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首页 > 信息公开 > 五公开专栏 > 结果公开 > 工作计划及总结

中共深圳市光明区应急管理局委员会关于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计划的报告

日期:2024年 12月 04日    信息来源: 光明区应急管理局

字号:

  2024年以来,区应急管理局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市委七届九次全会、区委二届五次全会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目标,聚焦“服务、治本、韧性、赋能、夯基、高效”主题,以高水平安全保障光明科学城高质量发展,现将区应急管理局党委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计划报告如下:

  一、2024年主要工作

  光明区应急管理局牢牢守住“不发生较大以上安全事故”底线,光明区“十四五”期间较“十三五”期间安全生产平均死亡人数减少19人,下降约47.5%,已连续7年未发生较大以上事故、连续5年未发生火灾亡人事故、连续8年未发生自然灾害伤亡事故。今年以来,成功防御30场暴雨,2场局地大暴雨、4轮龙舟水、2402号台风“马力斯”、2411号台风“摩羯”及20年来最长一次前汛期降雨集中期等重大天气过程,未出现人员伤亡及其他重大灾险情,实现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自然灾害伤亡事故、火灾死亡事故“三个零发生”。

  (一)聚焦政治建设,全力激发党建动能凝心铸魂

  一是坚持政治引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精神,今年以来,开展“第一议题”学习58次,召开支委会、党员大会、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32次,局党委书记、局领导带头讲专题党课6次、“微党课”2次,切实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二是严把作风建设。常态化开展廉政、警示教育,通过召开廉洁家风学习会、应急管理系统以案说法警示教育大会,参观深圳监狱、“廉明馆”等活动,强化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法纪意识。三是抓好干部队伍建设。以“3N”培训模式举办安全生产与应急管理专题研讨班,组织32名处科级干部学理论、拓视野、提素质、强能力,补足精神之钙、提升干事之能。四是强化党建赋能。持续完善党支部与区退役军人局、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等共建机制,推进联合开展主题党日、安全论坛、党建沙龙等共建联学活动,提升党员干部科学素养和服务能力。

  (二)聚焦责任落实,全力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一是推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规范化。持续完善“1+6+N+6+1”管理体系,今年以来,召开安全生产形势分析会10次,研究推动安全生产重点工作和问题146项。开展一轮街道全覆盖安全生产巡查,发现街道应急办人员在编在岗率低等8类典型问题并跟踪整改到位。二是健全协同高效应急指挥体系。扎实推进“1+41+N”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形成“政令统一、令行禁止、渠道畅通、合理调配、保障有力”纵横贯通机制。三是完善城市安全源头治理体系。建立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领导机制,细化134项具体职责,明确市对区重点工作23项、区重点工作19项,高质量推动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

  (三)聚焦本质安全,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一是积极探索实验室安全监管新路径。组织摸排并建立全区282家实验室单位、2382个实验室的底数清单,制定印发工作方案,细化实施27条工作举措。二是建立健全安全风险动态管控机制。今年以来,累计评估84819家公共区域及生产经营单位信息,上报风险信息84415条,采集率99.46%,审核风险信息83022条,审核率98.35%。三是大力开展治本攻坚专项行动。细化落实27项具体措施,推动43个重大隐患100%完成整改。开展行政处罚378次,处罚金额639.9万元。开展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专题安全教育培训6892人次、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23737人次、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宣贯5045人次。四是强化工贸和危化品领域安全监管。扎实开展粉尘涉爆、锂电池等9个重点行业领域,以及触电、高坠、机械伤害3个事故高频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组织23名专家指导工贸企业健全全员岗位责任制,完成1022家重点企业责任制创建工作。开展安全生产网格员业务知识培训活动,提升基层巡查员综合能力水平。五是提升精准执法水平。在全省首推安全生产远程视频执法试点新模式,远程视频执法检查企业222家,发现隐患218条,并对其中48家企业立案调查,立案查处率达31.67%。开展联合执法78次,执法检查1469家,排名全市第三。发现并查处隐患1295处,实施行政处罚500次,排名全市第四。

  (四)聚焦灾害防范,全力提升防灾减灾救灾水平

  一是织密织牢防灾减灾“防护网”。创新运用无人机空中巡查落实临灾排险“八个再查一遍”,明确特殊群体1640人并一一落实转移对接人,细化实化386个建设项目9524名人员转移安置方案。二是守紧筑牢地质灾害“安全线”。累计召开调度督办会10次、不定期通报18次,下发督办文件22份,确保边坡整治闭环销号。组织雷达检测车道里程470.8公里,排查整治地面坍塌隐患777处,完成率97%。今年以来,光明区发生8起一般级地面坍塌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三是建强筑牢森林安全“防火墙”。建成运行5套林火监测系统和68路视频监控补充手段,累计开展森林扑火技能演练12次,森林防灭火知识实操培训400余人次。

