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首页

跨越式发展,深化内涵建设,打造医疗卫生高地跨越式发展,深化内涵建设,打造医疗卫生高地

日期:2016年 05月 30日    信息来源: 光明区

字号:

  主持人:欢迎郭局来到我们“光明·面对面”2016系列在线访谈栏目接受采访。我们的栏目是由新区综合办主办、新区政府在线承办的对话交流栏目。医疗卫生问题是民生服务的重中之重,本期在线访谈的主题是“跨越式发展,深化内涵建设,打造医疗卫生高地”,首先想请郭局为大家介绍一下新区医疗卫生资源的分布情况。

  公共事业局局长郭峰:光明新区现有公立医院2家,分别是新区人民医院、中心医院(妇幼保健院),在28个社区全覆盖的基础上,在工业区、新建小区设置社康中心,社康中心现已达到37家,中医馆1家,民营医院1家,门诊部18家,诊所187家,医务室8家,区级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所各1家。全区共有病床位1350张,拥有医护工作人员2000余人,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工作人员140余人。有基层计生工作人员690人。

  2015年新区公立医院完成门急诊诊疗320万人次,同比增长13%,出院人数3.9万人,同比增长5.4%,新区社康中心诊疗量达到167万人,占公立医院门急诊量的52%,人民群众看病难问题得到初步缓解;公共卫生管理连续8年保持平稳可控,有效保障了新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在建的市级重点卫生项目2项,分别是总床位4000张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和总床位3000张床位的市中医院光明院区;较大区级卫生项目4项,分别是新区人民医院扩建工程(总投资额2.56亿元,楼高20层,建筑面积41286平方米。即将投入使用,届时医院总床位将达到800张)、新区中心医院(妇幼保健院)续建一期工程(总投资约2.1亿元,楼高12层,建筑面积约3.2万平方米。已投入使用,医院总床位达到500张)、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业务大楼项目(总投资额4670万元,楼高6层,建筑面积6563平方米,即将投入使用)、区域卫生信息化项目(总投资额3000万元)。

  主持人:新区的医疗卫生硬件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但是一些市民仍然坚持大病还是要去市里的医院,在这里我们也想请问郭局,新区在医疗卫生软件方面有哪些提升?

  公共事业局局长郭峰:在引进高端优质医疗资源的同时,新区加大对公立医院的发展扶持,加大投入力度,支持新区公立医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技水平提升,引进国家级高端专业技术人才、提高公立医院设备配置水平。一是依托客服回访系统,借力第三方调查机构,不断优化服务质量,完成对公共卫生、患者停车、患者选医及导诊分流等14项问题整改。开展“关爱患者月”活动,找“冰冷”、治“疼痛”,从细节入手,提升患者获得感。二是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等9项核心制度;开展疑难病历、死亡病例讨论,质量安全管理等专项检查56次,抽查运行病历721份,病历合格率95%,确保医院规范医疗行为。三是新区人民医院引进范余娟、程颖等10多名学科带头人和高端专业人才,有力提升了区域医疗技术水平,三四级手术比例达到了19.2%,整体医疗技术达到了三级医院水平,部分专科技术达到了深圳市先进水平。中心医院(妇幼保健院)返聘了18名“主任顾问”,在教学、临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四是新区人民在今年三月份成功升级为三级综合医院,将为新区乃至周边群众提供高水平、精准化的医疗卫生服务,新区群众就近“看大病”将不再“难”。

  主持人:“看病难”是大家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据了解,为了解决看病难问题,分级诊疗模式也逐渐在新区推广,“小病到社康、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正成为越来越多新区人的共识,那么在这方面新区具体有哪些做法?

