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紧紧围绕世界一流科学城建设工作主线,坚持守正创新、提质增效、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文体事业、文旅产业、住宿餐饮业发展水平,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效益明显提高。2025年,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将以“一城三区”为总目标、总牵引,锚定文化体育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既定目标,全力打好“收官战”。
一、2024年主要工作成效
(一)党的建设持续深化。我们持续强化党建引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思想等建设,凝聚起推动文体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一是抓好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切实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开展“第一议题学习”96次、“三会一课”69次、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12次、党员讲师讲党课5场次。二是抓好党纪学习教育。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等党内法规20次,开展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群众身边“微腐败”等典型案例剖析4次,观看警示教育片1次,签署勤廉家风承诺书33份,参观广东省反腐倡廉教育基地、深圳市廉政教育基地坪山东江纵队纪念馆等廉政基地2次,切实增强党员干部的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三是抓好组织规范建设。持续壮大党员干部队伍,完成1名预备党员发展和1名正式党员转正。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优势,组建文旅推荐官创意视频拍摄队伍,拍摄短视频展示区域文旅魅力;组织群团开展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市民长跑日活动、“工会杯”篮球赛等活动12场次。四是配合做好巡察工作。积极配合二届区委第六轮全面巡察和选人用人、意识形态、保密等专项巡察工作,自觉接受巡察监督,确保巡察工作取得实效。
(二)文旅消费供需两旺。我们充分挖掘辖区生态、文化、美食等资源优势,抢抓重要节假日、深中通道通车、港车北上等契机,发挥文体活动“引流”作用,大力开展文旅综合营销,文旅市场“人财两旺”,文旅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全年接待游客835.75万人次,同比增长11.26%,旅游总花费69.92亿元,同比增长9.83%。一是文旅产品供给丰富有力。区文化和旅游体验中心建成启用,育碧主题乐园项目签约落户,光明街道获评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镇,碧眼社区入选第四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推出“晨光牧场体验”“光明湖水利科普”等特色旅游路线20条,其中“光明区都市田园游”路线入选2024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秋季)精品景点路线。举办第二届光明都市田园美好生活节、快乐生活节、幸福生活节、缤纷生活节等“四季”主题活动,共开展系列化、品牌化的文旅活动500余场。二是文旅营销富有成效。结合景区景点创意活动和时事热点,发布文旅主题推文100余篇,拍摄“光明农场大观园千灯之夜”“光明中山串门之行”等宣传视频20余条,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累计播放量超500万次,抖音专属话题“总要来看看光明的夏天”播放量超1000万次。编印《光明旅游攻略》、光明旅游地图、光明研学地图等旅游指南,累计在区内景区景点、高铁站、商圈、口岸、香港旅行社等场所发放文旅宣传折页2万余份。三是住餐品质不断提升。亚朵S酒店光明城站店、全季酒店凤凰城站店、希尔顿花园酒店虹桥公园店等5家高品质酒店开业,全区住宿业营收2.74亿元、增速16.4%、全市第一。落地芸山记、啫火等高品质餐厅10家,落地瑞幸咖啡、库迪咖啡、喜茶等品牌连锁茶饮咖啡店144家,咖啡门店数量同比增长36.7%,全区餐饮业营收37.85亿元、增速5.6%。
