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陈琳等17位代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提升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提出以下汇办意见:
一、关于建议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在社区公共文化的传播
(一)举办传统文化活动。常年举办“义写春联”、元宵民俗文化庙会、“我们的节日”“汉衣拾遗”“狮王争霸赛”等一系列品牌传统文化活动,开展区内外各类非遗展演、展会、展览、传习课堂、讲座等一系列具有浓厚传统文化味道的活动,年均开展传统文化活动260场。
(二)发挥文化馆总分馆服务机制。联合街道、非遗传习点开展“非遗在社区”系列活动,将非遗项目送进园区、企业、学校等,例如2024年光明街道组织开展迳口麒麟队进校园系列课程;新湖街道利用4点半学堂、假期等举办各类非遗项目培训班;玉塘街道组织深圳大学学生作为文化体验官,走访玉律醒狮文化馆、曾氏宗祠等玉律社区文化地标,深度参与玉律醒狮文化的调研,提升传统文化在社区公共文化的传播;马田街道开展国潮端午游园会。全年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相关活动共计1015场次,以点带面、深入群众、扩大宣传,充分展示光明区在非遗保护工作上取得的成果,让广大市民群众领略光明本土传统文化民俗,加大新时代非遗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
(三)开展非遗作品创作。邀请深圳本土原创音乐人作词作曲,以光明区级非遗“岭南时令甜品制作技艺”“玉律醒狮舞”作为创作元素,创作打磨2首“童声唱非遗”系列歌曲《醒狮少年》《甜甜的味道》;拓展非遗传播普及的覆盖面,提高人民群众对非遗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让非遗真正活在当代、服务当下。
二、关于建议进一步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营管理
(一)持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机制。在保持原有公共文化场馆稳定运行的基础上,深入探索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光明区图书馆积极与伯尼、爱湾等公司合作共建社会图书馆分馆,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管理运行。通过PPP模式打造了茅洲河体育艺术中心、玉塘文体中心已开放运营,新湖文体中心正在加紧建设中。利用好社区文化公共配套(文化活动室等),在不提供补贴的前提下,引进社会单位建设运营保证场馆的免费开放,同时为居民群众提供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二)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努力提升光明区书香传播志愿队伍和光明区文化馆文化义工服务队整体服务水平。截至目前,光明区图书馆书香传播志愿队注册志愿者6515名,光明区文化馆文化义工服务队注册志愿者2752名。2024年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共1932场、3332人次参与,志愿服务时长达9276.5小时,服务群众约23万余人次。志愿者服务将通过引导更多文化专业志愿者的参与,提升文化志愿者服务水平。在光明区文化馆C座二楼、光明区图书馆个二楼设置文化U站和文化义工宣传栏,全年(含国家法定节假日)每日9:00-12:00、14:00-18:00为广大来馆群众提供便民文化志愿服务。
三、关于建议进一步平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一)持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光明区文化馆全力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新方向,以“馆校合作、馆企联盟、文旅融合”为核心,建成街道和社区100%覆盖、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1个总馆+6个分馆+37个服务点+58个联盟馆”上下联通、制度完善、运转高效、服务优质、有效覆盖的四级联动文化馆总分馆服务架构。光明区图书馆“1个区级馆 + 1个区少儿馆+ 1个直属分馆+6个街道分馆+33个社区服务点+10个社会合作馆+71台24小时书香亭”为架构的四级联动服务网络成型,达成图书馆服务在辖区的广泛覆盖,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便捷地享受阅读资源,推动光明科学城建设“十分钟阅读圈”。
(二)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精准对接居民需求,转化为具体文化服务项目,丰富文化活动内容。2024年精准配送校园、园区、商圈、社区、公园、景区、部队等公共文化服务七进活动,开展“河畔音乐会”、“你点我送”公益展览、基层文艺队伍培育等“菜单式”“订单式”服务230场,服务群众2.6万余人次,协力打造光明区“十分钟文化圈”。
以上汇办意见,供参考。
深圳市光明区人民政府
2025年4月12日
相关政策法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