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首页 > 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工作报告

光明新区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日期:2014年 04月 24日    信息来源: 光明新区

字号: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光明新区2011年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市委五届六次全会和市两会精神,总结回顾新区2010年工作,研究部署2011年工作,进一步振奋精神,昂扬斗志,敢干快干,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这一主题,牢牢抓住转变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加快建设绿色新区幸福光明。下面,我代表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向大会报告工作。

  一、2010年工作回顾

  2010年,是光明新区第三个完整工作年度,是承前启后的一年,是发展成就振奋人心的一年。一年来,我们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按照年初确定的工作思路,抢抓机遇、攻坚克难,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城市建设全面推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绿色新城”,实现新区跨越式大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市委、市政府和市主要领导对新区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第一,经济增长实现“六个翻番”,新区大建设快发展格局全面形成。

  新区经济在前两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去年显现出加速态势,主要经济指标高速增长,进入经济发展快车道。全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3.3亿元,增长2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30亿元,增长32.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6亿元,增长3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1亿元,增长4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8亿元,增长23%;进出口总额57.5亿美元,增长2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89亿元,增长29%;国地两税收入33.77亿元,增长23.5%。与成立之初相比,新区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具体体现为“六个翻番”:

  一是GDP翻番,由134.9亿元增至273.3亿元,实现三年翻一番目标。二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翻番,由35.91亿元增至141亿元,翻了近2番。三是工业总产值翻番,由394.19亿元增至830亿元。四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翻番,由362家增至773家。五是税收翻番,国地两税收入由16.4亿元增至33.77亿元。六是企业专利授权量翻番,由915件增至4028件,翻了2番多,新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迅速提升,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第二,园区规划建设全面启动,产业聚集和配套能力显著增强。

  一是按照“园在城中、城在园中”发展思路,园区规划建设全面展开。高标准规划5.4平方公里的“光明国际平板显示产业园”,形成集产业、研发、服务、生态于一体的“三园四区二基地”规划结构。华星光电、日东光学、莱宝高科、中华映管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先后投产或进驻,平板显示产业链条基本成型,华星光电完成投资46.9亿元,主体厂房提前1个月顺利封顶,王荣书记亲自出席仪式并予以充分肯定。LED产业园首期面积约2万平方米建成使用,6家企业入园运营。与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签署《关于共建光明新区上市企业总部园区合作协议》,上市企业总部园区规划建设顺利推进。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先进技术产业化基地。

  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5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0.5%,同比增长30.8%。研祥智能、中科诺等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高新项目开工建设。平板显示、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战略产业、新兴产业支撑作用日趋凸显。星源材质、证通电子、帝光电子等8家企业建成投产或即将投产。龙邦芳纶等16个项目顺利开工建设。瑞华、海洋王等6家企业通过土地“招拍挂”正式落户。

  三是招商选资态势良好。中节能、飞亚达等88家企业申请落户。宝威亚太、华特光电等50多家优质企业以租赁厂房形式进驻。招商局、华侨城、中节能、深能源、凯利公司等国内著名企业与新区签署合作备忘录。华强、腾讯、市中小企业担保中心等新一批重点项目有意落户新区。

  四是园区服务功能不断强化。创新园区公共服务,成立高新园区管理办公室。基本完成甲子塘、塘家东、木墩片区市政设施建设。燕川、光明污水干管一期工程完工,光明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规划新建6座变电站,其中4座已建成,其它2座预计今年底投入使用。东长路、科裕路、东明大道等14条配套道路、员工宿舍加快建设。高新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前期工作推进顺利。光明高新园区门户形象标志顺利完工。商业旅游等配套服务业快速发展,公明天虹顺利开业并运行良好。

  第三,绿色新城建设加速推进,城市形态明显提升。

  一是城市规划进一步完善。完成光明中心区等9个片区法定图则。科技公园周边、木墩、塘家、果林村等重点片区规划编制完成。茅洲河“一河两岸”城市设计、德源木器厂地块详细蓝图已启动。光明交通运输“十二五”规划已完成,现代化绿色交通体系建设已展开。

