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首页 > 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 发展规划

光明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日期:2020年 03月 19日    信息来源: 光明区

字号:

  一、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9年是光明区成为行政区的第一个完整年度,光明区牢牢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双区驱动”重大历史机遇,聚焦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发展目标,全面落实区委一届二次全会、区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的工作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城市品质提升,狠抓重大项目建设,统筹推进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质量型发展态势显现

  千亿城区目标顺利达成。2019年光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20.9亿元,增长8.0%。实体经济平稳发展。出台工业稳增长系列举措,扭转上半年工业增长放缓态势,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73.4亿元,增长6.1%。内外需求协调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9.7%,增速连续三年保持在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6亿元,增长7.2%;进出口总额达到773.3亿元。质量效益持续向好。在全年减税23.2亿元的基础上,实现税收收入141.3亿元,增长1.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8.6亿元,增长11.3%。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万元GDP能耗下降明显;PM2.5年均浓度25.4微克/立方米,超额完成年初目标任务。人民获得感不断增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成功控制在3%以内。

  (二)科学城建设提质加速,创新动能进一步增强

  光明科学城规划体系初具雏形。加快编制光明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光明科学城空间规划,高起点谋划科学城中心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支持光明科学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的若干意见》已报市政府常务会,《光明科学城空间规划纲要》已通过市政府审定,逐步构建以总体发展规划为引领的光明科学城规划体系。创新链条持续完善。科学城启动区土建工程项目加快建设,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两大科学装置进入主体施工阶段。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光明科学城大数据中心等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加紧完善项目方案。深圳湾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明确落户光明,实现省实验室从无到有的突破。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动深圳合成生物创新研究院、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落地。创新创业氛围稳步提升。修订《光明区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建立“7大专项、22个类别”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新增1个国家级和2个市级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平台,全区各级各类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平台达85个。积极推动企业创新,全区5亿元以上大型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54家,覆盖率达到100%。开展“智荟深圳·海外专才深圳行”等活动,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400名,认定“鸿鹄人才”50名。成功举办双创周活动和创新创业大赛,参赛报名项目共1023个,在全市15个赛区中位居首位。

  (三)深圳北部中心加速崛起,城市面貌明显改观

  重点片区建设有力推进。光明中心区全面启动建设,城市设计国际咨询正在开展设计方案编制,深圳科技馆(新馆)动工建设。光明凤凰城建设强势推进,全年完成投资392亿元,投资额居全市17个重点片区首位。光明云谷片区综合服务大楼、国际会议中心、精品酒店等高端综合配套项目开工建设。光明小镇森林运动公园建设提速,马拉松山湖绿道一期建成开放,国家现代农业庄园一期花海已成规模。商业配套加快完善。首个一站式大型购物中心大仟里综合体开业,营业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龙光玖龙台、星河天地等大型商业综合体正在加紧建设。河心路商业街、公明红木文化小镇两条夜间经济示范商业街区已完成改造设计方案。希尔顿、万豪等酒店计划进驻我区。区域互联互通持续强化。全力推进高铁光明城站TOD开发,广深港高铁每日停靠光明班次由23趟增加至29趟,赣深高铁光明段正在进行主体施工。地铁6号线(光明段)开始设备安装,6号线支线南延段、13号线北延段纳入轨道四期规划调整。推进龙大、南光高速市政化改造,外环高速光明段土建工程进度已完成88%。加快建设东长路等12条主干道,“八纵八横”主干路网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甲子塘水厂深度处理建设工程已启动施工及监理招标,加快推进优质饮用水入户、二次供水提标改造工程。大力解决频繁停电等问题,新建配电房64座,高效完成圳美变电站整体改迁。加快实施97个项目管道天然气改造普及。华夏二路等4个地下综合管廊项目稳步推进。新建5G基站895座,公益性公共场所免费无线局域网覆盖率达99%,三大运营商光纤宽带基本实现全覆盖。

  (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产业发展后劲增强

  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快完善。编制完成《光明区现代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9-2035年)》,以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契机,构建以智能产业、生命科学产业、新材料产业及特色服务产业为主导的“3+1”现代产业体系。“1+4+N”产业支持政策初步形成,对企业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企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在全市率先出台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57条措施,落实知识产权保护36条等一批政策措施。落实三级领导挂点服务企业机制,建立街道经济服务工作考评体系,全年服务企业1400余次,解决企业问题近900个。建成光明区产业空间信息服务平台,管控产业园区644个,整合产业空间2711万平方米,量质并举保障产业发展空间。招商引资成效明显。推动建立“区-街道-社区-园区”四级招商体系。开展多场次光明区营商环境推介会,参与深圳市投资推广大会、广东省工业博览会等大型招商对接活动。全年接洽企业超320家,新引进大疆等工业企业58家,预计达产后年贡献产值超350亿元。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积极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区国高企业数量从987家增至1272家,增长率全市排名前列。大力推动企业技术更新改造,深入31个社区开展“技改扫楼”行动,向企业提供技改扶持资金超2000万元。出台《光明区产业空间管理暂行办法》,强力实施产业“拦退引”工作,全年整治“散乱污危”企业3300余家。

