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首页 > 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 发展规划

深圳市光明区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计划

日期:2022年 05月 13日    信息来源: 光明区发展和改革局

字号: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光明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及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委、市委工作部署和区委“1+2+3+2”总体安排,围绕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目标,坚定信心、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认真做实“创新能级提升年”和“营商环境提升年”,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疫情防控成果持续巩固拓展,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疫情防控防线切实筑牢严格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做到落地核查、核酸检测、核酸匹配“三个100%”。成功应对“5·21”“6·14”疫情考验,圆满完成两轮大规模核酸检测工作,持续保持本土确诊或无症状感染零发生。全区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种113万人次,疫苗接种进度排名全市前列。经济运行平稳向好。扎实推进市经济社会提质增效“十大计划”,组建专班定期开展经济运行调度,大抓项目、大抓固投,完成年度十大攻坚克难任务,主要经济指标表现亮眼,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1285.3亿元,增长12.9%,增速排名全市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04.2亿元,增长1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9.9亿元,增长1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8.8亿元,增长19.5%。

       (二)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取得新进展,科学集中度显示度加快提升。顶层机制架构全面成型光明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正式发布,光明科学城“六重”五年行动计划印发实施。光明科学城发展促进条例立法工作正式启动。市区协同推进机制完成优化调整,跨层级跨部门协作更加高效顺畅。光明科学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投融资及建设运营管理方案基本成型,正式成立深圳市光明科学城发展建设有限公司,“投建运转”模式更加完善。装置集聚区加快建设全面建成光明科学城启动区土建工程项目,完成核心装置区5平方公里土地整备。大科学装置集群配套设施统筹开发方案印发实施,取得国开行105亿元统筹开发项目贷款额度。“鹏城云脑”网络智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入选国家“十四五”专项规划。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等设施土建工程主体结构建成,综合粒子设施首栋建筑封顶。材料基因组大设施启动设备采购工作。科技创新载体不断集聚。深圳湾实验室获批呼吸领域国家实验室深圳基地,引进团队80余支、科研人员800余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正式入驻。深圳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院、深圳市神经科学研究院全面启动科研工作。电动汽车产业计量中心等3个国家质检中心高效运行。国际科技信息中心实施方案审议通过,光明生命科学大数据中心启动方案编制工作。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理工大学过渡校区正式启用。创新创业氛围日趋浓厚率先向国家申请发起合成生物学大科学计划。成功举办中国合成生物学术年会暨第三届工程生物创新大会、全国首届脑与健康科技产业大会。定期举办“院士进光明”活动,开展信息技术、新材料、智慧城市等领域讲座9期。开展“万名博士聚光明”活动,为重点产业企业、研发机构精准匹配博士近百名。全年引进人才同比增长36.6%,高层次人才数量实现翻倍。

       (三)新型科研经济增长极初步形成,科技引领型产业体系加快打造。科研成果转化链条逐步完善“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作为深圳先进经验在全国推广,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高质量运营,光明脑科学产业创新中心启动建设。成功举办光明科学城成果转化大会,全国率先发布支持合成生物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打造一批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园。重点产业集群加快布局按照市“20+8”产业战略布局,积极争取落地建设超高清视频显示等“8+5”重点产业集群。全年累计出让产业用地7宗,引进用房项目超200个,其中光明招商大会签约产业项目42个、计划投资总额超900亿元。2020年深圳全球招商大会24个签约项目全部落地。华星光电T7项目达产,康泰生物新冠疫苗实现量产,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实现701.4亿,占GDP比重54.6%。企业服务水平优化提升。开展区-街-社区三级领导挂点服务企业工作,区领导层面协调解决企业问题249项。开展企业上市“星耀鹏城行动”,推动贝特瑞成为北交所首批上市公司中市值冠军。搭建光明科技金融在线平台,引进金融机构23家。全年新增5家海关高级认证企业,助力企业实现42个国家(地区)便利通关。针对重点企业提供“保姆式”用工服务共2700多次。产业空间保障提质增效。印发连片产业空间攻坚方案,启动“5+8”连片产业用地二次开发。大力推进“两个一千万”工程,建设纳管高标准产业保障房513万平方米,完成全年任务的147%。完成华星光电三期等19宗共60.4公顷产业用地整备。全年招拍挂出让产业用地47.9公顷,供应规模排名全市前列。

