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首页 > 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 发展规划

《深圳市光明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计划》

日期:2024年 04月 16日    信息来源: 光明区发展和改革局

字号:

  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3年,光明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及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围绕区委“1+2+3+4”工作体系,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为总牵引,锚定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奋斗目标,加快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科研经济先行地、创新人才集聚地。认真执行区二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批准的《2023年光明区政府工作报告》和2023年国民经济计划,紧盯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统筹推动经济稳定增长、科学城显示度不断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民生保障更加有力。

  (一)高质量发展基础更加牢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经济运行稳中提质。主要经济指标表现良好,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0%;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9%;全口径税收收入257.8亿元,增长24.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9.21亿元,增长35.2%。规上工业增加值、固投总量双双首次破千亿。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达1630家,完成产值超25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至57.8%。固定资产投资量质齐升。强化“1+10+3”体系统筹调度,全年完成投资1089.71亿元。全年新开工生命健康产业专业化园区、科学城体育中心等项目136个,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75个。社会投资完成711亿元,同比增长12.1%;制造业投资完成197亿元,同比增长17.5%。2023年争取区本级外资金创历史新高(约55.4亿元),专项债项目通过规模和通过率在全市各区中位居第一。消费潜力不断释放全年社会消费零售总额达259亿元。雅高美爵、天安云谷逸衡等一批高品质酒店开业。开展汽车促消费活动,光明国际汽车城销售额超过60亿元。成功举办光明都市田园美好生活节等“四季”文旅节事活动,全年共接待游客751.2万人次,同比增长54.5%。

  (二)科学城集中度显示度持续提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科学城体系架构更加健全。全国首部科学城专项法规——《深圳经济特区光明科学城发展促进条例》颁布实施,为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光明科学城联动发展工作方案》加紧编制,将推动“一园一城”优惠政策延伸覆盖、设施机构平台联动和产业创新发展协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两大设施正式启用。材料基因组设施开展设备购置及平台搭建工作,高压中子谱仪、高分辨高通量中子粉末衍射谱仪2条实验线站主体完成搭建。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机房楼主体结构封顶。特殊环境材料器件科学与应用研究设施取得概算批复。科研平台建设有序推进。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全面建成,南方科技大学光明高等研究院完成建设,深圳理工大学(筹)一标段主体封顶,深圳市药检院光明分院进场开工。深圳医学科学院去筹成立,永久院区开工建设。深圳湾实验室永久场地开工建设,积极与昌平实验室合作。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携手腾讯、华为等龙头企业成立创新联合体。香港理工大学深圳产业科技创新研究院、中兵智能创新研究院(深圳)签约落地,武汉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达成合作意向,深圳生物制品前沿创新中心获批设立。定量合成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深圳湾实验室光明生物医药创新中心开业,国际科技信息中心项目门户网站正式上线服务。大科学装置集群首栋建筑(深圳综合粒子设施研究院综合楼)竣工验收,中试转化基地开工。创新生态不断完善。全社会研发投入首次突破100亿,占GDP比重连续4年保持在7%以上。坚持办大会就是办城市理念,高标准筹办首届光明科学城大会,35名院士嘉宾齐聚光明,共议科技前沿发展趋势,共商创新引领责任使命。向全球发出设施开放共享邀约,发布百亿级光明科学城母基金,发起成立光明致远科技基金会。承办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国际赛相关赛事,举办中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大会、光明·全球传感器发展大会等一系列高端论坛与展会。实施光明科学城“人才高地计划”,全年引进各类人才5935人。目前已累计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2541人,引进院士27人,其中全职院士5人、合作院士22人。全年推动各类创新主体承担国家、省、市科研项目近百项。全市率先试点“合成生物”“脑科学”市区联动重点专项,推动企业承接18项市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0个项目荣获深圳市科学技术奖。新型科研经济加快发展。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获批,成为全国首个生物制造领域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深圳市首个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持续发展“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累计完成12批超300家企业遴选,推动45家总估值超180亿元的合成生物企业落地光明。深圳市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高水平运营,引导60家企业落地光明科学城,孵化项目60余个,估值超百亿元。深圳市精密仪器设备概念验证中心成为光明区首家市级概念验证中心。科技金融大厦落成启用,出台科技金融专项政策。成功落户50亿元智能传感器产业基金、15亿元合成生物产业基金、10亿元脑科学产业基金,落户数量占全市1/3。举办24场“智汇科学城”投融资系列活动,对接服务800余家企业。