  (五)蓝绿优势持续增强,生态水平全面提升

  治水提质成效显著。全年投入治水资金49.67亿元,完成14条黑臭水体、148个小微黑臭水体整治,河道生态补水工程已完工,15条干支流水质全部达到V类水以上标准,排水管网建设考核居全市前列。完成光明水质净化厂一期提标改造和二期建设工程。海绵城市建设有序推进,新增海绵城市面积7.2平方公里。蓝天净土保卫战全面打响。推出最严“扬尘八条”,建立环境空气监测数据异常预警机制和响应机制,我区污染物PM2.5年均浓度25.4微克/立方米,降幅全市第一。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全区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已基本完成。危废固废管理不断优化。光明环境园已完成项目PPP公开招标和选址研究工作,白花余泥渣土受纳场建设工程已完成施工图编制。完成37家危化品和危险废物重点企业排查工作,将辖区产生危废企业全部纳入网格监管。城市品质持续提升。开展114个城中村综合治理,第一批49个全面评优,优秀率达100%,排名全市第一。全年新建公园63个,公园总数达213个。完成光侨路等20条道路绿化提升和新城公园南片区等15条道路“白改黑”,打通碧明路、周家大道西段等12条断头路。新增绿色建筑项目8个,全区装配式建筑面积突破200万平方米,实现宜居社区100%覆盖率。积极探索建立高度城市化地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利用模式。

  (六)三大攻坚战强力推进,城市空间提质增效

  土地整备硕果累累。仅用22天完成科学城启动区1.82平方公里土地整备签约,25天完成光明中心区楼村片区2.3平方公里土地整备签约,26天完成大科学装置核心区(公明辖区)3.05平方公里土地整备签约。仅用14天完成凤凰牛场779户土地整备签约,将释放1.1平方公里连片产业用地。预计年内完成入库土地超过10平方公里,土地整备成果有望连续4年全市排名第一。城市更新加快实施。城市更新拆除用地67万平方米,是前三年拆除总量的两倍。楼村第二工业区等4个项目列入城市更新计划,星河大丰安等13个更新项目开工建设,为全区房地产市场“稳中向好”提供房源保障。城市更新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1亿元,达成全年目标任务。查违攻坚卓有成效。坚持“区、街道、社区”三级清拆机制,拆除消化违法建筑312万平方米,提前三个月完成违建“减存量”任务,制定全市首个控停违法统建楼处置试点工作方案。审批核发光明区第一本历史遗留违法建筑《不动产权证书》,实现历史遗留违法建筑处理零的突破。

  (七)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幸福之城初显魅力

  教育发展获得新突破。加速推进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建设,西区公共教学实验组团、西区宿舍和食堂主体结构封顶。加快筹建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完成校园概念设计。新建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勤诚达学校等4所学校,新增义务教育公办学位9540个,公办初中、小学学位供给率分别达到100%、78%。新建公办幼儿园4所,新增普惠性幼儿园4所,公办园和普惠园占比达87.7%。医疗卫生水平全面提升。组建光明区医院医疗联合体,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成功引进托马斯?林达尔诺奖科学家实验室,国科大深圳医院三甲创建工作有力推进,区妇幼保健院正式开业。新增社康中心2家,全区社康中心总数已达到44家。率先开展广东省基层医院、深圳市安宁疗护体系建设等两项试点工作。文体事业发展迈出新步伐。全年新增48处文化设施,超额完成年度新增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考核目标,排名并列全市第一。光明文化艺术中心主体封顶,深圳国际青少年足球交流中心开工建设。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永久落户光明,共有122个国家和地区的5008部短片参赛。全年顺利开展4100余场文化活动,成功举办光明小镇国际半程马拉松赛、ITF国际元老网球巡回赛等高规格体育赛事。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设。出让保障房用地13公顷,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超过6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15.6%。万丈坡、塘家保障房项目完成竣工验收,圆满解决了沉积多年的遗留问题。建设筹集公共住房10247套,供应2284套。优化养老服务,完成公明福利院“公建民营”改革,实现6个街道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全覆盖。扎实推进帮扶攻坚,全区377户低保困难群体家庭收入或保障水平100%达标。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举办“春风行动”等系列招聘活动56场,提供就业岗位超过6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建成退役军人三级服务保障机构,高质量完成双拥共建工作。

