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首页 > 信息公开 > 政府机构

光明区住房和建设局2019年工作总结及2020年工作计划

日期:2020年 03月 11日    信息来源: 光明区

字号:

一、2019年工作回顾

  2019年是光明区迈入行政区时代的第一个完整年度,是光明区开拓全球化视野、对标国际、提速发展浓墨重彩的一年,也是光明区住房和建设工作攻坚破冰、蓄势待发、锐意创新的起跑之年。

  一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住房建设局的悉心指导下,全局13个部门和全体干部职工上下一心、努力拼搏,以服务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建设为努力方向,深入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主动谋划住建新布局、积极探索住建新机制、努力开创住建新局面,做到住房保障与服务民生同步,工程建设与经济发展同步,行业管理与安全稳定同步,各项工作均取得较大进展。

  一年来,我们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将改革创新贯穿工作全过程,在发展中解决问题,按照区委区政府“作风建设提升年”“城市质量提升年”工作要求,破难题、补短板,倾力而为,有力提升了住房和建设领域协调发展水平: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顺利完成,实现“住”“建”“设”三大板块全面布局;住房制度进一步完善,重大安居工程项目逐个落地,住房保障和人才安居水平有效提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质增效,管道天然气进一步普及,工地扬尘污染有效遏制,民生福祉持续增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信访纠纷调处机制取得突破,安全生产实现零亡人,同时着力解决了一批住房和建设领域重大历史遗留问题,较好地服务了全区发展稳定大局。

  一年来,住房和建设各项工作成绩喜人:我局牵头负责的安居工程、地下综合管廊建设2项市考核区绩效指标均名列全市第一,其中安居工程建设筹集任务超额150%完成市政府任务,取得历史性突破;区考核绩效指标中,改革执行、党政信息、办文办会、企业服务、网格管理、信访办理等11项指标位居或并列全区第一(预计);城中村燃气安全治理工作名列全市第一,获得市奖补资金592万元;工地群众诉求服务站、控停违法统建楼处置试点、“多审合一”改革、住建一张图等工作均为全市首创,得到新华社等国家级媒体关注报道;市、区两级涉及我局的5项年度重点工作、民生实事以及21项人大、政协提案,已经全部按计划完成和推进;我局获评“科学城土地整备先进集体”“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工作先进集体”“全市住建系统综合评比先进区局”“党政信息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我局在监建设工程项目累计获得省、市奖项19个。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全力落实住房安居政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凸显成效

  这一年,我们以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科学分析和研判住房供需结构,大力推动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市委杨洪常委给予高度肯定,批示指出“光明区公共住房工作成绩突出,方式创新,请市住建局总结推广”。

  多渠道大力开展安居工程筹集建设。新开工中山大学人才住房、光明科学城拆迁安置房等11个项目,筹集房源10247套,超额150%完成市政府考核任务。采取铁腕手段推动万丈坡、塘家拆迁安置房两个历时近十年的“老大难”项目顺利竣工,提供房源6683套,解决了全区重大历史遗留问题。出台全市首个控停违建处置试点工作方案,探索将合水口、薯田埔违法统建楼改造成为公共住房3250多套,开辟了住房筹集和违建处置新路径,推动深圳市首次实现六类十五种建设筹集渠道全覆盖。

  多层次构建公平透明住房分配体系。制定出台《光明区安置房管理办法》《光明区产业配套宿舍定向配租管理办法》《光明区人才住房配租管理办法》,构建了满足科学城建设发展需求的住房分配体系。累计供应房源2284套、发放廉租住房货币补贴2341万元,户籍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住房保障率接近100%,位居全市前列。创新采取灵活稳妥的操作策略,在全市各区中率先解决离退休人员的房补难题,累计发放239人共4500余万元。

  多举措实现住房智慧高效运维管理。开发建设光明区智慧安居平台,实现保障房网上申请、审核、分配、入住“一条龙”服务,录入房源10861套。强化保障房租后管理,强力开展“清房行动”,累计清退收回长期空置等违规房源共359套。建立了8类312处公配物业管理台账并定期开展排查,有效解决了公配物业长期闲置、违法占用问题,盘活了存量公共资源。