  (三)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打造更加完备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产业集群加速布局。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形成从光学玻璃、偏光片、滤光片、模组到显示屏、整机的全产业链条,新材料产业集聚贝特瑞、欣旺达、赢合、科士达等一批上下游龙头企业,两个产业集群已迈入千亿级行列。全力打造高端医疗器械、智能传感器等百亿级产业集群,先后打造5个智能传感器专业园区,集聚全市三分之一的智能传感器领域企业;汇聚迈瑞、科曼、锦瑞等高端医疗器械重点企业182家。实施合成生物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初步构建全国最具竞争力的合成生物产业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全国近四成新增合成生物企业落地光明。打造脑科学与脑健康产业集聚发展高地,前瞻开展区块链、量子信息、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等三大未来产业规划研究,持续优化科技创新若干措施,未来产业集聚企业超140家,总估值超320亿元。出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措施,支持企业扩产增效、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研究制定新型储能产业发展若干措施和三年行动计划。光明中心区科学与科技服务业、凤凰城国际研发及先进制造、光明湖生命科技等3个总部经济集聚区纳入深圳市40大总部经济集聚区布局规划。产业空间统筹有力。大力推进“两个一千万”工程,累计筹集高标准产业保障房超1000万平方米。聚焦攻坚“5+8”连片产业空间项目,全年释放连片产业用地约101.6公顷。打造明湖智谷等6大平方公里级产业社区。完成产业用地挂牌出让7宗,有力保障科士达、科曼等重点产业项目用地需求,并实现联想南方智能制造基地配套产业项目“拿地即开工”。完成同富裕工业区、玉律工业区等老旧工业区综合提升改造,改造高品质产业空间超40万平方米。第一批10个“工业上楼”试点项目已开工9个,第二批11个已开工2个。上线运行光明区产业园区数字化网格服务平台。全力推进“百千万工程”,在汕尾市城区揭牌成立深圳光明-汕尾城区共建产业园和汕尾市城区创新岛(光明),在汕头市金平区揭牌成立深圳光明-汕头金平共建产业园,在云智科园设立金平区、汕尾城区“反向飞地”园区。招商引资成果显著大力推动全员招商,招引投资额亿元以上项目193个,合计注册资本363.7亿元,预计达产后年产值623.9亿元,包括国药GE、西门子工业软件、广新生物等15个世界500强及中国500强项目。加快推进海尔集团、威高集团、特锐德电气等国际型标杆项目落地。企业培育扎实推进。大力开展商事主体培育,新增商事主体21150个。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00余家,总数达1925家。通过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81家,总数突破2000家。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66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6家,总数达751家。新增上市企业3家,总数达32家。联想全球“母本工厂”投产,智能传感器中试线落地,贝特瑞4万吨硅基负极材料扩建、TCL华星配套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光明燃机电厂项目一期工程进入最终投产冲刺阶段。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提升。落实落细“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要素保障服务水平”等九大重点领域53项具体改革任务,全方位、深层次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打造“光明政帮办”服务招牌,线下成立区、街道、社区三级专业帮办团队,为超过20家重点科研机构、480家重点企业和2000位高端人才提供帮办导办服务。企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深入实施“万名干部助企行”,全年联系服务挂点企业3400家次以上,解决企业诉求超过900条。大力开展“我帮企业找市场”专项行动,组织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智能传感器等产业产品供需对接会30余场,意向成交金额超40亿元。大力开展“春暖光明”行动,举办各类公益招聘活动185场次,助力3507家企业招工引才,吸引求职者18.4万人次,达成就业意向近3.3万人。

