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3年工作回顾
2023年,马田街道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区工作要求,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目标,统筹推进基层治理和经济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小分格”,在深化基层治理改革上再创新绩。创新打造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小分格”工作模式。进一步划分88个小分格和N个机动小分格,选派在编干部挂点小分格,有效将“基层末梢”变为“治理前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小分格”获评全国“2023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全国社区党建创新案例优秀案例”以及全省市直机关“先锋杯”创新大赛一等奖。深化“小分格+诉求”治理模式。将群众诉求服务与小分格深度融合,设立88个小分格群众诉求服务站,创新每日巡、线下站点登记、线上扫码登记、群众诉求服务日、公开接访等五种渠道收集诉求,建立小事随手调、一般事党群理事会协商、大事吹哨报到的分级分类化解机制,推动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马田街道获评“广东省2023年信访工作示范街道”。创新“小分格+警格”融合机制。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工作机制,有效压降各类警情,推动辖区治安情况逐渐向好。
(二)创新建立企业格、利益统筹、园区统租“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经济工作模式,激活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打造企业格经济发展单元。设立15个企业格,建立党建引领、阵地赋能、吹哨报到等十项运行机制,开展安全生产、企业服务等十项重点工作,构建更专业、更精细、更直达末梢的经济发展工作体系,实现“阵地根植在园区、服务覆盖在园区”。全年规下样本企业营收总量全区第一,社消零总量和增速均排名全区第一。利益统筹成果显著。新年第一个工作日,全市2024年首批新开工项目集中启动仪式在马田举行,活动所在地的新兴湖片区未来将打造成为“先进制造业园区+科技产研街区”产研一体的新型产业社区。薯田埔连片产业空间整备全面告捷,有力保障新能源智能制造基地、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及制造基地、光伏智能制造基地等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园区统租成效进一步彰显。持续推动园区统租工作,引进区属国企对老旧工业园区进行统租纳管,统租后年产值大幅提升。推动社会类园区统租改造为光明国际汽车城,2023年销售额同比增长93%。新兴业态活力十足。新材料中试产业化基地建成投入使用。海吉星农产品批发市场建成开业。“围岸”商业街建成营业,夜间经济网红灯光美食市集吸引客流近6万人,成为城中村焕新蝶变的样板案例。
(三)真抓实干提升城市品质,加快建设现代化高颜值品质新城。市容环境焕然一新。以小分格为最小单元开展市容环境管理,实现环卫效能倍增,年度市容环境综合指数测评连续两年全区第一。加强垃圾分类全链条管理,全市垃圾分类基层治理“百分百行动”全覆盖工作启动仪式在薯田埔社区举行。星级住宅小区申报及通过数量全区第一,其中怡景花园为全区首个四星住宅区。城市管理成效显著。城中村综合治理稳步推进,泥围旧村、横岭新村西区、中屯新村、上石家南区等4个城中村全部以优秀成绩通过省级验收,排名位列全市前茅。
(四)砥砺奋进守护平安稳定,以高水平安全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新建立“人人都是安全员”工作体系。小分格队伍对格内企业、“三小场所”、出租屋等场所开展一揽子巡查。全年消防亡人事故“零发生”,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及死亡人数连续三年“双下降”。平安法治建设成色更足。马田街道综合治理办公室被授予“深圳市2018—2022年度平安深圳建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薯田埔社区成功创建为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社区。道路交通环境不断优化。率先开展“电动自行车入工业园区”工作并获全区推广,累计建成充电口5000个,完成停车位划线4.5万个。
(五)全力以赴创造美好生活,奋力写好暖心聚力为民服务新答卷。公共服务扩容提质。顺利完成禾湾、南庄两个新社区设立,优化社区人员、资源配置,完善精细化、高水平社区居民服务。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推动科育学校和龙豪小学建设完工。推动涵盖全生命周期的小分格教育活动,高分获评深圳市学习型街道。民生底线兜准兜牢。马田街道被市民政局评为“老小”“弱困”群体服务试点街道。街道职康中心“无声杂货铺布艺坊”获市“残健共融”残疾人创业创新大赛决赛铜奖。根竹园社区老年巾帼志愿者队伍、将围社区“铿锵玫瑰 花开将围”志愿服务队获“光明区巾帼志愿服务队”称号。就业保障有效有力。设立“便民助企”招聘角,建立“南粤家政”基层服务站2个。开展公益性招聘会25场,提供岗位6600个,帮助900余人实现就业。