  多方位保障区重大项目和新市民需求。抽调骨干全程驻点重大项目土整现场,筹集分配707套过渡安置房,及时全面解决科学城启动区、光明中心区等项目过渡安置需求。向中山七院分配住房1248套,向国科大深圳医院、光明中学等分配住房997套,充分满足了现阶段科学城重大项目的住房需求。积极推进内衣基地产业配套宿舍开工建设,新市民群体住房保障更加充分。此外,大力协助区政协推进“委员之家”建设,已完成项目选址、设计和立项等前期工作,协助区司法局完成“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选址工作。

  多手段强化房地产和住房租赁市场管控。顺利承接房地产业及房屋租赁市场管理职责,坚持“房住不炒”定位,有效落实稳房价、稳租金、稳预期调控政策。加大服务力度助推项目入市,提前介入商品房价格指导,批准华润置地公园九里、龙光玖龙台、绿地新都会等10个商品房项目预售,全年累计成交商品房面积超6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15.6%,总体呈现“价稳量增”的局面。推动奥星、天荣盛、润朗等16个房地产项目公司在光明落户,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170.76亿元,同比增长32.6%,有力支撑了全区经济增长。大力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检查房地产企业及中介机构项目共101个,约谈相关人员78人次,立案处罚涉嫌违法违规的经纪机构3家,有效弥补了对房地产经纪行业的管理缺位。

  (二)着力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打造绿色生态宜居城区

  这一年,我们坚持把宜居城市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依托光明区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优势,以推进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建设为重点,转变城市建设模式和发展模式,大力推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努力打造惠及广大市民长远利益的宜居生态城区。

  建设科技水平不断提升。新增光明区文化艺术中心、华强创意产业园(三期)等高星级绿色建筑项目8个总面积82.9万平方米,占比100%,创历史新高。推动16个项目通过装配式建筑技术认定,新核发用地规划装配式建筑673.85万平方米,占比高达90.81%,装配式实施比例全市第一。累计推动103个项目781.69万平方米绿色建筑、21个项目300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落地,绿色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市政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率先在中山大学深圳校区试点建设低成本、可推广的紧凑型管廊,每公里造价可节省40%约2000万元,全年新建综合地下管廊4.5公里。新建市政燃气管道17.8公里,管网覆盖率提升至63.29%,完成24个城中村共8.87万户管道天然气改造,清洁便利的天然气走进千家万户。白花受纳场成为全市首个纳入建设工程管理、采用EPCO模式进行建设的受纳场,设计容量190万立方,高质量、高标准按照“本质安全型”“绿色生态型”“环境友好型”“社区友好型”的要求进行建设,目前已经基本建成具备受土条件。建立固体废弃物智慧监管信息平台,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和现场处理达33.6万吨,基本解决了全区房屋拆除物料处置问题,生态文明考核中该指标位列全市第一。

  宜居社区建设全面覆盖。推动全区114个城中村实现专业化物业管理,累计创建31个四星宜居社区,提前实现全区物业管理、宜居社区覆盖双“100%”。出台《光明区加强瓶装燃气安全管理若干措施》(“燃气十一条”),创新建立供气企业星级评价制度和不可靠供气企业名录制度,48个城中村的燃气安全综合治理工作全部以优秀成绩通过市住建局复核验收,名列全市第一。全市首创装配式燃气供应站建设模式,实现“一社区一供应站”和城中村5公里范围内正规瓶装燃气设施全覆盖,获市领导杨洪常委批示推广,燃气供应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

  建设工程监管支持有力。加大各类工程建设项目监管服务力度,全年办理施工许可证共88项,累计为32个区民生项目、重点项目提供质量安全监督技术支持服务。全年监管建筑施工项目共计273个,其中房建项目145个652.89万平方米,市政项目118个14.46万延米,拆除工程10个58.25万平方米。全年新增建筑面积约350万平方米,总造价约129亿元,竣工验收项目61个,完成合同额44亿元。

  扬尘污染防治成效显著。率先出台了《关于加强工地扬尘及泥头车污染防治工作的八条措施》(“扬尘八条”),采取全市最高的标准、最严的执法、最重的处罚防控扬尘污染,全年在《深圳特区报》等媒体公开曝光项目51个,发放执法文书500余份。安排专人24小时紧盯鹅颈水、东坑水、木墩河等流域重点工地,检查项目850余项次,保障了全区考核迎检工作的顺利完成。组织开展了24次“泥头车专项整治统一执法日”行动,检查泥头车5111台,查扣泥头车651辆,罚款277.3万元,有效遏制了泥头车多拉快跑、带泥上路、污染路面等乱象。

