两纵”主干道路全面动工。城市设施更加完善。推进甲子塘水厂深度处理建设工程、光明水厂深度处理及二期工程。加快优质饮用水入户工程、基层社区供水管网改造。投产3座变电站,新增变压器总容量780兆伏安。新建市政燃气管道16公里,管网覆盖率72.5%,新增天然气用户3.5万户,气化率达61%。新建地下综合管廊10.4公里,总里程18.9公里位居全市第一。国土空间提质增效。招拍挂供应8宗商业、居住用地31.8公顷,招拍挂供应8宗产业用地18.2公顷,有效保障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空间需求。完成整备入库土地392公顷,城市更新供应土地26公顷,拆除消化违建285万平方米,均超计划完成任务。加快六大片平方公里级较大面积产业空间开发。

  (四)产业高端化发展成效初显,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出台实施光明区现代产业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快发展智能产业、新材料产业、生命科学产业等三大重点产业和特色服务业。持续完善“1+4+N”产业扶持政策体系,出台支持“3+1”专项产业政策。印发《光明区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技金融若干措施》。产业质量稳步提升。累计引进175个用房项目,其中产值亿元以上企业达26家。推动丰宾电子、东江模具2个项目入围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资助企业技改超5700万元。通过“拦退隐”行动淘汰低端落后企业76家,整治“散乱污”企业554家。产业空间提质增效。推进旧工业区综合提升改造工作,完成宝塘、美林、莲塘3个试点项目12.2万平方米产业空间改造。进一步规范“工改工”城市更新及提容项目产业准入。印发光明区企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操作规程,支持打造专业化特色园区。企业服务不断优化。实施领导挂点服务企业专项活动工作方案,解决企业困难及问题485项。组建万人医学指导疫情防控和健康管理团队、惠企政策宣讲服务队、满员满产服务队、项目建设服务队、企业复工公益法律服务团,深入开展疫情防控医学指导、惠企政策宣讲。支持和培育中小企业上市,本土上市企业累计23家。

  (五)重点领域改革深入开展,市场活力进一步激发。综合改革工作扎实推进在全市率先印发《光明区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试点工作方案》,形成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任务分工、首批授权事项清单工作分工、第一批“深调研”课题计划,力争在科技创新体制、要素市场配置等六大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效。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严格落实光明区“营商环境提升年”工作部署,制定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工作方案,落实知识产权保护等15方面137项任务,开展营商环境重点指标评估研究,推动我区市场环境、法治环境、政务环境、配套环境一体化提升。国企和集体经济改革取得新成效。完成原建发集团改革重组,组建科发、建发、投控三个功能性国企,进一步优化区属国企构架体系。探索“国企+集体”发展模式,成立光明区社区产业空间开发运营公司,推动社区股份公司产业空间效益最大化。人才管理改革先行先试。高标准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和科学城关键人才目录,成立“光明科学城人才银行”,率先推出支持疫情防控“人才贷”项目。深化人才评价制度改革,鼓励、指导企业或科研机构依规申请职称自主评审。

  (六)大美光明建设超常规推进,生态文明水平显著提升。水治理成效突出。全面完成消除黑臭水体治理工程,新建18.9公里管网,完成管网隐患点修复2870处,完成2.4公里暗涵整治任务。新增海绵城市面积6.9平方公里。15条主要干支流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IV及以上标准。大气净土治理成效显著。严格落实工地扬尘“1+6”指引、“扬尘八条”,制定实施臭氧污染防控工作实施方案。空气质量优良率93.5%,较去年提升20.3个百分点,升幅排名全市第一。PM2.5平均浓度19.5微克/立方米。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无废城区”建设提速。推进“无废城市细胞”创建,88个“细胞”创建通过初审。强化固体废物源头减排和监督监管,推动11家企业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督促1313家企业完成2020年管理计划备案。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全面完成110个城中村综合治理,推进圳美等6个大美特色村落试点建设,推进87个城市品质提升项目。新建公园47个,公园之区基本建成。高质量完成科学城核心片区全域景观建设项目60个,有序推进57条道路景观三年提升,目前已完工20条。累计种植观花乔木3.9万余株,加快打造“世界著名花城”。完成茅洲河(光明段)碧道试点建设,初步形成一河两岸生态休闲文化带。深入开展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实现小区、城中村、公共场所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0%。

