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教科院光明分院举办“聚焦校本教研质量提升 推动‘区-校’协同培养青年教师”主题高品质展示交流活动暨第六期学术报告会。市教科院光明分院党支部书记、院长彭红玉,全体教研员,光明区各中小学教学领导团队、科组长、骨干教师等近200人现场参会。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同仁近1万人线上参会。
本次活动聚焦“区-校”协同式青年教师培养路径构建,报告了光明区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做出的一些阶段性探索。本着展示交流、共促发展的原则,活动还特别邀请广西百色市田林县、田阳区,广东汕尾城区、汕头金平区等对口交流区域,以及全国各地教育同仁开展多元对话与思想碰撞。
在现场,市教科院光明分院教育发展研究部主任陈雨亭博士、市教科院光明分院教育发展研究部许凌云博士、光明区东周小学副校长过国武、深圳理工大学附属实验高级中学化学科组长李洪涛老师、光明区实验学校(集团)华夏中学生物学科孙悦铭老师,分别从“区域-学校-科组-教师”四个维度报告了光明区开展协同式青年教师培育的探索历程和阶段性成果。区域、学校、科组、青年教师代表的报告,体现了光明区在青年教师培育工作中的多元化、协同化推进方式。现场及线上教育同仁的积极对话,成为本次活动的亮点,也为今后教师培育工作方式的更新和迭代提供了良好思路。
彭红玉在总结发言中高度肯定本次展示交流活动的整合性设计,并表示这是一个“区域-学校-科组-教师”进行多元对话的展示平台。她指出,在光明区考核评价引领机制的背景下,要充分发挥区域引领作用、发挥学校和科组的支撑作用,调动青年教师成长的内驱力,协同各层面力量做好青年教师培养工作,为世界一流科学城建设贡献高素质的教育人力资源。
■现场分享
陈雨亭:光明区以“教学设计”考核为抓手,以区域校本教研质量整体提升为载体,促进教师和学校进行创新性探索的经验不断丰富。当前仅靠前端培训达不到培育目标,我们在努力改变日常的工作方式和教研方式,以保证青年教师得到持续性培育。
许凌云:从新教师教育教学现状及培训需求调研结果来看,新教师迫切需要的是课堂教学技能培育模块,倾向的培训形式为优质课例研究、教学方法实操、课例观摩等。光明区对新教师培养进行重构:一是以校本教研整体改进为抓手,推进“区域-学校-科组”培育联盟构建;二是建构考核评价引领机制,为青年教师提供具体化的目标指引;三是开展“实操式”研发,更新新教师入职培训内容及形式;四是开展新教师入职培训导师培育,营造有经验教师和新教师同步成长氛围。
过国武:为帮助新教师快速成长,东周小学开展新教师培训需求调研,刻画了新教师站稳讲台的20项表现性指标,制定辅助新教师实现达标任务的相关制度和成长课程、活动指引等。学校为每一位新教师量身配置三位导师,即教学导师、德育导师和科研导师。新教师在三位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各项表现性指标,学校以指标落实情况评价新教师是否站稳讲台。
李洪涛:在素养培育背景下,有经验的教师需要依据《课程标准》《高考评价体系》等指引,及时转变原有的教学思维,从学生需求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有经验教师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历艰难的探索过程,可以尝试从教学设计变革及学习工具使用入手,开展小切口的进阶式自我更新。
孙悦铭:以初中生物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为起点,通过已开展的教学实践案例,分析青年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处理、开展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路径和方法。学习构建真实表现性任务,评价学生学业质量方面的初步探索取得一定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