  (八)社会治理能力全面加强,平安光明加快建设

  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显著提升。打造法治城区“群众诉求服务三个一”平安工程,搭建230个群众诉求服务站点,化解各类矛盾纠纷9500宗;率先设立和建成建筑工地群众诉求服务站83个。开展信访积案“减存抑增”专项治理,攻坚“骨头案”、“钉子案”47宗,已成功化解43宗,化解率超90%。公共安全隐患加快消除。开展16项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全区89家涉“危”企业(场所)按期完成所有整治任务。建立全过程食品安全监管链条,全年抽检食品及食用农产品8359批次。加强对剧毒物品、民爆、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和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隐患排查,完成整改8927处。建成以区消防大队为主、31个社区小型消防站为补充的消防力量网络。对违法犯罪保持严打态势。深入推进扫黑除恶斗争,破获涉恶九类案件60宗,打掉涉恶犯罪团伙54个。成立反诈骗中心,开展反诈骗宣讲2100场,覆盖群众21万余人,破获电信网络诈骗282宗。成功侦破“007”涉黑专案,实现打击涉黑犯罪“零的突破”。安全基础持续夯实。组建“光明义警”队伍,搭建义警可视化指挥调度管理平台。加快推进“雪亮工程”,安装城中村视频门禁1.4万套、各类视频监控5600多个。加强食品安全智慧监管,持续督导餐饮单位接入“互联网+明厨亮灶”系统。

  (九)政府职能转变加速深化,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法治水平显著提升。依托“1+6+N”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和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提供“全业务、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全力打造“500米公共法律服务圈”,建设208个法律服务工作室场地,创新司法服务,打造社区法律顾问常驻模式。政务服务优化取得积极成效。商事登记“秒批”取得新突破,光明成为全国率先实现个体户和企业“双秒批”的地区之一。实现219项事项“容缺受理”和102项事项“容缺收件”、135项事项不见面审批。政务大厅智能服务系统建设完成,实行OSM现场标准化管理。“智慧光明”信息化项目持续推进,政务网提升和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已完工,大数据、物联感知、时空信息云、统一分拨四大基础平台基本完成建设。加强责任政府建设。推进落实市考核区绩效指标三级责任及年度目标,进一步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统筹做好政务信息公开工作,制定“政务公开”绩效考核指标,受理103宗政府信息公开申请。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较多短板:一是经济发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经济体量占全市比重较小,产业层级不够高端,对重点龙头企业依赖程度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二是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光明科学城建设尚处起步阶段,创新载体、科研机构、高层次人才仍然稀缺;三是城市功能不够完善,交通便利程度低,基础设施、商业配套短板明显;四是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还不充足。高品质的文体场馆、儿童公园等城市设施欠缺,优质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刚刚起步,与人民群众期待尚存较大差距。

  二、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做好2020年的工作意义重大。当前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错综复杂,全球经济下行的趋势仍在加剧。我国经济运行稳中趋缓、增长降速提质的大趋势仍将持续。深圳市迎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双区驱动”利好,但外向型经济受到全球经济环境影响明显,中美贸易摩擦等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随着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落地,高端产业、创新人才、重大项目将加快在光明区集聚,大科学装置、科研机构等将加速落地,光明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源泉将进一步迸发涌流。

  2020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对深圳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六届十三次全会、区委一届二次党代会要求,全面落实“营商环境提升年”和“治理能力提升年”部署,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动担当、先行示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践行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举全区之力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努力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中承载区,以更大格局、更高标准、更快速度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

  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如下:

  (一)预期性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7.2%左右;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2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

  ——进出口总额增长5%;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6%。

  (二)约束性指标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PM2.5浓度低于29微克/立方米;

  其他约束性指标根据深圳市下达计划执行。

  三、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2020年,光明区要抢抓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历史机遇,进一步放大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双区驱动”效应,全力以赴抓好光明科学城规划建设,全面夯实实体经济根基,加快推动城市建设,切实增进民生福祉,进一步提升治理能力,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坚持创新引领,进一步加快科学城规划建设