       (四)城市功能和品质全面提升,深圳北部中心加速蝶变。“双高”发展起步成势召开全区高质量高颜值发展大会,印发“双高”实施方案,实现城市设计及建筑风貌审查管控、工程质量全流程监管等8项机制落地运转,实施生态、建筑、市政等全领域“双高”执行标准,有序开展产业效益跃升等12大重点专项行动,推动“双高”发展理念和标准贯穿全领域各方面。重点片区建设有序推进全年完成重点片区开发建设439.6亿元。高规格开发光明科学城中心区,科学公园、光明大街市政工程等项目开工建设,“三横两纵”首条道路华裕路建成通车。高起点打造光明云谷片区,光明云谷一期住宅、产研用房主体结构封顶,国际会议中心投入使用。高标准建成凤凰城,累计完成投资超2000亿元,光明城站TOD项目完成城市设计,蓝鲸世界商业综合体建成开业。综合交通更加便捷。轨道6号线支线及其南延段、13号线北延段加快建设,赣深高铁实现通车,深莞增城际光明城站线位初步明确。公常路(中山大学段)下穿改造工程主体完工,科学大道东段等33条道路加快建设,建成通车15条。打通断头路6条,新增、优化公交线路76条。市政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完成25个小区二次供水提标改造和31个优质饮用水入户工程。光明燃机电厂开工建设。完成248个园区供电环境综合改造。完成市政中压燃气管道15.5公里建设,管网覆盖率提升至78%。完成60个村天然气改造,全市率先实现100%安装率。国土空间有力拓展。城市更新供应土地32公顷,土地整备入库352公顷,土地整备连续六年超额完成市级考核任务。拆除消化违法建筑525万平方米,查违三年攻坚行动圆满成功。新供应住房用地35.5公顷、公共服务和城市基础设施用地130.2公顷,有力保障城市发展空间。

       (五)生态文明水平显著提升,天蓝地绿水清的城区形态更加舒适宜人。大气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开展控尘、控车、控排、控油、控不利天气应对“五大攻坚行动”,创新推出工地扬尘“开工第一课”品牌,空气优良率达到91.4%。水环境治理全面提质全市率先构建“全科水务网格”,实行供排水、厂网河源库“一格统管”。15条干支流水质均达地表Ⅳ类及以上,16个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100%,顺利通过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考核。“无废城区”建设提速。白花受纳场、高浓度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投入使用,“一证式”危废集中收集转运中心完成选址。光明环境园加快建设,能源生态园顺利落地。城区品质持续提升建成投用百花园、百草园等19个公园。新贯通6个碧道项目共30公里。新增海绵城市面积7.7平方公里。光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顺利通过国家级循环化改造试点项目验收。完成小区、城中村1064个集中分类投放点升级改造。

       (六)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入推进,综合改革红利加快释放。国企改革取得新突破。修订光明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及其配套文件,建立国有资产监管“1+6”制度,实现国企监管全过程覆盖。推动区属国企参与文体设施建设运营,加快盘活国有资产。工业用地改革形成示范。发布“盘活利用存量工业用地”等8项综合改革示范点成果,运用“城市更新+利益统筹+土地整备+综合执法”等政策工具,23天完成轨道13号线车辆段片区74.4万平方米开发项目搬迁补偿安置协议签订工作,为全市盘活存量工业用地提供示范案例。营商环境改革扎实推进。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改革重点任务清单,围绕“完善企业服务体系”等十个方面提出76项改革任务,形成“光明科学城人才服务工作站”等10余项亮点。开展《深圳经济特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宣讲进园区活动10余场,助力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七)优质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市民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教育实现新蝶变。光明高中园教学楼封顶。新改扩建中科附高、市教科院实验学校等6所公办中小学,新增高中学位3900个、义务教育阶段学位7260个。新建星河幼儿园等3所公办幼儿园,新增学前教育学位1080个。与南方科技大学等3所高校及6所市属优质幼儿园合作办学,成立7个幼教联盟。推动“双减”落地,实现公办民办学校课后服务100%覆盖。获评全省首批中小学“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建设实验区、全市科普教育学分制唯一试点区。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临床与转化基地落户光明。全市首批完成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打造疫情防控、疾病预防、健康教育前沿阵地。卫生系统重大项目有序推进,中大附七医院(二期)、国科大深圳医院新院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开工建设。全市首家中医药传承发展研究院正式成立。新增社康中心9家,新增家庭病床697张,建床数全市第一。文体事业全面推进。发布西方美术馆等“光明区十大文体设施”项目。全年组织开展惠民文体活动3000余场,光明文化艺术中心推出国内外高端演出70余场,成功举办茅洲河城市赛艇挑战赛等各类赛事活动98项。光明区获评首批“全国县域足球典型”,深圳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一期通过FIFA场地标准认证。住有宜居全面落实。全市最大公共住房项目凤凰英荟城开始配租。筹集建设信宏城片区城市更新项目等7916套公共住房,新增供应房源3289套,市考核区安居工程任务排名全市第一。建成全市首批可售型人才房九樾广场。顺利完成商品住房“双百万”目标,供应面积134.7万平方米,销售面积超100万平方米。社会保障更加有力。以光明新村、龙光玖龙台为试点,加快打造老幼共托、医养照护、职业培训、社交娱乐、助餐爱善等全生命周期一站式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推进光明社会福利院PPP项目,优化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服务。帮助3424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保持3%以下。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1万人次,超额完成全年培训任务。

