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首页 > 信息公开 > 五公开专栏 > 服务公开 > 工作动态

深港探索共建低空科技融合走廊,光明科学城亮出多项举措支持构想落地

日期:2025年 07月 10日    信息来源: 光明区

字号:

  近日,“打造‘科学家航线’,共建‘深港低空科技融合走廊’”研讨会在河套深港国际科技园举行。来自深圳市政府部门、香港科技园、科研院所、高校以及低空经济领域龙头企业的众多代表共聚一堂,深入探讨深港低空科技协同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的路径,共同探索建设连接深港创新资源的“空中快线”与“产业廊道”。

  会议由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署指导,深圳国际科技信息中心联合深圳市科技图书馆(深圳大学城图书馆)、深圳市光明区新质低空经济与空天产业研究院、深圳公共管理教育培训学院等机构共同主办。

  据悉,本次会议既是对中央支持深圳深化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制度改革创新部署的具体落实,也是深港两地以“互补者”姿态重塑低空经济版图的重要举措——深圳拥有完备产业链、创新生态和广阔应用市场,香港则拥有顶尖科研力量、国际化人才及金融优势,通过推动深港低空科技协同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打造“深港低空科技融合走廊”,将为大湾区建设世界级低空经济产业集群注入强劲动力。

  “一园一城”联动,为低空走廊注入强劲动力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与光明科学城(“一园一城”)的“双轮驱动”,正在重塑大湾区创新地理,也为低空科技走廊建设提供广阔的应用前景。光明区发展和改革局负责人在会上介绍,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核心支撑,“一园一城”已形成联动发展机制,并共同探索科研要素便捷流动新模式。

  在此背景下,“科学家航线”的构想成为研讨会上的焦点。该构想着眼于突破地面交通限制,计划运用eVTOL等低空科技,为深港科研人员提供更快速、更灵活的空中通勤选择,从而显著提升两地科研合作与交流效率,让创新思想与人才在深港之间“飞”得更快、更畅。想象这样的场景:深港科研人员乘坐低空交通工具,半小时内穿梭于两地实验室,让创新思想随航线快速碰撞——这一构想被视作“一园一城”联动在低空维度的重要延伸,为人才流动装上“空中引擎”。

  抢抓低空经济新赛道,光明区筑牢产业根基

  在光明区的产业蓝图上,低空经济占据着重要地位。这里正构建覆盖研发设计、高端制造、场景应用、综合服务的全产业链生态体系。传感器、新材料、动力电池等优势领域也布局在此,集聚了美思先端、欣旺达等龙头企业,宏大航技、宇田新材料、深科翼飞等低空领域新锐也相继落子。同时,光明区正规划eVTOL起降点等新型基建,为低空技术落地提供物理支撑。

  政策、设施、场景、要素,缺一不可。光明区在会上亮出支持举措:强化政策协同与规则衔接,完善光明区低空经济专项政策,与河套深圳园区共同探索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规则体系,落实低空飞行券等刺激措施;共建共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依托材料基因组、超算二期等大科学装置,建立“一园一城”低空科技研发专用机时申请通道,便利关键技术攻关。同时,联合拓展多元应用场景,协同河套深圳园区,在物流配送、城市巡检、低空文旅等基础上,试点跨境低空物流、“科学家航线”通勤摆渡、联合应急救援等特色应用。此外,深化要素流通,利用河套深圳园区跨境优势,推动设立“一园一城”双币创投基金,探索建立低空科研数据安全共享机制。

  作为主办方之一,深圳国际科技信息中心将会同深圳市光明区新质低空经济与空天产业研究院,为低空经济创新主体提供强大的科技信息支撑。中心将开放9大国际顶尖数据库,提供飞行器设计、动力能源、导航控制等领域的最新科研论文与技术专利及前沿信息服务,让深港团队足不出户即可对标国际前沿。

  未来,在深圳上空——不仅有无人机划过的轨迹,更有“深港低空科技融合走廊”描绘的未来图景。从河套到光明,从实验室到产业园区,当科技为空间拓展出“空中维度”,大湾区新质生产力的想象空间,正随“科学家航线”一起展翅翱翔。


相关政策法规/解读

分享到: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