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中国共产党深圳市光明区第二届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如期举行。今年,光明区的工作重点聚焦于高标准建设“一城三区”。具体而言,即全力推进世界一流科学城建设,加快打造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更具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核心承载区,为深圳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翻阅党代会报告,高标准建设“一城三区”占据着核心地位。其中,“科学”“科技创新”“科研经济”等关键词频繁出现,无一不与光明科学城的建设息息相关,生动且清晰地描绘出其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
2024科技“燃”年 创新能级显著跃升
这一年,光明区在科技创新的各个维度全力奋进,无论是创新实力的提升、重大平台的建设、产业发展的升级,还是人才的汇聚、科研成果的涌现,都呈现出一片蓬勃发展的景象,为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在科技发展的征程中留下了一串串坚实而亮眼的足迹。
关键词 实力跃升
●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连续6年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连续3年入选全国科技城百强榜,排名从第24名跃升至第7名,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
●高水平举办两届光明科学城论坛,成为全球科学界、产业界备受瞩目的盛会。
关键词 平台焕新
●全球首个合成生物研究设施、首个综合型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建成开放共享。
●鹏城云脑Ⅲ通过国家窗口指导,自由电子激光等国之重器全速推进。
●全国唯一生物制造领域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全面启动建设。
●深圳医学科学院成为大湾区最具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的医学研究机构。
●百年中大、深圳理工大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
关键词 人才云集
●新引进标志性科学家3人。
●158名学者入选全球2%顶尖科学家榜单。
●17人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全区院士达57人,高层次人才超2800人。
关键词 成果出圈
●承接国家、省、市重大科技项目200余项。
●荣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个、国家级技术发明奖1个、省级科技进步奖6个。
●头戴式荧光显微镜等创新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神经疾病等研究领域领跑全球。
关键词 产业发展
●新增一个国家级、两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全年认定“小巨人”“专精特新”等优质企业近500家。
●连续4年获评“全国工业百强区”。
●超高清视频显示等三大重点产业集群总规模突破4000亿元,人工智能产业集群规模突破2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规模实现倍增。
●合成生物、脑科学产业集群总估值突破430亿元。
●建成投用德国莱茵大湾区运营中心、西门子工业软件创新中心等项目。
●科技服务业、软信服务业企业数量分别增长75%、80%,人力资源服务业营收增长104%、增速全市第一。
关键词 金融赋能
●落地全市首只种子基金。
●携手中银发布全市首个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基金。
●首批落地科技支行占全市四分之一。
关键词 开放合作
●光明科学城香港运营中心正式揭牌。
●与河套深圳园区联动方案印发实施。
●与松山湖科学城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2024年的光明区,凭借在创新领域的全面突破,已然在科技发展的赛道上迈出了坚实且具有前瞻性的步伐。这些成绩不仅为光明区当下的发展筑牢了根基,更为未来的腾飞蓄积了强大能量。
2025创新续航 未来更“燃”
新的一年,光明区迈着坚定有力的步伐,朝着更高的目标奋勇前行。这一年,光明区从强化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到聚焦产业驱动,到加速成果转化,再到全力打造人才高地,一系列举措展现出光明区对创新发展的执着追求和坚定决心,一幅科技创新的崭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关键词 创新驱动
●建立科学有效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管理机制。
●推进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等设施高水平开放共享。
●推动鹏城云脑Ⅲ、超算二期点亮,加快自由电子激光等设施建设。
●支持深圳湾实验室、光明实验室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开展“有组织科研+有组织转化”。
●加快筹建定量合成生物学等全国重点实验室,支持全国重点实验室在光明布局分中心或转化基地。
●推动中山大学·深圳、深圳理工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科研组织形式。
●围绕重点产业构建产教融合创新生态,与科技领军企业共建创新中心,围绕关键共性技术、颠覆性技术等开展技术攻关及成果转化,力争创造出更多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成果。
关键词 企业主导
●深化企业主导的技术攻关。支持龙头企业面向前沿产业需求,在光明布局研究院、研发中心,努力在具身智能机器人、医学影像设备等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市区联动针对性布局科技重大专项,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
●布局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支持龙头企业围绕高端医疗器械、超高清视频显示、高性能材料等产业领域,联合区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支持链主企业组建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为产业链上下游提供高质量产业共性技术支撑。
●配置企业科技创新要素。推动政策、资金、项目、平台、人才等创新资源更多布局在企业,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面向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产业需求,开展未来场景试验,推动更多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在光明率先应用、推广、迭代。
关键词 成果转化
●加快建设中兵智能创新研究院(深圳),聚焦集群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开展产业转化。
●支持兰州大学深圳研究院落地生物医药与生物材料创新中心,面向企业、科研机构提供CRO/CDMO等技术服务。
●支持南科大光明高等研究院联合贝特瑞等龙头企业,以特殊材料精准创制、仿生材料研制等领域创新成果,支撑应用技术与产品创新。
●加快建设深圳市科学技术馆、光明国际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打造集技术熟化、成果展示、产品应用、交易服务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高水平运营深交所科交中心光明科学城专区,搭建科技成果供需对接交易平台。
●持续建设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等概念验证中心和中小试基地,提供工艺验证与试生产等服务。
●组建科创类母基金,构建覆盖种子期、天使期、初创期的投资基金体系,积极争取超高清视频显示、低空经济、人工智能与具身机器人产业基金落地。
●推动科技支行加大并购贷、研发贷等金融产品开发投放力度,支持保险机构开展创业险、研发险等科技保险试点,鼓励金融机构推出更多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普惠性金融产品。
关键词 人才聚能
●积极引进全球顶尖科学家、青年科技人才。
●培育与产业高度契合的特色孵化器。
●重点引进“创业导师”和有科学家精神的企业家、有企业家精神的科学家,联合科研院所、高校引进培养科技成果转化人才。
●深化人才评价体系改革,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全方位培养和用好青年科技人才,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攻关600人次以上。
●健全人才激励机制,赋予学科带头人和科研团队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和资源调度权。
●支持科研院所举办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升级“青年科学家节”等人才交流活动品牌。
2025年,光明科学城在科技创新的航道上扬帆再启航,我们相信,光明科学城将绽放出更为夺目的科技创新之光,引领区域大步跨越。让我们翘首以盼,共襄佳绩。
相关政策法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