  二是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华夏、观光、同观3条路全面建成通车,松白路、南环大道春节前全线通车,根玉路-华夏路段将于5月1日前建成通车,光侨路和风景北路、富利路等8条主次干道建设加快推进,新区现代交通路网加快形成。15公里综合管沟工程正加紧建设。完成木墩水等3项水利工程。整合水资源,投入4000万元对基层供水管网进行改造,石岩水库至甲子塘水厂原水管工程前期工作已完成。公明水库建设顺利推进,公明文体中心主体工程已封顶。7所村小改造工程完成,光明高级中学改造工程一期基本完工。公明医院、光明医院改扩建等7大卫生项目即将开工。新明医院、第十高级中学加紧筹建。

  三是绿色建筑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推进绿色建筑规模化,共有52个项目、172万平方米的建筑按国家绿色建筑星级标准设计建设,首批6个绿色建筑项目获得国家星级评定,是全国已评定和在建绿色建筑最多、最大的绿色建筑示范区。“拓日产业园”被国家、省列为首批可再生能源示范工程;“招商局光明科技园”列入住建部2010年“科技示范工程项目”;“光大环保杜邦太阳能光伏发电工程”列入财政部“金太阳”示范项目。总长约17.2公里的8条主次干道、15条支路均按绿色道路理念规划建设。区域绿道新区段21公里全市最早建成投入使用。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建设初见成效,国家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建设方案获得市政府批准,已全面启动,新羌拆迁安置房等3个住宅类项目,以及广深港光明站门户区36、38号路按雨水综合利用技术开工建设。

  四是市容环境提升和城市更新取得阶段性成果。投资约3.6亿元,安排项目30个,开展建筑立面刷新、户外广告整治等“六大行动”。已整治道路44条,完成整治项目10个,刷新建筑物271栋,面积25万平方米,总体进度完成80%。完成城中村消防安全整治项目88个。城市更新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公明陶瓷厂项目已破土动工。光明商业中心项目专项规划已获批准,拆赔工作完成,可立即动工建设。新区城市形象大为改善,得到市领导和市民的广泛好评。

  第四,土地整备强力开展,“一号工程”成效显著。

  一是重点片区土地整备进展顺利。领导包干、属地管理机制成效明显,全年累计签订补偿协议509份,支付补偿资金4.19亿元,超过年度计划的109.5%。五大重点片区全年整备土地355.73万平方米。其中,困扰多年的德源木器厂征收基本完成,整备土地26万平方米。短时间内完成华星光电项目60万平方米用地征收。完成110KV观塘线迁改工程等21个基础设施项目征收拆迁,公明水库和松白路、观光路、光侨路等征收拆迁工作顺利推进,有效保障了重大产业项目和公共配套建设用地需求。

  二是土地监管进一步规范。组建了新区土地监察大队。在全市率先制定国有未出让土地分类移交管理办法,土地后续监管逐步健全。进一步加大侵占国有土地违法行为打击力度,严格执行合同监管制度,督促企业按期开工。

  三是违法抢建得到一定遏制。全年共拆除永久性违法建筑164栋2.86万平方米;拆除临时性违法建筑26.2万平方米。加快推进违法建筑整治和“两规”处理,累计完成违法私房审核7179栋,占可处理量的51%和申报总量的45.9%。提前完成农村城市化历史遗留违法建筑普查申报工作。

  第五,民生工程加快建设,社会事业不断进步。

  一是统建上楼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快速推进。高度重视困难群众住房难问题。全力争取政策支持,“整体拆迁、统建上楼”方案获市政府批准,并把落实好方案作为全年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创新建设管理模式,明确时间节点,倒排工期,加快进度。统建上楼安置房已开工建设,预计2013年上半年建成入住。10个保障性住房、拆迁安置房项目启动,总占地面积32.12万平方米,总投资40.38亿,总面积128.5万平方米,光明办事处保障性住房等6个项目已开工,完成投资1.87亿元;新区保障性住房开工建筑面积达70.3万平方米,居全市各区、各新区首位。

  二是大力支持社区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社区经济稳定发展是新区经济、社会的重要基础,调整提升社区经济结构、壮大社区经济实力、改善群众生活是新区的重要任务。新区专门召开了社区经济工作会议,出台了扶持社区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若干意见。深入社区调查研究,提出新区推进社区股份经济转型升级“五种模式”。投入资金2500万元,支持27个社区排水管网、文体配套等48个民生项目建设。安排资金713万,对社区路网进行完善。补助资金625万元,扶持社区经济发展。组织同富裕工程项目8个,完成投资3000万元。争取将塘尾社区列入市同富裕社保扶持对象。拨付社保帮扶资金3903万元,解决了15个社区9471人的社保问题。固本强基工程加快实施,建成项目15个。创建广东省“六好”平安和谐社区15个。积极推进物业管理进社区,老住宅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58%,超额完成市下达任务。