  (七)民生事业全面发展,公共服务短板弱项逐步消除。教育事业加快发展。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首批师生正式入驻,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开工建设。新改扩建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深圳实验光明学校等5所学校,新增公办学位11040个。新建、改造公办幼儿园44所,率先在全市完成公办园建设任务。卫生医疗体系更加健全。完善光明区医联体服务体系,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推进建设光明国际中医药港。推动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二期、市中医院光明院区等重点项目建设。扎实做好慢性病与职业病防控工作。文体事业全面推进。光明文化艺术中心建成对外开放,左岸科技公园展厅建成投入使用。深圳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深圳书城光明城等项目加快推进。开展各类文体活动4500余场次。旅游接待人数同比增长50%以上。住房安居体系更加完备。严格落实“房住不炒”政策,全年供应商品房面积超100万平方米,销售面积超80万平方米,新开工166万平方米,房地产市场总体呈现“价稳量增”局面。完成5145套公共住房建设筹集任务。全区84个城中村围合式小区已全部实现物业公司进驻。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扎实推进稳保就业工作,率先推出“就业用工动态对接平台”,促成6346人就业,荣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优秀就业服务项目三等奖。大力开展十项技能提升行动,完成各类培训16.5万人次。深化福利院“公建民营”改革,公明福利院被评为全市唯一省级五星级养老机构。发放低保救助、困境儿童补贴、残疾人福利保障资金千余万元。高质量完成军转安置工作,持续提升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水平。

  (八)法治光明加快形成,治理能力和行政效率稳步提高。法治水平不断提升。深入打造“500米公共法律服务圈”,依托“1+6+31+N”公共法律服务网络,搭建公共法律服务站点200余个。全年化解群众诉求2万余宗,99.8%的矛盾纠纷在区以下得到化解。探索“互联网+仲裁”模式,劳动仲裁累计结案率连续5年名列全市前茅。在全市率先成立普法联盟,深入开展“把民法典请回家”系列活动。擦亮“光速办”政务品牌。开展“5G+政务”服务应用,构建覆盖区、街道、社区和园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政务服务体系,推动159项事项下沉街道社区办理、226项事项进驻园区办理,实现“秒批”85项,“无感申办”155项,不见面审批299项,区内通办246项。率先在全省推行建设工程无纸化审验平台,在光明文化艺术中心项目开展全市首次实质性建设工程竣工联合验收试点,验收时间缩短85%以上。社会治理成效明显群众诉求服务“光明模式”获得国家表彰,并向全市推广经验。畅通线上信访渠道,开通“光明区群众诉求服务平台”微信小程序,服务群众48万余人次,涉及金额10.64亿元。提前介入并妥善处置富森茂、福华根记、东益扬等30人以上重大劳资纠纷10宗。打造治理通一体化工作台,实现民生问题和咨询一网通办,智能分拨率达到63%,办结时间压缩40%,回访满意度达到81%。公共安全形势平稳。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工作。提升防汛等综合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小型消防站遍布31个社区。强化全过程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全链条打击涉疫犯罪,侦破阻碍疫情防控、利用疫情诈骗等案件90余宗,侦破全国首例针对青少年实施网络霸凌犯罪案件。在全国率先成立首个未成年人综合司法保护委员会,建立专业化临界预防、校园欺凌等精准预防体系,在全市率先实现对被侵害未成年人提供100%全覆盖保护,实现涉罪未成年人回归社会率达到85%以上,排名全市第一。

  在肯定今年以来发展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不足。一是经济发展质量还有待提升,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冲击影响未完全消除,全面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存在一定压力、难度。二是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大科学装置、创新载体、创新人才等资源还需进一步集聚。三是城市功能有待完善,对内对外交通不够便捷,城市基础设施短板明显,商业辐射能力不强。四是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仍不足,优质教育、医疗、文体、养老等服务刚刚起步,与人民群众期待存在较大差距。

  二、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做好2021年工作意义重大。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世界经济低迷仍将持续。我国在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都走在世界前列,“六稳”工作,“六保”任务成效突显,国内经济将保持平稳运行。“双区”建设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落地实施,制度红利将进一步释放。光明区要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总牵引,强化创新驱动、质量引领,推动经济社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做好2021年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深圳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市委工作要求和区委“1+2+3+2”总体部署,紧密围绕区委确定的“创新能级提升年”和“营商环境提升年”,瞄准目标、扭住关键、狠抓落实,在“十四五”新征程上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如下:

  (一)预期性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7.5%左右;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7%左右;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12%左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左右;

  ——进出口总额与上一年度持平;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增长10%左右。

  (二)约束性指标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其他约束性指标根据深圳市下达计划执行。

  三、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2021年,光明区要牢牢把握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战略机遇,放大“双区驱动”和综合改革试点效应,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全面落实区委区政府高质量发展、高颜值提升工作要求,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六保”任务,加快推进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打造高颜值深圳北部中心,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持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1.巩固疫情防控成果。坚持“外严防输入、内严防扩散”总体防控策略,健全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常态化防控机制,加强对进口冷链等重点环节监管排查,稳步推进疫苗接种工作,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

  2.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加强经济形势跟踪分析研判,充分发挥经济调度会作用,狠抓工业、投资、消费等各方面重点工作,推动高质量完成全年经济发展目标。

