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首页 > 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工作报告

2023年光明区政府工作报告

日期:2023年 05月 31日    信息来源: 光明区

字号: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23年1月11日在光明区第二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光明区人民政府区长  邱浩航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光明区一届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2018年10月,光明区第一届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四年多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奋力拼搏、真抓实干,满怀第一代创业者的激情与梦想,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点燃了激情燃烧的奋斗岁月,再现了改革开放之初的火红年代,推动光明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过去四年,我们勇担国家科技自立自强重大使命,以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为总目标、总龙头、总牵引,奋力谱写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新篇章。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抢抓机遇、赓续奋斗,光明发展定位实现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到“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再到“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历史性跨越。《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光明科学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深圳光明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全面实施,《深圳经济特区光明科学城发展促进条例》加快立法,科学城制度基础“四梁八柱”基本确立。24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相继落户,综合粒子首栋建筑、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等设施相继建设完工,材料基因组设施正开展设备联调联试,国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开工建设,鹏城云脑Ⅲ列入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深圳湾实验室、南科大光明高等研究院等一批科研机构纷至沓来,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理工大学过渡校区正式启用,在建和运营大科学装置、研究平台、实验室达14个。主动承接国家、省级重大科技攻关任务147项,获得市级及以上科技奖项37项,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共达3549件。落成疫苗和免疫治疗等一批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建成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全国首创“楼上创新、楼下创业”转化新模式。20余支院士团队聚集光明,各领域高层次人才突破1200人,科研院所人才突破4400人。共成功举办三届工程生物创新大会、两届脑科学与产业大会等学术界产业界盛会,承办青年科学家发展大会、中日韩青年创新合作对接赛总决赛等赛会。如今的光明,正以最宽广的胸怀拥抱世界科技前沿,向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之城”攀登前行。

  过去四年,我们瞄准深圳北部中心城市定位,高水平谋划、系统性重构、超常规推进,开启了光明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开发建设新时期。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引入全球近百家顶级机构参与光明规划设计,以“总师制”精细把控城市建设品质,全面拉开156平方公里发展新格局。出台光明科学城总体空间规划纲要,启动编制光明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奠定从旧农场、工业区向科学中心与北部中心跨越晋级的坚实基础。土地整备势如破竹,从“大兵团作战”到“二次开发急提速”,再到“大片区统筹”,相继打赢了科学城启动区、光明中心区、轨道13号线车辆段片区等多场攻坚战。土地整备累计3847公顷,连续四年排名全市第一,处置违建1576万平方米,城市更新供地141公顷,新供应用地862公顷、供应总量翻番。重大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市区两级新布局建设项目超600个、投资超千亿元,建筑业爆发式增长50倍,建设规模稳居全市前列,获得省级以上奖项28项。重点片区开发紧锣密鼓,光明中心区“三横两纵”主干道路建成通车,光明大街片区大尺度重构,科学公园等城市地标开工建设,光明人孜孜以求的中心城区梦想正走进现实;光明云谷一期建成,国际会议中心等高端配套投入使用,23条市政道路全面动工;凤凰城综合服务功能趋于完善,片区累计完成投资超2000亿元,连续四年位列全市第一。如今的光明,处处展示着欣欣向荣、时时演绎着日新月异,正以快马加鞭的发展态势,朝着建成深圳北部中心目标大踏步前进。

  过去四年,我们始终坚持工业立区、产业强区,优存量、引增量、拓空间并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我们将光明所承载的新定位新使命,集蓄成跨越前进的新势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地区生产总值由2018年的917亿元跃升至2022年的1427亿元,年均增速9.1%、全市领跑;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477亿元增长至94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81亿元增长至237亿元。布局打造四大先进制造业园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34%提高到54%左右。实施“拦退引”行动、“两个一千万”工程、“5+8”连片产业用地整备,推出“工业上楼”指南,释放产业用地269公顷,筹集高标准产业用房952万平方米。累计完成工业投资超1000亿元,占全市总量1/5以上。华星光电T6 T7、联想南方智能制造基地、康泰生物疫苗基地等重点产业项目相继投产,贝特瑞、普联等一批骨干企业加速壮大成为行业头部。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1735家,增长近3倍,增加值实现翻番。全区上市公司增至28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31家,国高企业数量增幅近200%、达到1703家。如今的光明,已经迅速成长为我市充满生机活力、发展潜力无限的经济增长新引擎,成为投资创业的新热土。