  公共事业局局长郭峰:“小病到社康、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是深圳市医改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目的是建立分级诊疗体系,将常见病、多发病解决在基层,医院主要解决重大疾病、疑难病症,减轻大医院的工作负荷,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目前,新区主要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28个社区全覆盖的基础上,在工业区、新建小区设置社康中心,新区社康中心现已达到37家,初步形成了“15分钟就医圈”。二是争取市财政5700多万元,对35家社康中心开展社康中心标准化设备配备,目前这项工作已全面完成,社康中心的检测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三是推动新区公立医院组织副高以上医师每周四个半天到社康坐诊,让社区居民就近享受名医专家服务。同时,新区还投入700万元,推动各社康中心根据社区居民需求,面向全国返聘知名专家到社康中心工作,以常态化、高水平的服务吸引群众在社区看病。四是社康中心实行药品“零加成”和“10元打包”收费模式,进一步降低社区居民经济负担,引导群众在社康中心首诊,2015年新区社康中心诊疗量达到167万人次,占公立医院的52%。

  主持人:目前,群众到医院看病总排队等候时间长,有时好不容易请了一天假,但仍然不一定能拿到诊断结果,特别是上班族就特别苦恼这个问题,对这个问题新区有没有好的解决办法?

  公共事业局局长郭峰:非常愿意回答这个问题,一天看不完病,是上班的人,老年人面临的一个特别苦恼的问题,特别是在新区这样一个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工厂企业众多的客观情况下,迫切需要政府部门、公立医院共同来解决。

  一直以来,新区坚持问题导向,把民生需求放在突出的位置来解决。针对新区公立医院排队等候时间长、群众看病不方便问题,先行先试,推动公立医院开通夜间门诊全科开放服务。目前新区公立医院已全面开展了夜间门诊服务,把门诊工作时间调整为8:00-22:00,增加门诊运营时间5个小时。

  新区为保障这项惠民实事落到实处,专门投入财政资金近千万元,来推动夜间门诊服务。一是在人员投入上,两家医院增加了25名医护人员,并每天安排80名医护人员参加夜间门诊服务。二是在开放科室范围上,新区两家公立医院共开放科室33个,其中新区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消化内科,肾内科,内分泌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普儿科,产科,妇科,普通外科,心胸外科,骨科一病区,骨科二病区,肛肠科,泌尿外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眼科,中医科,康复科,急诊内科,急诊外科,感染疾病科,结核门诊,精神卫生科,皮肤科,体检中心等27个科室;新区中心医院(妇幼保健院):儿科,妇科,产科,内科,外科,康复医学科等6个科室)。三是在保证实效上,制定了公立医院夜间门诊工作方案,优化了医护人员排班组织,保障每个科室有两名以上医护人员。

  自启动夜间门诊服务以来患者排队候诊时间由原来的3.5个小时,缩短为1.5小时;累计诊疗人次大幅增加;夜间门诊服务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取得了初步成效,我把这项服务总结为几名句话:一是利于患者自主选择就诊时间,灵活就医;二是结合新区医疗实际,候诊时间由原来3.5小时压缩至1.5小时;三是降低乃至避免患者因白天就医所产生的误工费等间接成本;四是可使患者早治疗早发现,及时得到诊治及检查。

  夜间门诊服务也达到了这样的预期效果:上班不用误工,学生不用请假,老人看病有人伴,排队时间减少,医生职称更高,护理服务更好,实现医疗服务资源效能最大化。同时市委市政府派驻光明新区工作组及市卫生计生委对新区公立医院开展夜间门诊服务给予高度肯定,认为新区公立医院开展这项服务是长短结合、医疗惠民的新举措,并勉励新区要想方设法,把夜间门诊服务打造成全市医改惠民的亮点工作。

  主持人:据我们了解,新区的中医工作获得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您能讲讲新区中医工作目前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情况吗?

  公共事业局局长郭峰:在没有中医院作依托的情况下,光明新区紧紧依靠两家公立医院和35家社康中心,投入财政资金400多万元,建成4家特色中医馆,中医特色社康站13家,配备中药饮片300种以上,并将中药饮片纳入基本药物品种范围和社保记账范围,全区社康中心中药房中药柜设置率90.6%,中医药服务门诊比例已稳定在78%以上,社区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知晓率达89%,服务满意率达88%以上。2015年12月,光明新区获得“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称号。

  接下来,要巩固这份来之不易的成果,一是持续推动中医药惠民工作,组织公立医院高年资的中医名家,到社区开展中医义诊活动,提高中医药在治疗防病方面的吸引力。二是注重中医人才的培育,组织医院及社康中心中医骨干到市内外进修学习,提高中医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三是推动中医服务与社区养老业务的融合,进一步拓宽中医药服务的领域和功能,让更多群众感受中医药的魅力。

相关政策法规/解读

分享到: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