       (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市民归属感安全感大幅提升。司法服务不断优化全市功能最全的光明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正式启用,建成光明科学城国家仲裁工作站。光明科学城检察官工作室正式运作,光明科学城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心加快筹建,谋划建设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中心、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以及深圳知识产权法庭巡回法庭。推进劳动仲裁规范化建设,仲裁案件结案率居全市前列。基层治理成效明显。群众诉求服务“光明模式”受到中央政法委、国家信访局高度肯定,光明区获评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区。全市首个智慧未保云服务平台启动建设,打造“守护光明未来”品牌。城中村“围合+物管”项目入选深圳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第二批创新经验项目库。全年刑事治安警情下降28.5%,打掉涉黑涉恶团伙37个,社会治安持续向好。安全生产工作扎实推进。完成编制“危化品”等七大易发生群死群伤领域和“触电”等三大高频事故领域检查标准。检查工矿商贸行业相关企业1.27万家次,推动整治隐患问题3万余条。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持续强化,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合格率达99.6%。建成投用首个区级安全教育基地。数字政府建设提速。智慧城市专项规划印发实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一网统管”项目获评“2021数字政府建设优秀成果”。全市率先推出“秒报秒批秒证”一体化改革,水利工程开工情况备案等5个事项办理时限大幅缩减至几分钟。首次实现190项市人社业务在区政务服务大厅咨询办理。大力打造无实体卡证城区,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关联电子证照500项以上。

       在肯定今年以来发展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创新生态体系有待完善,科创资源要素还不够集聚,成果产业化链条还不完整。二是经济发展质量有待提升,科技驱动型现代产业体系还未成型,优质连片产业空间支撑不足。三是城市功能有待完善,内外交通还不够便捷,商贸体系层次还需丰富。四是公共服务供给仍不足,优质教育、医疗、文体、住房等设施供给与社会公众期待还有差距。

       二、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2022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将迎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做好2022年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按照市委总体部署和区委工作要求,全力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科研经济先行地、创新人才集聚地,加快建设高质量高颜值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

       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如下:

       (一)预期性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7%左右。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5%左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左右。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左右。

       (二)约束性指标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其他约束性指标根据深圳市下达计划执行。

       三、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022年,为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抢抓“双区”驱动、“双区”叠加、“双改”示范重大历史机遇,举全区之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

       1.加强科学城建设顶层设计推动出台《深圳经济特区光明科学城发展促进条例》。构建科学城创新激励体系,设立科技创新公益基金和“光明科学城建设卓越贡献奖”。持续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投融资及建设运营管理模式,高效运行深圳市光明科学城发展建设有限公司。以彰显“科学浓度”为目标,构建光明科学城发展指数。

       2.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工建设鹏城云脑III、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等设施,开展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材料基因组等大设施联调联试,加快推进精准医学影像、特殊环境材料器件科学与应用研究等设施前期工作。

       3.集聚发挥高端科研创新力量正式运行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全力推进深圳湾实验室永久场地、国际创新产业信息服务平台、光明生命科学大数据中心、深圳理工大学永久校区建设。推动腾讯量子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分中心落户光明。深入落实市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联合发起合成生物大科学计划,推动实施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国家重点专项。

       4.加快打造协同创新生态。强化与河套科技创新合作区协同配合,延伸共享科研样本通关等先行先试政策。搭建“需求方出题、科技界答题”供需平台,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10个以上。搭建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办好合成生物、脑科学与技术等领域大会,举办全球顶尖青年科学家论坛、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总决赛。出台人才高地计划若干措施,试点高层次人才评价体系改革,研究设立科技经纪人学院,实施人才培育系列专项行动,营造“住房无忧、教育无忧、生活无忧”人才服务环境。

       (二)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全力打造新型科研经济增长极

       1.加快构建科研经济生态圈完善推广“楼上创新、楼下创业”综合体模式。争创工程生物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推动光明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投入运营,布局建设光明医药产业创新中心。出台《支持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若干措施》。用好创新药、免疫治疗等中试验证转化基地。强化科技信息、科技转化、科技金融等服务,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信息中心、国际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规划打造光明科学城科技金融大厦。

