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首页 > 信息公开 > 五公开专栏 > 结果公开 > 工作计划及总结

光明区住房和建设局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

日期:2024年 04月 30日    信息来源: 光明区住房和建设局

字号:

  2023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指导下,我局努力化解住房领域信访风险的不利因素,顶住重重压力,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连续五年圆满完成保障性住房任务,获荐申报广东省燃气安全管理工作突出集体、获评光明区招商引资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辖区内多个项目入选省、市建筑科技领域试点,监管工地累计获省市优质结构、双优工地等奖项27个。具体工作如下:

  一、2023年工作情况

  (一)住房服务全面优化,以房引才、以房惠企、以房招商的住房保障效能更为凸显

  住房筹集路径更加高效。充分挖掘城中村、工业宿舍供给潜力,高效完成12843套保障性住房建设筹集,完成率107.92%。推动8065套房源基本建成(含竣工),超额完成112万平方米住房新开工建设任务,完成率106.7%。

  住房引才抓手更加有力。全年新增供应保障性住房10247套,新增供应总量全市第三。供应可售型人才房1396套,公租房1430套,保租房4996套,惠及重点企业285家、重点人才2271人,基本实现重点企事业单位、重点人才“应保尽保”。

  住房政策导向更加鲜明。结合科学城发展需要,修订印发人才住房配租评分标准,行业类别增加至11大类,合理优化配额梯度,同时满足龙头重点企业、高质量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等各类企业住房需求,全年已有深圳医学科学院、中建一局、艾伟迪等152家优质企事业单位注册入库。

  (二)经济指标再创新高,建筑业产值、房地产供应面积、固投完成额指标大幅增长

  建筑产业总产值增速翻番,增速位列全市第一。率先成立“光明区建筑科技产业促进会”并拓展会员至66家,举办4次建筑科技产业茶话会,建筑业上下游联动愈发密切。出台建筑科技产业专项扶持政策,成功推动中瑞建设等25家建筑业优质企业注册或迁册落户,中深建业赴港上市。建筑业核定总产值达212亿,增速达63.1%,位列全市第一。

  房地产供应创历史新高,销售面积实现正增长。全年供应商品住房13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4%,达历史最高。精心编制光明居住地图,开展西部片区住宅配套提升研究,努力克服经济下行的不利局面,全年销售实现正增长,销售面积达88.5万平方米。

  固投任务完成额全区第一,完成额突破330亿元。在年初固投任务缺口较大的不利情形下,千方百计挖潜新增项目,全年完成固投336.5亿元,同比增长32.9%;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420亿元,超额完成全年任务33.3%。

  (三)建设科技持续突破,绿色化、科技化、智慧化的工程建造和城市发展模式加速转变

  全域推广高星级绿色建筑。全力落实“双碳”战略,发布并实施《光明区绿色建筑示范区暨低碳城区建设专项规划(2021-2030)》,全市率先将高星级绿色建筑推广至全域实施。全年新增绿色建筑面积252.57万平方米,新增民用建筑中高星级比例达94.07%,居全市前列。光明科学城启动区等2个项目实现全区绿色建筑深标铂金级建成标识“0”的突破。

  全力打造高科技示范项目。荣胜小学等3个项目获评省装配式装修试点,计量院等2个项目入选市零能耗建筑试点,理工大学入选市“光伏一体化(BIPV)”试点,区委党校入选“近零碳排放建筑”试点,润鸿园等6个项目入选市智能建造试点,长圳预制学校、荣胜小学获评市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数量全市第一。建筑废弃物100%执行智慧化监管,建筑科技发展结出累累硕果。

  全面提升智慧化平台应用。推动“数治光明”CIM平台形成六大基础库和多个主题库,完成156平方公里地表模型与实景三维模型融合与发布,完成128个既有重要建筑全部逆向建模工作,房建类BIM模型100%导入市级CIM平台。

  (四)民生保障不断提升,市政设施建设、物业服务水平、宜居社区创建工作成果丰硕

  燃气发展进入新时代。推动第五批、查漏补缺工程约9万户建设,竣工验收率、移交通气率、点火率等关键指标多次在原特区外排名第一。查漏补缺工程在全市率先实现竣工移交,获市专班通报表扬并在全市推广。新建市政中压燃气管网20.94公里,惠民改造40万户居民,点火率突破80%,光明从此迈入“天然气时代”。

  物业服务覆盖全流程。印发规范前期物业管理政策文件,对70余个住宅项目做好前期物业服务监督指导,建立以星级评价及配套措施为抓手的监管体系,实现物业服务领域全流程管理。组织开展“行走虹桥 城市游学”趣游光明等10余场邻里节活动,增强新市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宜居社区迈上新台阶。推动光明社区成功创建全区首个三星级绿色宜居社区,迳口社区、长圳社区、东坑社区等3个社区创建二星级绿色宜居社区,二星级宜居社区比例达35%。推动雍景城小区3台老旧电梯顺利开工,完成1个老旧小区改造,切实提升居民幸福感。