  (三)强化政府治理能力建设,创新模式破解治理难点

  这一年,我们着力加快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定走好改革创新之路,逐个攻克行业管理上的痼疾,敢于破解制约发展的难题,建机制、补短板、强弱项,全面推动住建工作提质增效。

  数据治理基础进一步夯实。创新设立全区首个内设数据和信息化办公室,统筹全局数据和信息化建设,加大行业数据统计分析力度,探索“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工作模式,已初步实现全局信息化系统整合。开发全市首个“住建一张图”,打造了集业务办理、行业监管、信息公开、群众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满足了行业管理的“挂图作战”“一图可知全局”,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精细化程度更加深入。

  纠纷化解机制进一步健全。在全市首设“建筑工地群众诉求服务站”和“建筑工人法律援助工作室”,“零距离”解决群众矛盾诉求,确保矛盾纠纷化解在小、化解在早、化解在工地。全年共设立服务站54个,妥善处理矛盾纠纷信访件114宗,涉及人数共1248人,涉及金额2027万元,极大缓解了全区信访工作压力,此模式已经在全区各领域推广,新华社以《深圳创新机制保障农民工按时领薪》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相关工作经验被省委、市委信息转发。

  社区共治模式进一步深化。在东明公寓试点推动成立保障房小区住户委员会,率先制定出台《光明区公租房小区住户委员会工作规程》,搭建沟通平台让承租人参与保障房的具体管理。在宏发上域小区试点建立居民议事厅,建立健全小区议事协商制度,创造性地将“为民做主”变为“由民做主”,更好地化解矛盾纠纷。制定《光明区城中村物业管理提升五年行动计划(2020-2024年)》,解决了“谁来干、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拓宽物业管理服务范围,培育居民自主管理的公民意识,巩固了城中村综合治理成果。

  行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强化物业行业监管,聘请专业律师团队提供物业法律服务,调处物业纠纷56宗,办结率达100%。强化混凝土行业监管,检查混凝土搅拌站4家共18次。强化人防监管,全年审批人防工程报建43宗,平战转换核备5宗,纳管的79个人防地下室全部完成排查。住建执法继续保持高压态势,“双随机、一公开”执法工作实现全覆盖,全年行政立案处罚66宗处罚金额约795万元,行政处罚量和行政处罚金额在全市建设系统排名第一。

  (四)优化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助力一流营商环境建设

  这一年,我们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优化提升政府服务水平,真正为企业、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努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营造公平透明的建筑市场环境。严把资质动态核查,开展违法转包分包、“挂证”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整治。推进劳务工“实名制”和“分账制”管理落实,集中解决了一批历史遗留欠薪问题。引进中铁广州局深圳公司、中交一航局生态工程公司两家央企下属公司落户光明,新迁入建筑业企业11家,大大增强了全区建筑企业实力。招投标工作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完成招投标项目审核380个,节约政府投资3.3亿元,有效促进了建筑市场健康发展。

  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立全市首个工程设计事务中心,实现了人防、消防、节能、绿建等“多审合一”,已审查56个项目170余万平方米,出具审查意见1900余条,时限缩短了约50%。在田寮消防站项目全市率先开展工程联合验收试点,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模式转变。推进实现2个事项秒批、12个事项全流程网上办理、30%的事项即办,所有审批事项基本实现“零跑动”,全年共办理审批、备案业务1618宗,办理时限均比法定时限压缩了50%以上。

  强化先进制造业企业职工住房保障。为做大做深实体经济“蓄水池”,充分保障先进制造业企业一线产业职工等新市民群体的住房需求,向华星光电、贝特瑞、星源材质、迈瑞等区重点企业以及兰度生物、绚图新材等高科技、高成长性企业,累计定向配租了5428套产业配套宿舍,绝大部分配租给企业的一线产业职工,共惠及约1.65万人,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开展产业用房租金指导价格试点。依托招商网、三资平台等信息系统的数据优势和1800名一线网格员和万余名楼长的队伍优势,在全市率先对全区所有7000余栋产业用房进行了全覆盖摸查,编制了各社区及729个工业园区产业用房租金平均价格、5713栋产业用房具体楼栋的指导价格,有效降低实体经济用房成本,进一步优化了营商环境,为全市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和做法。

