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首页 > 信息公开 > 专题专栏 > 光明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他山之石】揭阳三产融合“食”力全开 绘就五百亿食品产业蓝图

日期:2025年 10月 23日    信息来源: 羊城晚报、羊城派

字号:

  清晨六点,揭阳市揭东区埔田镇的笋农挖出当天第一根竹笋。几个小时后,这根沾着露水的鲜笋经过标准化加工,变成一罐清水笋罐头,发往海外市场。而在揭东区云路镇的森乐食品自动化生产线上,深受消费者喜爱的小被卷蛋糕、梅菜饼干正鱼贯而出,打包发运奔向全国各地。

  在揭阳,食品工业不再是简单的农副产品加工,而是一场深刻的一二三产业融合革命。如同揭阳酱油的百年酱香,揭阳食品加工产业不断发酵酝酿,加速形成年产值超500亿元的现代食品产业集群。作为揭阳“一化一海五优特”产业布局中的“一优”,食品加工产业正讲述着“一片小特产”如何通过融合“种养、加工、冷链、销售”等环节,成长为“五百亿级大产业”的生动故事。

  百年酱香传承奠定产业底蕴

  揭阳食品工业的根基,深扎在历史的厚重土壤中,当中以生产历史悠久的揭阳酱油为代表。据《揭阳县工业志》记载,清道光年间,在榕江南北河沿岸及城内已有许多酱油作坊,至20世纪初期,乡村的酱油小作坊更是星罗棋布,其中便有创建于揭东桂岭镇、迄今已有近百年历史的“彭万春”。

  新中国成立前,“彭万春”品牌第一代掌舵者彭合来在家乡开设酱油作坊,经过长期实践,摸索出一套传统酱油制作技术,采用传统大缸日晒发酵,做出的酱油远近闻名。1965年,第二代传人彭万春(后改名彭春平)进入国营酱油厂,凭借刻苦钻研成为技术骨干,让“彭万春”名号在当地酱油业界崭露头角。

  1988年,第三代传人彭炎坤正式创办万春酱油厂。1996年改制并注册为揭阳市万春酱料食品有限公司,完成了从家庭小作坊到现代化企业的蜕变。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公司现已发展成为一家集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大型食品企业,拥有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和一支高素质高技术的人才队伍,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使得“彭万春”这一品牌远近闻名。

  揭阳酱油深厚的酿造技艺为揭阳食品工业注入了品质与信誉的基因,也奠定了揭阳食品加工产业的发展根基。时至今日,揭阳已拥有“中国竹笋之乡”“中国蕉柑之乡”“中国青梅之乡”等11个“国字号”称号,获批埔田竹笋、普宁蕉柑、普宁青梅、吴厝淮山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奠定了产业融合的坚实基础。目前,全市现代农业、食品制造业规上企业有110家、规下企业超800家;食品商贸企业限上企业有63家、限下企业超2000家;餐饮业企业限上企业有68家、限下企业超1000家。2024年全市食品产业产值规模达408亿元。今年印发的《揭阳市食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全市食品产业产值规模将力争达到515亿元,形成集种养、加工、仓储、餐饮于一体的食品全产业链。

  现代农业“链”起富民兴村根基

  第一产业是食品工业的源头。揭阳食品加工的融合之路,始于田间地头的现代化变革。

  在揭东区埔田镇,3.3万多亩竹林郁郁葱葱,年均产笋超10万吨。过去,笋农各自为战,看天吃饭。如今,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揭阳市育秀实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收购协议,无偿提供技术指导,并以保护价收购。

  “现在挖的笋不愁卖,加工企业直接到地头收,价格还稳定。”笋农陈伯的感慨,道出了农业产业化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农户的经营风险,更推动了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揭东区成功创建了竹笋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构建起“产业园+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竹笋协会”的“1+4+1”产业协同模式。截至2024年底,揭东区竹笋、炒茶、油茶三条市级农业产业链合计种植面积10.78万亩,年总产值约42.32亿元,带动农户约1.1万户。埔田镇和玉湖镇坪上村连续两年获评“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十亿元镇、超亿元村”。

  第一产业的现代化改造,为食品工业提供了优质、稳定、可追溯的原料供应,成为三产融合最坚实的起点。《揭阳市食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行农业产业链‘链长制’工作,建立健全‘2+2+N’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打造以青梅为代表的岭南特色水果、以鲍鱼为代表的海洋渔业“百亿级产业链”和以竹笋苦笋、优质蔬菜为主的“五十亿级产业链”。