(三)文体设施“上新”升级。我们按照“一核·一带·一片·多点”布局思路,积极探索EPCO等文体设施社会化投资建设运营模式,加速文体设施落地建设。现有公共文化设施81处,建筑面积达21.78万平方米;现有体育场地908处,总面积316.72万平方米,人均体育面积2.73平方米。一是重大文体设施加速“上新”。茅洲河体育艺术中心(上村文体中心)、红花山体育中心建成启用,玉塘文体中心即将开馆,深圳国际美术馆(暂定名)主体结构封顶,科学城体育中心破土动工。深圳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二标段、光明国际马术中心、竞速小轮车项目、自由式小轮车项目、马术越野赛道等全运会场地项目攻坚克难、加紧推进。二是群众身边的文体设施持续升级。凤凰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禾湾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启用,形成“1个区总馆+6个分馆+37个社区服务点+58个联盟馆”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6个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均在第十次全省文化站评估定级工作中获评省特级文化站。建成环境艺术设计馆、聆音厅、棠盦典籍博物馆等3家特色图书馆,形成“1个区级馆+1个区少儿馆+1个直属分馆+6个街道分馆+33个社区服务点+10个社会合作馆+71台24小时书香亭”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引入社会力量规划打造新型文化项目,航天科普研学基地、勤诚达社区文化服务中心、深业云筑书院开工建设。华强盒子文化中心SoFun Live获评深圳首批“演艺新空间”。新增布局6套室外智能健身设施,辖区室外智能健身房增至15处,实现各街道全覆盖。虹桥公园山地自行车赛道完成建设,公园内滑板场、车模场面向市民开放。
(四)文化供给多元精彩。我们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持续淬炼“十大文化品牌”,构筑更具竞争力的城区人文品牌,不断提升市民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一是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荣宝斋画院院长唐辉书画艺术工作室落地光明。新签工艺美术大师卢培鑫为文化顾问,辖区文化顾问增至6名。“光明出品”再添力作,驻地艺术家胡沈员原创舞剧《敦煌归来》成功入选中国文联2024年重点创作目录、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委约项目等国家级项目。成功举办2024光鸣艺术节、第二届深圳湾区青年戏剧季、第二届深圳·光明国际公共艺术季等品牌活动542场,赖声川、张国立、王刚、张铁林、濮存昕等百余位名家汇聚。联合叶小钢光明艺术创作中心成功举办第二届光明室内乐音乐作品展演,奏响科学与艺术融合的交响曲。携手中国舞蹈家协会举办2024中国当代舞蹈艺术展,涵盖“中国舞蹈影像历史回顾展暨培青影像展映”“艺术家对话与工作坊”等3大单元10场活动,吸引2万余人次现场参与。二是文化普惠性不断增强。成功举办2024中国童话节之童话盛典、科学小记者等活动,培植科学、科创、科普、科幻“四科联动”文化品牌,累计开展惠民文化活动8852场,惠及群众100万余人次;其中,开展光明大讲堂等阅读推广活动3480场,服务读者34万余人次。“艺起过节日”文化活动获评2024年度深圳市文化志愿服务示范项目。文化馆免费开放服务人次达110.8万人次。公共图书馆共接待读者308.1万人次,新增纸质文献8.8万册。创作打磨群众文艺精品,原创音乐《是你让我超越了自己》荣获深圳“音乐工程2023年度十佳金曲”奖,登上2024央视春晚新疆喀什分会场;原创作品《天鹅湖》荣获2023年度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评选舞蹈类二等奖。组织优秀节目参加第十四届少儿艺术花会、深圳市第二十一届“鹏城金秋”市民文化节等赛事。全年荣获国际入展奖2项、国家级4项、省级4项、市级140项。三是历史文脉有力赓续。有序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新增白花洞革命烈士纪念碑、廷养二公祠、圳美水井、日军地堡、长丰古庵等5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光明区不可移动文物达64处。