  (五)牢固树立安全红线意识,维护全区发展稳定大局

  这一年,我们始终把安全稳定工作摆在首位,在思想上再动员、责任上再压实、措施上再精准、效果上再保障,切实做好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各项工作。

  持续强化行业安全监管。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分级风险管控体系,实现工地“危大工程”台账式管理,完成了全区所有C类危房、西气东输管线、600公里市政排水管网的安全隐患评估。强化小散工程监管机制,全年小散工程备案1542个,基本实现了全覆盖纳管。顺利承接工程消防审查验收职责,受理业务394宗,同比增长15%,提前介入区重点项目消防设计、施工过程,主动服务企业开展消防技术咨询服务253次,构建起了全区消防安全有力屏障。全年印发安全生产宣传资料50余万份,开展宣传培训34场,安全生产检查出动37133人次,整改隐患4116处,处置地面坍塌事故84起,全年住建领域未发生亡人及较大以上安全生产安全事故。同时妥善处置了羌下海军挡墙、永南一号房屋倾斜等重大突发安全生产事件,推动西气东输管线实现24小时安全值守,稳控了安全生产形势。

  大力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制定了“黑物业”“楼霸”“泥头车”等3个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召开工作部署会议7次;开展全覆盖宣传和“面对面”精准宣传,加大行业监管及执法力度,建筑施工领域立案查处63起,物业领域逐一约谈辖区20家物业服务企业,检查“泥头车”运输企业42家次,共发现和接收12条线索,已办结11条,跟进处理1条,营造了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

  稳妥化解信访矛盾纠纷。针对辖区项目建设、历史遗留问题和劳资纠纷矛盾突出的实际,综合施策,精准发力,提前谋划并妥善化解了万丈坡塘家项目欠薪、离退休人员房补发放、安居房收益分成信访等重大群体性信访隐患。建筑工地群众诉求服务基本实现矛盾纠纷不出工地,有效治理了劳资纠纷信访多发的顽疾。全年受理各类信访及诉求471宗,全部化解完成,化解率100%,提前办结5宗信访积案,切实维护了全区发展稳定大局。

  (六)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这一年,我们深入落实区委全面从严治党和“作风建设提升年”要求,把管党治党工作与中心工作同步推进,以创新型和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敢于担当、能打胜仗的干部队伍。

  抓实抓细开展主题教育。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住建大学习”活动紧密结合,建立常态化学习机制,由局班子成员分头下沉到党小组指导学习。通过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开设讲座、参观学习、支部共建等方式开展活动130余次。深入开展走访调研,主动解决社区、企业实际问题。灵活多样开展主题宣传,全年在省、市、区媒体刊发信息360余篇,省委、市委信息采用7篇,完成信息积分1280分,超额206%完成年度任务,排名全区第一。

  创新引领夯实党建基础。按时完成党支部及群团组织改选工作。将党小组建立在科室上,局班子成员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党小组活动,干部提拔时事先征求党小组意见,扩大了党员组织生活的覆盖面。制定《谈话提醒工作制度》等8项党建相关制度,提升了党建基础工作标准化水平。推动成立5家建筑工地党支部、11家物业小区党支部、开展党小组进社区活动40余次,形成在党建引领下,政府监管、市场主导、多方参与的良性互动格局。

  严格巡察整改促进廉政建设。将巡察整改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来抓,突出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形成了7大类、18个方面、39项问题的整改清单,逐项落实措施和责任,推动建立完善了28项制度文件,问题基本已完成整改。同时,结合巡察整改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六个一”、廉政风险排查和微腐败“灭租”等行动,排查出重点环节和岗位易发廉政风险点50项共147处,并针对所有风险点制定具体防控措施,签订《廉政承诺书》127份。

  强化教育培养打造过硬队伍。先后组织开展各类教育培训40余次,干部队伍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有了新提高。在力量紧缺的情况下,抽调9名干部参与区重大项目历练,加速干部成长。优化干部选拔任用,择优提拔使用科级干部10名,选调科级干部3名,职员专技岗晋升4名,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营造了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良好政治生态。

