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首页 > 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 发展规划

深圳市光明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计划

日期:2023年 07月 07日    信息来源: 光明区发展和改革局

字号: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执行情况

       2022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区委“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科研经济先行地、创新人才集聚地”部署安排,认真执行区一届人大七次会议审议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推动经济平稳运行、光明科学城提速建设、民生有力保障,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更加牢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强政策落实和经济运行调度,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总体平稳向好。政策落实成效明显。落实深圳市“助企纾困30条”“促消费30条”等系列稳经济政策,出台光明区“纾困12条”,实施《2022“畅享光明”促消费活动工作方案》,区级财政支持资金超1.5亿元,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资金压力,带动汽车、餐饮、文旅等行业消费超2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表现良好。辖区经济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6.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9%;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7.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80.8亿元,实现自然口径增长2.5%,同口径增长14%。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提升。出台《光明区2022年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任务清单》,实施市场准入、要素保障、投资便利等十个重点领域72项改革任务,推动各项惠企利民政策直达快享,行政服务效能优质高效,企业和群众办事更加便捷,其中,“光明政帮办”入选2022年深圳营商环境十大示范案例。

       (二)科学城集中度显示度加快凸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推进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科学城发展机制更加健全。《深圳经济特区光明科学城发展促进条例(草案)》通过市人大常委会第三次审议。深圳市光明科学城发展建设有限公司挂牌成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投建运转”机制更加完善。大科学装置加快建设。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两个设施土建工程竣工验收。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启动建设。鹏城云脑Ⅲ纳入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土建工程开工建设。特殊环境材料器件科学与应用研究、精准医学影像等设施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材料基因组进入科学设备采购阶段。各类创新载体加速落地。深圳湾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实现高水平运行。南科大光明高等研究院落地,深圳医学科学院(筹)正式挂牌。深圳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院即将启动建设。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即将全面建成,深圳理工大学建设加快推进。创新生态不断完善。印发光明科学城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22—2035年),实施光明科学城“人才高地计划”系列政策,全区累计集聚创新团队150余支、院士团队20余支,高水平科研人员3000余人。出台科技金融专项政策,为全区120家中小企业发放专项资金3300余万元。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光明科学城科技金融专项资金计划,将为500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15家大型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承办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第六届国际赛法国巴黎分站赛和新材料行业决赛,启动首届“光明科学城工匠”评选活动。

       (三)科技引领型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坚持科学赋能产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依托光明科学城的科研优势助推产业发展,加快打造科研经济先行地。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更加完善“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持续深化,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累计遴选9批合成生物企业,推动光明区累计入驻企业40余家,总估值超166亿元。深圳市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完成建设,首批共16家脑科学关联企业进驻运营。深港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累计引进创新创业项目51个。现代产业集群加速布局。落实全市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按照“一集群一实施方案”原则,出台超高清视频显示、新材料、智能传感器等5个集群实施方案,落地智能传感器和合成生物两支产业基金。2022年光明招商大会签约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项目40个,一批市外上市企业、独角兽企业计划在光明投资超600亿元。产业空间统筹有力。出台高品质产业空间、楼宇经济、特色产业园区、产业空间直供、“工业上楼”等“1+1+5+1”产业空间系列政策文件。推动完成田寮第一工业区等老旧园区改造,有序清退高耗能、低附加值企业,累计释放33万平方米产业空间。完成筹集高标准产业保障房390万平方米。企业服务不断优化提升。落实“万名干部助企行”专项行动,协调解决企业问题1787项。推动贝特瑞高端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产业化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振邦智能通过招拍挂方式竞得宗地后3日内即完成所有用地手续,并取得施工许可证。开展“春暖光明”就业服务百日行动,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87场、为1924家次企业发布9万个岗位,吸引求职者11.2万余人次,达成就业意向1.07万人。

       (四)城市功能和品质持续提升。围绕深圳北部中心目标定位,全力推进重点片区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加快建设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新型中心城区。重点片区建设全面提质。光明科学城核心片区完成全年投资任务,启动光明科学城大科学装置集群总设计师制工作,推进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核心区。科旅之家与多功能馆、科学公馆项目等已取得立项批复及用地预审意见。光明云谷一期项目竣工验收,“三横四纵”主干道路基本打通。综合交通能力显著提升。6号线支线一期开通运营、6号线支线二期及13号线二期(北延)全面开工。积极推动光明城站轨道交通TOD开发。推进龙大、南光高速市政化改造。统筹新开工道路15条,打通断头路8条。新增公交线路18条,优化调整线路39批次。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光明科学城供水保障骨干工程(一期)完成立项、光明水厂二期及深度处理工程开工建设。完成8个小区优质饮用水入户工程、12个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提标改造和14个小区优质饮用水达标创建,光明区代表深圳作为全域推进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综合示范区入选国家试点。华夏二路、光辉大道2条综合管廊新增里程1.13公里。建成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9037个。新建1511个“宜停车”泊位。国土空间提质增效。完成土地整备入库195.98公顷,完成率151.92%。供应居住用地26.62公顷、产业用地27.59公顷、民生设施用地114.37公顷,全部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保持高压查违态势,全年完成查违攻坚284万平方米。完成262亩高标准农田建设。