  (四)城市功能和品质不断优化。瞄准深圳北部中心目标定位,加快完善城市功能,持续提升城市品质,着力打造高颜值现代化宜居城区。重点片区建设全面提质。光明中心区规划基本稳定,深圳科技馆(新馆)主体结构封顶,科学公园、深圳国际美术馆加快建设,科学城体育中心正式开工。云谷片区市政道路微循环基本打通,科学城智慧公园一期建成开放,贝赛思外国语学校项目封顶,银星合成生物专业园区、卫光生命科学园一期二期建成投用。明湖智谷片区加快打造全市首个平方公里级“TOD+产业+社区+生态”综合项目,一期产业地块开工建设,住宅地块部分入市,打造大湾区首个智能传感专业园区“工业上楼”示范样板。综合交通能力显著提升。织密轨道交通网络,轨道交通里程达23.3公里,在建21.6公里。6号线支线二期及13号线二期(北延)加快建设。基本完成6号线支线再南延(科学专线)、深莞增城际、深广中轴城际前期规划研究,积极谋划争取18号线等线路纳入深圳市轨道五期建设规划调整。推动对外通道建设,龙大高速市政化改造项目开工建设,科学城联络通道列入深圳市都市圈规划。完善区内交通体系,统筹新开工道路20条,建成道路30条,打通断头路8条,“八八横”主干路网基本成形。改造慢行系统36.4公里。优化调整5批次54条公交线路,试点开行5条追光巴士,建成4座立体停车场。城区配套设施更加完善。开工建设科学城供水保障骨干工程(一期)、光明区基本农田取水等工程。完成40个优质饮用水达标小区创建,提标改造11个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推进国家再生水利用试点建设。完成市级部署26个城中村供配电环节及城中村线路整治。完成大通输变电、光明燃机电厂送出线路等电网工程建设。第五批及查漏补缺“瓶改管”项目合计约9万户居民管道入户项目全面竣工。新建市政中压燃气管网超20.9千米,居民和工商用户天然气覆盖率达90%。升级改造消火栓2088个。城区风貌更显魅力。全力推进“山水连城”品牌工程,80公里远足郊野径完成施工。全年新贯通碧道6.7公里。建成五指耙森林公园(光明片区)等16个公园,公园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5%,人均公园面积达到32平方米。森林总面积3995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5.7%。在全国率先推出海绵城市建设管理领域系统化信用管控模式。新建绿色建筑263.7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193万平方米。国土空间提质增效。完成土地整备入库158.4公顷,城市更新供地40.5公顷。新供应居住用地8.8公顷、产业用地27.2公顷、民生设施(含科研)用地86.9公顷。完成区级违建治理232.5万平方米,处理确认133栋30.3万平方米产业类历史遗留违建,历史遗留违建处理量位居全市前列。落实“田长制”部署,完成全区273个耕地网格划分工作。

  (五)生态文明水平显著改善。贯彻落实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战略部署,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打造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美丽宜居城区。绿色低碳发展稳步推进建立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机制。全年光伏装机容量完工近4万千瓦。加快“超充之城”建设,建成全市首个高速公路全液冷超充站,超充站总数达到14座。新建汽车充电桩2791个,总数达11089个。区委党校1号楼改造项目获批“近零碳排放建筑试点”。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创新试点工作。大气治理成效显著。对工地实施ABC分级管理,推动45家重点工地上线“抑尘哨兵”,削减企业VOCs约240吨。光明区全年PM2.5浓度为18.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2%;空气优良率96.7%。水环境治理稳中提质。累计完成1155个污水零直排小区和18个污水零直排区创建验收。大力推广工业园区集中治污模式,卫光生命科学园等3个生物医药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站先后落地运行。全区纳入生态文明考核的25个河流断面水质均达地表水Ⅴ类以上标准,水质优良河道长度占比达84.8%。全年用水总量为1.63亿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降幅为25.32%,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降幅为36.46%,管网漏损率为4.57%,各项指标均优于任务目标值。“无废城区”加快建设加快推进光明环境园和能源生态园建设。探索一般工业固废收运新模式,对全区固废实行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监管,各类固体废物100%安全处置,安全转移处置危废25397吨。