完成7处不可移动文物抢险加固,守护文物安全。创新发展博物馆事业,博物馆“孵化器”项目完工,“创新博物馆孵化器运营模式”入选广东省2023年度博物馆改革创新案例。深入推进公明墟活化利用,完成公明墟历史文脉梳理并举办成果展,多形式讲好“公明墟的故事”。全面做好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完成辖区红色和改革开放历史文化资源梳理并形成报告。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小隐中华传统文化非遗基地、玉律醒狮文化馆揭牌投用,创作《醒狮少年》《甜甜的味道》等非遗歌曲,开展“汉衣拾遗”“社区狮王争霸赛”等传统文化活动353场,让市民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深耕“寻找光明记忆”活动品牌,完成《姓氏渊源》《公明墟事》《星火光明》编纂。
(五)体育事业欣欣向荣。我们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光明科学城”等特色体育IP,举办“十大体育赛事”等高水平赛事,推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打造“户外运动之区”。一是全民健身纵深开展。持续拓展“i深圳”体育场馆“一键预约”便民服务,推进17所学校体育场馆社会化运营,累计接入体育场馆95所,开放运动场地381片,实现应接尽接,智慧体育服务实现率达100%,全年产生订单25.58万单,入场锻炼69.94万人次。智能健身房广受欢迎,开放以来共吸引61.6万人注册,总使用量达到615.1万次。辖区六个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站均被评定为A级以上,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达4.16人。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全民健身活动项目体系,举办第三届社区运动会,首届光明区社区龙舟赛、拔河比赛、室外智能竞赛车赛等区级重点项目备受欢迎,“一街道一骑游”等基层体育品牌项目全面开花,累计开展全民健身体育赛事活动217场,直接参与人数达11.59万人次。开展第二届社区运动会优质项目评选,科学城KBA篮球联赛等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赛事活动项目成功上榜。二是高端赛事精彩纷呈。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足球、马术、自行车三项赛事落地光明,各项筹备工作有序开展,实现赛区委员会实体化运作。2024ITF国际网球大师赛深圳光明站(MT700)、2024ITF国际女子网球巡回赛深圳光明站(W50)、2024年中国滑板公开赛等国际、国家级赛事光明竞逐,“光明科学城”足球羽毛球公开赛、“光明速度”攀岩速度争霸赛等自主IP赛事火热开赛,中国山地自行车联赛、光明科学城赛艇挑战赛等户外精品赛事活力四溢,“光明微跑”“奥运冠军光明行”等特色主题活动备受热捧,斯巴达等社会优质体育活动精彩集聚,全年累计举办高水平赛事35场,其中国际级、国家级体育赛事10场,2023环深圳·光明国际公路自行车赛获评深圳市“十大高水平体育赛事”。三是体教融合持续深入。与市足球协会、区教育局就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青少年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深圳)体教融合联合共建事宜签署合作协议,携手创新市区联动体教融合模式打造高质量足球人才培养体系。坚持以“体教结合”为基础的多元化、多渠道的办训方式,“以赛代训”选拔优秀苗子,目前共有青少年运动队34支,共参加竞技比赛34场,获得金牌27枚、银牌31枚和铜牌57枚。其中,在2024年深圳市第十一届运动会上,光明区共派出1396名运动员参与角逐,获历史最佳成绩,团体总分首次晋升至全市第六,并获得优秀组织奖。
