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首页 > 信息公开 > 政府机构

光明新区环境保护和水务局2017年工作总结与2018年工作计划

日期:2018年 03月 12日    信息来源: 光明新区

字号:

  在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居环境委、市水务局的大力指导帮扶下,我局班子带领干部职工全情投入、艰苦创业、砥砺奋进,环保监管实现全覆盖,率先引入“环保管家”扫楼核查1.2万家企业,摸清“家底”并上图动态管理;环水执法再出重拳,率先打响“小散乱污”歼灭战,全年立案查处336家企业,处罚金额4065万元,整治力度和效果获市领导点赞;妥善处理信访投诉4820单,同比增长51%,实现办结率、回复率两个百分百;治水提质工作强力突围,完成治水投资15.43亿元,建成污水管网265公里、整治入河排污口535个,分别超年初计划37%、77%、26%,“1+4”建成区黑臭水体提前消除黑臭,茅洲河干流光明段“水清景美、鱼翔浅底、鸟掠芳洲”;海绵城市建设再创佳绩,绩效考核名列全国第二批试点城市第一名;全年供水1.1亿吨,同比增长0.65%,供水水质综合合格率100%;空气PM2.5污染程度持续减轻,区域环境噪声、道路交通噪声、功能区噪声100%达标;圆满完成市中央环保督察整改和治水提质攻坚责任手册83项任务和2017年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环水局第一个完整工作年度开门红,为新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夯实了基础。

  一、2017年工作简要回顾

  2017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是全面落实“十三五”规划的关键年,新区党工委管委会高位推动,全区上下合力攻坚,重点推动新区环保水务工作在六个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一)治水提质提速增效。一是高位推动,合力攻坚。新区将治水提质列为年度“交通大会战、山水大文章、民生大福祉”三大战役之一,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治水提质攻坚决策,出台“日协调、周报告、月评价”等工作机制,依托“11+6+31”三级河长,充分调动全区力量打赢治水攻坚战,完成年度治水投资15.43亿元,是2016年4.5亿元的3倍多,干支流河流水质9月份起明显好转。二是流域统筹、系统治理。抓管网建设基础关键,以EPC、PPP模式引进中国电建、市水务集团两大企业,形成两大战区全速推进;抓联网提效、正本清源,全面排查存量管网,及时打通修复问题管段,出台管理办法,提前接收运行增量管网;抓污水处理拓能提质,完成光明水质净化厂二期工程30%工程量,以及一期提标改造初步设计;抓清污分流,利用西水渠实现玉田河清污分流,从茅洲河干流起点每天补充8万吨中水,楼村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Ⅳ类;抓生态补水,落实光明、公明两厂补水泵站选址,完成补水系统施工图设计,部分补水管道结合河道整治工程提前埋设。三是凸显优势,打造高地。依托新区山水、空间资源,高标准铺开河流综合治理,除四条排洪渠以外的一级支流全部已开工整治,鹅颈水、木墩河等五条已基本成型,正按“一河一景”加快景观提升,并与公园、绿道等连通,争取在2018年底初步完成高品质水环境生活圈的打造。

  (二)海绵城市建设成效叠加。一是健全管控体系。编制完成新区海绵城市总体规划和试点区详细规划,出台新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等7项制度,实现对海绵设施前期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维等全链条管控。二是加快项目落地。为适应国家考核方式从考项目向考效果的转变,将试点区优化细分为19个汇水分区,选定79个项目形成试点项目库,制定建设项目实施计划,每月通报协调推进工作,现已完工34项,以鹅颈水为轴区域已凸显连片效应,典型示范路线总长已增至8公里。三是创新实施模式。结合茅洲河水环境治理的紧迫现状,以提高污水收集和处理率为目标,将光明水质净化厂及其范围内的管网整体打包,采用 “厂网一体化”PPP模式,安排了11个项目,5种运作模式,总投资15.82亿元,是全市第一个进入实施阶段的PPP项目,为其他区提供了有益借鉴,现正积极申报纳入财政部PPP示范项目库,打造全国示范样板。四是开展智慧监测。通过在试点区域内布置监测设备,搭建高智能化、高融合度信息化平台,实施智慧管控,现已完成招标工作,进入施工阶段。五是打造涵盖全类型多层级的海绵系统。新区交通大会战、治水提质、光明小镇、中山大学、天安云谷、华星光电G11等重大项目在前期阶段即已要求落实海绵城市建设内容,并开展定期巡查整治,实现全域推进。