  (五)基层治理卓有成效,风清气正、健康良性、安全稳定的住建行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行业生态进一步优化。出台14项政策文件,系统建立住建行业管理“工具箱”,全面实现建筑业、勘察设计业等6大行业规范化监管。积极发挥建筑业协会、不动产协会沟通纽带作用,全面做好企业服务保障,挂点服务103家企业,解决企业数百条诉求,做到“严管厚爱”。117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零跑动”,推动18个项目实行联合验收,时间缩短85%以上。

  安全基础进一步夯实。印发压实建筑施工领域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若干措施,向上向下穿透式压实建设工地企业主体责任,全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全面完成房屋安全领域市级部署各项重点工作,部级平台经营性自建房实现100%销号。提前半年完成燃气安全风险“大起底”排查、整治双100%目标,获荐申报广东省燃气安全管理工作突出集体。

  稳定大局进一步巩固。推动成立住房领域群众诉求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区街两级指挥体系,攻克了电建洺悦府、金融街、中海寰宇时代、勤诚达乐园等一批影响面广、情况复杂的重大信访积案、难案。全年成功化解10035件信访矛盾纠纷,办理23138件民意速办,维护了辖区住房建设领域信访形势稳定。

  二、2024年工作计划

  2024年,我局全体干部职工将继续保持“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工作作风,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努力按照市住房建设局各项工作部署,围绕“提质”“提速”“提档”“提能”四个关键词,争取在住建领域事业交上一份更加亮眼的“成绩单”。

  (一)聚焦住房供应“提质”,以高品质多渠道住房服务促进人才集聚效应进一步提升

  加快推进城中村综合整治提升。围绕光明中心区、国际马术中心等重点片区谋划启动不少于6个城中村整治提升试点项目,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城中村综合整治,实现居住功能提升、产业形态优化、城市文明跃升。

  着力拓宽人才住房保障渠道。高标准打造国际人才驿站,推动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建设,确保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不少于3000套,基本建成、供应保障性住房均不少于4000套。

  优化完善重点片区配套设施。围绕科学城中心区南侧、光明城站及西部片区等重点片区,下大力气建设好房子,统筹优化提升周边道路、交通、学校等配套设施,利用信息化手段规范管理公配物业,打造住有宜居的光明样板。

  (二)聚焦经济发展“提速”,以房地产业、建筑业两大支柱促进经济发展贡献进一步提升

  推动建筑科技聚链成群。开展上下游优质企业靶向招商,全力加快“中瑞低碳科技港”建设投产;大力培育中建一局等优质企业,打造两到三家百亿级龙头企业,争取建设辐射大湾区的建筑业总部基地,力争建筑业产值不低于500亿元,增速达70%。

  落实房地产业以进促稳。适应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大力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毫不动摇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力争供应商品住房90.96万平方米,销售97万平方米。

  挖潜重大项目夯实固投。极限挖潜新增项目,持续推进御湖境花园、A650-0385、A614-0522等重大项目入库。完善纳统工作机制,多点发力做好固投纳统,全力冲刺全年固投任务。

  (三)聚焦发展方式“提档”,以绿色化工业化数字化促进城市建设品质进一步提升

  让低碳建筑“绿”的底色更亮。谋划前期项目采用光伏一体化设计、光储直柔等技术应用,力争推动新增10万平方米超低能耗建筑,新建绿色建筑200万平方米,150万平方米通过装配式认定。

  让建筑科技“智”的本色更显。开展模块化建筑、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等多场景装配式技术体系的研发推广和试点应用,抓好建筑废弃物全流程监管,筹划举办BIM应用等创新技术大赛,提升智慧建设及应用管理水平。

  让宜居社区“好”的成色更足。进一步提升社区人居环境,推动4个老旧小区改造,重点解决加装电梯平层入户、停车难等问题,推进全区创建至少1个二星级和1个三星级绿色宜居社区。

  (四)聚焦行业管理“提能”,以系统性协同性普惠性促进基层治理效能进一步提升

  加强党建引领物业治理。加快推进住宅小区业主自治工作,健全党建引领业委会选举机制,推动符合条件的小区实现业主委员会“应建尽建”,着力提升物业管理信息化、智慧化水平。

  提升燃气系统供应能力。推动“瓶改管”工程全面收官,提升全区燃气系统本质安全。加快推进燃气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两站一线”项目规划落地。推动中压市政管道成环成网建设,新建城中村市政中压燃气管道5公里。

  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大局。开展建筑施工领域末端工人分析研究,穿透压实企业主体责任,破解施工安全末梢传导难题。严格落实停用危房管控八条措施,全面完成自建房安全隐患整治管控工作。重点抓好房地产、建筑工地、物业管理三大领域信访源头治理,推广劳资纠纷网络管理平台,推进全额支付“两制”落地,扎实做好群众诉求服务,全力保障经济社会大局稳定。

分享到: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