  (六)公共服务更加优质普惠。加大民生资金投入,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全年区财政对教育、就业、卫生健康等九大类民生支出增长13.1%,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1.3%。强校提质扎实推进。新改扩建尚美小学、光明中学等9所中小学和悦园幼儿园、景园幼儿园等11所幼儿园,新增基础教育学位1.67万座。引进深圳外国语学校、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合作办学。区属中职学校过渡校区项目完成立项。新成立5个中小学教育集团,4个教育集团入选第三批广东省优质基础教育集团培育对象。获评第二批“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应用试点区(全省唯一)、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区。医疗水平显著提升。进一步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建设,新增托位1027个。引进高水平乳腺肿瘤研究型专科医院。市中医院光明院区完成竣工验收。光明区人民医院新院区项目封顶,中山七院二期、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加快建设。新增床位2000张,累计达4840张。成立粤港医疗机构中医药联盟,在全省率先推动粤港医疗机构中药院内制剂调配使用标准制定和试点工作。深圳市中药饮片代煎代配中心、深圳市中药材战略储备库等项目建成运营。光明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通过国家级复审。优质文旅资源加快供给深圳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茅洲河体育艺术中心(上村文体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光明国际马术中心等三大全运会比赛场馆立项建设。光明区图书馆获评国家一级图书馆。中国自行车运动协会训练基地正式落地光明,实现光明区国家运动项目训练基地零的突破。精心筹办光鸣艺术节等十大文化品牌活动,累计举办高品质演出130场。成功举办中国山地自行车公开赛、“一带一路”2023深圳象棋国际邀请赛等十大体育赛事。启动梁氏大宗祠、陈氏植德堂等第一批9处不可移动文物修缮施工。安居宜居更有保障。全年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超12000套,面向科学城重点企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轮候库家庭等供应保障房超7000套。完成商品房销售达85万平方米。率先投入使用一批“青年之光”人才驿站房源。红星村、瓦窑头村城中村规模化租赁改造试点项目加快推进,发放1479套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认定书。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光明社会福利院正式运营。全市率先实施“两床融合”试点,新增养老床位377张。全市率先配备专职“双百”社工,研究制定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创新开展“筑星愿·爱童行”关爱特殊儿童专项活动,服务认知障碍儿童1000余人次。启动政务服务场所无障碍环境改造提升行动,全市率先实现区、街道、社区三级政务服务场所无障碍改造全覆盖。

  (七)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强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基层治理提质增效。打造“3+4+4”民生诉求综合服务改革工作体系,受理民生事件61.7万宗,平均办理时长压缩64%,按时办结率和群众满意率双双超过99%。创新打造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小分格”新模式,获评“2023年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500米社会心理服务圈”获评2023年全国社会心理服务经验模式优秀案例及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奖。困境儿童保护救助案入选最高检示范建设典型案例,实现深圳市和广东省未成年人检察典型案例零的突破。全市率先建立拟交付楼盘标准化风险排查体系。刑事治安警情同比下降16.15%,命案、故意伤害、盗窃等七个专项现案破案率全市第一。法治建设持续完善。全市首家公职律师事务所(光明区公职律师事务所)正式揭牌成立。出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办理相关指导意见,打造行政权力制约监督体系。制定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及到场处置工作机制,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全面提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质效,适用简易程序办案占总案件量达70.13%。深化“500米公共法律服务圈”改革,累计为群众提供各类公共法律服务15373场(宗)次。深圳知识产权法庭光明科学城巡回审判点正式揭牌成立。成立全市首个民营企业合规服务中心。安全生产底线牢固坚守。紧盯燃气、道路交通、消防、建筑施工、自建房、工贸、危化品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风险,深入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完成6577栋自建房安全隐患复核抽查、25万户燃气入户安检、6.8万户金属软管置换。保持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自然灾害伤亡事故、火灾死亡事故“三个零发生”。积极构建“五分钟消防救援圈”“超高层建筑消防救援圈”“特殊行业消防救援圈”三大消防救援体系,区消防救援指挥中心开工建设。数字政府建设高效推进。落地全市首个区级CIM平台,数字孪生科学城初具雏形。建成全国首个通过国家信息中心安全测评的5G政务专网。推出基层治理数字化平台2.0和智慧巡检系统,光明区“数字化+网格化”经验做法获全省推介,入选2023数字政府创新成果与实践案例、2023广东省政务服务创新案例。全面推进全域智理“一网统管”,在全市率先建立数字化标识体系。光明科学城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建成开通。