  三是文教卫体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2010年新区教育总投入5.1亿元,学生总数突破5万人,教师总数突破4千人。教育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高考上线率95%,实现了“低进高出”,中考高分段学生数同比增长26.7%。16所幼儿园通过市规范化幼儿园创建验收。全年学校师生获得市级以上奖励1423人次。公共卫生机构职能进一步完善,全年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新区流动人口、户籍人口符合政策生育率分别比市下达的指标高1.52%、2.51%。公明计生服务站成为全国优质服务示范站。7个街区自助图书馆落户新区,定向越野项目在国际赛事崭露头角,“外来青工文体节”等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新增加公交线路17条,新增运力94台,投放LNG新能源公交大巴50辆,500米公交覆盖率提升到70%左右,群众出行条件明显改善。

  四是社会保障和对口帮扶成效明显。举办“春风行动”等各类专场招聘会18场,提供岗位3.6万个。培训户籍失业人员2910人次,帮助914名户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归零。劳动监察、仲裁和信访工作步入正轨,调解劳资纠纷5722宗,妥善处理特大劳资纠纷案件24宗,追讨拖欠工资8547.9万元。累计发放低保、医疗、燃气补助金1595.37万元,实现应保尽保。向461户低保家庭发放住房补贴762万元。募集善款1600多万元,新区成立慈善会三年募集善款累计达5000万元。成立新区老年协会。光明残疾人康复咨询工作成为全国试点。各险种参保人数同比增长17.23%。认真做好对口扶贫工作,根据市里要求,安排对口帮扶资金320万元,支持湛江、龙川、荔波等贫困地区发展,其中扶持湛江“双到”工作被省、市评为优秀。

  第六,社会建设扎实开展,新区大局和谐稳定。

  一是社会管理创新亮点纷呈。制定出台了《光明新区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实施意见》及10个具体方案。率先在全市开展中小旅馆和“旅业式”出租屋管理试点,得到国家、省、市公安部门的充分肯定,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孟建柱同志亲临新区视察;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梁伟发同志亲临新区召开全省政法公安工作现场会,推广新区做法。社会管理“织网工程”建设全面铺开。在全市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建设中,首创“社区综合管理服务中心”模式,有效整合社区警务、计生、综管等多种业务,为群众提供便利。推行“视频+门禁”系统,在楼村、白花等3个社区进行试点并取得明显成效。率先探索划分派出所“执法功能区”,规范执法办案等各个环节,实现了从“粗放型执法”向“精细化执法”的重大转变。

  二是信访维稳扎实有效。高标准完成新区信访大厅、两个办事处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并投入使用,建成社区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站28个,建成企业信访维稳工作室25个,成功完成“三级信访平台”建设。全年共排查25宗突出社会矛盾纠纷,涉及6980人,案件、人数同比分别下降20%、18.6%。妥善处理了茂名市中院异地执法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等21宗重大不稳定因素,全年没有发生公共安全等重大事件。

  三是社会治安持续好转。全年总警情平稳下降,其中“两抢”警情同比下降30.5%,八类暴力案件比重从2007年的44.5%下降到11.9%,破获刑事案件同比上升40.35%。打掉严重暴力犯罪团伙18个。强制隔离戒毒189人。强力推进校园周边治安环境整治,无侵犯校园师生权益案件发生。新建安全文明小区2个,“围合式”小区8个,社区防范能力进一步提高。“围村行动”深入开展,马山头、圳美等治安重点地区违法犯罪活动大幅度减少,全年无重大刑事治安案件发生。

  四是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推进重点企业整治、中小企业托管和企业标准化建设等工作。排查整改安全隐患4354家。全年安全生产事故数、伤亡人数分别同比下降21.3%、20.5%,火灾、火警同比分别下降31.8%、16.1%。农产品抽检合格率在全市名列前茅。重点开展粮油、米面制品等食品安全整治,确保了无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第七,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行政效能明显提高。