       2.提升现代产业能级围绕全市“20+8”产业布局,推动“8+5”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持续做强超高清视频显示、新材料、智能传感器等产业集群,加速壮大高端医疗器械、精密仪器设备、安全节能环保、现代时尚等产业集群,推进大疆智能飞控等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打造现代化招商格局,举办招商活动不少于50场,引进百亿级产业项目1个以上、十亿级产业项目5个以上。

       3.保障产业发展空间全力推进“5+8”连片产业用地整备,释放产业用地109公顷,出让产业用地6宗以上。高标准打造马田、公明、凤凰、玉塘等4大先进制造业产业园区,打造西南直角产业带。深入推进“两个一千万”工程,加快建设恒泰裕华南医谷等10个特色产业园区,全年供应高标准产业用房400万平方米以上。实施老旧工业园区综合提升大会战,改造玉律等老旧工业园10个以上。试点打造“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现代化产业社区,高标准打造“研发+制造+创新”复合型产业空间。

       4.提升全流程企业服务能力优化三级领导挂点服务企业制度和街道经济工作体制机制,构建区、街道、协会、商会“四位一体”新型企业服务体系。全力培育壮大各类市场主体,精准推动“小升规、规做精、优上市”。大力推行“拿地即开工”供地新模式。优化企业用工服务,促成校企人才定向培养、输送合作,举办招聘及校企交流活动60场以上。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举办科技金融活动10场以上,促成企业获得银行授信4亿元以上。

       (三)优化城区功能品质,加快提升深圳北部中心城市形象

       1.推进重点区域建设高规格开发大科学装置核心区,规划设计1平方公里“科学家谷”,打造高品质科学家园和山水绿谷。高水平建设光明中心区,推进科学公园、深圳科技馆等项目建设,实现“三横两纵”路网全面通车。将光明云谷打造为环大科学装置产业带科研经济先导区,导入国家石墨烯材料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等3个科研平台,加快建设科学城智慧公园等配套设施。推动茅洲河功能品质、凤凰城经济能级、科学城科技创新集群再提升。

       2.提升综合交通能力。积极争取深广中轴、深莞增城际光明段纳入近期建设计划。建成轨道6号线支线,推进6号线支线南延段、13号线北延段建设,力争“科学专线”、18号线、29号线纳入全市轨道五期规划。推进实施光明城站TOD开发。打通深圳机场直连通道,启动建设龙大高速光侨立交、南光高速光侨立交、外环高速白花立交。全年新开工道路10条以上、打通断头路8条以上,新增及优化公交线路30条以上。

       3.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推动科学城供水保障骨干工程(一期)等项目开工建设,完成8个居民小区优质饮用水管网改造、12个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提标改造。实施新一轮电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建成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4500个。加快建设光明燃机电厂。全面推进“瓶改管”,新增管道天然气用户5万户。推动光明科学城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F5G+5G+X全光科研专网等项目建设。启动人工智能开放平台建设,打造数字城市底座。

       4.强化国土空间效能。完成国土空间分区规划编制。完成土地整备入库100公顷以上,城市更新供地20公顷以上。城市更新与利益统筹新列入计划项目不少于10个,一般土地整备新列入计划项目不少于101个,构建高品质的二次开发项目储备库。持续推进历史遗留违建处理,拆除消化违法建筑120万平方米以上。

       (四)强化蓝绿本底优势,精心打造山水田园城市新典范

       1.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完成“两规划一指引”编制工作。打好“提气、增水、减废、降噪”攻坚战。加快打造全市首个集服务、交流、宣传、科普、培训“五大功能”的环保顾问中心。加快编制碳达峰、碳中和“1+N”方案,探索落地建设氢能源等重点项目,打造国际汽车城近零碳排放园区等一批绿色试点。

       2.巩固水环境治理成效。全面推进小废水企业“六个一”规范化建设工作,推动完善小废水产生、收运、处理闭环式监控体系,力争涉水面源排查全面率、整改完成率在95%以上。加强河道、水库管理范围线内及水源保护区内监管巡查,确保15条干支流河口断面水质达地表水Ⅳ类及以上标准,饮用水源水质100%达标。

       3.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推进工业和加油站等挥发性有机物深度治理工作,一体推进尾气、扬尘和油烟整治,全年削减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150吨以上,保持PM2.5年平均浓度稳定达标。全面推动固体废弃物源头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治理。加快建设光明环境园、能源生态园。加强市政工程管理,极力避免反复开挖、噪音扰民等问题。