二、当前面临的形势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国家利好政策春风化雨,光明区宏伟目标催人奋进。一年来,尽管我们住房和建设工作取得了不小成绩,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一些体制机制性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些探索创新性的工作落实得还不到位,支持重大项目、服务民生、化解遗留矛盾仍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公共住房品质提升、城市功能完善仍有很多难点需要突破。2020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的深入实施,新光明建设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给我们落实高质量建设、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住房和建设工作面临着提档升级的严峻挑战。我们要坚持用好“关键一招”,锐意改革创新,激发发展活力,要以“排头兵”的勇气和“先行者”的担当,真抓实干,奋力进取,肩负起区委区政府赋予的光荣使命。

  ——我们要主动作为,紧抓“双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奋力开创光明住房和建设工作新局面。光明当前正处于发展的“窗口机遇期”,区委区政府的目标信念十分明确,就是要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作为光明融入国家战略的主平台、主方向,作为光明一切工作的总牵引、总龙头。我们要以此为指引,主动作为,把握全区发展大局,全面服务好光明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我们要跟进区委区政府的工作要求,开展有深度的调研,落实有力度的措施,推动有温度的治理,充分吸收利好政策,发挥光明后发优势,全面提升城市建设的品质和档次,推动形成具有光明特色的住房和城市建设新格局。

  ——我们要明确目标,紧盯民生幸福标杆的战略定位,打造光明特色的住房保障和人才安居体系。住房问题是民生幸福之本,安家才能立业,安居才能乐业。先行示范区建设赋予我们“民生幸福标杆”的定位,区委区政府要求我们建设“住有宜居”新高地,我们要加快实现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转变,深化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广覆盖、可持续的优质住房安居体系。着力开展大规模公共住房建设行动,落实住房制度改革各项配套政策,突出重点人才住房保障,扩大公共租赁住房覆盖面,以智慧监管提升住房管理服务水平,着力打造光明住房安居先行先试样本。

  ——我们要探索进取,走好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之路,坚持用创新的方式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实现光明现代化城区的加速蜕变,是一场闯关夺隘的斗争,是一段艰难困苦的创业历程。尤其是对于落后的城市面貌和短板突出的城市功能,要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维来解决制约发展的难题,着力推动住建行业高质量发展。我们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统筹城市规划建设,按照对标一流、高点定位、光明特色的要求,不断提升城市建设品质和人居环境,全力打造精品工程、样板工程、平安工程,铸“深圳建造”品牌,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宜居宜业宜商的绿色生态城区。

  ——我们要强化党建,打造过硬的班子和队伍,着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旗帜鲜明加强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打造强班子硬队伍,优化政治生态,创新治理方式。强化政治引领,调动住建行业各类群体、社会组织、自治组织、企业等积极参与到社会基层治理中来;强化组织引领,延伸住建领域党建触角,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强化机制引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牵头抓总、协调各方的作用,将行业管理中分散、多元的要素纳入基层治理框架,破解基层和行业治理之困,努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成效。

三、2020年主要工作思路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事关光明未来发展极其关键的一年,我们要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区委“营商环境提升年”和“治理能力提升年”部署,继续拿出一往无前的激情和勇气,以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总牵引,坚持体制机制创新,继续强化制度执行力,科学谋划“十四五”工作,持续推进住房和建设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住房和建设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力争在2020年实现六方面的工作突破:

  (一)在打造“住有宜居”新高地上求突破

  构建匹配科学城发展的住房安居体系。结合未来人口结构变化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趋势,科学编制住房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住有宜居”三年行动计划,探索不同类型保障性住房转换机制,持续优化和调整住房供应结构。主动做好全区土地整备及中山大学、深圳湾实验室等重大项目住房保障,建设专家楼、人才国际公寓、人才驿站等,满足人才多样化需求。积极探索符合光明区情的“棚改”模式,推动合水口、薯田埔统建楼进入实质改造建设阶段,凤凰牛场拆迁安置房、伶伦提可乐城市更新等6个项目开工,全年建设筹集公共住房约4500套,全面完成“十三五”安居工程建设筹集总目标。

