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首页 > 信息公开 > 政府机构

光明区科技创新局2020年工作总结和2021年工作计划

日期:2021年 04月 08日    信息来源: 光明区科技创新局

字号:

  2020年,光明区科技创新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扣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中心任务,抢抓“双区”建设重大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基础、补短板,加速集聚创新要素,围绕产业链补齐创新链,全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主要工作成效

  围绕提升光明科学城集中度和显示度,2020年引进落户国际科技信息中心、深圳市神经科学研究院2个重大创新载体,累计突破10个;不断健全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先后出台《光明区支持“3+1”产业发展系列政策》等12项政策措施,使光明区从一个没有科技创新专项扶持政策的区域变为全市科技创新领域政策最全、力度最大的城区之一;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增量行动,新增国高企业201家,总数达1486家,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全市前列;持续推进创新载体建设,新增市级以上创新服务平台22个,累计突破100个;科技型中小企业招商、光创赛、双创周等大型活动均取得良好效果。

  (一)加快资源集聚,科学城建设提速见效。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协调解决项目引进落户过程中的场地、设备、人员进驻等问题,加快项目落地运营,深圳湾实验室于2020年6月18日顺利入驻一期过渡场地,深圳市神经科学研究院已入驻,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完成选址,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选定过渡校区,环保产品、分布式光伏产品、电动汽车三个国家级检验检测中心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市药品检验研究院光明分院过渡场地已投入运营,深圳中国计量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院过渡场地于2020年12月7日正式启用,国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建设模式及选址已基本明确,正进行红线划分。超过2000名科研人员陆续集聚光明,创研氛围日趋浓厚。

  (二)加大创新投入,科技实力不断增强。通过调整和优化支持方向,合理分配项目资金,为企业研发、生产、转化等提供全方位资金扶持,不断增强企业获得感,2020年全市率先受理国高企业认定区级、市级资助,发放资金近亿元,全年发放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科技发展资助资金共计1.68亿元,资助企业共计1,163项(次)。引导企业在半导体等关键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实现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7.94%。

  (三)加速成果转化,“沿途下蛋”初见成效。通过主动对接、政策引领的方式,引导辖区创新载体在光明设立产业转化中心,成功落户“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深圳产业化基地光明园”项目。科研攻关进程加快,深圳湾实验室获得省基础与应用基础重大项目1项,承担广东省新冠病毒应急专项1项;卫光生物、锦瑞生物等多家企业对相关疫苗、试剂研发及产业化均取得阶段性进展。产业空间提质增效加速,拟筹集回收创新型产业用房项目15个,为科研机构及科技企业提供产业空间约22.96万平方米,其中10.4万平方米已安排使用。

  (四)优化创新生态,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按照市内首创统战、科创、人力、群团“四驾马车”并驾齐驱的方式,于2020年7月31日揭牌成立深港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已审批通过申请入驻项目22个。留学生创业园成效显著,2020年新增6个项目入园,累计吸引80个项目入驻,孵化成功率83.3%;目前在孵企业31家,培育国高企业9家,规上企业1家,连续两年被省科协评为“优秀海智工作站”。加速科技金融与产业资源深度融合,完成84家企业科技金融备案,促成辖区11家科技企业获得银行授信1.06亿元,为13家企业获得意向投资金额1.96亿元。瞄准打通光明区科学城科技成果转移转移、科技服务交流瓶颈,2020年9月16日成立光明科学城科技创新联合会,为辖区企业提供科技创新服务项目100余项,已发展会员单位186家。组织企业参展第22届高交会,推动与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等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4项。加强科普平台建设,积极推广“科普中国”APP任务,下载注册12,587人,目标达成率251.7%,全市排名第一,同时被市科协评为先进单位。创新创业氛围逐渐浓厚,第四届光创赛参赛报名项目948个,居全市第三位,推荐至市赛项目70个,获奖项目17个;推荐至国赛项目4个,获奖项目3个;在光明已落地项目9个。