       4.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持续深化“双高”8大机制,贯穿城市建设运维全过程。高品质实施光明“山水连城”计划,打造特色公园生态圈。新建续建公园14个、“口袋公园”“门前绿洲”18个。落实古树名木三级管护制度。推动光明湖碧道开工建设,新贯通15公里碧道。新增海绵城市面积5.5平方公里。新建改造公厕30座。推行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试点,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以上。构建城中村环境管理长效机制,打造2个以上示范标杆街区。

       (五)以综合改革试点为牵引,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1.谋划实施综合改革事项。积极争取在科研物资通关便利化、跨境数据流动分类监管等方面,落地实施一批先行先试政策,打造品牌改革项目。聚焦科研经济关键环节,创新光明科学城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化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机制改革,争取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试点。

       2.持续深化营商环境改革。贯彻落实深圳市建设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工作部署,适时制定新一轮营商环境改革措施。全面实施《深圳经济特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加快清除不符合条例规定的政策文件,深入实施“柔性执法、联合执法、服务执法”,全力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高地。

       3.加大力度推动国企改革加快健全国企科研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机制。完善薪酬激励与分配机制,建立与企业效益、经营效率、劳动效能关联,与市场水平衔接的薪酬总额决定机制。探索推进国企资本结构改革,支持国有企业加强与央企、市属企业合作。

       (六)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加快建设民生幸福标杆城区

       1.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启用光明高中园学校3所,新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4所,新建公办幼儿园4所,新增公办学位共1.46万个。严格落实“双减”工作要求,打造校外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15个、生态文明教育社会实践基地5个。以社区学校为依托,开展“家长课堂”等特色活动不少于200场。

       2.夯实医疗高地基础。建成并试运营市中医院光明院区。推进中山七院(二期)、国科大深圳医院新院区、区妇幼保健院、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完成国科大深圳医院三甲创建,引入1-2所高水平专科医院。升级建设光明国际中医药港一期项目。持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打造“家门口”社康服务示范点6个以上,新增全科医生100名以上。

       3.提高住房安居水平。力争开工筹集公共住房不少于4000套,供应不少于6000套,全年供应商品住房不少于110万平方米。加快建设长圳二期、凤凰牛场等公共住房。完成7个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探索“科学家优先”人才安居政策,试点打造“人才街区”项目,争取可售型人才住房优先面向科研工作者供应,实现“来深有房住、留深有长租”。

       4.提升文体事业发展水平开工建设西方美术馆、深圳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二期)等项目。建成街道独立基层综合文化服务场馆3个、室外智能健身广场5个。大力推进“光鸣计划”,做强“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等十大文化品牌,举办高端文化演出不少于60场、基层展演活动不少于30场。高水平运营光明文化艺术中心。打造皮划艇、马术、山地自行车等十大体育赛事。

       5.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力建设光明科学城人才港,优化升级光明就业网,实施“技能光明行动”。推动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老幼共托等60项服务。推广适老化改造,实现有需求老年人家庭100%全覆盖。各街道开设至少1所2-3岁托班试点。支持曙光助学、重大疾病救助等慈善项目,资助困难家庭学生150名以上,提供重病医疗资助150人次以上。建成6家“南粤家政”基层服务站。加强退役军人和双拥共建,设立退役军人关爱基金。

       (七)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加快打造法治高效、人民满意政府

       1.加强法治城区建设推动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引进司法鉴定服务,大力实施家庭法律顾问计划,深化企业合规改革试点。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快筹建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心,加快成立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中心、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深入推动仲裁办案方式改革,确保仲裁结案率达95%以上。

       2.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坚持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加强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深化群众诉求服务“光明模式”2.0版,保持诉求化解率99%以上,做好八类重点领域信访问题源头治理。构建劳资纠纷大调解工作格局,培育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20家以上。加快建设光明智慧未保云服务平台。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升级改造15个社区警务室。着力解决停车难问题,新增400个“宜停车”泊位。

       3.守住安全生产底线。健全安全生产“1+6+N+6+1”运行机制,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确保重点领域、高频事故领域隐患100%整改到位。实体运行应急管理监测预警指挥中心。开工建设消防救援指挥中心。建设食品药品安全智慧监管平台,加强学校、医院、工地等重点场所安全监管。提高社会公众应急处置能力,开展安全宣传活动不少于400场。

       4.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加快推进全域智理“一网统管”,完善“四平台三门户两中心”智慧基础架构,加强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数字化协同应用。开展电子政务项目评价,实现电子政务项目全流程管理。扩大“秒报秒批秒证”一体化服务范围,实现电子证照关联率及应用率达70%以上。升级民声云平台,实现自动分拨率、精准度达到90%以上。




分享到: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