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首页 > 信息公开 > 五公开专栏 > 服务公开 > 工作动态

光明区高水平建设“一城三区”,奋进七年绘就民生幸福画卷

日期:2025年 09月 18日    信息来源: 光明区

字号:

卫光生命科学园。

深圳理工大学。

光明区鸟瞰图。

  九月的光明,草木葱茏。光明虹桥如红色绸带挽着绿水青山,科学与城市共生的画卷正在这片热土上徐徐展开。

  2018年9月19日,光明区正式揭牌成立。七年来,光明区朝着世界一流科学城的目标全力以赴、赶超奔跑,勇担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国家战略使命,经济社会发展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GDP总量从行政区成立之初不足500亿元,到如今超过1700亿元;从农场、传统产业地区,到如今科技基础设施密集布局,创新动能澎湃,千亿级、百亿级产业集群蓬勃发展;从特区边陲一隅,到如今成为高质量高颜值现代化城区,民生标杆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

  在科学城建设的牵引下,光明区势不可挡地大踏步前进,实现了从传统产业区到尖端科技集聚区的惊人跨越,让“科学”成为这片热土最响亮的新名片。

  科学引领刷新“深圳速度”

  区域创新能级持续跃升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映照在光明生命科学园大楼的玻璃幕墙上,耀眼的光芒瞬间照亮了这片科研创新高地。

  华丽蝶变起始于七年前。2018年9月19日,光明行政区正式揭牌成立,随之被赋予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的使命。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正式批复以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片区为先行启动区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从此,光明科学城承担起国家战略使命。在千载难逢的机遇面前,光明勇担使命、攻坚克难、赶超奔跑,在农场上盖科学城,一次次刷新土地整备的“深圳速度”,一座座现代化的科技大楼拔地而起,一位位高精尖人才奔赴而来,一件件科研创新成果加速涌现,书写了创新驱动发展的“光明奇迹”。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总开关”,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基础研究的核心支撑平台。光明科学城深谙此道,在这方面下足了功夫。目前,光明科学城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材料基因组三大科学设施已正式启用,鹏城云脑Ⅲ、国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等设施加速建设……全区正滚动推进19个“大院大所”项目,其中建成运营项目13个,落地建设项目4个,正在洽谈项目2个,广新工业微生物与生物智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南方科技大学光明高等研究院、兰州大学深圳研究院已建成。

  “每次经过公常路,到了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和深圳理工大学附近,我总会格外激动,看着这两所国内一流高校并肩而立,内心无比自豪!”光明区一位土地整备干部对记者表示,自己亲身参与并见证了光明科学城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感受更加深刻、情感更加浓厚。其实,不少市民都有着同样的感受:这里的变化实在太大了!

  城区面貌日新月异、创新成果加速涌现,已成为光明科学城的“常态”。就在本月初,深圳医学科学院及深圳湾实验室院区永久场地科研用房主体结构封顶。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颜宁在社交平台转发相关视频并激动点赞:“我大深圳速度!明年我们永久院区的第一个实验楼综合体就启用啦!”

  与此同时,光明科学城将人才工作置于战略核心位置,通过系统化政策设计与服务保障,打造全球顶尖科学家的“理想圆梦地”。2022年,光明区出台全市首个区级人才规划——《光明科学城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22—2035年)》,同步实施“人才高地计划”,配套55项实施细则,构建起覆盖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的政策体系。2025年,光明科学城的人才集聚效应迎来“井喷”:美国三院院士查尔斯·李波携家人全职加盟,深圳医学科学院迎来神经科学领域资深学者陆伟、美国两院院士丹扬全职加入。此外,光明区还推出《光明科学城基础性人才集聚行动方案》,发布“青春合伙人”大礼包,打造创业友好型、青年发展型城区,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吸引更多青年才俊来光明科学城就业兴业,加快打造规模宏大的基础性人才队伍。

  截至目前,光明区院士数量达59位、高层次人才超3000名、科研院所人才近8000人、博士人才超5000人,数量分别为三年前的5.9倍、2.5倍、1.9倍和2.9倍,实现“四个倍增”。

  一批顶尖科学家在此安家逐梦,一系列重大科研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加速攻关,一个个创新成果催化出蓬勃的新质生产力……如今的光明,以“科学”之名兴城,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产业向新向未来 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

  应用创新一直是深圳城市发展的鲜明优势,而光明科学城日益强劲的基础研究、源头创新能力,更是深圳先行示范之路写下的关键一笔,进一步巩固了特区之“特”。

  光明科学城在建设之初就定位明确:既做基础研究,也做应用基础研究,但更加聚焦应用基础研究,这是光明科学城有别于其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鲜明特点,即要致力于解决制约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如今,光明区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让科研成果能够更快更好地转化落地,“零距离”反哺产业创新发展。这一有机融合的“新生态”,正成为光明科学城最亮丽的风景线。