(六)产业发展提质增效。我们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加快培育壮大文体旅游市场主体,发展新业态、培育新场景,深度推进文体旅游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发展综合效益显著提升。全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收2.18亿元,增速19%、全市第二;工资总额4300万元,增速6.5%、全市第五。一是健全产业扶持政策。优化扶持文化、体育、旅游产业3个若干措施,制定扶持影视科技、产业园区创建2个配套政策,助推文化创意、数字影视、特色文旅、高端体育等行业发展,“3+2”政策文件形成送审稿;落实扶持政策,办理2022-2023年扶持项目35个,发放扶持资金1090.78万元。二是加强市场主体引进培育。成功举办新建文体场馆招商推介会,吸引110多家文化体育旅游企业、社会组织参加。成功招引落户企业19家,落地纳研科技等优质项目,引入世界羽毛球冠军王睁茗担任明星指导的超牌体育俱乐部。光明大观园马场首次发布马种培育品牌,并开展马匹拍卖交易。三是办好第二十届文博会。打造1个主会场+4个文博会配套文化活动+n场特色活动,促成各类项目签约或达成意向120余项,交易额超1.5亿元,同比增长150%。获得中央、省、市电视台报道5次,吸引B站科技区先看评测等10余位“年度百大up主”“年度商业影响力up主”及超百万粉丝up主推荐光明,办展成果再创新高。四是大力发展影视产业。影视基地建设基础筑牢,持续加速影视科技资源聚集,推动李亚威个人工作室、华梦影视等影视企业以及B站等新媒体平台20多个超百万粉丝博主先后落地光明,以及多部影视作品在光明取景拍摄,并培育出2家影视纳统企业,为光明影视科技基地创建奠定良好基础。策划科幻短片大赛,共收到285部短片,其中7部作品获得奖项;开展展映活动11场次,近3000名中小学生参加;活动获中国新闻出版社、中新网等10余家主流媒体报道,全网关注度超两千万人次。
(七)文旅市场健康有序。我们牢固树牢底线思维,全力筑牢文体旅游领域安全防线,持续规范文旅市场秩序,为文体旅游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一是有效防控安全隐患。抓实抓细日常巡查与专项行动落实,用好“政府+企业+专业公司”安全管理模式,双管齐下抓好文旅市场隐患排查治理,委托专业机构排查文体旅游经营场所199家,累计发现并整改隐患1079处。二是全力维护市场秩序。强化数字化赋能,在辖区9家室内泳池完成高危险性体育项目智能监管系统全覆盖,实现远程监管、智能警告与人员离岗AI分析,有效提升监管效能。强化市场整治,加强出版印刷、高危体育、网络文化等违法行为易发领域监管整治,采用日常巡查、专项检查、联合检查等方式打击整治市场乱象,累计出动巡查人员4923人次,巡查场所1540家次,开展行政检查42家次,联合检查36次,实施行政处罚11宗、行政强制措施1宗,罚没金额近21.16万元。三是高效办理群众诉求。积极搭建消费者与商家的沟通桥梁,聘请专业律师妥善处理双方矛盾,全年累计组织线下调解6次,办理群众诉求件405件,办结率100%,持续推进体育消费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平台应用,全年新增11家经营主体,总数达21家。
二、2025年工作计划
(一)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规范党支部、机关学习教育制度,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严格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等党内政治生活制度,持续深化党员讲师、政治理论学习小组等特色实践。高标准高质量做好党员发展工作,扎实推进模范机关创建工作,常态开展“三不一体”党性培育及廉政教育,从严从实开展廉政风险点集中“灭租”排查行动和“回头看”。扎实做好巡察整改工作,举一反三推动建章立制、规范程序、堵塞漏洞,更好发挥以巡促改、以巡促治的功效。
(二)全力做好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服务保障。牢固树立“办赛事就是办城市”理念,统筹做好深圳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光明国际马术中心、竞速小轮车项目、自由式小轮车项目、马术越野赛道等光明赛区全运会场地建设与保障,组建马术、自行车单项竞委会,配合市执委会成立足球单项竞委会,圆满完成马术、自行车(自由式小轮车、竞速小轮车)、足球(男子20岁以下组、男子18岁以下组)各项赛事筹备与服务工作,呈现一场精彩、安全的体育盛会,展现城区崭新风貌与蓬勃活力。
(三)大力提升文娱旅游消费品质。深入实施文体场馆社会化投资建设运营模式,高水平运营红花山体育中心、茅洲河体育艺术中心等文体场馆,建成启用玉塘文体中心、新湖文体中心,加快深圳国际美术馆(暂定名)、科学城体育中心等项目建设,推进凤凰文体公园(凤凰文体中心)等项目立项,打造“文化+”“体育+”消费新场景。更高标准地办好“四季”文旅节事活动,持续打造文旅“流量”。做好“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大文章,创新发展“研学+旅游”“赛事+旅游”“演艺+旅游”“文化+旅游”“康养+旅游”“商务+旅游”等融合业态,串联景区景点公园、高等院校、商圈等资源,贯通凤凰城、科学公园、天安云谷、光明都市田园旅游区等重点片区,策划暑期研学旅游活动,推出一批科学、时尚、生态特色旅游路线。