  在肯定2023年发展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区内部分重点企业受冲击较大,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面临一定困难。二是创新能级有待进一步提升,科研基础服务能力、科研机构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三是服务业发展能级欠优,特别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规模较小,商业、文旅等生活性服务业质量不高。四是高质量民生服务供给不足,教育、医疗等领域资源布局不均衡,住房、托育等领域仍存在诸多短板,亟待加快补齐。

  二、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做好2024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和市委七届八次全会及区委二届二次全会精神,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工作,在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建设进程中奋发新作为,不断激发新动能、夺取新胜利、塑造新优势。

  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如下:

  (一)预期性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8.5%以上;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以上;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1100亿元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0%以上;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以上。

  (二)约束性指标

  ——万元GDP水耗、能耗降幅等约束性指标以深圳市下达为准。

  三、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024年,为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

  1.完善科技创新顶层设计。推进《深圳经济特区光明科学城发展促进条例》配套措施陆续落地实施。推动完善光明科学城投融资体制,强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投建运转”一体化平台建设。加强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联动,推动优惠政策延伸覆盖、重大设施共建共享、机构平台项目联动、产业创新发展、基础设施联动发展。完善光明科学城指标体系,对标对表推进科学城建设发展。

  2.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两个设施高水平运行,材料基因组设施正式运行,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机器设备调试运行。推动鹏城云脑Ⅲ可研报告获批并加快土建工程建设,加快特殊环境材料器件科学与应用研究装置设备采购,完成材料科学园项目可研和初步设计并开工建设。聚焦生命、信息、新材料等科学发展方向,密切跟进“十五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编制进展,再争取布局一批重大项目。

  3.推进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建成投用国际科技信息中心、光明生命科学大数据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深圳医学科学院及深圳湾实验室院区永久场地一体化项目、深圳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院、深圳市药检院光明分院、白花社区半导体科研创新中心建设。落地兰州大学深圳研究院、中国计算工程研究院,共建深圳生物制品前沿创新中心、中兵智能创新研究院(深圳)、武汉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学产业科技创新研究院等重要战略平台。支持并引导创新主体结合自身科研优势积极申报各级科研项目。

  4.优化创新生态系统。高规格高质量筹备第二届光明科学城大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盛会。全力争取国务院国资委企业创新发展大会、亚太计量规划组织(APMP)全体大会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会议落户光明科学城。深化光明与香港、澳门两地高校、科技创新企业及科技协会交流合作,持续推进双方共建联合实验室、联合开展人才培养。纵深推进光明科学城“人才高地计划”,高水平、高规格举办“光明向未来”青年科学家节和光明科学城人才月系列活动。优化光明科学城“才享光明”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发布光明科学城人才大数据全景图谱,为各类高精尖人才提供高品质配套服务。推动科学公馆主体完工,科旅之家开工建设。

  5.培育科研经济新增长极。加快推动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启动建设。高水平运营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深圳市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持续提升产业创新中心孵化能力。谋划光明科学园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集聚区,打造平方公里级的连片科研产业用地。用好深交所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光明科学城专区、光明科学城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心两大平台,联合技术转移转化专业服务机构,开展技术经纪人培训、政策辅导等活动。依托科技金融大厦,大力招引金融机构,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能级。启动光明科学城母基金运营及首批子基金遴选,全力争取全市首支天使基金等科创基金落地,完成光明科学城种子基金设立方案编制。

  (二)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三化三性一力”现代化产业体系

  1.加快提升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水平支持华星光电、联想等龙头企业数字化发展,打造一批“总部+研发+智能制造”新范式的灯塔工厂。用好全市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和西门子、联想、美的、深智城等企业技术资源,为不少于200家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诊断咨询服务。建立重点行业能效领跑者制度,全链条推进源头减碳、过程降碳、末端固碳,积极创建国家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绿色工厂、绿色数据中心等示范项目。加快推动碳足迹试点应用,选取重点排放行业龙头企业开展试点评价。依托工业园区、公园、公共停车场等应用场景打造一批光储充一体化示范项目。推动数字技术、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支持区内优质工业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立足制造、融入服务,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解决方案转变,重塑制造业价值链。