  在产业发展中,光明区提出构建“3+3+1”产业集群发展体系,坚持以科研经济为导向,重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创新链,智能传感器、新材料新能源、超高清视频显示、高端医疗器械、合成生物、人工智能等产业集群蓬勃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光明区连续4年获评“全国工业百强区”,超高清视频显示集群规模突破2300亿元,新材料集群规模突破1300亿元,高端医疗器械集群规模突破500亿元,智能传感器企业从2021年的16家迅速增长至超过160家,集群规模逼近200亿元。随着千亿级、百亿级优质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集群加速聚集壮大,光明区强劲的工业实力和制造业本底优势将更加“出圈”。数据显示,2024年,光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已突破50%。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光明区正全力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区,加速建设智能算力基础设施,打出了一套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发展的“组合拳”。“光明科学城布局的鹏城云脑Ⅲ和国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是深圳乃至大湾区的重大算力基础设施,两者共同构建了一个世界罕见的‘超智融合体’。它可以提供全国领先的算力规模,支撑深圳成为全球人工智能先锋城市的基础设施标杆。”光明实验室宋纪元博士表示。

  未来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以合成生物产业为例,截至目前,光明区已聚集了120多家合成生物企业,总估值近400亿元。全国近三年新成立的合成生物企业约四成落地深圳,而光明科学城作为核心集聚区,已汇聚超过130家相关企业,整体估值近400亿元,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合成生物产业集群发展的高地。

  科学之城活力旺,产业向新向未来。在强劲源头创新动能的加持下,新质生产力将持续涌现,为光明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民生幸福画出“同心圆”

  光明人幸福感获得感大幅提升

  在世界一流科学城建设征程中,民生幸福是最温暖的底色。七年来,光明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七成以上投入民生领域,让科学城建设成果转化为百万光明人可感可及的幸福体验。

  教育发展按下“快进键”。教育是“国之大计”,关乎千家万户。光明区坚持“教育强区”发展理念,七年来新改扩建54所公办学校,新改扩建、回收转型公办幼儿园89所。如今的光明,不仅拥有2所高校、68所区属中小学、127所幼儿园、1所区属中职学校的完整教育体系,更建成15个国家、省、市级教育实验区(试点区),实现高等教育从无到有、教育集团从零到22家等17项“零”的突破,为科学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医疗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从行政区成立之初仅有3家医院、零家三甲医院、2650张床位,到今天拥有6家医院、3家三甲医院、8051张床位,医疗资源实现量的倍增和质的飞跃。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成为全市研究型医院试点单位,光明区人民医院跻身全国三级公立医院前20%,通过全国首批国际医院评审认证,成为全国区级医院首家获此殊荣的医疗机构。此外,全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55.12%,位居全市第二,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全面提高。

  文体事业绽放独特光彩。近年来,光明区将文体设施建设作为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举措,大力推进科学城体育中心等“十大文体设施”建设,光明文化艺术中心、深圳科技馆、深圳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等更是成为名副其实的光明文体地标。此外,光明区提前建设完成15套室外智能健身设施“金角银边”布局,总使用量超820万次;i深圳体育场馆“一键预约”便民服务上线99所场馆,累计入场锻炼超217万人次。更令人振奋的是,光明区成为U20亚洲杯、十五运会等重大赛事赛区,打造环深圳·光明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十大体育赛事”品牌,获得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等多项国家级荣誉,国民体质测定达标率达93.8%,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

  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地铁6号线穿城而过,让光明地区没有地铁通行的历史“一去不复返”;如今,光明“三地铁”时代已扑面而来。七年来,光明区累计新建道路221条,新增里程141公里,龙大市政化改造、光明科学城至松山湖科学城通道等重大项目建设加速推进,“半小时科研圈”基本形成。与此同时,光明城站枢纽综合体改造升级,赣深高铁、广深港高铁在此交会,让光明与粤港澳大湾区的联系更加紧密。

  这些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映照出光明区委、区政府“民生优先”的发展理念。从病有所医到学有优教,从老有所养到弱有所扶,从宜居宜业到宜游宜乐,光明用七年时间打造了一座有人文关怀、有烟火气的科学之城,让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发展的温度、共享发展的成果。光明科学城,不仅是科研人才的逐梦之地,更是所有光明人的幸福家园。

  七年砥砺奋进,七年春华秋实。从特区边陲农场到科学创新高地,光明区以非凡之笔书写了一段令人瞩目的创业史、奋斗史和崛起史。今日之光明,大院大所林立的科学园区与绿意盎然的城市公园相映成趣,实验室的灯火与万家灯火交相辉映,美好光明景象令人向往。新的征程上,光明区将继续秉持“以人为本”“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创新的精神、更加务实的作风,高水平建设“一城三区”,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多光明力量。



相关政策法规/解读

分享到: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