  提升科学城规划建设水平。紧密衔接深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工作部署,编制并印发《光明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推动《光明科学城空间规划(2019-2035年)》及各专项规划与总体发展规划保持衔接。推动开展光明科学城发展促进条例研究。加快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焦信息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技术领域,积极向国家争取具有内核生长功能的稀缺性、标志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加快科学城启动区土建工程建设,力争年内主体工程建成。加快实施材料基因组等区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项目,加快启动材料基因组大设施和精准医学影像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大科学装置“沿途下蛋”。集聚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加快推动深圳湾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落地建设,推动先进表征综合粒子设施建设。积极推动中国科学院粤港澳大湾区科技知识研究院、光明科学城大数据中心项目立项。以高标准将深港澳科技成果转移基地打造成深圳样板,鼓励港澳高校科研项目在光明实现转移转化。进一步做强深圳市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示范基地,积极创建国家级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研究筹建光明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心。全面优化科技创新服务。完善科技创新扶持政策体系。制定光明区科技金融生态体系顶层设计方案,探索建立科技金融在线服务平台。做好“鸿鹄计划”人才政策修编工作,谋划光明科学城人才引进与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办好第四届光明区创新创业大赛、2020年双创周及高交会等大型科技展会,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二)坚持重点带动,加快提升深圳北部中心城市形象

  加快推动重点区域建设。编制完善光明中心区城市设计方案,着力推动科学公园、深圳科技馆(新馆)等公共配套项目建设。推动凤凰城片区文化艺术中心等重点项目按期完工。加快推进光明云谷片区科学配套项目建设。构建光明小镇“一轴五片区”格局,加快建设光明小镇欢乐田园、迳口田园综合体、森林运动公园。加快补齐商业服务短板。全面落实《光明区商业配套三年计划》,提升大仟里、玖龙台等商业综合体和光明小镇等景区的运营品质。加快推进河心路商业街、公明红木文化小镇建设,打造夜间经济示范商业街区。高规格推进光明国际汽车城建设。着力构建内外联通交通网络。加快打造光明城站枢纽综合体,完成深莞增城际和深广中轴城际详细规划研究。推动地铁6号线按期开通运营,推动6号线支线南延段及13号线北延段开工建设。加快大外环高速建设,协调推进龙大、南光高速市政化改造工程,推进公常路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段下沉式改造工程。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光明水厂二期工程及甲子塘水厂深度处理建设工程。协调做好变电站建设,大幅提升我区电网供电能力。推进管道天然气改造普及,提高管道天然气气化率至60%以上。推动华夏二路1.58公里地下综合管廊开工建设。大力推进5G建设,计划到2020年底建成5G基站2500座以上。

  (三)坚持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产业发展质量

  加快完善产业政策规划。加快出台《光明区现代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9-2035年)》,促进光明产业向高端化发展。进一步完善重点产业扶持政策,加快促进重点产业集聚发展。着力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大力发展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支持飞荣达等5G产业链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的新材料企业,支持贝特瑞等重点企业开展技术转化应用。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和创意文化产业,推动华强创意产业园引进新媒体、创意设计产业优质项目。打造一批具有规模优势、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国高企业,力争年底国高企业达到1400家。着力优化企业服务。主动落实国家《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精神,全面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各项改革。加快打造“线上+线下”企业服务联动体系,提高企业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建立政企银协调联动机制,搭建企业融资平台,支持和培育中小企业上市。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面向全球开展招商工作,组织开展不少于40场招商引资专题活动。持续对接深圳合成生物创新研究院、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吸引大科学装置关联企业落户。科学制定全年辖区土地招拍挂供应计划,保障产业用地供给。

  (四)坚持绿色导向,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齐抓共管。加强生态环境监管执法力度,巩固“利剑”系列行动执法成果。进一步落实环保顾问制度,扩大环保主任覆盖范围,加快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共管共治的环境监管责任体系。巩固水污染治理成效。全面完成消除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加快推进白花河、新陂头河北支水质达地表水Ⅴ类标准,巩固提升跨界河流水质。完成茅洲河(光明段)碧道试点建设,打造茅洲河一河两岸生态休闲文化带。构建“厂-网-河-源”智慧管控系统,推动全区排水一体化管理。打好蓝天净土保卫战。强力实施“深圳蓝”可持续计划,完成辖区所有重点废气排放规范化治理,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29微克/立方米内。加强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日常监管,建立疑似污染地块清单,争取受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95%以上。开展“无废城区”建设。推动生活垃圾等六大固体废物减量化生产、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推进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等一批固体废物治理设施开工建设,推动白花余泥渣土受纳场投入运行。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持续推进136个城市品质提升项目建设,全面完成城中村综合治理任务,扎实开展圳美、龙湾片区等6个大美村落试点建设。全年新建、续建公园41个,公园总数达到254个。加快建设提升城市慢行系统,推进64条道路“白改黑”。制定出台绿色建筑五年行动方案,提升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比例。加强高度城市化地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利用工作,打造农业、文化、观光融合发展新地标。