  (三)环境保护工作强力提升。一是强化环保源头准入。实行制度化环评审批,全年共审批890个建设项目,备案核查143个建设项目,全部符合“行业限批、企业限批及区域限批”的政策要求,未新增一个重污染项目;及时严格环评审批条件,未新批一个“小散乱污”企业。二是强化执法监管。市区联动、部门联动,在全市率先开展“小散乱污”整治,集中开展“春雷行动”、“利剑一号”等专项执法,依法从严执行查封扣押、停产整治、按日计罚、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等措施,在仅有4个现场持证执法人员条件下,共立案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311宗,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262宗,开出罚单3961万,率先开出392万元罚款的最大按日连续计罚罚单,申请法院强制执行65宗,移送司法机关涉及环境污染刑事案件22宗,其中16宗为移送行政拘留,是历年来首次移送,取得极大的震慑效果和整治实效。妥善处理信访投诉48200多宗,实现办结率、回复率两个百分百。三是强化排查整治。在全市率先引入“环保管家”进行扫楼核查,出动人员12113人次,排查工业企业1.2万家,全面摸清新区工业企业环保基本情况;组织排查整治小废水企业483家,第三产业汽修(洗车)215家,餐饮6042家,农贸市场25家,家禽屠宰场2家,垃圾转运站52家,垃圾填埋场4家。其中涉及建成区4条黑臭水体考核流域新湖、光明、凤凰办事处的各类涉水污染源全部完成整治。四是强化监测分析。开展15条干、支流河流26个点位30个污染因子常规监测,每月编制分析报告。加强新区水系的沿河排污口排查监测,为执法提供依据;同步加大了对排放废水企业、生物质锅炉企业、油烟餐饮企业、VOC企业、机动车路检等执法监测;与东莞黄江环保分局开展联合监测,弄清新陂头北支东莞方面排入的污染情况;在完成市区实验数据一体化任务方面,取得开局性进展,已初步建立并运行了一体化实验数据平台,实现全程监控;推动土壤环境质量调查监测;全年出具执法监督类监测报告560份,为环境监督管理提供强力技术支持。五是强化安全监管。采购服务对新区160家在管工业污染源企业、重点环境风险源企业开展一年两轮的环境安全排查,共排查重点工业企业320厂次,排查出环境安全隐患371处。实施环境安全隐患闭环整治、销号制度,高效整治隐患。加大对工业企业环境安全管理培训力度,编制了《光明新区企业环境安全工作手册》,对新区重点企业每季培训,组织完成光明新区2017年环境应急演练,并请重点环境风险企业现场观摩,有效提升了企业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能力及安全意识。

  (四)生态文明考核工作不断推进。一是加强统筹。在市考核实施方案正式出台前,提前编制新区生态文明建设“1+6”工作方案,比新区往年工作安排提前一个季度以上;首次提请新区主要领导召开新区环境形势分析会,重点部署大气质量提升、黑臭水体治理、宜居社区创建等工作;每月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对进度滞后、成效不足的工作加强督办。二是超额完成宜居社区创建任务。目前我区已完成24个四星级宜居社区,超额完成《深圳市宜居社区建设规划(2016-2020)》2017年年度任务,其中五星级宜居社区创建实现零的突破,圳美社区通过市级五星级宜居社区评审。三是加强治污保洁工程督办。全年共开展区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及大气环境污染治理等七大类共计72个项目,其中重点任务18项。新区考核办针对进展缓慢任务开展6次通报及督办,全力推进工程任务的实施。目前已完成工程任务63项,重点任务17项,年度任务完成率达101.73%。四是全力推进污染减排。全面推动治理工程减排、结构调整减排、监督管理减排三大减排措施,顺利完成各项考核指标。超额完成光明水质净化厂污染物减排任务、完成22家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企业治理、汰3家茅洲河流域重污染企业、完成19台燃气管网覆盖范围内柴油锅炉改造或关停任务、完成8家企业强制清洁生产评估或验收任务。辖区内河流水质和空气PM2.5指标明显改善。五是积极落实党的十九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在全市率先启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为新区发展保生态、拓空间。

