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首页 > 信息公开 > 专题专栏 > 光明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产业共兴 乡村蝶变 光明-城区“双向奔赴”共促高质量发展

日期:2025年 08月 22日    信息来源: 光明区对口帮扶汕尾城区工作组

字号:

  在“百千万工程”的新赛道上,光明区与汕尾市城区在产业共建、乡村振兴、教育协作、人才交流等方面持续深化合作,合力推动深汕两地创新与产业转化双向奔赴、优势互补,形成“特区+老区”共促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产业协作:构建“双向飞地”新格局,激活区域发展新动能

  2023年11月,深圳光明-汕尾城区共建产业园、汕尾市城区创新岛(光明)正式揭牌,由光明区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汕尾市城市运营投资有限公司合资组建园区开发运营公司,开启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全新路径,推动两地“飞地经济”探索迈入实质性发展阶段。

  规划先行引领园区发展。完成了共建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与产业规划编制,园区统筹研究范围约3150公顷,规划聚焦“2+2”主导产业,构建以“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为核心,包装印刷、跨境电商为协同的产业体系。

  基础设施建设加速落地。打造园区三大基础设施专项债项目,总投资约106亿元,经国家发展委、财政部双通过。其中,汕尾市光明科技产业园(一期)基础设施项目一标段环境治理和土地平整工程已率先开工;汕尾市电商产业园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光明科技产业园东片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中。谋划了汕尾市智慧物流园项目,目前已完成设计、监理、勘察、全过程工程咨询的开标、评标、定标工作,项目建成后将显著提升区域物流效率,助力共建园区成为粤东物流枢纽和产业新高地。

  精准招商筑牢产业根基。立足园区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开展了4场行业招商推介会及6次招商活动,截至目前,落户园区的产业项目共177个,其中规上企业32家,来自深圳的企业11家。2024年园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20.96亿元,同比增长69.01%,签约引进招商项目36个,计划总投资16.75亿元,其中园区产值前三名企业均为深圳企业,深圳企业工业总产值112.19亿元,占比92.75%,充分彰显了“飞地经济”的磁吸效应与协同优势。今年以来,园区持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已签约引进工业项目16个,计划总投资21.23亿元,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蓄能。

  金融赋能破解发展瓶颈。为切实降低企业投资成本、提升园区招商吸引力,投入400万元设立深圳光明-汕尾城区风险补偿金,在全市第一个完成区县-市-省-国家四级风险补偿机制建设。出台《汕尾城区“投贷担”联动支持产业发展金融创新方案》,搭建“股权投资+银行贷款+担保增信”协同发力的金融创新模式。截至目前,累计为汕尾市城区127个市场主体提供超1.8亿元增信支持,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难题,为省内产业有序梯度转移注入了金融活水,让更多优质企业敢于扎根、安心发展。

  二、乡村振兴:“输血+造血”双轮驱动,绘就民生福祉新图景

  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城区工作组坚持“基础先行、产业赋能、民生为本”的理念,通过“输血式”保障与“造血式”发展相结合,持续增进乡村民生福祉,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新格局。

  基础设施升级筑牢民生根基。聚焦农村生产生活短板,推动捷胜镇光捷路以及沙角尾至东洲道路硬底化工程等“四好农村路”落地;城区7个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等康养项目建成投用;打造全区首个“助力百千万 共享大健康”远程诊疗服务平台落地捷胜镇军船头村,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资源,基层医疗康养服务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造血项目培育激活内生动力。捷胜集贸市场、军船头村农业生态体验园等项目稳步推进,为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搭建新平台;引入深圳创维光伏公司投资403万元,打造军船头村农贸市场光伏项目与捷胜中学分布式光伏项目,创新“光伏 +”模式盘活闲置资源,每年可为村集体和学校带来3.5万元稳定收益,不仅为村财增收、校园减负提供支撑,更成为绿色能源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板。

  特色产业突围引领发展提速。成功引进全国水产养殖龙头企业海大集团落户捷胜,投资建设海泽欣捷胜现代海洋种业产业园,实现镇级上市公司投资“零的突破”,为海洋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促进文旅融合焕发乡村活力,“中国蚝乡,蚝情万丈”“鲜韵海胆,AI 在捷胜”“相约魅荔东涌 聚荔乡村振兴”等系列主题文化节接连举办,将农产品展销、非遗展演、美食体验深度融合,直接带动城区餐饮、民宿消费超300万元;今年6月,捷胜镇作为唯一镇域单位亮相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集中展示城乡融合创新实践,现场农特产品销售额达8.8万元,达成意向订单近800份、采购金额约50万元,创下乡镇独立参展纪录,让乡村特色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社会力量联动凝聚帮扶合力。积极对接深圳市慈善会联合打造“光明捷胜益起行”项目,已开展2期公益研学活动,组织两地55名青少年开展交流实践,让青春力量成为连接深汕、助力振兴的纽带。在2024年“深圳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认定中,城区工作组推荐的5个案例成功入选,分别占光明区入选案例的71%、汕尾市入选案例的62%;在深圳“6・30” 助力乡村振兴活动中,3个项目入选“圳帮扶资助计划”,为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三、教育帮扶:“组团式”激活办学活力,书写育人提质新篇章

  光明、城区两地教育部门持续深化协作,实施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智力人才支持的全覆盖式教育帮扶。自2023年秋季学期起,光明区派出两支支教团队,以“组团式”模式精准帮扶城区汕尾中学与光明香洲小学,为两所学校的蝶变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在“人才+资金”的双重持续加持下,帮扶工作成效显著。一方面,投入291万元专项经费,为汕尾中学打造了现代化实验室与功能室,为光明香洲小学建设图书馆、科学功能室及园林种植区,硬件设施得到全面升级;另一方面,通过挂牌成立汕尾中学“深圳市光明区-汕尾市城区合作办学示范校”、创办“深圳光明必成班”,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深度下沉。

  办学质量的提升在升学成绩中得到充分体现:汕尾中学2024年高考本科上线率达27%,其中特控线上线4人,一举打破2023年“零上线”的局面;2025年高考再传捷报,本科上线率攀升至29.6%,特控线上线人数增至8人,连续两年实现成绩的阶梯式跨越,彰显了“组团式”教育模式的强大赋能效应。

  四、人才交流:以多元平台架桥,促两地才智双向赋能

  以精准化平台建设为抓手,推动两地人才资源双向流动、深度融合,形成“互学互鉴、共促发展”的良性循环。

  平台聚才架起双向桥梁。以汕尾市城区创新岛(光明)为核心载体,设立“汕尾市城区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创新岛(光明)联络处”,并成功举办《汕尾市城区善美英才・青春启航创未来》主题交流活动,组织30余家城区企业与近50名汕尾籍青年人才、应届毕业生“走进光明”,通过实地考察、校企对接、政策解读,搭建起“企业引才”与“人才回乡”的直通桥梁。

  多元举措激活人才动能。通过举办首届“光明杯”互联网营销师职业技能竞赛,创新“以赛促学、以赛代训”模式,吸引400名青年选手比拼竞技,为产业转型储备高素质人才;合作开展“2024年汕尾市农村创业青年培训班”,打通人才交流通道,推动农业技术、产业模式跨区域协同;携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高校启动“美育振兴”计划,组织师生完成光捷路沿路墙绘创作,创新校地农产品营销合作模式,构建“人才服务+产业发展”融合新生态。

  从产业协同到乡村蝶变,从教育提质到人才共育,光明区与汕尾市城区的协作实践,正以跨区域资源整合的强大合力,推动 “特区+老区”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加速前行,书写着深汕协作的新篇章。


相关政策法规/解读

分享到: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