  过去四年,我们深入践行高质量高颜值发展理念,对标一流、争创一流、赶超一流,推动城区功能、品质、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后构建8项“双高”工作机制,深入实施全领域“双高”执行标准,扎实开展12大重点专项行动,倾力打造每一个片区、每一座地标,形成标志性“双高”成果百余项。科学与艺术殿堂相继落地,“光明之眼”文化艺术中心荣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深圳国际美术馆、深圳科技馆新馆动工建设。现代化都市界面轮廓初现,凤凰广场、乐府广场等建筑刷新城市天际线,蓝鲸世界、万达广场、大仟里等大型商业综合体建成运营。光明国际汽车城隆重开业,成为大湾区汽车消费新中心。赣深高铁、地铁6号线、6号线支线建成通车,光明迈入“双高铁”和地铁时代;13号线加快建设,18号线光明段纳入轨道五期规划。公园之区全面建成,279座大小公园星罗棋布,200余公里绿道碧道贯通全城,人均绿地面积全市第一。4公里虹桥蜿蜒于城市和山林之间,成为近悦远来的网红打卡地;光明小镇欢乐田园坐拥千亩花海、稻田,成为都市中的“世外桃源”,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老百姓近在身边的福利。国际标准、设施一流的光明环境园、光明和公明水质净化厂二期建成投用,能源生态园、燃机电厂相继开工,燃气管网覆盖率提升至88%,新建综合管廊22公里、5G基站5112个,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备。深入开展厕所革命,新建改造公厕286座。高标准完成110个城中村综合治理,考核成绩全市第一。实现城中村物业管理全覆盖,新增停车位6000余个。如今的光明,正在加速向现代化城区转型蜕变,积极回应着光明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憧憬和期待。

  过去四年,我们时刻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像珍惜眼睛一样珍惜光明的生态,向制约发展的污染痼疾发起总攻,推动辖区生态环境实现根本性好转。全市率先成立区、街、社区三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举全区之力铁腕治污。实现全流域15条干支流、148个小微水体全面消除黑臭,茅洲河入选全国美丽河湖案例,辖区再生水利用率达到100%,海绵城市三年试点成绩全国第一。克服地理劣势治理大气污染,实现辖区空气质量优良率提升10.6%,改善幅度全市第一。深入落实林长制,辖区49株古树“一树一档”全部纳入三级管控。整治乱占耕地建房24万平方米,整改补划永久基本农田2362亩,受到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积极探索绿色新城建,全市率先建立绿色建筑全过程监管体系,绿色建筑突破1640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突破986万平方米,全国率先通过绿色生态示范城区验收。建成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近万个。推出区域环评制度改革,可使90%以上建设项目豁免环评手续。先后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2022年获得“中国生态文明奖”,成为9年以来深圳市唯一获此殊荣的行政区。如今的光明,城市与山水交相辉映,生动展示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画卷。