  一是党建工作取得新成绩。公推直选市党代表圆满完成,成为深圳第一个通过公推直选产生市党代表的区级单位,获省、市领导充分肯定。在全市率先出台区一级党建规划,中央、省、市党建研究专家予以高度评价,市委组织部就此专报省委组织部。“创先争优”活动全面开展。基层党建区域化工作顺利推进。成立光明等5个社区综合党委,顺利完成光明办事处下属9个社区居民党支部、13个退休党员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新成立“两新”组织党支部9个。党群共建力度进一步加强,投入资金1647万元开工建设11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在全市率先完成工会组建率、职工覆盖率双90%任务。

  二是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完善用人制度和选拔机制,不断加大干部培养和选拔力度,全年共提拔或重用处级干部13名,科级干部73名,其中女干部15名。创新干部选拔方式,公推公选5名处级干部。按照现代企业管理要求,对新区国有企业领导班子进行了优化调整。注重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将公明办事处2名村干部选拔到公务员队伍。组织新区中青年干部赴艰苦地区“三同”锻炼实践,取得良好效果。全年引进各类优秀人才1023名,超额完成政府公共服务白皮书承诺750名的任务目标。高度重视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联络工作,积极组织代表、委员视察城市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在服务发展、促进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侨务、民族、宗教、国企等工作进一步加强。

  三是“廉洁新区”建设扎实推进。反腐倡廉深入开展,紧紧把握监督和效率的主题,确保了效率和廉洁协调发展。建立了社区党廉信息平台,基层社区和股份公司监管明显强化。将阳光政府和绩效考核等监督职能合并,初步形成“纪检+审计+科技”三者联动监督模式,全年立党纪、政纪案件8宗。积极开展“我与新区共廉洁”专题读书活动,在新区管委会大院建设“清风苑”廉政文化长廊,弘扬廉政勤政主旋律。通过设置监督复核等“四步”流程和外部复查等“八个”环节,建立阳光审计体系。创新工程变更备案模式,否定变更30项,节约资金3701万元。全年共审计政府投资项目224个,核减造价1.86亿元,核减率为6.34%。

  四是作风建设不断强化。制定《光明新区关于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大力弘扬想干、敢干、快干精神的实施方案》,努力营造干事创业良好氛围。完善常态化纠风机制,采取明察暗访、群众民主评议等手段,有效促进了各单位特别是基层、窗口单位工作作风好转,市纠风办对新区服务企业做法予以正面报道,是明察暗访活动开展以来报道的第一个正面典型。积极参与“民心桥”、“直通车”栏目,听取市民呼声,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新区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总量相对较小,加快建设发展任重而道远;二是城市面貌虽有所改善,但公共设施配套不足,离特区一体化发展要求还有很大距离;三是社会管理压力较大,综治维稳形势依然严峻;四是干部的创业创新精神、进取精神有所弱化,精神状态、工作作风与新区开发建设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对此,我们要正视困难,积极面对,加快解决。

  同志们,201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也是新区第3个完整工作年度。我们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建设等各方面取得的优异成绩,得到市委市政府和80多万新区人民充分肯定。

  这些成绩的取得,关键在于市委、市政府和市直各部门对新区开发建设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市委、市政府始终关心、支持新区发展,王荣书记、许勤市长等市领导多次亲临新区调研指导并作重要指示,市直各部门始终关心支持新区建设,进一步加大对新区的投入,进一步加大项目支持,进一步加快土地等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全力支持新区发展。市委市政府对新区的重视与支持,对新区城市面貌、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成绩的充分肯定,极大提振了新区干部队伍的信心和斗志。

  这些成绩的取得,关键在于我们始终坚持正确的发展思路、科学的发展目标。我们按照“年年有变化、三年一中变、五年一大变”的目标要求,在年初确定了“三个接近”的阶段性工作任务,坚持产业第一、投资拉动、能快则快等经济社会发展原则,狠抓产业发展,强力推进城市建设,积极改善民计民生,确保了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和发展任务的圆满完成。