       (五)生态文明水平显著提升。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打造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美丽宜居城区。蓝天保卫战成果丰硕。继续实施控尘、控排、控车、控油、控不利天气影响“五控”攻坚行动,开展涉VOCs企业滚动核算和分级分类整治,超额完成全年VOCs削减172吨任务。光明区全年PM2.5浓度为18.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1%;PM10浓度为35.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1.3%。碧水保卫战成效明显。创新实施河湖长制街道、社区双考核机制,推动水环境质量稳步达优。完成508个污水零直排小区、8.01平方公里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全区27个生态文明考核河流断面均达Ⅳ类水以上。全年用水总量为1.61亿立方米(目标值为1.74亿);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降幅为18.15%(目标值为9.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降幅为21.67%(目标值为9.5%);管网漏损率为3.5%(目标值为7.3%),各项指标均优于任务目标值。净土清废阵地战有力推进。加快“无废城区”设施建设,积极推进3家“一证式”危废集中收集转运场落地。推进光明环境园主体建设、光明能源生态园开工建设。城区品质持续提升。新建续建百花园、明湖城市公园等14个公园。加快推进“山水连城计划”,贯通碧道14.32公里,建设环光明郊野径59公里。海绵城市建设由“凤凰城试点”向“科学城示范”转变,光明科学城海绵化改造提升工程开工建设。高标准提升改造20座公厕,推进10座垃圾转运站提升。启动105个“三宜街区”创建选点工作,实施道路“白改黑”66条。绿色建筑新增364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新增234.05万平方米。

       (六)公共服务更加优质普惠。加大民生资金投入,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全年区财政对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九大类民生支出144.25亿元,同比增长12.6%。教育事业提质增效。新改扩建中小学7所,新建幼儿园4所,新增1.46万个学位。引进深圳中学、深圳小学等一批名校来光明办学,国际化学校加快落地。校车安全物联网云监管守护乘车安全经验在全市推广。光明教师荣获全市年度教师、十佳校长、十佳青年教师3人,全省首届美育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医疗水平明显提升。中山七院、国科大深圳医院完成三甲医院创建,光明实现三甲医院“零的突破”。中山七院(二期)、国科大深圳医院新院区、区妇幼保健院、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等一批项目加快建设,深圳市中医院光明院区基本建成。光明国际中医药港建设加快推进。加强职业病宣传和防控,辖区职业病案例明显减少。文体事业全面推进。深圳科技馆(新馆)、深圳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二标段加快建设,深圳国际美术馆(暂定名)等项目动工建设。高品质举办光鸣艺术节等品牌文化活动751场次,成功举办2022年深潜粤港城市赛艇穿越暨粤港双城记活动、光明微跑、全民健身运动会等品牌赛事活动44项。安居宜居更有保障。全年建设筹集公共住房3600套、保障性租赁住房6000套。全年商品房供应80万平方米,完成销售面积70万平方米。印发《光明区2022年人才社区工作方案》,以东周等重点片区为先行试点,打造宜居宜业的人才“梦家园”。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推动居民高质量充分就业,累计发布岗位7.4万个,服务求职者12.57万余人次。建成光明新村、龙光玖龙台小区2个试点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在全市率先建设“完整社区”样板。加快光明社会福利院PPP项目建设,打造改善型+中高端型区级养老机构。建成区民政残联综合服务中心。推动儿童友好城区建设。做好光明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持续做好退役军人移交安置工作,提档升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水平。