  (五)坚持攻坚克难,进一步保障城市发展空间

  深入开展查违攻坚战。保持严查严控违法建设的高压态势,守住生态、水源保护红线。推进产业类和公配类历史违建处理工作取得进一步成效,大力清拆整治保护国有土地资源,确保违建“零增量、减存量”。全力推进土地整备工作。加快推动科学公园、光明运动森林公园、光明云谷12条市政道路等重点项目土地整备,加快西田、李松蓢等6个利益统筹项目实施方案审批。全年计划整备土地3平方公里,推动6片“平方公里级”连片产业用地开发。加快城市更新步伐。全力推进轨道13号线重点更新单元立项,落实车辆段建设。全面梳理工业区块线范围内的潜在更新地块,加快大丰安等3个“工改居”和长兴工业园等3个“工改工”城市更新项目建设。继续推动光明中心区、松白路、光侨路沿线等重点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开工建设,加快长兴科技园、宝滨工业园片区等8个项目审批。

  (六)坚持民生优先,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

  集聚优质教育资源。推动中山大学深圳校区西区交付使用,加快推进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建设。争取设立1所区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加快推进高中园建设。完成中山大学附属学校等4个新建、3个改扩建中小学项目,新增中小学学位1.3万个。建成45所公办幼儿园,提供学位不少于1.76万个。夯实医疗高地基础。加快中山七院(二期)、市中医院光明院区建设,推动区妇幼保健院全面运营,推动国科大深圳医院完成三甲医院创建。加快完善光明区医联体服务体系,稳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推进光明国际中医药港建设,推动挂牌成立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转化医学研究院,争取医学科学院落户光明。扎实做好慢性病与职业病防控工作。提升文体事业发展水平。加快光明文化艺术中心建设,确保年内建成并向市民开放。加快深圳科技馆(新馆)、深圳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等大型文体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区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继续办好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ITF国际网球元老赛等大型文体活动。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推动创立“光明手信”品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做好长圳车辆段保障房、科学城拆迁安置房等重大项目住房保障,有序推进26个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新开工薯田埔等住房项目11个,新增供应各类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不少于4500套。加快实现光明社会福利院有序运营,探索建立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统一标准、统一管理模式。推动建设基层残联组织,加快打造无障碍环境。积极落实双拥工作,提升双拥创建水平。举办“春风行动”等系列招聘活动20场以上,组织企业举办技工学校现场招聘会,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

  (七)坚持安全发展,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贯彻落实安全发展理念。继续保持安全生产执法高压态势,监管好危化品、工矿商贸行业安全生产。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督促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维护社会平安稳定。做好政治安全领域防范化解工作。推动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有序开展。持续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高压严打黄赌毒、食药安全和经济领域犯罪,持续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提高食品安全风险管控能力,构建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管体系。加快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加快搭建光明义警指挥调动管理平台,完善义警组织架构和管理机制。擦亮社会治理“光明品牌”,大力推广群众诉求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研究建立一支全面覆盖的平安员队伍,构筑综治大平安格局。全面推进“智慧光明”建设。推进智慧社区、物联感知平台、智慧安居等项目实施,深入推进“雪亮工程”,建设视频监控1.1万个。加强数据开放共享与融合治理,研究编制光明区数据共享目录,推动各部门政务数据实现一体化集中共享。

  (八)坚持职能优化,进一步加强行政能力建设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落实信息公开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加快推进智慧法律服务建设,促进公共法律服务提档升级。开展司法专项督查,建立健全法律顾问工作考核机制。推动建设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群众、企业提供“家门口”的法律服务。加强效能政府建设。加强政务服务模式创新,推进更多政务事项实现“秒批”、不见面审批、容缺办理。推动行政服务大厅提质增效,在区行政服务大厅设置“开办企业”专区,落实智能排队叫号系统与“好差评”评价系统改造升级。加强责任政府建设。持续开展信访积案攻坚化解专项行动,加强信访重点领域专项治理。全面提升监督效能,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完善“四个全覆盖”监督体系。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计划落实。各相关单位须结合本部门实际制定工作计划,进一步细化各项重点任务,层层压实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时效评估制度,定期分析、总结工作进展情况,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二)加强工作监督。加强和完善工作监督检查机制,强化对各项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各责任单位定期向发展改革部门通报计划执行进度。对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的,依法追究行政责任。

分享到: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