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光明区的新人在深圳科学技术馆共赴“被宇宙见证的爱情”。
今年七夕,来自光明区的新人身着礼服,在深圳科学技术馆共赴“星穹之约·被宇宙见证的爱情”,在机器人“小科”“小探”的趣味互动中,完成一生相守的承诺。“这场集体婚礼太炫酷了!从AI婚纱照,到科技馆里的星空仪式,满满的科技感!”新娘小林的话语里满是幸福。
这场特别的集体婚礼颁证仪式,正是光明区民政局以服务创新暖民心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在光明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光明区民政局围绕“一城三区”建设,推动民政服务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让民生保障更坚实、服务更暖心。
兜底保障提质效 织密民生“保障网”,守牢幸福底线
“多亏了政府的好政策,我们家及时拿到了低保待遇,解了燃眉之急。”家住马田街道的居民麦女士感慨道。
光明区民政局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通过大数据比对、入户走访等方式,精准识别受助对象,为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提供有力保障,并以多元化举措织密兜底保障网,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此外,还深化“政府救助+慈善帮扶”救助帮扶模式,推动设立慈善救助基金用于慈善帮扶工作,并联合多方力量,策划开展公益集市、科学城建设者子女公益夏令营等多元化公益慈善活动,惠及更广泛的困难群体。
作为深圳市首个实现37个社区“双百”社工专职化全覆盖的行政区,2023年以来,光明区“双百”社工采用“入户走访-需求建档-分级干预-效果追踪”的服务模式,为辖区11类困弱群体开展精准帮扶,累计入户走访超1万人次,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无论是日常服务,还是防风防汛防疫等应急时期,“双百”社工始终主动靠前,对困弱群体关怀从不缺席。
服务进阶谋新篇
打造民生“升级版”,传递城市温度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光明区民政局聚焦养老、助残等重点领域,持续升级服务,让民生温度直抵人心。
光明区民政局将专业养老服务“嵌入”社区,链接各部门公共服务资源,打造“光明荟”综合服务阵地,目前,已覆盖辖区四个街道,今年将实现建设街道全覆盖、服务社区全覆盖。在这里,老人们既能享受熟悉的邻里环境,又能获得康复护理、社区助餐、文体娱乐等一站式服务,形成“15分钟养老服务圈”。
值得一提的是,光明社会福利院配备粤语护理人员,日常组织叹茶点、观港片、唱粤语歌,还教用美团、滴滴等App,帮助港籍老人快速融入内地生活……82岁港籍陈阿婆归属感拉满,笑着说:“住得好好,比屋企(家里)仲(还)舒服!”今年3月,这间养老院成功纳入香港社会福利署“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认可服务机构(全市仅4家)。此外,公明福利院获评省五星级养老机构,全区养老机构评星率100%。
“我没有工作经验,不知道能不能胜任岗位。”“没关系,您可以先到公司参观。”近年来,光明区民政局开展“拓岗走访促就业”行动,深入走访一批助残爱心企业,以“实地参观+双向交流”推动供需对接。同时,还打造“添翼人才驿站”(光明站),为残疾人提供全流程、一站式就业服务。即将落地的省级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将实现残疾人职业教学、实训、评估一体化服务。据悉,光明区连续2年获省级残疾人就业类比赛最高奖,成功实现从“被动帮扶”到“主动就业”的转变。
改革创新强根基
激活治理“新动能”,提升服务效能
近年来,光明区民政局以改革创新为抓手,在政务服务、科技赋能等领域破题,用高效举措为民生保驾护航。
“现在高龄老人津贴资格认证刷个脸就行,几秒钟的事儿,太方便了!”市民陈爷爷点赞道。光明区民政局深入开展“走流程、优服务、做到位”政务服务和“存、补、废、调”制度建设,优化69项福利政策,标准化和集约化80项服务事项,实现政务服务秒批率24%、即办率61%,为民服务更加便捷高效。
不仅如此,光明区民政局大力推行“高效办成一件事”,系统集合8个部门46项救助事项,编制“社会救助帮扶政策一本通”,并与儿童福利、惠老服务、残疾人服务等内容整合,形成“1+4”惠民政策“工具箱”,主动为群众链接匹配服务资源。相关做法获评市民政局提质增效“十佳”案例。
在科技赋能方面,光明区民政局建成智能服务及产品展示体验中心,引入中科慧康达,搭建“研发-应用-转化”闭环,为“一老一小一残一弱”开启智慧生活。比如展示体验中心展示的脑机接口,就是由浙江中科应用技术研究院引入杭州六小龙企业之一强脑科技自主研发的产品。相关做法获评市民政局改革创新“十佳”案例。目前,光明区正开展成功经验复制,建设社区级展示体验中心,同时着力打造迳口老年友好型社区和智慧养老试点社区,探索推动更多智能化产品和场景落地应用。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光明区民政局将持续聚焦群众需求,谋划更多“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实”的项目,切实筑牢民生保障底线、织密民生幸福网络,为“一城三区”建设注入更多民政力量。
相关政策法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