  精深加工“串”起产业集群

  如果说第一产业为食品产业提供了“原料”,那么第二产业的精深加工则是实现“价值飞跃”的关键。

  在广东森乐食品有限公司的糕点生产车间,近150米的自动化生产线高效运转,庞大的生产车间只有不到10名员工在对运行中的设备进行监视管理。这家成立于2008年的科技型企业,已投建启动十万级净化标准生产车间,建立了高标准、现代化的食品生产与管理体系。

  “我们积极关注休闲食品市场动态,投入一个近20人的研发团队,契合时下年轻消费群体对户外运动、健康膳食的需求,近年来相继推出了压缩饼干和零反式脂肪酸的果蔬饼干等产品,受到市场青睐。”公司负责人林凯生介绍。2023年,公司小被卷蛋糕、梳打匠饼干、梅菜饼干等产品通过“圳品”标准认证,成功进入大湾区市场。

  不仅是森乐食品,在揭阳,食品加工产业的集群效应日益凸显。港荣食品的自动化生产线日产蒸蛋糕等休闲食品可达数十吨;“揭东炒茶”从散装茶叶升级为精美包装的礼品;揭阳市育秀实业有限公司将新鲜竹笋加工成清水笋罐头、即食笋丝、红油笋等产品,远销海外,附加值成倍增长。

  作为揭阳食品加工产业的主战场,今日的揭东区已集聚规上食品企业33家,2025年一季度完成工业总产值11.20亿元,形成了以糕点、糖果、啤酒、饮料、酱油、预制菜(潮汕牛肉丸、竹笋罐头)等为核心的特色产业体系。龙头企业带动效应明显,青岛啤酒、百事可乐、燕塘乳业等知名品牌相继落户,构建了从原料供应到生产加工再到成品输出的完整产业链闭环。2024年,揭东区规上食品企业实现产值40.80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15.2%,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物流+品牌”赋能打通全球市场

  第三产业的核心是打通产品与市场的“最后一公里”。揭阳食品加工产业在这方面,展现出前瞻性的布局和强大的动能。

  冷链物流,锁住鲜味通全球。位于揭东区的玉湖冷链(揭阳)交易中心,是广东省、揭阳市两级重点项目。这座拥有6.5万吨库容的国际高标数智化冷链基地,将成为粤东地区的“超级冰箱”。

  “项目将构建‘数智供应链共同体’,推动本地农特优品‘走出去’,海外高端食材‘引进来’。”玉湖冷链揭阳公司总经理黄洁彬介绍。作为国内领先的冷链食品供应链企业,玉湖冷链通过全国布局的重资产交易中心和创新的线上交易线下履约(OMO)商业模式,打造核心竞争力。揭阳项目总占地472亩,计容面积约32万平方米,集生鲜农副产品流通、国际冷链食品交易、潮汕特色饮食文化体验、冷链食品加工和智慧仓储物流于一体。

  该项目全面投产后,可促进近千家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显著降低本地企业的物流和仓储成本,让潮汕牛肉丸、埔田竹笋等以最佳状态直达全球餐桌。黄洁彬介绍,目前项目进展顺利,蔬菜区已于5月份开启试营业,预计今年下半年,各个功能区将陆续启动试运营。

  物流通则商流通。对接高端市场,还需要过硬的品质背书。“圳品”认证成为揭阳食品打开大湾区市场的“金钥匙”。在政府推动下,森乐食品、锦盛酱油等企业的产品成功建立起品牌,并通过“圳品”认证进入深圳高端商超和餐厅,多家企业与深圳采购商达成稳定合作协议。

  此外,《揭阳市食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打造揭东十里美食走廊”、“打造临港产业园食品加工区”和“打造特色商圈、美食街区”,构建从生产到消费的全链条服务体系。这正是第三产业赋能食品工业的宏伟蓝图。

  揭阳食品工业,正从传统的单一种植或加工,向“接二连三、三产融合”的全产业链生态演进。第一产业提供优质原料,第二产业实现精深加工和价值提升,第三产业则通过现代物流和品牌建设完成价值实现。

  这条融合链,“链”出了产业竞争力,更“链”出了农民的笑脸和乡村的未来。在“百千万工程”的引领下,揭阳食品加工产业这幅以“食”为笔的画卷,正绘就着更加绚丽的篇章。正如《揭阳市食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所规划的,到2027年,全市食品产业产值将力争突破515亿元,真正成为支撑揭阳高质量发展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相关政策法规/解读

分享到: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