  2.加快提升产业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水平深入推进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围绕重点产业链上下游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优化全员招商工作体系,聚焦重点产业集群开展12场以上点对点招商活动,力争挖掘(签约)亿元(含)投资项目100个以上,新增纳统产值(营收)不少于200亿元。加快推进旧工业区综合提升、产业用地提容、高标准产业保障房纳管等重点工作,全年筹集不少于400万平方米的高标准产业保障房。支持引导企业加快实施技术改造,加大智能装备和信息技术投入力度,完成技改投资不少于90亿元。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创新主引擎作用,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不断提高企业核心技术攻关能力与产业化水平。加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开放合作,研究制定支持工业企业“走出去”政策,引导龙头企业在海外布局产能和销售网络,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抱团出海、开拓市场。

  3.加快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支持华星光电等超高清视频显示龙头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布局中试公共服务平台,全力争取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基金落户光明。推动贝特瑞二期、欣旺达动力电池板块全球总部和研发基地、创维光伏智能制造基地、飞荣达新能源智能制造基地等一批新材料新能源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推动海尔、国药GE、科曼医疗等高端医疗器械重点项目建设,聚焦医学影像、体外诊断、生命监测与支持、植介入等重点发展方向,加快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先行区。全力推动建设集工艺开发、设计仿真、供应链服务等一体化的智能传感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积极争取国家级智能传感器示范项目落地。支持区内创新主体积极承接“合成生物”部市联动、“中国脑计划”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全力打造国内最优的合成生物、脑科学与脑健康产业创新发展生态。聚焦现代金融、科技服务、软件信息等领域引进培育一批现代服务机构和龙头企业,促进研发设计、工业设计、信息数据、检验检测认证等现代服务业态加速集聚。

  4.全力培育经济新业态。探索发展低空经济,培育拓展物流配送、医疗卫生、城市管理等多领域低空场景应用,探索开通从光明科学城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商业化直通航线。创新发展平台经济,聚焦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丰富设计学习、合成测试、用户检测等科研服务平台,推动科学实验操作智能化、实验方法标准化、实验效率高通量化。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优化总部经济发展软硬件环境,集中力量打造三大总部经济集聚区,吸引培育生命科技、科研服务、先进制造等各类总部企业落户光明。

  5.加快打造更优营商环境。出台《光明区2024年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工作要点》。深化“光明政帮办”服务体系,推动大数据与政务服务深度融合。深化“一件事”线上主题服务,为企业、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一站式政务服务。打造企业数字化服务平台,在已建立的产业空间一张图基础上,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全区574个园区实现网格化管理。深入开展龙头企业“一企一策”服务,为企业提供专人专班、战略咨询、科技金融等十大服务措施,助力企业持续做大做强。持续开展“我帮企业找市场”行动,组织开展银企对接、政策宣讲会等活动,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助力企业发展壮大。

  6.加快促进新型消费发展。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培育文娱旅游、体育赛事、智能家居、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完善“游、逛、玩、吃”为一体的多元夜间消费市场,推动每个街道打造1个夜间经济特色街区。培育壮大网络消费市场,支持直播电商、即时零售等消费新业态发展,推动华强创意产业园建立一批直播电商总部与结算中心。依托内衣基地加快打造时尚消费新高地,大力发展首店首发经济,打造具有全国示范效应的全球首发中心,为国内外时尚消费品牌搭建首发首秀平台。持续策划组织我区商超、商业综合体、光明国际汽车城等举办促消费活动。

  (三)探索超大型城市高品质发展新路径,加快塑造深圳北部中心城市形象

  1.积极推进重点片区建设。加快光明中心区建设,推动深圳科技馆(新馆)开馆,科学公园一期开园,加快推进深圳国际美术馆、科学城体育中心等项目建设。推动云谷片区卫光生命科学园三期、广业产业园二期启动建设,新湖文体中心竣工,科学城智慧公园二期加快建设,石介头村实施综合整治。启动云谷二期三期部分地块开发。加快明湖智谷产业地块与住宅地块建设,聚焦智能传感器、精密仪器设备等重点产业,全面完善、稳步推进全域规划。高起点谋划2.6平方公里的科技创新集群,着力打造产业科技创新集聚区。有序推进白花片区、薯田埔片区等专项任务建设。