  这些成绩的取得,关键在于新区各部门、市驻新区各单位和办事处、社区的广大干部群众团结拼搏、真抓实干、创新进取。新区各部门、市驻新区各单位的广大干部奋发进取,甘于奉献,在工作中敢打敢拼,敢于创新,确保了新区开发建设的快速推进;公明、光明办事处,各社区对新区的认同感、向心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增强,自觉服从、服务新区发展大局,在各项工作中坚决贯彻落实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工作部署,特别是在土地整备、征收拆迁等重点工作、中心工作的推动上,积极主动,以身作则,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做出了自我牺牲,为新区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社会稳定等作出了突出贡献,成为新区发展的重要保障。

  借此机会,我代表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对新区各部门,市驻新区各单位,各办事处和社区,以及关心、支持新区开发建设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未来五年展望

  刚刚结束的市委五届六次全会、市两会提出,未来五年,要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特区成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和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牢牢把握深圳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树立“深圳质量”的新理念和新标杆。王荣书记在两会小组讨论会上强调,创造深圳质量,就是要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建设两个关键。会议还明确要求,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开发光明等重点区域,对新区的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发展速度、发展质量等,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新区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新区经过三年打基础,已步入大建设快发展的关键阶段。“十二五”规划,是光明新区第一个完整的五年规划,是新区至关重要的发展时期。按照市五届六次全会和市两会精神要求,新区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牢牢把握以质取胜、以人为本、内涵发展、低碳理念等“深圳质量”的核心,坚持绿色低碳、园区集聚、大项目带动、自主创新、社会建设“五大发展战略”,大力实施经济总量翻番、产业培育倍增、城市功能提升、社会建设创新“四大计划”,努力将光明新区打造成为科学发展示范区、一体化建设先行区、高新产业聚集区、绿色低碳生态区、民生幸福和谐区。

  经济总量翻番计划。在经济总量上实施“三步走”,力争GDP年均增长25%—30%以上。第一步是到新区成立第3个完整年度,即2010年GDP比成立之初翻一番,这个目标已经实现;第二步是到新区成立5周年(2012年),GDP达到500亿元;第三步是到“十二五”规划末(2015年),GDP达到1000亿元,成为全市新的区域增长极和经济发展“主战场”。

  产业培育倍增计划。按照“一区多园、园区聚集”的要求,以打造“现代化国际化先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目标,依托华星光电等重点产业项目,全力加快“光明国际平板显示园区”等专业园区、特色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打造平板显示,LED、电子信息三大“千亿优势产业”;培育太阳能光伏、生物医药、新材料三大“百亿新兴产业”,提升内衣、模具、钟表三大“百亿传统产业”,成为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新高地,打造“产业新区”。

  城市功能提升计划。按照“城在园中,园在城中”的要求,抓住特区一体化机遇,以绿色建筑示范区建设为主要抓手,高标准推进城市配套设施建设、高标准进行园区开发。始终坚持“高强度节点建设、低密度组团开发”,加快广深港门户区、光明中心区等重点片区开发,加快道路、文体、商务等重大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城市更新改造,打造城市建设新亮点,形成城市新形态,提升城市功能,率先建成国家级低碳生态示范城区,塑造一流园区,打造一流城区。

  社会建设创新计划。结合新区功能区机构精简、职能相对集中等特点,在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社会组织培育、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等方面,创新思路、创新举措,探索通过筑牢社会治安立体防控网等“六张网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机制等各种方式,突出抓好综治维稳、安全生产、城市管理各项工作,加快解决好群众居住、就业、就医、就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不断提升社会管理与服务水平,不断增强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打造民生幸福和谐城区。

  三、2011年主要工作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是在新的起点上大建设快发展的关键一年。我们将深入贯彻市委五届六次全会和市两会的要求和部署,把“大运之年”变成“大干之年”,坚持“高强度投入、大项目带动、快速度增长”经济社会发展原则,艰苦创业、真抓实干,创新进取,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绿色新城”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高强度投入,就是要以大规模、高强度的有效投入,作为推动新区迅猛发展的重要支撑,坚定不移地抓投入、上项目。要在加快道路建设的同时,确保“三个倾斜”:即重点向公共配套倾斜,向民生保障倾斜,向社区发展倾斜,以大投入带动新区环境的大改变。

  大项目带动,就是要充分发挥重大产业项目、龙头企业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带动作用,加快华星光电等一批重点龙头项目建设,以大项目来推动产业园区、重点片区开发,促进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加快产业聚集。

  快速度增长,就是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新区的发展要求,把园区建设、产业发展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立足好,力争快,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确保经济高速增长,不断提升新区发展质量,扩大经济总量。