  落实“三稳”房地产调控政策。坚持“房住不炒”,全面落实房价调控政策,建立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长效管理调控机制。推动金融街、宏发万悦山等12个房地产项目办理预售许可,力争完成60万平方米商品房入市,争取年内推动4宗招拍挂商品房用地出让、完成2个城市更新用地商品房项目实施主体确认,确保我区房地产市场长期、持续、有效、稳定供给。探索市区共建高水平住房研究机构,加强房地产行业发展研究,为光明房地产市场稳健发展提供对策和理论支撑。

  促进住房租赁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落实《关于规范住房租赁市场稳定住房租赁价格的意见》精神,多渠道增加租赁住房供应,结合城中村综合治理,利用建发集团闲置宿舍推动完成一批“大学生公寓”“工匠公寓”建设。规范住房租赁市场行为,实行全区经纪机构“一张图”分级分类精准管理,关停一批“黑中介”。建立住房租赁指导价格发布制度,将产业用房租金指导价格试点范围拓宽到商品房和城中村,进一步降低企业用房成本和市民居住成本。

  (二)在建设高品质宜居生态城区上求突破

  高标准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深化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建设,科学规划建设城市燃气管网、地下综合管廊、白花受纳场等绿色市政设施,开展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厂前期工作,新建市政燃气管道15公里,加快中山大学、华夏二路、光辉大道9.64公里管廊建设,始终保持已建管廊里程全市第一方阵。

  高质量打造新型宜居社区。积极创建五星级宜居社区,开展城中村物业管理提升试点,深入推行专业化物业管理进社区,加快第二、三批共55个城中村天然气普及工程,完成11.33万户天然气入户改造,气化率提升至60%以上,进一步完善社区功能、提升居住品质。开展东明公寓等3个产业配套宿舍供电设施的改造升级工作,推广应用指纹、人脸识别等智能化监控技术,以中山大学人才房为样板,打造国际化、未来范的新型社区。

  高品质筑造一流精品工程。在光明科学城率先探索装配式、智慧化、绿色化建设模式,推进既有建筑绿色节能改造,出台《绿色建筑五年行动方案》,力争新增高星级绿色建筑80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50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占比超过60%。加快推动深圳科技馆、科学公园、光明云谷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造一批配得上世界一流科学城的高品质建筑。开展公共住房设计竞赛,出台《光明科学城公共住房设计导则》,进一步提升公共住房设计品质。

  (三)在优化营商环境和民生服务上求突破

  做优做大做强建筑产业。深化建筑市场营商环境改革,规范建筑工程招投标管理,出台鼓励区外企业落户和支持本地建筑业企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形成对建筑业企业全链条扶持,为民营建筑业企业营造公平竞争、可预期的市场环境。打造建筑业企业创新基地和总部大楼,引进一批施工、勘察、设计等领域优质企业,进一步扩大建筑业产值和税收。

  谋划打造燃气科创基地。深化燃气使用营商环境改革,对接世界银行营商环境(燃气)指标体系,推动国家级燃气用具创新测试中心、燃气发展创新技术中心落地可行性研究,谋划建设燃气科技创新样板区,创新政策和技术驱动,引领燃气行业转型升级。

  强化企业人才住房保障。加大对科学城高端人才引进和先进制造业一线职工等群体的住房保障力度,支持迈瑞科技、欧菲光、华星光电、大疆、联想等重点存量和新引进企业的住房需求。2020年预计供应公租房和人才住房1000余套。加快内衣基地产业配套宿舍建设,用足用好各类住房筹集渠道,主动做好企业用房服务,全面营造宜居宜业的人才生态环境,切实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深化执法审批制度改革。牢固树立本质安全观,积极转变执法模式,突出执法的精准化、精细化,推行“阅卷式执法”模式,推动执法检查由“查隐患为主”转变为“查管理为主”,由“查项目为主”转变为“查人员为主”,实现责任主体主动监管、自我监管,彻底扭转执法扰民、执法扰企的局面。探索BIM审图新模式,试行建设工程消防审验无纸化改革,整体推进建设工程项目规划、国土、消防、人防、档案等事项限时联合验收,进一步提高审批效能。

  (四)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求突破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把握“中国之治”新内涵,不断在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上下功夫,努力将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

