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经济运行进中提质。限上住宿业增速98.1%,营利性服务业增速17.4%;本级固投年度完成率134.9%,规下工业增速39.7%,街道经济向好趋优、增量显著。双招双引成果丰硕,新增实际经营项目97个,完成率484%,产值(营收)贡献超亿元企业5家、超10亿元企业1家。荣获大湾区服务企业“五星街道”。
(二)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新能源产业产值突破250亿元、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新挂牌软件与信息服务、人工智能特色产业园2家,新增“单项冠军”企业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小升规企业64家,优质企业梯队愈发厚实,新质发展动能更加强劲。
(三)治理活力创新迸发。持续深化基层治理改革,构建党建引领“微治+共治+智治”,基层善治“光明范”更足、影响力更强。获评“2024深圳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创新治理优秀案例”,荣获第十二届南都街坊口碑榜“民生微实事”金奖。入选全市“年度新媒体卓越传播力”单位,荣登深圳晶报“年度基层治理口碑榜”。
(四)文旅品牌更加响亮。虹桥1958生态公园荣获2024年IFLA国际设计卓越奖,农科大观园获评深圳市优秀科普基地,华强盒子获得深圳首批“演艺新空间”认证授牌。街道入选农业农村部“2024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推介”,获评2024年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镇(创先级),碧眼社区获评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
(五)科学提“智”成效显著。链接大院大所科学资源,聘任首批社区党委科技委员、科技指导员,建立首个“百千万工程”校地共建社区工作站。联合光明实验室,率先开发“追光助理”AI大语言模型,成为基层法务助手、生活管家、智能调解员,打造AIGC驱动引擎智治中心,智慧街道建设走在前列。
(六)城区建设提档升级。全年完成土地入库26.97公顷,消除违法建筑31.91万平方米。投入3.74亿元,实施政府投资建设项目22个。发放住宅装修改造补贴2393万元,全区占比45%。辖区河流水质均达到地表IV类及以上标准,白花河水质全区最优,涉水面源污染整治四项指标全市第一。
(七)民生福祉更加殷实。打造24个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新增10个社区托育服务点,建成全区首个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全年发放低保户、残疾人等各类补助金、慰问金2069万元。全区率先完成城中村供用电整治市级考核任务,城中村天然气实现全覆盖。妥善解决同富裕安居工程历史遗留问题。
二、2025年工作计划
(一)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澎湃产业发展新动能。抢抓产业发展风口,持续壮大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招引头部企业以及有潜力的初创型科技企业,重点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集聚区。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精准强链延链补链,做大做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加快推动精密仪器、软件与信息服务、医疗器械、农业科技等特色产业集聚成势。坚持“全域全员大招商”,通过以商招商、园区招商、协会招商、产业链招商,形成“引来一个、带来一串、聚成一片”的产业集聚效应。完善个转企、小升规、规做精、优上市的梯度培养体系。推进服务体系化,优化“街道领导+经济专员+园区企服”三位一体服务体系,依托微治圈,落实企业招引全链条服务机制。推进服务智慧化,完善区街联动的线上线下诉求解决机制,建立“一键服务”办理流程清单,打通实体园区与虚拟园区的双向通道。
(二)坚持扩内需促消费,努力提升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大力提振消费、扩大内需,提供多元消费场景,大力激发居民游客在光明消费热情。抢抓第十五届全运会举办契机,打造“跟着赛事去旅行”精品旅游路线,联动景区以及餐饮、零售企业开展多向宣传与营销合作。围绕赛事IP、非遗文化、地标建筑等元素,开发光明特色文创产品,打造“光明优品汇”。抓住五一、国庆等长假,进一步聚人气、促消费。发力甜蜜经济,依托新城公园婚姻登记处,推出集婚庆策划、美妆摄影、纪念品定制、餐饮住宿等于一体的“纪念日套餐”,构建“吃住行游购娱”全方位甜蜜经济链。大力发展首发、首店、首秀、首展,成立全区首家研学基地,促进“人工智能+”新型消费,打造一批消费新产品新场景新热点,推动光明消费扩容提质。
(三)坚持“办赛事办城市”理念,努力打造高质量高颜值中心城区。以全运会为契机,全域提升城区品质,系统打造绿美光明,以最美环境迎接“十五运会”胜利举办。高标准推进迳口与碧眼社区周边设施完善和白鸽场及周边区域城中村整治提升工程,通过拆、整、建、治,开展绿化景观、街区容貌、卫生保洁等整治行动,提升光灿路、碧果路等4条道路及沿线品质,全面提升国际马术中心、虹桥公园周边环境。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家园。打好大气污染防护硬仗,加强工地扬尘、泥头车污染等环境保护执法。严格落实“田长制”“林长制”,让绿色在城市中自然流淌。
(四)坚持深化基层治理改革,努力打造基层善治“光明样板”。创新推进数智赋能、阵地改造、多元共治、人才服务,不断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探索服务阵地“小市场+大公益”运营模式,提供常态化、专业化、多样化服务。持续完善“1+X+18+N”治理体系,统筹社区“两委”、社区专职工作者全部下沉微治圈,整合小区物业、业委会、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打造基层治理服务综合体。启动“益起追光”治理品牌塑造计划,实施“益起议事”“益起自治”“益起共建”系列行动,持续深化“民生十微”工程,开展“追光市集”“邻里节”等惠民活动。实施“小区主理人”培育计划,选拔培养一批有能力、有威望、有热情的“小区领头羊”,挖掘能人达人打造“近邻课堂”,常态化开展“小区事、居民议”活动,让社区居民“聚”起来,让小区自治“活”起来。
(五)坚持保安全护稳定,努力续写平安光明崭新篇章。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全覆盖抓好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专项整治,全面消除各类安全隐患。盯紧“九小场所”、城中村、住宅小区等人员密集场所,深入开展违规安装电气线路、飞线充电、堵塞消防通道等消防隐患排查整治。重点抓好小散工程施工安全监管,压实物业企业责任,加大巡查执法力度,确保施工安全。常态化开展交通违法整治行动,保障群众出行安全,加强电动自行车安全行车宣传劝导,发挥群防群治作用。健全街道大应急体系,动态修订预案,更新物资储备,整合应急力量。探索“智慧应急”新模式,充分发挥无人机巡查巡检优势,为应急处置、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巡查、森林消防等工作赋能。严格落实“四个一”应急处置和“一盘棋”应急响应机制,在重点场所和重点人群中发展“应急第一响应人”,确保见事早、反应快、处置有力有效。
(六)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提升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全面推进儿童友好街区建设,启动实施“一中心一站十微空间N视觉化提升点”工程,成立街道未成年人保护专班,建立全链条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体系。全面推进全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计划,推进更高水平健康光明建设。持续擦亮“微光行动”品牌,精准服务“一老一小一弱”。探索打造街道“职业指导工作室”,进一步丰富线上线下就业服务,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全面启用新便民服务中心,探索“综合受理、限时办结、上门代办”等新服务模式,实现“最多跑一次”目标。扎实做好广西、新疆、深汕特别合作区东西部协作、对口帮扶工作,助力协作帮扶地区加快实现“五大”振兴。
相关政策法规/解读


网站首页
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
走进光明



网站首页
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
走进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