(六)奋勇攀登加强党的建设,夯实思想根基砥砺奋进争先锋。党建引领聚势赋能。在全区率先建立起基层治理“1+10+88+N”党组织体系,全覆盖、标准化建设小分格党群服务站,累计召开党群理事会1690次,举办党群活动2200场,推动1700件群众诉求得到快速解决。全面拓展小分格志愿者队伍,志愿服务项目数、参与人次、服务时长均位于全区首位,在市“益苗计划”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获二等奖。主题教育成果“见行见效”。紧扣“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一体推进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建章立制等工作。各级党组织开展书记讲党课活动270场、专题学习研讨297场,推进转化调研成果70项。基层党建根基更加牢固。成立街道首个产业链党委,吸纳16家精密制造行业上下游企业。时间谷园区党委等3个党组织获评光明区2023年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星源材质科技驿站入选光明区第二批党群科技驿站。干部队伍不断建强。创新设立年轻干部“基改集训营”,开办“青年夜校”,组建由处科级干部组成的青年夜校讲师团,涵盖基层治理、土地整备、经济发展等重点领域,不断提升年轻干部综合履职能力。政治生态持续优化。搭建“街道—社区—小分格”三级联动的廉情监督体系,有效整合基层监督力量,将监督触角延伸至基层末梢。开展“清风廉韵润马田”系列活动90余次,引导党员干部厚植清正廉洁价值理念。廉洁家风家教宣传片在省妇联举办的作品征集活动中获得二等奖。
二、2024年工作计划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凝心聚力走好基层党建工作新征程。一是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严格落实“第一议题”“三会一课”等制度,推动党内政治生活规范提升。二是大抓基层组织“堡垒”建设。深入落实新一轮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模范机关创建,做强“头雁工程”,推广“根竹园社区书记工作室”经验做法,促进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三是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严格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推动“一岗双责”清单制,科学运用考核“指挥棒”推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落实。推动廉洁教育全覆盖,把日常教育、警示教育和集中教育紧密结合,营造崇廉尚洁良好风气。
(二)构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格局,奋勇争创更高水平的基层治理标兵。一是不断织密基层治理党建工作网。推动党建工作向“融入型”转变,以党员中心户为载体延伸党建触角,开展“分格亮标识、党员亮身份”活动,不断提升小分格显示度。深化党建引领群众服务,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按照“群众点单、分格接单”模式,集中精力解决一批群众关注度高、覆盖面广的急难愁盼问题。二是夯实完善小分格融合治理新模式。健全完善“群众诉求服务小分格”体系机制,强化矛盾纠纷隐患排查处置。推动法检机关、人大代表、妇联、律师等多元力量深入小分格,构建矛盾纠纷多元预防化解体系,切实做好“逢诉逢访必调”工作。深化警格融合机制,分类完善非刑事治安警情联合处置流程,提高隐患排查和闭环处置效率,全面提升居民安全感。三是持续锻造基层治理“马田尖兵”。坚持“一线育才法”,持续选派干部到社区挂职锻炼,让年轻干部在实践中增强解决问题和服务群众的能力。
(三)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一是推动企业格标准化建设。制定企业格标准化建设方案,完善企业格划分调整、组织架构、岗位设置、工作职责、运转机制等五方面标准化建设。设立企业格服务驿站,安排人员入驻服务,有效整合惠企政策、金融对接、政务服务、法律咨询等资源,实现各方资源更加高效链接互通。二是创新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高地。立足新材料中试基地建设,推动光伏智能制造基地、新能源智能制造基地加快建设。启动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及制造基地项目建设,推动全球高端医疗器械技术在马田落地转化。三是推动服务业能级提档升级。着力打造“围岸”夜间经济示范点,建成集餐饮、休闲娱乐、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开放式商业街区,打造“烟火气”活力商圈。
(四)优化城市运营管理,推动城区功能品质和安全发展双提升。一是着力筑牢安全发展底线。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紧盯城中村住宅、“九小”场所、大型商超等领域,强化火灾高风险区域整治。构建小散工程安全生产纳管“1+N”监管体系,推动小散工程安全监管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二是提升道路交通管理质效。结合非机动车道建设,进一步规范和优化非机动车通行及停放设施运营管理,着力破解违规停放、机非混行难题。分类分步清理紧贴墙面、燃气管道等不规范充电口,深挖社区边角、公园周边、地铁口等空间,合理规划增设充电设施,强化消防安全管理。三是高质量打造韧性城区。严守“零增量”底线,坚决打好违法建筑治理硬仗。强化城中村综合治理,全面完成“瓶改管”工作任务。实施自建房安全隐患整治大提升行动。
(五)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树立共建共治共享的民生幸福新标杆。一是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健全就业促进机制,联动小分格设置流动招工摊位,通过辖区5000余个微信群共享招聘信息,力促求职者与用工单位精准匹配。二是扎实办好民生微实事。坚持以民生需求为导向,着力解决消防报警器材、安全用电设施等群众关心的民生需求,全面提升居民生活便利度。三是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持续健全“弱有众扶”困难群众救助体系,扎实做好困难群众、特殊群体的关爱帮扶工作,营造无障碍友好环境。深化双拥共建,着力优化退役军人服务,有效保障退役军人的各项权益。
相关政策法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