  光明区科技创新工作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短板和薄弱环节,如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成果转化效率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

  二、下一阶段工作思路和计划

  2021年,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十四五”规划进入开局实施阶段,光明区科技创新工作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1+2+3+2”总体部署,以高质量发展为中心,聚焦“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培育”,逐步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全力打造成为深圳原始创新策源地、成果转化首选地、新兴产业聚集地、创新生态新高地,争做代表深圳参与全球科技创新竞争的“第一艘冲锋舟”和全国探索科研经济发展的“第一颗石子”。

  (一)聚焦科学研究,提升光明科学城集中度和显示度。

  1.打造综合改革示范点。以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深入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综合改革试点2021年工作方案,在全区率先出台综合改革试点配套实施方案,力争打造2-3个区级综合改革示范点。

  2.加快已落地项目建设进度。跟踪服务“9+9+2+2”中我局牵头引进的10个重大创新载体,确保2021年建成使用项目不少于2个,永久场地开工建设项目不少于1个,完成概算批复项目不少于3个。

  3.集聚更多中科院直属科研机构。建立中科院直属科研机构落户工作专班,深入对接院地合作协议内中科院曙光E级机及系统软件研究平台、国际应用超导技术研发平台等首批8家院所、2个平台,全年争取落户5家科研机构。

  4.谋划布局新型研发机构开展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行动,制定《光明区新型研发机构认定管理办法》。推进中国兵器、中国生物等国有大型企业在光明新设立新型研发机构,社会资本参与发起成立新型研发机构不少于2家,研发支出不少于2000万元。

  (二)聚焦成果转化,培植经济发展新动能和新势能。

  5.围绕产业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出台《光明区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若干措施》,实施光明区创新链产业链双链长制工作方案,加大创新项目产业化落地、中小试基地建设投入扶持力度,争取成果转化扶持资金在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占比不低于20%。

  6.推进成果转移转化平台载体建设挂牌成立光明国际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引进不低于5家成果转化专业服务机构,解决光明科学城成果转化软服务空白难题。推进光明科学城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全面启动,力争全年技术交易金额突破5亿元,技术合同交易份数突破100项。

  7.实现高校概念验证中心零的突破。深化产学研合作,与高校合作建设光明区首个概念验证中心,启动首批技术验证,完成“创造成果—验证成果—孵化成果”全周期项目3个,引进建设1-2个专业性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

  8.拓展创新产业空间围绕解决光明科学城落户重大科研机构、优质科技企业过渡场地空间问题,回收创新型产业用房项目4个,盘活空间6.9万平方米,持续推进区级科技创新产业园认定工作,打造4个示范科技园区。

  (三)聚焦产业培育,打造高质量高水平企业集群。

  9.强化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狠抓科技金融政策落实落地,为企业减少融资成本2000万元,撮合1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10亿元以上融资。成立区科技创新专项基金,争取完成3000万元投资。2021年举办不少于9场形式多样的科技金融融资融智活动。

  10.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精准招商。围绕光明区未来产业发展定位,实施“三个精准”行动,年内对接科技企业不少于600家,签约落户科技企业不少于200家,次年带动产业新增营收不低于1亿元,对接知名高校、科研单位等不少于30家,签约合作知名高校、科研单位等不少于6家。

  11.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梯次培育计划,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10家,培育发展硬核产业领域、新赛道领域瞪羚企业30家、隐形冠军培育企业10家,争取实现准独角兽企业零的突破,集聚一批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成长性科技企业。

  12.引进更多创新人才及团队。发挥留创园品牌效应,吸纳更多优秀人才、项目落户光明,年内引进项目不少于10家。深化深港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建设,引进项目不少于20家。加快培育孵化载体,新认定省级众创空间不少于1家,区级孵化器不少于1家,区级众创空间不少于2家。

分享到: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