  过去四年,我们着力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光明特色的治理路径,连续上榜中国社会治理百强区前三强。顺利完成两轮行政机构改革,搭建起较为完善的行政区政府架构,启动街道综合执法改革,进一步厘清区街两级权责关系,共制定区政府规范性文件65件,法治政府建设水平和治理能力持续提升。创新打造群众诉求服务“光明模式”,保持化解率99%以上,获评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区,得到中央政法委充分肯定,相关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律师事务所由5家发展到20家,建成公共法律服务站点197个,形成了500米公共法律服务圈。劳资纠纷源头治理能力有效提升,劳动仲裁结案率连续7年排名全市前三。构建安全生产“1+6+N+6+1”监管体系,开展安全专项整治120余次,整改各类隐患110余万处,全市率先完成辖区411处危险边坡销号,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年均下降5%、18%。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掉涉黑涉恶团伙162个。刑事治安总警情连年下降,电信诈骗警情数、立案数提前实现国务院“双下降”目标。食品、药品安全考核连年保持全市第一。开展文明创建十大攻坚行动,搭建“光明文明通”治理平台,举办文明实践活动2万余场,社会文明风尚显著改观。区属国企完成分设重组,总资产实现翻番。圆满完成全区社区股份公司“三会”换届,股民人均有效分配实现翻番。积极推进数字赋能城区治理,试点建设科学城北片区CIM平台,上线运行“民声云”,“光速办”获评中国数字政府卓越贡献奖,白花新型智慧社区获评“中国智慧城市十大推荐案例”。如今的光明,社会大局更加平安稳定,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城区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慧化迈出坚实步伐。

  过去四年,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提高公共服务体系性、均衡性、可及性,奋力朝着“民生七优”目标迈进。新改扩建中小学27所,新增义务教育公办学位37890个、高中学位12600个,四年新增学位数是过去十年增量的三倍。公办幼儿园实现从0到55所的跃升,新增学前教育公办学位21120个。累计引进深圳实验学校、深圳中学、市二幼等名校名园近20所,成立11个教育集团和7个学区联盟。全国优秀教师、广东最美教师实现零的突破,三年两获深圳市年度教师。“双减”工作走深走实,辖区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率100%。中山七院、国科大深圳医院成功创建三甲,市中医院光明院区基本建成,新增社康16家,达到58家;成立全市首家中医药传承发展研究院,谋划建设光明国际中医药港,被省政府确定为大湾区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引擎。高质量建成2家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民政残联综合服务中心等一批惠民服务阵地,公明福利院获评省级五星级养老机构。推出“1+N”关爱独居老人工作机制,累计服务700余人次。实施“技能光明”行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2万人次。白花社区获评全市唯一“第五批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坚决落实房住不炒,筹建公共住房34300套,供应14478套,新增供应商品房379万平方米。长圳片区成为全市规模最大的人才住房片区。充分完善综合性社会救助体系,开展困难群众帮扶行动,低保人数全市占比从20.5%降至2.9%。推出“十大文体设施”“十大文化品牌”“十大体育赛事”,深圳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一期建成启用,获评“首批全国县域足球典型”,成功举办光鸣艺术节、ITF国际网球大师赛、X9高校院所联盟赛艇联赛等一批文体盛会。助力广西田林、西藏察隅顺利脱贫摘帽、汕尾市城区建卡贫困户100%脱贫、6个贫困村100%出列,两个结对帮扶项目入选全国东西部协作示范典型案例。如今的光明,高质量发展成果人人共享,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持续增强。

  同时,统计、档案、民族、宗教、对台、侨务、外事、港澳、群团、物价、国家安全、国防动员、双拥共建、退役军人服务、工商联等工作也取得了新进展。

  各位代表,区一届政府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格依法行政,自觉接受区人大法律监督、区政协民主监督,高质量办理人大代表建议499件、政协委员提案339件。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努力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因时因势、科学精准落实各项防控措施。面对贝塔、德尔塔、奥密克戎等变异毒株的多轮侵袭,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推行数字赋能,创新建立涉疫重大信息叫应机制、城中村“大围合、小分格”模式,先后开发区级疫情防控大数据核查、“流调一张图”等智慧化防疫系统,如期完成长圳二期大型隔离酒店改造工程,在大战大考中展现了“光明作风”、彰显了“光明担当”。回首过去的一千多个日夜,广大医护工作者、基层一线工作人员、公安政法干警、党员干部和广大市民群众一起,风雨同舟、守望相助、枕戈待旦、日夜奋战,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筑牢了群防群治的坚实防线,为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赢得了战略主动。