       (七)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强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疫情防控严密高效。严格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有效应对疫情突发事件,累计抽调3500余名干部下沉一线开展防疫工作,完成23轮约2.6亿人全员大规模核酸检测,守住不发生聚集性疫情底线,全区疫情形势持续保持低概率发生、高效率处置、超快速清零常态。基层治理提质增效。群众诉求服务模式持续拓展,受理群众诉求事项75667宗,化解率99.82%。推出未成年人综合司法保护体系等经验项目。创建全市首个“检察+行政”劳资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劳动仲裁案件累计结案率连续7年排名全市前三。创建全市首个“区-街”共建共驻的大型综合心理服务指导中心,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模式探索入围“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雪亮工程”运营体系逐步完善,二类视频监控、视频门禁数据在线率超过95%。盗窃、八类暴力犯罪等七个专项破案率位居全市第一,辖区治安环境持续向好。法治建设持续完善。搭建政、企、法律职业共同体跨界交流沟通平台,开展企业法治体检894次,为企业、科研机构提供法律服务5633次。发挥“一社区一法律顾问”效用,提供免费法律服务11931场次。加快建设光明科学城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心,推动光明区人民法院获得知识产权案件管辖权。推动3个社区获评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安全生产底线牢固坚守。构建完善区安委会“1+6+N+6+1”运行机制,重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自然灾害伤亡事故及关键敏感节点亡人事故“三个零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双下降”。开展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全区公办中小学幼儿园食品安全考核连续7年排名全市第一。推动光明区消防救援指挥中心完成立项。数字政府建设高效推进。推出22项“免申即享”和9项“精准智享”事项,累计实现“秒报”200项、“秒批”120项、“秒证”6项。推出“新小湖”智能巡检系统,搭建“六乱一超”等6类经典治理场景,让城市治理更智慧。构建“光明政帮办”政务服务体系,为21个“拿地即开工”项目开通报建“绿色通道”。出台光明科学城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申报建设工作方案,争取高层次人才跨境访问国际互联网安全管理试点。

       在肯定今年以来发展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顶尖创新资源导入不足。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研机构平台较少、院士和知名学者数量不足,创新能级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科技创新“国家队”定位还有差距。二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人均GDP、地均GDP与南山、福田等先进区存在较大差距。制造业整体附加值不高,潜力大、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整体规模依然偏小。三是城市功能和品质有待提升。现代都市商业配套不足,综合交通服务能力较为薄弱,商圈整体竞争力还需加强。四是高质量民生服务供给不足。优质教育、医疗、文体、住房等设施供给与社会公众期待存在差距。

       二、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做好2023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按照省委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市委第七次党代会部署要求,纵深推进区委“1+2+3+4”工作体系,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为总牵引,锚定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奋斗目标,加快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科研经济先行地、创新人才集聚地,将光明科学城打造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如下:

       (一)预期性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8%;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900亿元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以上;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左右。

       (二)约束性指标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其他约束性指标根据深圳市下达计划执行。

       三、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023年,为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统筹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扎实做好服务企业工作,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行稳致远,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

       1.完善科学城建设管理运营机制。推动光明科学城重点区域整体纳入深圳国家高新区,全力争取市级专项资金向光明倾斜。推动深圳光明科学城发展建设有限公司高质量运转,形成“地方主导”科学城建设的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建立完善设施开放共享机制。

       2.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材料基因组等设施正式开展运作。加快建设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鹏城云脑Ⅲ等项目,力争开工自由电子激光、精准医学影像、特殊环境材料器件科学与应用研究等设施土建。

       3.加速集聚各类科研平台。推动深圳医学科学院过渡场地、深圳市药检院光明分院、光明生命科学大数据中心等动工建设。加快南方科技大学光明高等研究院建设,推进深圳湾实验室永久场地前期工作。全力推进“大院大所”引进专项,争取引进武汉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

       4.持续完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制定出台《深圳市光明区关于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完善系列配套政策,发起合成生物、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等领域国际大科学计划。加强与南方科技大学、南部知光等技术转移转化团队交流合作,探索科技经纪人培养机制。加快实施“人才高地计划”,优化“三先三后,分类追踪”精准引才模式,开展“招贤令”等引才聚才活动,清单式引进光明科学城急需紧缺人才。优化光明科学城人才综合服务平台,试行“科学家的家”人才活动模式。高标准高规格举办光明科学城论坛·2023,办好工程生物大会、脑前沿产业大会信息峰会和新材料峰会等赛会,承办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国际赛系列赛事,打造科技互鉴、思想交流的国家级、国际化科技品牌活动,彰显光明科学城积极活跃、蒸蒸日上的科学现态。组织参加高交会、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国际生物科技创新与投资大会等国际交流活动。

       (二)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全力打造新型科研经济增长极

       1.持续构建科研经济生态圈。完善合成生物、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等领域科技政策体系。围绕合成生物、细胞与基因等领域,争创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提升深圳市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运作水平,推动光明科学城生物医药创新中心落地建设。强化科技信息、科技转化、科技金融等服务,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信息中心。推动国家技术转移南方中心与光明国际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一体化建设,加快设立深交所科交中心光明科学城专区,推动光明科技金融大厦项目完成联合验收。