  (五)民生水务安全有效。一是三防局面安全平稳,成功防御了6场暴雨和6个台风袭击,无因灾伤亡事故发生。组织召开6次三防指挥部会议,重新修订防汛、防台风预案并开展演练,汛期安排4名专职值班人员强化值班值守,出台新区三防督查方案,联合新区督查室、安监局成立6个督查小组,明察暗访台风期间各单位防御情况;强化应急能力建设,近两年共购置8台大功率移动排涝泵车,采购220万三防应急物资分发各办事处。二是供水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光明水厂顺利投产,完成长圳、玉律两座小水厂整合,及时妥善处置了7宗较大供水事件,启动石上线老旧原水管的改造,加快打通区内供水管路形成双回路供水。三是水务设施管理逐步规范。理顺新区水库管理体制,逐步将由企业和原公明办事处管理的水库上收移交到新区环水局统一管理;增加河道管养水质简易监测,16宗水库日常管理,3大泵站、河道、排水管网备汛响应情况得到显著加强。四是水务行业监管服务进一步加强。完成138个涉水审批,将110个在建项目纳入台账管理,开展水土保持、排水项目检查,对22家涉水违法项目予以立案查处,及时通报给行业主管部门及其上级单位,形成齐抓共管局面。五是水务安全监管明显加强。委托第三方对新区在建水务工程全面开展安全检查,从施工现场到安全资料与资格审查,及时指出问题,督促水务工程施工单位安全文明施工,确保新区水务生产安全。

  (六)队伍机制建设综合加强。一是以河长制为统领水务工作,提请印发了《光明新区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安排11名新区领导担任15条河流河长,5个办事处一把手担任办事处级河长,新湖办事处由副主任担任办事处级河长,31个社区书记担任社区河长,23个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构建了新区、街道、社区三级河长制组织体系,强化媒体宣传和社会监督,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治河。二是引进强援提升环保实效,积极申请市人居环境委支持帮扶,从全市抽调25名环保执法人员协助新区开展“小散乱污”碾压式联合执法;在全市率先引进环保管家,彻底扫楼核查新区所有工业企业,掌握环保全监管家底;与东莞市黄江镇建立联合执法机制,有力打击了新陂头河偷排行为。三是举全局之力提前消除建成区“1+4”河流黑臭,成立9个专责小组,通过“红黄绿、盯关跟”和“任务到人、责任上墙”等方式,综合采用工程、法律、政策、科技等手段,出色完成这项市、区交办重大任务。四是实施有效建管模式。完成治水提质EPC项目包、光明水质净化厂厂网一体化PPP项目包招选工作,引进实力强、信誉好的大型企业集团作战;将光明水质净化厂服务范围的排水管网交由PPP中标单位专业维护运营,将其余水务设施打包交由新组建的光明排水公司强化运营管理,加快污水管网建设和雨污分流。五是强化科技支撑。加大线监测系统、TSP系统、智慧海绵网络系统应用,制作了新区电子污染地图,将河流-排水管网-建构筑物-工业企业相关联,有效提升管理效能,推进115家重点监管企业安装在线监控装置,以科技手段加强对污染源的有效监控。六是加强队伍建设和制度规范。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开展党的十九大、党的理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培训,签订廉政责任书,书面通报办文不及时、办事不请假3人次。积极申请增加了6个职员编制,新招选7个在编人员,提拔5名干部,出台了环水局工作规则、行政处罚实施办法、合同管理办法、政府采购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了项目资金使用,着重强调了政治纪律、工作纪律和廉政纪律。并建立预算执行倒逼工作提速有效推进机制。七是构建全民共建共享机制。出台社区定期报送企业变化情况制度,研究建立企业园主主体责任落实机制。开展“治水提质,宜居光明”系列宣传活动26次,资源回收日暨垃圾分类指引入户宣传活动735次,发放治水宣传折页18000份,张贴宣传海报1600份,在新区五大河流1公里范围内选定20个公交站点刊登40张治水宣传广告牌,通过中移动短信平台向辖区内各移动用户发送4次治水宣传短信,通过微信、手机APP等新媒体主动向市民提供便捷服务,广泛征集满足市民诉求。开展“六?五”世界环境日大型宣传,并配合市人居委开展青少年环保舞蹈大赛和“绿韵悠扬”环保脱口秀比赛等活动,在学校开展水知识课堂,培育200多名的环保学生苗子。对新区重点环境污染企业、重点环境风险源企业负责人及管理人员每季度开展一次培训,全年共培训30余家重点环境风险企业600人次,在2个工业园区开展了2场“新环保法讲座进企业”活动,带动了超500 名企业员工现场学习新环保法。八是立体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先后在《深圳特区报》、《宝安日报》等媒体发表各类报道200余篇,在《信息快报》、《光明信息》等内部信息刊物发表各类信息(含短信息)49篇(条),全年完成信息分1389分,完成年度任务的140%。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区作为城市化的后发区域,大气治理存在地理上的先天不足,水治理刚刚铺开,土壤治理尚未起步,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尚未完善,新区“十三五”19项约束性发展指标中的7.5项由环保水务部门牵头落实,环保水务工作任重道远。随着新区经济持续9%以上的较高速度增长,新区生态环境负荷日趋加重,同时,各类专项督查从多个层面对新区环保水务工作提出了更明确的任务、更严格的要求,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一是工作机制有待优化。光明是全市第一个实行高度大部制的功能区,环保水务系统长期被弱化、边缘化,新区环境保护一岗双责还未完全到位,办事处基本没有环保水务职责和人员,没有压实社区、企业环保责任,环水局单打独斗、人少事多现象尤为明显,无法实现精细化管理。二是环保水务基础差。截至“十二五”期末,新区还没有完成一条河的综合整治,河水黑臭、杂草丛生;排水体系不完善,建成市政污水管网仅为372公里,缺口达512公里,污水直排问题突出,内涝也频发;辖区供水能力不足,缺水现象经常发生。三是产业低端监管难度大。由于产业低端落后,未批先建、未验先投占企业数量大,小散乱污现象十分突出;由于城市建设起步慢,违法建筑猖獗,非法种植养殖,垃圾没有实行分类,城市面源污染程度点多面广。但是,光明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和良好生态基底,我们坚信,只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打完“攻坚战”再打“大会战”,就一定能提前完成新区“十三五”生态建设规划任务,守护好新区绿水青山。