  3.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加快落实2021年政府投资项目计划,推进社会投资项目建设,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要求,协调市级相关专项资金、基础设施投资基金支持落地光明科学城的项目建设。

  4.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鼓励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加速推动各类要素自由流动,推动消费潜力释放提升。用足用好各项外贸扶持政策,支持外贸企业稳定发展,引导企业开展跨境电商业务。

  (二)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推动光明科学城提速提质发展

  1.加强顶层设计和实施。聚焦提升光明科学城集中度显示度,推动光明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出台实施,深入贯彻落实《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光明科学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的若干意见》,加快推进光明科学城规划建设。

  2.推进大科学装置建设。推进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材料基因组等设施建设。推进精准医学影像、特殊环境材料科学与应用研究等设施建设前期工作。加强与中科院合作,争取再布局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3.集聚科技创新载体。推进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等平台建设。完成深圳湾实验室永久场地选址,加快建设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深圳市神经科学研究院、深圳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院。推动国际科技信息中心等项目建设。

  4.构建创新生态链。推动“沿途下蛋”模式落地实施,推动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正常运营、光明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创新推广“楼上创新、楼下创业”综合体模式。深化深港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等项目建设。优化完善科技金融支持政策和在线服务平台。创新人才工作制度,有序推进光明科学城关键人才引进目录制定。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三)聚焦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建设高颜值的深圳北部中心

  1.推进重点区域建设。高水准编制重点发展区域规划,高质量完成光明科学城开发建设计划编制。持续推进光明中心区、光明云谷、光明凤凰城等重点片区建设。加快深圳科技馆(新馆)、科学公园等公共配套项目建设。

  2.加速补齐商业短板。推进玖龙台、星河天地等商业配套设施建设,推动公明、马田等传统商圈提升发展。推进河心路商业街、公明红木文化小镇消费业态建设。高规格建设光明国际汽车城。

  3.提升综合交通能力。加快光明城站TOD综合开发,争取增加列车停靠班次。推进赣深铁路建设,推动深莞城际及深广中轴城际纳入近期建设计划。推进6号线支线、6号线支线南延段、13号线北延段等项目建设。推动东明大道宝安段建设,协调推进龙大、南光高速市政化改造工程。打通圳美大道等6条断头路,畅通道路微循环。

  4.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完成甲子塘水厂深度处理建设工程,全力推进光明水厂深度处理及二期工程建设工作。推进电网供电保障能力三年行动计划。新建市政中压燃气管道15公里,管网覆盖率提升至75%以上,新增用户2万户以上。推进华夏二路综合管廊、中山大学紧凑型管廊建设。

  5.强化国土空间效能。推进光明科学城核心片区、光明凤凰城等区域城市更新项目,有序开发6片平方公里级连片产业用地。加大历史违建处理和执法拆除力度,加强国有土地精准化监督管控。科学制定2021年土地招拍挂供应计划。

  (四)坚持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强化产业发展动能

  1.加快打造高质量产业体系深入实施光明区现代产业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持续构建以智能产业、生命科学、新材料为主导,以特色服务业为支撑的“3+1”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产业配套政策。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探索以科研经济为引领的产业发展新模式。

  2.力提升产业发展能级推动5G移动通信、集成电路等优势领域企业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鼓励市场主体开展技术攻关,确保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加大工业技改工作力度。深入实施“拦退引”行动,持续推进美林等旧工业区提升增效,布局建设一批新型产业园区。

  3.大力优化提升企业服务。完善企业诉求全流程闭环解决机制,加强政银企协同联动,定期举办银企对接会。引导企业申请AEO认证。加大对各项惠企政策宣传推广力度。打造推广“e就业”智慧服务平台,搭建校企合作桥梁,拓展劳务协作,帮助企业解决“招工难”问题。

  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瞄准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打造高质量产业体系需求,开展精准招商,全年组织开展招商活动不少于40场,计划引进用地项目不少于4个,引进用房项目不少于150个,其中国高企业不少于20家、产值亿元以上企业不少于25家。

  5.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实施高标准产业保障房“两个一千万”工程,年内新建改造、纳管产业空间不少于350万平方米。出台高标准产业保障房管理办法,引导工业园区与拟入驻企业提前对接,探索“定制化”产业空间综合利用,全年统筹纳管存量产业空间不少于220万平方米。

  (五)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构建制度新优势

  1.谋划实施综合改革事项。加快形成综合授权改革第一批“深调研”课题成果,紧密对接上级部门,争取相关改革事项、项目在光明区落地;围绕制约光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性瓶颈问题,推动更多改革事项纳入下一批改革事项清单。

  2.持续深化营商环境改革。探索建立营商环境改革工作专班,协调推进营商环境关键领域的重大改革事项。常态化开展营商环境评估,动态掌握全区营商环境改革成效,适时制定新一轮营商环境改革措施。