  (五)聚焦监测预警,全力提升城市安全“智理”水平

  一是全力推进CIM数字底座部署。搭建156平方公里数据底板,导入84个BIM模型。编码落图25万个城市管理实体,推出水务、应急等20个数据融合治理应用场景。打造“数治光明”一网统管平台,集中呈现231项城市运行指标。二是全面强化智慧应急作用。开发建设应急管理监测预警指挥中心平台,完善“光明之眼”视频监控体系。将4.1万路视频探头接入区监测预警指挥中心,实现对城市生命线等重点设施全覆盖监测。开发部署光明区无人机资源管理调度平台,并在三防隐患排查等领域先行先试。三是切实推动监测预警实战应用。搭建可视化远程监测预警平台,覆盖辖区66家使用危化品重点企业,接入349路监控画面和66个传感器数据信息,实现重点场所监测预警到位。

  (六)聚焦基层基础,全力筑牢应急管理支撑保障

  一是统筹推进基层基础建设。联合专业机构开展3轮街道预验收指导,对照126项达标创建评分项,督促街道完成3轮补充材料复核工作,全力推动街道应急管理机构规范化达标创建工作。二是全面夯实基层治理根基。推动全区6个街道统一设立应急管理办公室,配备应急办专兼职人员49名,整合安全生产、三防、森防等应急管理职能,编制街道应急管理部门工作清单指引。三是着力构建基层治理共建共享格局。完成覆盖11个领域共66个应急管理服务站和282个安全宣教科普空间场所建设,开展3200名“应急第一响应人”培训,推动实现“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响应、第一救援”工作目标。四是全力提升全民安全素质。充分发挥安全教育基地、安全宣传车等宣传平台作用。累计开展安全宣传活动405期,服务群众4万余人次。区应急消防科普教育基地接待服务群众7.5万人次,为205家企业开展送教上门,累计培训5688人。

  (七)聚焦实战导向,全力提升综合应急救援能力

  一是强化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健全完善“1+48+N”应急预案体系,创新构建“4流程+1示范+1简版”预案体系手册。规范企业应急预案备案审查,审核企业安全生产应急预案超300余家,备案通过192家。二是强化应急救援力量建设。构建“1+28+42+12+68+X”多层次应急救援队伍体系,进一步提升应急处置能力。联合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成立“光明区城市公共应急救援中心”,建立快速救援联动机制,全年事故死伤率同比下降66%。三是强化物资保障体系建设。统筹推进181项、45055件、合计616.68万元的应急物资采购,建成“1+6+N”三级物资储备库,储备各类物资约14.8万件。投入19.8万元为区消防救援大队购买湿式水域救援服,提升水域救援能力。四是强化应急处置能力水平。累计开展突发事件应急演练243余场,参演人数14157人,组织开展6场不同专题“双盲”应急演练,累计参演单位37个/次、人数361人/次。探索“新形式”、转换“新场景”、精研“新技术”精演练提能力,光明区“三个三”应急处突经验获市应急委办专文推广。

  二、2025年工作计划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我局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和自然灾害防治水平,全面强化基层基础建设,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创造安全稳定环境。

  一是强体系、健机制,进一步提升应急管理体系聚合力。深化安全生产“1+6+N+6+1”管理体系改革,推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安全治理格局。健全完善“1+41+N”应急指挥体系,形成科学规范的指挥规则和应急流程。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减灾委统筹协调能力,提高自然灾害应对处置效能。

  二是强治本、见实效,进一步提升重大安全风险防范力。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推动重点行业领域形成一批制度性、标志性成果。积极探索实验室安全监管“光明样本”,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加大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应用力度。

  三是强韧性、重预防,进一步提升防灾减灾救灾创新力。扎实推进韧性城市建设,重点聚焦“山水连城”,开展山体结构和汇水面积风险评估和监测。聚焦茅洲河流域低洼地块和科学城核心区域,开展强降雨防御能力测算。扎实推进光明综合气象观测基地、智慧森防等项目建设,高效防范应对各类灾害。

  四是强基础、增效能,进一步提升应急管理基层治理力。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巩固所有街道应急管理机构规范化建设100%达标成果。深化应急管理服务站建设,组建“应急第一响应人”队伍。引进一批高质量、专业化的安全服务机构力量。大力培育应急安全文化,加快建设“5分钟”安全科普圈。

  五是强能力、大练兵,进一步提升应急救援处突战斗力。加强应急指挥员队伍、救援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大练兵,提高综合研判和指挥处置能力。加快构建全门类、全灾种应急预案体系,探索实施“四不”实战化演练。加快构建种类全、调拨快的多元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提升应急综合保障水平。

相关政策法规/解读

分享到: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