  2.加快建设高品质宜居之城。加快实施“山水连城”计划,重点推动“五园连通”特色廊道项目实施,全线贯通25公里碧道,新增森林面积50公顷,打造12公里示范骑行径,改造或提升一批精品公园。推动完成茅洲河碧道上游段、光明湖碧道和玉田河碧道工程建设。编制光明区烟火漫城规划方案,打造全要素、全场景公共街区空间风貌体系。提升公共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建设水平,打通断头路7条,新增或优化调整公交线路30条,改造非机动车道14条以上,建成3座立体停车场,推动6个新设立社区成立党群服务中心。

  3.着力完善城市交通枢纽功能。推动将轨道6号线支线再南延(科学专线)和26号线东延纳入轨道线网规划,全力争取18号线、29号线北延段和6号线支线再南延等相关线路纳入五期建设规划调整。推动6号线支线二期、13号线二期(北延)项目加快建设,完善赣深铁路项目收尾工作。协调推进龙大高速市政化改造,加快长春北路(振兴路-龙大路)、甘怡路等道路建设。统筹新开工道路20条以上,完工道路20条。

  4.加快打造高水平韧性城完成10个小区优质饮用水入户及二次供水设施提标改造工作,推动符合条件的小区应改尽改。实施重点项目海绵城市建设靠前服务,年度打造不少于8个海绵城市典范项目。全年用水总量控制在1.74亿立方米以内,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降幅22.5%以上,管网漏损率控制在6.7%以内。推动光明燃机电厂一期工程2024年底前全部投产。实施光明区电网扩容提质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高辖区高品质供电水平。继续排查整治城中村户内用电隐患,夯实城中村用电安全基础。

  5.加快建设新型智慧城在现有CIM平台基础上,根据全市空间基础数据,建成“数实融合、同生共长、实时交互、秒级响应”的数字孪生科学城。用好光明科学城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全力争取开展高层次人才跨境访问国际互联网安全管理试点,优化光明科学城科研机构访问国际学术网站保障服务。构建“全业务承载、全程可控、全时可用”区级5G政务专网,推进政务网提升(三期)项目建设。将数字化标识编码范围由房屋扩大至所有城市管理要素,形成统一共享、唯一识别的空间编码体系。升级视频共享平台,打造场景式、可视化实时调度“视联网”平台。谋划落地一批5G与5G-A、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智慧多功能杆等新型基础设施,以新城建对接新基建,新基建拉动新产业,夯实城市数字底座。

  6.提升国土空间治理效能。加快推进马山头社区、桥头工业区等产业类历史违建处理确权,盘活低效利用工商用地。坚持“零增量,减存量,保安全”的查违工作方针,坚决遏制新增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完善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配套,改造提升500亩高标准农田,分批次收回到期基本农田。

  (四)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打造绿美光明

  1.积极稳妥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全面开展光明区节能降碳工作,推动可再生能源项目有序开发建设,构建现代智能电网体系。推进光明国际汽车城等近零碳排放区试点项目建设。实施促进绿色生态发展若干措施,进一步提升污染防治水平。实施开发建设领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开展覆盖全域的区域环评。进一步提升民用建筑高星级绿色建筑比例,工业建筑100%落实绿色建筑国家标准。

  2.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抓实工地、泥头车等管控措施,切实改善颗粒物指标。狠抓企业VOCs减排,督促企业以低VOCs原辅料替代、末端治理升级为重点实施整改,力争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市下达目标。强化推动涉水面源污染长效管控,持续巩固提升水污染治理成效,保障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V类及以上。加快高品质再生水处理站建设工作,力争实现再生水替代自来水量达到1100万立方米。建成投用光明环境园,加快建设光明能源生态园、再生资源回收网点,逐步完善六大类固体废物全过程智慧化监管机制。持续推进垃圾分类智慧化工作,实现全年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49%以上。

  3.加快建设数字能源先锋城区。实施推进“超充之城”建设行动计划,新建超级快速充电站59座、普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8700个,完成分布式光伏建设2.8万千瓦。推动绿色氢电全国重点实验室落地光明,探索低成本高效制氢示范路径,加快SOFC示范项目落地,力争推动1座综合能源补给站开工建设。