  三、2018年重点工作计划

  总体思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决策部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加快补齐生态短板,打赢治水提质攻坚战,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市民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打造水悦新城,建设美丽光明。

  总体要求:围绕一条主线,即考核指标达标创优。瞄准两项需求,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海绵城市建设高位推进。完善三大机制,即以河长制凝聚区、街、社区和社会治水力量;以省工作责任清单,优化建立“专门部门+属地”的环保监管机制;依托代建制、纯国企、环保水务管家等,做实做强做优设施建设与管理,确保设施发挥应有效能。打响四大战役。即以机制完善实现污染大监管,以土整提速实现河道大整治,以模式优势实现雨污大分流,以资金大投入实现环境大提升。达成五个基本。全域管网基本分流,主要河道基本整治,大气质量基本达标,水环境基本达标,智慧环水基本成型。

  具体指标:完成市政府下达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任务,完成治水提质投资30亿元左右、实现翻番目标,完成和市政府与新区签订的《光明新区治水提工作目标责任书》《深圳市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光明新区)》任务。PM2.5污染持续减轻,空气优良率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饮用水源水质持续达标,河流水质稳步改善,主要河流消除黑臭现象,用水总量控制在1.1亿立方米左右,万元GDP用水量下降6%左右,创建优质水入户达标小区10个,新建1座水质净化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5万吨/日,建成污水管网200公里以上,完成778个住宅区和工业园雨污分流改造。重点开展十大行动:

  (一)厂网联网提效行动。污水管网方面,一是继续保持两个主力军攻坚态势,争取上半年完成市政部分、年底前完成小区部分管网“补课”任务,督促及时移交运行,实现建成一片,见效一片;二是一月份完成工业区雨污分流工程立项申请,一季度完成施工招标工作,年底前完成工业区雨污分流改造,做到企业排污“三清四明”;三是安排专门队伍,积极会同办事处、社区开展新增错接乱排全面整治,确保经分流建设区域混流问题不反弹。污水厂方面,一是协调好G11专管管位,确保5月底前拉通;二是督促PPP公司加快建设,确保6月底前光明厂二期投产一条生产线,年底前新增15万吨/日处理能力;三是妥善处理好市、区关系,提前实施光明厂一期提标改造工程,年底前基本完成。

  (二)河道综治提速行动。建设方面,一是密切跟踪项目进展,及时掌握、督办、反映施工组织问题,年内完成20.28公里河道整治任务;二是引入水务管家,以河流水质达标为目标,对现有方案进行再分析研究,解决好措施与目标不一致问题;三是一季度完成“一河一景”概念设计,并与EPC景观标做好对接,争取上半年启动景观提升建设。土整方面,一是一月份报请研究出台河道上盖建筑拆除原则,提请开展专项行动;二是密切跟进涉河土整进度,提请每季度召开专项会议,力争较现有计划再提速,全年完成87万平方米以上涉河土整任务;三是继续实施施工用地保障等四项机制,及时协调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项土地问题。

