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首页 > 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新闻中心 > 图片新闻

光明科学城砥砺奋进七年显峥嵘

日期:2025年 07月 16日    信息来源: 光明区

字号:

蓬勃发展的光明科学城。(资料图片)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45载砥砺奋进,这座城市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在改革开放与科技创新的浪潮中书写了无数传奇。而在深圳北部,光明的蜕变正是特区创新基因的生动注脚——从曾经的光明农场,到如今承载国家战略的“科学之城”,光明科学城的崛起轨迹,不仅勾勒出一片城区从“制造”向“智造”再向“创造”的跃迁,更成为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激活新质生产力、抢占全球科技竞争制高点的缩影。

在光明,“科学”已成为最鲜明的标签,从大科学装置的拔地而起,到顶尖人才的持续汇聚,再到创新成果的加速涌现,光明科学城正以七年磨一剑的魄力,向着2035年建成世界一流科学城的目标坚定前行,为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的辉煌篇章增添浓墨重彩的科技创新注脚。

战略启航 科学城蓝图绘就

2018年4月11日,深圳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决定在光明区集中布局大科学装置群,以超高的水平和标准谋划建设科学城,明确其定位为集中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的核心区域。这一举措标志着光明科学城正式进入规划建设阶段,成为深圳布局原始创新、抢占科技制高点的重要落子。

彼时的光明科学城,已被赋予探索“科学与城市”融合发展的使命。规划之初便确立“一心两区,绿环萦绕”的空间布局:北部为装置集聚区,营造嵌山拥湖的“科学山林”;中部为光明中心区,形成科学公园与垂直城市错落的“乐活城区”;南部为产业转化区,塑造富有科技内涵的“共享智谷”。同时锁定信息、生命、新材料三大核心领域,计划滚动推进“8+11+2+2”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建设——8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1个科研平台、2所广东省实验室和2所研究型高校,为后续发展奠定了清晰框架。

国家赋能 战略地位全面跃升

2020年是光明科学城发展的关键转折点,其战略定位实现从地方到国家的跨越,迎来多重政策利好。2020年7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正式批复,以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片区为先行启动区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一批复使光明科学城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的核心区域,定位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承载区,肩负起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大使命。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要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为抓手,加强与港澳创新资源协同配合。”这一重要指示为科学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进一步凸显其在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中的核心地位。

同年,《深圳光明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光明科学城空间规划纲要》等政策文件相继出台,明确其发展目标为“世界级大型开放原始创新策源地、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枢纽”,并提出协同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的发展路径,为科学城的建设提供了系统性指引。

人才战略先行 夯实创新根基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2022年,光明科学城将人才工作置于战略核心位置,通过系统化政策设计与服务保障,打造全球顶尖科学家的“理想圆梦地”。

这一年,光明区出台全市首个区级人才规划——《光明科学城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22-2035年)》,同步实施“人才高地计划”,配套55项实施细则,构建起覆盖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的政策体系。规划明确了到2035年的阶段性目标,从顶层设计层面为科学城的智力支撑提供制度保障。

为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光明区创新推出“人才无忧”综合服务机制,打造“才享光明”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在住房保障方面,建设高品质人才公寓,确保高层次人才“居有其所”;在子女教育方面,联动区域内优质学校资源,提供专属入学通道;在医疗服务方面,与顶尖医疗机构合作建立绿色就诊通道。这些举措让科学家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科研,“站C位、唱主角” 的科研氛围日益浓厚。

截至2022年底,光明科学城的院士团队数量、高层次人才数量已实现初步突破,为后续人才集聚效应的爆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设施落地与生态成型 成果转化提速

2024年,光明科学城进入“建设与运营并进”的新阶段,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效应全面显现,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加速成型,成为其发展历程中的“丰收之年”。

这一年,光明科学城的“国之重器”集群迎来爆发式增长:中国散裂中子源共建的高分辨高通量中子粉末衍射谱仪、高压中子谱仪等首批重大设施启动运行,为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核能核电等领域的研究提供关键支撑。特殊环境材料器件科学与应用研究装置、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启动建设,进一步完善前沿新材料与生物安全领域的研究能力。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材料基因组三大科学设施建成启用,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科研设备空白。深圳医学科学院与深圳湾实验室实现一体化运作,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获批建设,为生命科学与生物制造领域注入新动能。

此外,算力设施、材料基因组等科学数据源装置,定量合成生物等IT+BT交叉融合平台的投用,推动科学城在AI+、+AI等数智融合领域的探索,催生了科研新范式。

通过光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等创新载体的协同运作,结合概念验证中心、检验检测平台、中小试基地和科技孵化器的配套,光明科学城构建起“基础研究—应用转化—产业落地” 的完整生态链。

2024年,光明科学城在科研投入、人才汇聚和创新成果转化上成绩斐然——全社会研发投入达102.7亿元,其中科研机构研发投入增长26.1%;人才高地效应凸显,158名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院士团队数量增至57个,高层次人才超2800人,为科研创新提供了坚实智力保障;创新产出丰硕,PCT国际专利申请424件,增长30%;有效发明专利数量达1.6万件,增长12.6%,充分展示了强大的创新能力。

重大设施持续升级 科研能力再攀高峰

今年5月29日,太阳系超高速撞击实验室揭牌成立。作为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搭载的我国首台行星科学超高速撞击实验装置,性能达国际领先水平,服务于深空探测、航天防护材料研发等领域,填补国内空白。

鹏城云脑Ⅲ、国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加速建设,建成后区域算力将提升10倍以上。南科大光明高等研究院、兰州大学深圳研究院等4家大院大所落地投用,在建运营的重大科技创新载体达22个,创新活力加速释放。

6月21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科学联盟在光明科学城成立。联盟秉持“资源对接、平等协商、先行先试”原则,在重大科研项目协同攻关、产学研用融合、设施共享等领域展开合作。以“光明科学城论坛”与“松山湖科学会议”为双核驱动,联盟打造“环巍峨山”高效科研圈、优质生活圈和便捷交通圈,推动近200平方公里的世界级科学片区成型。

全球顶尖人才加速集聚,智力密度领跑。2025年,光明科学城的人才集聚效应迎来“井喷”:美国三院院士查尔斯·李波携家人全职加盟;深圳医学科学院迎来神经科学领域资深学者陆伟、美国两院院士丹扬全职加入。截至2025年中,光明区院士达59人、高层次人才超3000人、科研院所人才近8000人、博士人才超5000人,数量分别为三年前的5.9倍、2.5倍、1.9倍、2.9倍,实现 “四个倍增”。

从2018年蓝图初绘到2025年全球瞩目,光明科学城用七年时间完成从“科学高地”到“创新引擎”的蜕变。根据规划,到2035年,光明科学城将建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级科学城。随着“科研攻关-技术转化-产业升级”全链条的不断完善,光明科学城正向着世界一流科学城的目标加速迈进,在推动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征程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成为大湾区乃至全国科技创新的核心引擎。





相关政策法规/解读

分享到: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