做好“光明礼”品牌运营,开展第二届“光明礼”评选。升级完善住宿、餐饮等综合配套,推动温德姆至尊、福朋喜来登等酒店高水平运营,新增高品质酒店3家、升级改造高品质酒店2家。围绕重点节假日、文旅体重要活动,开展全方位、立体式宣传推介,提升区域文旅产品与服务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四)培育壮大文旅产业发展优势。充分挖掘利用辖区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加强与好莱坞产业集团等知名平台性企业联系合作,大力推进迳口特色文化街区、公明老墟历史风貌区、玉律温泉文旅度假区等重点项目规划建设,推动育碧主题乐园项目落地落实。依托华强科技生态园,引进影视人才、影视行业机构与企业入驻,打造集影视内容创作、拍摄、后期制作、发行、交易和影视科技研发等于一体的影视科技基地。办好第二十一届文博会活动,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几何文化、定军山科技等创意文化龙头企业。鼓励深圳科学技术馆、茅洲河体育艺术中心、玉塘文体中心等文体设施,积极打造“演艺新空间”,探索拓展“演出+”模式,持续推动演艺市场高质量发展。
(五)持续优化文化服务与产品供给。建成启用深业云筑书院、典籍展览馆、勤诚达正大城文化服务中心等“小而美”“小而精”新型文化空间。加大文艺人才培养与扶持力度,盘活光明区文化艺术人才资源,吸引外来文化艺术人才驻地光明。继续办好光鸣艺术节、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深圳湾区青年戏剧季等光明区十大文化品牌活动,开展精品活动、演出500场以上。继续办好“乐享艺术生活”公益培训、光明大讲堂、“星阅光明”少儿阅读成长计划、科学小记者系列活动等惠民文化活动,全年开展惠民文化活动3000场以上。
(六)扎实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增登记棠盦典籍博物馆、古代艺术石刻博物馆等非国有博物馆。有序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全面摸清光明文化遗产“家底”。深入实施历史文化资源梳理工程,深度挖掘在地传统文化内核,出版《星火光明》《非遗的故事》《公明墟事》《姓氏渊源》等4本寻找光明记忆系列丛书。印发5处区级保护单位及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为文物保护提供系统性保护框架和具体措施,完成5处不可移动文物抢险加固。持续擦亮“汉衣拾遗”等品牌,举办传统文化活动200场以上,弘扬光明特色历史文化。
(七)特色发展体育事业。持续强化区域体育特色品牌提升,以户外运动和赛事经济为驱动,积极探索“体育+”融合新业态,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发展模式,推进户外运动之区建设。大力引进国际、国家级高规格高级别竞技体育赛事,积极筹办环深圳·光明国际公路自行车赛、ITF国际网球赛等高水平体育赛事,持续打造“十大体育赛事”品牌,显现体育赛事品牌集群效应,全年举办高水平赛事30场以上。打造自行车、赛艇、马术、攀岩等户外运动品牌,谋划落地车模、定向、户外探索等“年轻态”体育项目,组织策划骑游、微跑、徒步等特色户外运动精品,办好光明科学城赛艇挑战赛、“光明速度”攀岩速度争霸赛等品质赛事。探索“体育+商圈”“体育+景区”“体育+街区”模式,培育基层优质赛事活动品牌,满足市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需求。
(八)全力保障文旅市场健康稳定。持续抓好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督促隐患整改落实。积极维护法治化市场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文旅市场监管机制,加强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大力推进数字化治理转型,总结借鉴高危险性体育市场智能监管系统建设经验,在更多领域打造数字治理系统,提高市场治理效能。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力度,强化法治宣传教育,与人民检察院、公安等部门联合打击文旅领域侵犯未成年人权益行为,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文旅市场环境。
相关政策法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