       2.提速“8+5”产业集群培育围绕“8+5”产业集群构建政府引导基金投资体系,推动成立光明科学城母基金,打造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性融资支持体系。出台精密仪器设备、安全节能环保、现代时尚3个集群实施方案及专项措施。加快推进智能传感器中试线在我区落地,充分发挥智能传感器产业基金撬动效应,提升招商引资能级,吸引一批优质企业落户光明。积极推进央企招商及扩产项目,开展央企招商工作调度,深入对接招商局、华润、华侨城等项目,力争重大项目落户光明。启动光明动力电池产业基地建设,实现动力电池全供应链集群。

       3.保障产业发展空间。攻坚“5+8”连片产业空间,释放连片产业用地42公顷。加大高标准产业保障房筹集力度,确保完成全年筹集高标准产业用房400万平方米以上。加快推进光明街道白花片区连片产业用地项目。修订《光明区产业用地项目引进监管实施办法》,进一步优化产业用地项目审批流程。发挥区属国企示范引领作用,通过综合提升自有及统租园区的方式,促进老旧工业园区提质增效。

       4.提升全流程企业服务能力。深入落实领导挂点服务工作方案,全力协调解决辖区企业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精准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小升规、规做精、优上市”。全力推动产业用地出让由“三通一平”向“九通一平”转变,全方位保障“拿地即开工”的全链条服务。定期举办政银企对接会,宣传推广各项惠企金融服务政策。

       (三)优化城区功能品质,加快提升深圳北部中心城市形象

       1.推进重点区域建设。落实大科学装置集群总设计师制度,推动总师团队深度参与片区开发建设。完成“科学家谷”项目用地协议出让并落地实施,推动科旅之家与多功能馆、科学公馆项目动工建设。推进光明云谷一期招商运营工作,力争引进企业70家以上,完成招商面积不少于4万平方米。开展茅洲河中央水岸等重点片区规划建设,推动大型商业综合体落地。打造特色光明商圈,持续提升凤凰城、大仟里两大核心商圈品牌集聚度,提高环中山大学片区消费能级,加快光明国际汽车城二期建设,推动光明海吉星、星河COCO City建成开业。

       2.提升综合交通能力。推动深莞增、深广中轴城际的光明区线站位规划。全力争取18号线一期(沙井-白花)纳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的五期建设规划,推动6号线支线二期、13号线二期(北延)项目建设进度,加快13号线及沿线(含车辆段)项目(公明广场站-长春北路站区间)零星房屋征收,推动26号线和29号线稳定规划。加快通兴路(南环路-塘明路)项目(马田段)建设,统筹新开工道路10条以上,完工道路29条(包括7条断头路)以上。

       3.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推动光明水厂深度处理及二期工程完工,加快光明科学城供水保障骨干工程(一期)建设,推动自来水高质量发展工作,全面推动再生水配置利用示范,力争完成1-2个直饮水示范窗口。全面推动第五批管道天然气改造普及工程实现竣工验收,实现“清瓶”总目标。筹建光明区危废转运中心。

       4.强化国土空间效能。完成光明区第五批和科学城启动区定点安置项目安置房分配工作。持续推进土地供应,开展全区建设用地潜力空间梳理,推进土地招拍挂供应计划。全方位提升土地开发利用监测监管水平,探索建立完善监管机制。对新增违建“零容忍”,实现违建“0增量”。严格耕地保护,探索符合光明区实际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四)强化蓝绿本底优势,精心打造山水田园城市新典范

       1.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擦亮“科学+生态”招牌,构建独具科学特色的“两山”双向转化指标体系,打造一批标杆示范项目。印发《光明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行动方案(2022-2025年)》。

       2.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强企业碳排放管理,督促纳入碳排放交易管控企业完成碳履约。聚焦臭氧、PM2.5协同控制,聚焦VOCs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常态化评选、通报绿色工地、十优十差工地,争取在全市首推全面实行“泥头车”纯电动试点。

       3.打好碧水保卫战。持续推进各类涉水污染源排查,积极开展重点河流水生态环境监测调查,探索从“河流水质评价”模式转向“水生态环境评价”新模式。以“双转变、双提升”倒逼完善全区污水管网系统,累计完成1220个污水零直排小区创建、68.4平方公里实现污水零直排,建立动态复核评估机制,实现污水零直排长效管理。全年用水总量控制在1.74亿立方米以内,万元GDP用水量目标较2020年降幅16.0%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目标较2020年降幅16.0%以上,管网漏损率控制在7.0%以内。