  2011年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约束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362亿元,同比增长28.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80亿元,同比增长27.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6亿元,同比增长3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5亿元,同比增长1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8亿元,同比增长25%;进出口总额62.6亿美元,同比增长8.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49亿元,同比增长18%;国地两税收入40亿元,同比增长18%;城市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围绕上述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坚定不移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以“光明国际平板显示园区”为突破口,加快建设一区多园、配套完善的高新园区。

  一是加快打造“国际平板显示园区”等几大专业园区。强力推进“光明国际平板显示园区”建设,确保华星光电项目8月投产。加快引进旭硝子等10多家配套企业,全力打造上下游配套完善的平板显示产业链。抓紧规划建设上市企业总部园、LED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等几大专业园区,明确园区空间布局、发展目标和产业重点,尽快启动建设,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加快相关企业聚集。

  二是积极推进重点片区开发。坚持把重点片区开发建设,作为完善园区功能、提升园区形象的关键和核心,实现“园在城中、城在园中”。要围绕光明中心区等重点区域,全力推进牛山科技公园、高等级酒店和文体中心等大型公共配套设施规划建设。加快广深港客运站门户区开发,争取华侨城创想新城、招商局智慧城、华强文化等大型项目落户。加快建设上市企业总部园区,力争引进不少于30家中小上市企业的总部、研发环节到园区集聚。

  三是提升完善园区配套。尽快打通东长路、东明大道等一批园区主干道,争取再用2年时间基本建成新区主干交通路网。加快公明污水处理厂、天然气调压站和龙大、沙鹏甲高压线路迁改等基础配套工程建设。动工建设光明国际平板显示园区“商务中心”、电子信息园区甲子塘“商务中心”,强化园区综合配套服务,满足园区员工基本生活需求。启动留学生创业园区建设。加快公明商业核心区综合改造,积极引进沃尔玛、茂业百货等大型商贸连锁项目。探索建设以企业高管人员为主要居住人群的高档住宅区、国际教育和医疗服务区,营造便捷、优质生活圈。

  第二,坚定不移实施产业培育倍增计划,以高端产业集聚为核心,打牢高速度增长的根基。

  一是尽快制定实施产业培育倍增计划行动方案。要抓紧制定产业具体实施方案,把9大产业落实到具体项目上。明确产业布局、计划安排和产业发展的时间节点要求,建立考核机制,强化责任落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和引进一批促进产业发展壮大的重点项目、龙头企业,加快产业集聚,形成产业规模。

  二是主动出击开展招商选资。围绕园区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链招商,重点引进超大型项目、产业链核心企业和配套项目。加快推进产业用地招拍挂,确保今年推出产业用地40-50万平方米以上,引进20个左右的重点企业落户。加快旧工业区改造,引导生产型项目通过租赁方式入驻。

  三是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创意、文化、旅游等产业。加快光电企业加速器、园区物流中心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三大传统产业基地公共技术平台建设。鼓励支持社会力量进入园区创办中介服务机构。深化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为企业提供技术引进、成果转化、专利孵化和人才培训等专业服务。

  四是积极推进社区经济转型发展。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是社区经济的发展。要加大对社区的支持力度,让社区随新区发展不断受益,共同发展。认真落实社区经济转型发展意见,重点抓好根竹园、楼村、合水口等几个社区工业园区的工改工、工改商项目。积极推进塘尾社区与华星光电项目合作建设配套宿舍、田寮社区和深圳燃气集团合资建设LNG电厂,以大项目带动集体经济发展。积极推进生态控制线优化调整和非农用地指标落实。公明1500亩征地返还、木墩等社区返还用地等土地遗留问题解决,争取取得实质性进展。进一步支持光明集团发展,积极推动卫武光明股改上市,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大力支持经发公司参与园区建设,拓展新业务,做强做大。

  第三,坚定不移加大投入,以完善城市功能、打造绿色新城为目标,强力推进城市配套设施建设。

  一是继续实施土地整备“一号工程”。继续坚持领导挂帅、分片包干土地整备体制机制,强化部门联动,坚持整备、管理、查违三同步,全年力争整备土地5-7平方公里。围绕园区建设,以平板显示园、牛山科技公园周边区域等片区为重点,加快土地征转与清理,迅速形成成片成规模土地资源。全力抓好今年约150万平方米拟出让土地整备工作,明确时间进度要求,明确责任领导和责任单位,逐块清理,尽快完成。进一步加大重大市政项目征地拆迁工作,年内完成周家大道、公园大道、光辉大道等已开工或将开工的45条道路,以及光明水厂等一批重点基础配套设施用地整备工作。

