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首页 > 信息公开 > 五公开专栏 > 结果公开 > 工作计划及总结

深圳市光明区人力资源局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计划

日期:2025年 04月 18日    信息来源: 光明区人力资源局

字号:

  2024年,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我局聚焦区委“1+2+3+4”工作体系,抓招工助企业、聚人才促发展、防风险保稳定,各项业务迈上新台阶。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发挥品牌效应,谱写高质量充分就业新篇章。“线上+线下”举办招聘210场,服务企业2761家次,5个公共就业服务专项业务获省级荣誉,深圳良合生物科技公司获“中国创翼”创业大赛国家级优秀奖、省级银奖。一是“春暖光明”行动有力保障用工。开展“春暖光明”公共就业服务行动,举办公益招聘、直播带岗等178场,全力援企稳岗。二是“追梦光明”行动扩大合作矩阵。赴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举办“追梦光明”校园招聘32场,签订《校地共建人才合作框架协议》6份,形成人才培养输送常态化合作机制。三是“技能光明”行动支撑产业发展。开展大规模技能培训,举办各级各类技能竞赛64场,加强技能人才储备。

  (二)聚焦“引育留用”,构建全链条人才服务新生态。全区累计引进留学回国人员、高校毕业生等4844人,其中引进留学回国人员193人,同比增长16.6%。一是形成人才招引“强磁场”。出台《光明科学城基础性人才集聚行动方案》等“人才高地计划”配套政策细则19条。二是营造人才服务“优阵地”。升级“智汇光明”人才活动,累计服务重点企事业单位371家次、海内外人才1487人次,服务覆盖面辐射面不断扩大。三是拓展海外引才“新窗口”。深创赛第八届国际赛拓展为“3个海外分站赛+2个行业决赛”办赛格局,法国、瑞士、西班牙3个赛区共征集项目873个,较去年增长41%。

  (三)着眼“双招双引”,驱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新引擎。共招引落地29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一是高水平运营光明科学城人才港。人才港顺利开园运营,完善一站式人才服务窗口,实现“一杯咖啡,办好事情”。打造“基地+机构+活动”人才服务矩阵,举办人才服务活动373场,营造“日日有活动,周周有精彩”的火热氛围。二是高质量服务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我为机构找市场”活动,组织嘉驰国际、智联等机构深入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等单位对接业务,助力机构做大做强。

  (四)加强联动快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新机制。建成区劳动争议“调援裁诉”一站式服务中心和2个街道劳动争议服务中心,提供就近集约的一站式服务。马田街道劳动争议调解中心被市司法局授予“劳动争议调解先进集体”称号。一是劳资纠纷源头治理机制更完善。建立劳资纠纷“事前事中事后”处置标准化机制,一般领域劳动信访案件72件,同比下降47.1%,劳动关系保持平稳。二是根治欠薪让劳动者更“安薪”。用好市欠薪保障基金垫付等保障机制,垫付员工工资8宗110余万元,解决劳动者燃眉之急。三是“调援裁诉”深度衔接更高效。深化裁审衔接机制,优化裁援衔接服务。受理仲裁案件5267件,累计结案率99.98%,居全市第二。

  (五)持续改革创新,激发编外队伍建设新活力。一是实施员额弹性管理机制。科学合理进行员额资源配置,确保“零增量”。二是擦亮“光明特聘”招聘品牌。联合区里12家单位统筹开展特聘专干招聘,进行择优录用。完善管理制度机制。建立业务办理事前报备机制,加强事前监管。

  (六)坚持党建引领,助推人力资源事业新发展。一是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开展相关学习48次、警示教育活动5次、支部书记讲纪律党课1次。二是“三大建设”见行见效。推进业务建设、队伍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学点业务”系列活动,围绕院士大讲堂等主题开展培训52场。三是依法行政扎实推进。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年度学法考试参考率、优秀率均100%。

  二、2025年工作计划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区委二届五次全会精神,以“就耀光明”行动等品牌为统领,助力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核心承载区。

  (一)狠抓“三大建设”,以能力提升带动工作提质增效。一是加强业务建设。升级“学点业务”活动,优化“通识教育+业务培训”的培训体系。以“六个必学”为主题,加强通识教育。组织就业、劳动监察等培训,夯实专业能力。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开展老带新传帮带、练兵比武等活动,实现分层级进阶式培养。三是加强作风建设。夯实作风提升效能,带动业务工作取得实效。

  (二)狠抓资源整合,激发高质量充分就业强劲动能。一是实施“就耀光明”行动。前移就业服务,围绕辖区高校人才的引育用留全链条,系统化构建贯穿本硕博各年级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实施“追光”“聚光”“耀光”“光明空间站”等“三光一站”四大专项行动,举办职业指导、创业课堂等活动,助力叩开“就业门”。二是实施“千企万才”服务行动。聚焦“3+3+1”产业用工需求,实施“春暖光明”行动。完善“15分钟公共就业服务圈”,增强服务均衡性可及性。实施“百校千企合作”行动。组织科研院所、企业赴内地及港澳高校举办“追梦光明”招聘,精准匹配人才。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共建培养、实践基地。四是实施“强技能+促就业”行动。构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组织公益技能培训、竞赛等活动。设立更多终身职业技能培训载体,推动精准培养。

  (三)狠抓人才服务,助力建设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核心承载区。一是提升人才政策吸引力。实施青年科技人才培育行动、卓越工程师培育行动、基础性人才集聚行动等“三大行动”,以“真金白银”的扶持政策吸引人才。二是扩大人才服务品牌影响力。做优“智汇光明”品牌,依托“三荟一派”活动矩阵,打造4个系列特色子品牌,吸引人才留光明发展。三是强化创赛国际窗口聚合力。办好深创赛第九届国际赛,按照“一届比一届好”目标,吸引更多优质项目参赛,提升赛事专业性和国际范。加强项目落地和孵化支持,促进“四链”深度融合。

  (四)狠抓招商引资,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构建“平台+机构+活动”立体服务矩阵。吸引企业、科研院所使用人才港公共服务共享空间。聚焦重点企业、科研院所的人才需求,链接导入各类服务机构资源。二是促进人力资源供需两端高效对接。瞄准科学城和重点企业所需,引进集聚一批国际国内头部机构,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三是引导人力资源行业安全有序发展。加强行业监管,定期研判三类机构经营数据,推动专业化规范化发展。

  (五)狠抓源头治理,完善劳资纠纷预警调度体系。一是落细“1+15+6”预警机制。发挥街道劳资纠纷预警机制作用,细化弱信号报送标准,不断提高弱信号有效指数。二是做实“1+3+X”联动快处机制。组织治理欠薪冬季行动、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等行动,确保劳资隐患“动态清零”。三是深耕“调援裁诉”衔接改革。推进“调援裁诉”一站式服务中心建设,联合司法、工会等部门开展争议处理。优化“阳光仲裁”普法品牌,开展仲裁“巡回庭”“直通车”等活动,派发仲裁建议书,营造依法用工环境。

  (六)狠抓执行力建设,深化编外队伍管理机制创新。一是建立人力资源配备联动机制。围绕“严控总量、科学调配、保障重点、服务发展”原则,科学调配员额并动态管理,更好服务科学城建设。推动管理政策“提档升级”。调研管理薄弱环节,优化制度机制,指导单位规范管理,不断提升管理效能。三是开展“英才光明”科学素养提升培训。拓展“1+54+N”系列培训内涵,在胜任力培训、“思享会”培优培训中增加科学元素,提升服务科学城建设能力。


相关政策法规/解读

分享到: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