  3.深化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专项债项目发行使用机制,争取市政府支持加大光明区专项债发行额度。探索开展基础设施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支持国企在交通、产业园等领域参与试点项目。

  4.推进数据跨境流动改革。推动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建设,探索开展数据跨境传输安全管理试点,开展跨境数据流动分类监管研究,优化对科研机构和人员等访问国际学术前沿网站的保障服务,提升光明科学城数据通信质量和通信安全。

  (六)强化光明蓝绿底色,精心打造高品质城区环境

  1.生态文明齐抓共管。持续深化“1+1+N”生态环境监管体系,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环保顾问制度,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智慧监管”。开展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试点工作和扩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范围。

  2.巩固水治理成效。加强水质监测和科学研判,完善预警响应机制,加强抽查督办,推进各类涉水污染源整治。加速存量管网提质增效行动。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出台区级海绵城市管理办法,完善海绵城市2.0版本顶层设计。

  3.持续守护蓝天净土。加强大气污染源精细化管控,新增监测设备,完善大气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强化大气应急减排,重点开展工业源、扬尘源、生活源等污染源管控。推进土壤安全利用,开展土壤环境调查评估、风险管控及治理修复等工作。

  4.深化“无废城区”建设。加强工业固体废物监管,严格危险废物全过程监管,实现固体废弃物源头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治理。加快光明环境园、光明能源生态园建设,推进在光明扣车场北选址建设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厂。

  5.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开展第二批大美特色村落建设,全面铺开全域景观提升工作。完成8个公园建设,持续提升公园品质。完成光源五路等20条道路“白改黑”和慢行系统升级。深入开展垃圾分类,实现居民参与率达95%以上。推进装配式建筑技术认定工作,编制绿色建筑专项规划。

  (七)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

  1.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推进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和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建设。新改扩建第二十二高级中学、华夏中学、星河小学等中小学6所,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9360个。新建公办幼儿园3所,新增公办学前教育学位1080个。探索集团化办学。实施“薪火·PICKUP名师工程”,建立“1+N”名师学习共同体,锻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2.夯实医疗高地基础。加快中山七院二期、市中医院光明院区、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推进光明国际中医药港建设。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落实深化医改重点任务,持续推进国科大深圳医院新院区等卫生健康系统重大项目建设。扎实做好传染病、职业病防控,以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为抓手进一步提升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

  3.提升文体事业发展水平大力推进科学城文化中心、深圳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光明文化艺术中心全年开展不少于50场文化活动。办好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出台文体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政策,推进文化产业及全域旅游发展。

  4.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加快构建匹配科学城发展的住房安居体系,持续优化和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力争全年建设筹集公共住房不少于6500套,维护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将城中村物业管理提升向纵深推进,打造城中村治理共同体“光明示范”。

  5.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推进“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广东技工”三项工程,促进重点群体高质量就业,完成职业技能培训6万人次以上。提升养老服务供给,推动光明社会福利院PPP项目运营。深化困难群体帮扶。推进无障碍城区建设。推进儿童福利事业发展。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加大移交安置、双拥优抚、权益维护和就业创业扶持工作力度。

  (八)聚焦建设人民满意政府,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1.加强法治城区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落实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健全以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枢纽,街道、社区、园区(小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站)为延伸的四级实体平台。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健全劳动仲裁办案流程和审理周期管控机制,确保案件法定审限内结案率100%,年度累计结案率达到95%以上。

  2.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加强“i深圳”光明子门户建设。推进政务服务“跨城通办”“湾区通办”。依托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电子证照库,推进“免证办”打造无实体卡证城区。深化“5G+政务服务”应用,优化“5G云上首席代表”机制,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在区、街道和园区大厅实现无差别受理。

  3.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推进37个警务室规范化建设,推动社区围合项目实施和“雪亮工程”五期项目建设。完善义警发动、出租屋分级管理等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发挥“1+6+31+N”四级群众诉求服务平台作用,实现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就近化解。健全劳资纠纷预警预判机制,确保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大数据应用联合创新中心发展。

  4.维护社会平安稳定有序推进国防教育和国防动员工作,提高国安意识。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加强三防及应急管理工作。提高食品安全管控能力。加强未成年人综合司法保护委员会建设。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严打“盗抢骗”“黄赌毒”“食药环”等突出违法犯罪。全面加强消防救援队伍和能力建设。

  5.强化“智慧光明”建设推进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就业、智慧社区等项目建设,启动云计算中心、统一分拨平台等项目二期建设,持续完善智慧光明基础框架与设施底座,稳步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开展数据运营管理,提高大数据平台实战与应用能力,推进数据跨部门、跨系统、跨业务融合应用。

  

分享到: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