  (五)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建设民生幸福标杆城区

  1.提升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水平新改扩建中小学校7所、幼儿园5所,新增基础教育学位1.37万座。加快区属中职学校过渡校区、蜀光小学、荔园学校等项目建设。推动完善集团化办学治理结构,提升集团化办学管理水平、辐射效能,新增3所教育集团。争创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和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推进首批广东省中小学“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实验区建设。深入推进集团化、学区化办学,强化优质教育资源辐射效应,争创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争创市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教育“双示范区”。对20所公办学校食堂进行改扩建,保障公办学校食堂“应开尽开”。

  2.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协调推进市中医院光明院区投入运营,推动中山七院二期、光明区人民医院新院区、乳腺肿瘤研究型专科医院等项目加快建设,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竣工验收,新建社康中心3家。加快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建设,新增托位数1000个以上。推进全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计划,利用健康管理智慧平台整合卫生资源、医疗服务、居民健康状况等数据,为辖区居民提供精细化、便捷化的卫生健康服务。积极融入深圳国际医疗城建设,力争在光明区布局一批高水平研究型专科医院,引进国外一流医疗机构、国家医学中心等进行合作办医。支持医疗卫生机构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创新主体建立密切合作关系,深入开展临床医学研究,提升辖区医学科技转化能力。推动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创建,高质量推进广东省粤港机构中药院内制剂调配使用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探索在区妇幼保健院开设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中心。

  3.提升住房安居水平。加快城中村社会主体出租房源筹集,完善光明科学城人才住房保障政策,打造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体系。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不少于4000套,推动安居瑾华庭、安居凤桐苑等项目竣工。推动商品房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新供应商品房不少于110万平方米。

  4.提升文体事业发展水平。加快深圳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二标段建设。争取基本完成光明国际马术中心、凤凰文体中心(凤凰文体公园)竞速小轮车赛场建设,完成虹桥公园自由式小轮车赛场场地整改。开工建设光侨游泳中心。实施迳口特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精心筹办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等十大文化品牌活动,呈现精品演出100场以上。持续打造“一带一路”深圳象棋国际邀请赛等十大体育赛事品牌,精心谋划自行车、马术、赛艇等多层次户外精品赛事。贯彻“全域旅游”理念,推进打造旅游强区,积极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5.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光明科学城人才港一期开园运营。高质量开展“技能光明行动”,全年新增培养引进技能人才10万人次以上。升级民政综合服务中心服务功能,融合养老、未保、助残等综合业务,打造民政综合服务阵地。实施未成年人关爱保护服务计划,开展法治进校园、公益夏令营等关爱帮扶活动不少于25场,累计为不少于2000人次提供服务。坚决做好残疾人基本民生、康复、就业等需求保障工作。办好青年科学家节、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等“青字号”品牌,持续做好青少年权益维护工作。做好退役军人和双拥工作,建立光明城高铁站双拥文化宣传区。抓好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大力营造尊崇英雄、缅怀英烈的社会风尚。

  (六)创新社会治理模式,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1.加强法治城区建设。加快出台法律服务业扶持政策,打造以法务大厦为核心的高端法律服务业集聚区。开展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规范化建设示范创建,全力推进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水平整体重塑、系统提升。深化“500米公共法律服务圈”改革,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推动公职律师事务所实体运作。以“一心两园三街”为基础,打造法治主题街区。

  2.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严格落实“书记在线”接诉即办,充分利用群众诉求服务“光明模式”现有体系优势,加快完善矛盾纠纷预防调处化解工作机制。持续优化区民意速办平台,构建“纵向贯通、横向协同、智能管理、民意速办”的民生诉求综合服务体系。深化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小分格”模式,健全区级“1+6+N”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服务精细化水平。加快优化全区专职社会心理队伍服务,持续提升专业实务水平。扎实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

  3.守住安全生产底线。健全完善燃气、供排水管网、电力管网、综合管廊等城市生命线工程,加快提升基层应急响应效率和救援能力。深化应急管理体系改革,切实抓好重大事故隐患、交通、建筑、燃气、火灾防范、高危工贸、防汛防台风等七大领域应急保障工作。全面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深入企业提供定制化培训服务,营造“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安全氛围。

分享到: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