       4.推进净土清废阵地战。持续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持续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强化源头减量。推动各处废弃物处置设施加快建成投运,进一步提升末端处置能力。探索建立一般工业固废收集转运体系,强化处置过程管理。推动光明环境园建成并投入运营。

       5.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创新“物业城市”治理模式,试点实施玉塘街道“城市管理一体化”建设。以虹桥公园和大顶岭绿道为试点,探索PPP模式创新公园整体运营管理。完成“三园一水”山水连城示范区试点建设,建设郊野径80公里。建设提升石榴籽公园、学府公园、科学城智慧公园等10个公园。新建及升级改造35座公厕。推进垃圾分类智慧化工作,实现家庭厨余垃圾全过程智慧监管。全年新增海绵城市面积不少于5.5平方公里,新增达标海绵城市片区不少于2个,打造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城区。大力推动绿色节能建筑、装配式建筑等建筑科技项目落地实施。

       (五)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加快建设民生幸福标杆城区

       1.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新建幼儿园7所、新改扩建学校5所,新增学位1万个以上。依托幼教集团和学区联盟,推动全区公民办学前教育整体提升,争创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持续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大力开展集团化办学,引培一批名校(名园)、名师。打造“匠心·德育”名片工程和推进“三全育人”创新示范区建设,创建市科技创新教育示范区和市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区。创建“三校一体”特色示范性社区学校,丰富乐学光明教育平台内容。

       2.夯实医疗高地基础。协调推动中大附七医院二期、国科大深圳医院新院区(区人民医院新院)、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区妇幼保健院项目建设。稳步推动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基层医疗集团改革,强化医院社康融合发展。优化社区健康服务体系,打造一社区医院一特色服务。推进光明国际中医药港快速发展。

       3.提高住房安居水平。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推动商品房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建设筹集公共住房不少于2500套,推动建成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人才保障房、内衣基地产业配套宿舍等公共住房不少于6000套。多渠道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应,试点推动城中村规模化租赁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利用自有用地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

       4.提升文体事业发展水平。加快深圳科技馆(新馆)、深圳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二标段、深圳国际美术馆(暂定名)等项目建设。办好光鸣艺术节、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光明田园音乐节等高端文化品牌活动。积极筹划光明马拉松赛、茅洲河城市赛艇赛等十大体育赛事。推动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推进光明都市田园旅游区等文旅消费区建设。

       5.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光明科学城人才港开园运营。深入实施“技能光明行动”,开展职业技能竞赛10场次以上,建立技工(职业)院校合作储备库,累计培养引进10万人次以上。持续推动社会救助工作改革,织密扎牢社会兜底保障网。建成1家区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建设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推动区民政残联综合服务中心高质量运营。强化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打造儿童友好型实践基地。持续推进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双拥共建和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工作。完善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模式,推进基层慢性病医防融合管理。

       (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加快打造法治高效、人民满意政府

       1.加强法治城区建设。推动建设省级法治文化主题公园。探索开发“智慧法援”移动办公平台,加快推进“智慧矫正中心”创建,提升司法行政领域智能化、信息化水平。高标准筹建光明科学城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心正式运营场地,持续推进光明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中心建设。

       2.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持续巩固和拓展群众诉求服务“光明模式”改革成效,加快推动“书记在线”等创新举措取得更大进展。实施劳动关系治理综合改革,探索构建一个中心、三级平台、四方参与、一套标准的“1341”工作体系。探索更加完善的社区层级的心理服务模式。深入开展督导检查,深挖打击涉黑涉恶犯罪。

       3.守住安全生产底线。紧盯道路交通、消防、建筑施工、燃气、自建房、工贸、危化品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风险,及时协调解决各类突出问题。探索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10余条措施,推动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持续完善食品药品安全智慧监管平台,强化学校、医院、企业、工地等重点场所安全监管。推动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分层分级精准防控末端发力终端见效工作机制落地落实。

       4.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统一规划光明区政务网、云、数(数据中心)建设和管理,推行首席数据官(CDO)制度,研究编制系列规范指引。推进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申报和落地建设以及城市要素数字标识标准化建设,率先部署市CIM基础平台光明区分平台,提升城市数字化运行管理水平。推出具有科学城特色的政务服务,升级优化“i深圳”光明门户和市民服务门户,建设“光明政帮办”线上服务平台。推进全域“智”理“一网统管”改革,建设“数治光明”一网统管平台和人工智能开放支撑平台,打造全面、安全、先进的数字政府底座。


分享到: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