  二是加快道路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观光、光侨等8条重点道路2011年要全线建成,加快建设东长路、周家大道等12条道路。全力推进高新园区、广深港门户区等片区市政设施建设,完善园区绿化和交通配套。尽快打通高新路、双明大道等一批断头路。协调推进轨道6号线规划建设,争取有突破性进展。积极推进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和第二批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建设,打造绿色新区。

  三是积极推进城市更新。加强政府引导和推动,要将城市更新与城市发展、新城建设相结合,引进有实力战略合作伙伴,尽可能做到成片区更新。要将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纳入更新项目,以城市更新促进城市功能完善。切实抓好已通过规划批复的城市更新项目,加快公明陶瓷厂、光明商业中心等重点项目改造进程,为新区城市更新树立典范。继续大力开展市容环境提升行动,为迎接大运会营造良好城市环境。

  四是积极推进投融资平台建设。整合优化资源,壮大城投公司融资实力。加大融资力度,拓展融资渠道,探索BT等融资模式创新,大力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建设。加强贷款资金使用管理。创新开发建设模式,积极参与新区旧改、园区开发、产业配套、园区商务中心等建设,强化城投公司自我发展能力。

  第四,坚定不移加强社会建设,以管理创新为抓手,打造民生幸福和谐城区。

  坚持把社会管理创新作为推进社会建设、高水平社会管理与服务的最主要手段,积极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和办法,使新区治安好转速度最快、社会管理创新最有特色。

  一是积极发展教育卫生事业。加快推进公明实验学校初中部等基础建设项目,尽快将校园改造项目转化为学位供给。科学规划中小学、幼儿园布局,积极引导和扶持民办教育优质发展,大力引进知名幼教机构到新区办园。大力实施名校、名师、名校长“三名工程”。加快推进学校特色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启动实施公立医院能力提升计划,加快高层次卫生专业人才引进,加快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积极探索解决部分社康中心用房问题。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机构职能整合。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

  二是大力加快文体设施建设。全力推进新区文化艺术中心、群众体育中心等区级重点文体设施建设。公明文体中心要按进度建成使用。尽快启动建设一批具有光明特色的文体休闲设施。结合第三次文物普查的收尾工作,认真做好公明墟、麦氏宗祠等具有岭南特色的历史建筑保护。争取设立文博会光明分会场,推动文体事业繁荣发展。

  三是进一步强化信访维稳和治安综合治理。着力开展具有光明特色的社会管理“织网工程”建设,打造社区管理工作责任网、社会矛盾排查化解网、社会治安立体防控网等“六张网络”。 整合维稳、治安、工青妇等资源,继续加大“围合式”安全文明小区、无毒社区、“平安家庭”的创建力度。强化源头防控,加强流动人口、出租屋管理。抓好办事处信访维稳中心的网格化建设和信息平台建设。以大运会安保为重点,大力开展突出治安问题排查整治,严打多发性、暴力性犯罪,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治安满意率。

  四是扎实抓好安全生产和查违工作。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强化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专项整治力度,确保安全生产持续稳定可控。认真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检验检疫工作。继续保持查违高压态势,严控新增违法抢建和违法用地行为发生。建立查违疏导机制,引导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合理、高效利用非农建设用地、征地返还用地。

  五是着力加强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建设。继续实施“三业工程”,尽快出台进一步促进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 落实好各项就业政策,促进救助对象尽快脱贫,确保明年90%以上的社区达到充分就业社区标准,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切实解决归侨侨眷实际困难。继续做好残疾人工作。大力促进慈善事业发展,扩大慈善救助范围。探索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新机制,切实维护劳资双方合法权益。积极培育扶持社会组织发展,加快政府职能转移,采取奖励、补贴、项目委托等方式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支持、引导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反映利益诉求、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六是不断提升城市文明和宣传工作水平。全力做好市“文明城市”3年迎检工作。继续开展好2011年“关爱行动”、“读书月”等精神文明重点活动。充分发挥新区新闻中心、宝安日报的宣传作用,围绕中心工作,创新宣传方式,强化与市级新闻媒体的沟通协调,做好舆论引导。加强与深圳新闻网合作,加快建设光明新区新闻网和政府在线。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平台,以更大的力度推介宣传光明新区。