  (三)工业企业监管及工业入园行动。以河长制为抓手,以联动执法为保障,以信息化执法为手段,强化执法监管。一是继续推进重点企业污染治理设施规范化改造,六月底前完成131家重点企业的验收工作;二是加快推进企业在线监控设施的建设,力争一月底前完成116家有废水处理设施企业在线监测系统联网,六月底前完成在线监控第三方运维服务的采购工作,不断提升远程监控能力;三是持续开展环保专项执法行动,形成打击各种非法排污、设置非法排污口、非法转移危险废物、危害环境安全等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充分发挥“环保管家”大排查作用,准确掌握企业环境信息,对环境违法企业实施精准打击;加强环保、公安的执法联动,严厉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加大对环保执法工作的宣传和违法案件的曝光力度,形成宣传攻势,对违法企业形成震慑;四是建立河流水质异常情况的溯源执法机制,充分利用河道、管网等管养单位的力量,建立信息互通平台,发现问题及时启动溯源排查,精准打击非法排污行为;五是完善重点企业环保信用管理制度,对企业进行分级管理,强化对企业环保信用评价结果的运用。六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和环境污染企业入园聚集发展。严格执行茅洲河流域限批及新区产业导向目录,限制低端落后及环境污染产业发展,推动新区工业企业转型升级。会同相关部门,从环保、产业、土地等多方面开展研究,结合新区旧工业区提升试点及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制定环境污染企业入园政策,推动现有环境污染企业集中入园,建设集中污染处理设施,并实施专业化运营,从而提升新区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的管理水平。

  (四)三产、面源整治行动。一是加快推进整治工作进度。在前期排查整治工作的基础上,力争在上半年完成建成区“四河”黑臭水体流域以外的餐饮店、汽修(洗车)厂、垃圾转运站以及农贸市场等共3000余处不合格的排水污染源的整治工作,要求餐饮店安装简易隔油隔渣装置,汽修(洗车厂)建设废水预处理装置,垃圾转运站完善污水管网接驳,农贸市场完善污水收集及处理装置,对符合条件的污染源污水尽快接入市政管网,全力减少污水入河污染。二是加强统筹调动力度,充分发挥治水提质平台作用,调动各行业监管部门、各办事处力量加入三产、面源等涉水污染源整治,形成多部门参与、联合整治的良好局面。紧密跟踪、掌握三产、面源涉水污染源整治工作开展状况,定期通报工作进度,协调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推动整治工作顺利进行。三是加强技术支持与指导。通过购买服务方式,邀请技术服务单位加强对排查整治部门的技术指导与支持,通过开展集体培训、专项培训以及现场指导等各种方式,解决涉水污染源整治中的各类技术问题,保障整治工作的开展。

  (五)大气质量提升行动。一是严格落实市大气质量提升工作部署。按照市政府《深圳市大气环境质量提升计划(2017-2010年)》的要求,以全面铺开、重点突出的大气污染防治思路,继续推进辖区内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扬尘以及餐饮油烟等治理工作,确保整治一批见效一批;同时结合新区实际情况,突出抓好扬尘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稳步提升新区大气环境质量。二是加强信息沟通协调。继续实施新区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商议、解决新区面临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及时将上级部门的工作部署及新区大气污染工作要求向各部门通报,协调各部门步伐一致、重点突出的开展各项工作。三是加强工作监督。充分发挥大气污染防治统一监督管理职能部门的作用,明确各部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任务,对各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落实情况开展现场监督检查并予以通报,督促各部门采取积极措施开展大气质量提升行动。

  (六)土壤摸底防治行动。全面开展全区性的土壤环境质量摸底调查行动,一是开展新区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基础信息调查和风险筛查,通过对新区重点排污单位名录内区管144家在产企业用地开展全面的用地基础信息调查以及企业地块风险筛查,确定需进行采样调查的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名单,为下一步开展采样调查和土壤风险分级,初步掌握在产企业地块环境风险情况,建立优先管控名录等工作奠定基础;二是开展新区8.61平方公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及31.14平方公里园地的土壤环境质量筛查,初步掌握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和程度,确定需要下一步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详细调查的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地块清单以及需要开展土壤环境质量和农产品质量详细调查的地块清单;三是开展新区4.3平方公里的普通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详查,以光明新区普通耕地为重点,开展普通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和农产品的详细调查(含农用地灌溉水),掌握普通耕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和程度,划定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初步查明土壤污染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调查成果有效支撑农用地分类管理和安全利用,保障农产品质量。