  积极推动“制度之治”。在培育制度意识、确立制度权威、提高制度执行能力上下功夫,持续强化住建领域制度创新,切实提升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本领,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政府治理效能。结合“送法下工地”“送法进社区”等活动,在机关和行业领域内大力营造制度文化、法治文化,在住房保障、招投标等领域加快出台符合住建行业发展趋势的相关制度政策,以“制度之优”促政府治理能力提升,为全区经济社会建设、群众平安福祉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积极推动“数据之治”。结合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持续加强行业数据统计分析,开展房地产业、建筑业等行业数据大普查行动,推进保障性住房大数据监管机制改革,建立住建基础数据库、补齐数据治理短板。整合完善“住建一张图”,建设住建“数据展厅”,推进业务数据的开放共享和数据应用,提升科学决策水平,打造“数字政府”先行先试样本。

  积极推动“道德之治”。强化住建领域党建工作和意识形态建设,积极开展多层次培训教育,提升公职人员、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信仰。开展“安全文明示范工地”“消防设计施工质量优秀单位”等行业先进企业评选,加大对违规企业通报曝光力度,出台《光明区建设工程履约评价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完善建筑市场主体、保障房等领域信用管理体系,强化失信主体惩戒措施,提高行业企业、从业人员自律水平。

  积极推动“共同体之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持续推动公租房小区住委会和小区居民议事厅建设,积极开展城中村物业管理提升改革,实现党组织领导下的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共同体。在建筑施工、燃气安全、房屋安全等领域大力构建形成多方责任主体参与共治的“安全生产共同体”,进一步夯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开创各方主体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治理新局面。

  (五)在提升城市安全和应急管理水平上求突破

  开展安全生产培训教育。结合安全生产形势,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创新安全教育形式,开展“农民工夜校”等系列安全教育培训活动,加强各领域应急预案演练,提升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意识和防范能力,严守安全生产红线,保障安全生产形势平稳。

  强化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推进“建设工程智能监管平台”监管,实现线上远程智能化、信息化监管,创新“小散工程”安全纳管手段,实现“扫码备案”和全覆盖安全管理。深入推进安全文明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全区建设工程整体形象。建立建筑施工事故应急响应系统,规范应急救援程序,高效组织和指导抢险应急救援工作,实现人员、责任、预防措施“三到位”,切实消除、防范各类隐患,遏制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全面排查整治安全隐患。构建企业主导、社区协助、政府监督的天然气管道安全保护联动机制。建立瓶装燃气信息化监管平台,推进燃气用户端智慧监管试点,探索瓶装燃气配送新模式。开展物业电气火灾、消防等专项安全检查,在具备条件的保障房小区试点安装高空坠物监控设备,扫清物业管理安全死角。强化隐患房屋分类整治,利用信息化手段做好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落实责任人的主体责任。

  铁腕惩戒违法违规行为。强化行政执法,坚持严处、快罚、高赔,大力惩戒违法违规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整治的安全生产监管态势,对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及重大安全隐患进行曝光警示,建立失信名单,维护城市运行安全稳定。

  (六)在党的建设和机关效能提升上求突破

  以主题教育筑信仰之基。继续巩固和提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实实在在常态化抓好思想认识到位、整改落实到位、组织领导到位。持续深入开展住建“大学习”,组织专题讲座、廉政教育等多形式教育活动,持续加强作风建设,提高全员政治素质和防腐意识,筑牢干部信仰之基。

  以党建引领促住建实践。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强规范、强组织、强引领为抓手,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以“讲政治、敢担当、善作为、守纪律、促发展”为主题,分别开展有特色、多形式的党建引领实践活动。继续深化党小组进社区,着力解决基层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打造住房和建设领域“强党善治”的光明范例。

  以制度建设促效能提升。继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业务制度,强化制度执行力,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以制度保廉。继续强化考核督办体系,建立信息化督办系统,提高干部职工主动担当和作为能力,提高干部工作效率和执行力,促进工作机关效能提升。

  以培优选优促队伍建设。加强干部队伍一线培养,强化思想教育,注重实干实绩,完善考评机制,强化示范带动,打造一支政治坚定、忠于职守、廉洁奉公、勤政为民、团结奋进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分享到: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