  第五,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建设,以干部队伍和机关作风建设为重点,提高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力和执行力。

  一是切实抓好基层党建工作。严格落实基层党建规划,全面推进基层党建区域化,争当基层党建示范区。以“公推直选”方式实现基层党组织的换届选举,选出公信力高、群众满意、执行力强的社区“两委”班子,为新区发展、社区建设夯实基层组织保障。整合资源,设立市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三位一体”的代表(委员)基层工作室。加快基层党群共建阵地规范化建设,力争全部社区均建成党群服务中心。通过购买服务方式,高水平建设党建信息平台。继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实施党员关爱工程等“三大”工程,激发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热情。

  二是着力打造“廉洁新区”。围绕廉洁政府、廉洁市场、廉洁社会、廉洁干部和廉洁公民五个方面,加快构建“廉洁新区”。以完善权力运作制约监督机制为重点,强化对“一把手”的监督,抓好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和党廉责任制落实。进一步加强工程项目监督,打造廉洁工程。积极推进廉政教育社会化,铲除腐败滋生的社会和思想土壤。借助信息科技等手段,进一步提升电子监察的应用水平和监督成效。积极推进两个办事处党风廉政信息平台建设。加大查办重大违纪违法案件,强化苗头问题的处理,将办案重点转到预防上来。

  三是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整顿。拓宽监督途径,完善作风考评机制。加大对重点领域、重要环节的明察暗访力度。以简化群众办事程序为重点,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和手续,压缩审批时限。继续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进一步落实纠风治乱的各项措施,强化效能监察和行政问责,重点解决就业、就医、就学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

  四是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增强干部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竞争选拔干部办法,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加强后备干部、工青妇干部及优秀群团干部培养。继续强化中青班品牌,组织中青年干部到北大、清华等知名学府学习,到艰苦地区进行“三同”实践锻炼。全面实施人才规划,大力推进“人才强区”战略工程。继续做好老干部和关心下一代工作。积极开展好各项文体娱乐活动,丰富干部职工生活。

  四、2011年重点建设的三大类项目

  新区成立3年多来,重点推进了一批道路等重要设施建设,拉开了新区开发建设的框架,新区城市面貌明显改善。今年,要在抓好道路建设的同时,全力加快城市配套、产业服务、民生保障三大类工程建设,财政资金重点投向公共配套、民生工程等领域,加快提升城市功能,尽快改变新区发展环境,让新区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一是加快建设10大城市配套项目。此类项目总投资约32亿元,年度完成投资6亿元。公明文体中心、新区群众体育中心、牛山科技公园3个项目竣工并投入使用;新区会展中心、土地储备大厦、新区人才住房、光明自来水厂、光明商业中心、宝利来五星级酒店、深房御府7个项目开工建设。

  二是加快建设10大产业服务项目。此类项目总投资约30亿元,年度完成投资约7亿元。开工建设高新园区公共服务平台、高新园区综合服务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光电企业加速器、招商局光明科技企业加速器二期和高新西、高新东配套宿舍,以及钟表、模具 、内衣三大产业集聚基地相关配套宿舍等10个项目。

  三是加快建设15大民生保障项目。此类项目总投资30.5亿元,年度完成投资约6亿元。新区疾控中心、同富裕二期安居工程、新羌广深港客运专线(光明段)拆迁安置房、光明办事处保障性住房、公明实验学校初中部、光明小学改造扩建工程等6个项目年内竣工;万丈坡、高新西(塘家)、迳口果林村3大拆迁安置房和新区高级中学整体改造工程、公明中学综合楼等5个项目加快推进;新明医院、光明医院续建一期工程、公明人民医院扩建工程、新区社会福利院等4个项目开工建设。

  同志们!光明新区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步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形势逼人,任重道远。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市委五届六次全会和市两会精神,抢抓机遇、攻坚克难、锐意创新,想干、敢干、快干,加快打造新的区域发展极,为建设绿色新区幸福光明而努力奋斗!

分享到: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