  (七)海绵城市建设行动。一是积极准备国家三部委绩效考核。2018年4初,国家三部委将开展第二年度海绵城市绩效考核,新区“保位”形势严峻,将积极与国家三部委和海绵城市专家对接,参考第一批试点城市第二年度考核要求提前谋划。市政府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主要考核新增海绵城市建设面积和既有设施海绵化改造,相比2017年考核要求,2018年考核将更加严格,建设任务将更重,应提前谋划一批建设项目,并推进项目建设。二是高效全区全域推进。采取治水提质“红黄绿”“盯关跟”方式,每月检查评价通报情况;继续加强与市海绵办沟通汇报,市区联动高效推进新区海绵城市建设,确保新区试点工作始终走在前列。统筹推进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华星光电G11、天安云谷、光明小镇等重点区域,同时,其它区域同标推进。三是实施项目全流程管控,不仅包括规划设计,还包括施工、验收、和运维评价,并突出“集成化、精品化、智能化、共享化”,持续开展建设项目管控巡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整改要求,确保海绵设施功能、质量和景观效果,确保落实海绵城市理念要求。

  (八)智慧环水构建行动。一是搭建“环水通”将“水务通”和“污染地图”工业企业在线监测、施工扬尘TSP等系统整合,在2018年上半年建成环水人工巡查发现分拨整治信息化系统。二是力争2018年汛前完成智慧海绵项目建设,既满足海绵城市考核要求,又为环水智慧感知系统建设探出新路。三是依托PPP项目BIM系统逐步拓展智慧环水建设,最后逐步延伸覆盖全区,将多个“数据孤岛”整合成为有机统一的综合系统,集合环评审批、监管、执法、环境安全风险、违法处罚等信息,全方位数据共享,基本形成光明环水智慧系统。

  (九)保安全、惠民生行动。一是进一步加强“三防”体系建设。优化补充修订现有预案,突出超强台风、特大暴雨时的可操作性;加强三防演练和培训,补充完善三防物资,完善三防抢险队伍建设、建立光明新区轻舟队,提高新区三防应急能力;按照省市三防标准化建设方案要求加强新区、办事处三防标准化建设,进一步规范新区三防标准体系;二是创新水务设施维护管养模式。做强光明排水公司,并利用PPP项目公司,加强排水管网、水库、河道、泵站等水务设施维护管养工作,实现集中专业规范化管养。三是持续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在前期安全隐患排查基础上,继续深入开展隐患大排查,全方位排查,不留死角。同时,将排查出的隐患按照严重程度分级管控,分轻重缓急安排专人跟踪整治。四是加强水库山塘河道管网湿地过渡期管理。在新的光明排水公司正式组建完成前,按照原有管养模式,继续做好水库山塘河道管网湿地过渡期管理,保障过渡期内管养经费有落实,人员有保障,措施得力,确保过渡期安全,实现新旧管养工作无缝对接。五是增强新区供水保障能力。启动建设光明水厂出厂管,增加新区供水产能;加快同宝安区的供水管网连通建设,进一步增强区域供水应急保障能力。

  (十)履职能力建设行动。一是队伍建设问题。一要补血,尽快采用选聘、招聘等方式落实空编人员补充,同时借行政区成立和垂改之机,争取增员增编;二要活血,加强专业基础培训的同时,落实传帮带制度,局领导每季度讲座,在关键环节上给予针对性指导,各科室负责人和各组长要定期培训新人,尤其是知识储备、专业能力、工作习惯上给予帮助;三要换血,落实好奖惩制度,各部门要严格执行末位淘汰制。二是工作机制问题。一是想办法压实基层责任,以河长制为引领,将涉水环保问题压实到办事处、社区,并建立周报、月考核评比制度,充分调动街道、社区两级河长的积极性,压实三级河长责任;二是想办法促成环保管家1+N模式,尽快实现环保巡查、整治全覆盖,监管突出重点。三是管理模式问题。2016年黑臭水体考核顺利通过,专责小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面对人少事多、人才稀缺的现状,这种扁平化的管理模式是顺应形势、适应发展的最好办法。同时把河长办独立出来并做大做强,加强沟通协调,达到信息共享,统筹推进治水提质大决战各项工作。四是加强宣传工作。统筹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实现全方位全覆盖宣传报道环境保护、海绵城市建设、治水提质等中心工作。结合“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六-五”世界环境日,开展生态文明宣教系列活动,推进绿色家园系列创建,普及环保知识,提升市民环境意识,凝聚新区生态文明建设合力,提高新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分享到: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