  特别要向各位代表报告的是,刚刚过去的2022年,我们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关于“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集中力量打造“三地”,加速推进光明科学城建设,持续完善北部中心功能品质,全面提升群众幸福生活指数,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实现稳中有进。初步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7%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8%左右。区一届人大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的10大类31项民生实事全部完成。

  各位代表,此时此刻,回首四年的奋进岁月、回望四年的点点滴滴,我们深切体会到: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将党建引领贯彻落实到政府工作的全过程全领域,凝聚起团结拼搏的强大合力,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勇担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光荣使命,才能在服务国家发展重大需求中赢得先机;必须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实现伟大梦想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汇聚开启新征程的磅礴伟力;必须倍加珍惜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感恩奋进、笃行不怠,才能将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美好蓝图变成生动现实。在此,我谨代表光明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驻区部队官兵、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所有关心支持光明建设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光明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是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亟需提速。大科学装置建设有序推进,但有的尚处于前期阶段,有的虽已建成投用,但运营管理机制还需尽快建立,大院大所的引进仍需加大力度。二是创新生态还需进一步完善。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尚在探索,创新要素还不够齐全,创新创业体制机制不够完善,一流科研人才的集聚效应、规模效应还未充分显现。三是产业竞争力和发展动能有待提升。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不多,科技赋能产业不够充分,连片产业空间的供给、大项目大企业的引进、新的经济增长点仍需加强和拓展。四是城区功能品质有待增强。高品质的综合配套、国际化的城市氛围还需提升,城中村整体提升还有较大空间,电动自行车乱停放等问题比较突出。五是安全生产还存在薄弱环节。建筑工地、交通、消防等领域事故多发,小散工程、涉危化品企业、粉尘涉爆企业、老旧工业园区、有限空间作业等领域隐患较多,安全监管责任仍需进一步压实。六是民生领域还存在短板弱项。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品质离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还有差距,群众的文化生活还需进一步丰富,技能人才的扶持培育需要加大力度。七是政府自身建设还需持续加强。服务意识有待全面提升,工作作风仍需不断改进,干事创业激情需进一步提振,部门协同配合的机制和效能还需优化提升。上述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高度重视、切实加以改进。

  新一届政府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

  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将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和总抓手,坚持制造业当家、在新的高度挺起广东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开好局起好步,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作出示范。市委七届六次全会明确了“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展目标,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在刚刚召开的区第二次党代会上,区委审时度势、统揽全局,提出了“1+2+3+4”工作体系:“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是一切工作的总方向、总牵引;“集中度显示度、高质量高颜值”是推进工作的总体要求、根本导向;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科研经济先行地、创新人才集聚地”是光明科学城与生俱来的核心使命和决胜长远的战略抉择;“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是加快提升创新能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和必然路径,为我们在新征程上开好局起好步提供了清晰指引。全区政府系统必须第一时间学习领会、第一时间贯彻落实、第一时间落地见效,将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细化实化为可量化、可操作、可感知的“任务书”“施工图”“责任状”,把任务一项一项落下去,把项目一个一个建设好,坚定不移朝着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发展目标奋勇前进。

  新一届政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区委“1+2+3+4”工作体系,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为总牵引,锚定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奋斗目标不动摇,将光明科学城打造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为深圳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届政府将聚焦区党代会目标任务,重点在“科学、产业、城市、民生”四个方面抓好落实。

  一、紧紧围绕“科学”这一核心要素,加快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进一步增强光明科学城集中度显示度

  以基础研究为起点,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增强科学中心创新动能,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培育发展科技金融,吸引集聚更多创新人才,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科研经济先行地、创新人才集聚地,带动城市能级全面提升,在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探索新路、走在前列。

  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打造全球领先的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大科学装置集群。启用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材料基因组等设施。加快建设并启用鹏城云脑Ⅲ、国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中国计量院深圳创新院,高标准建设国际科技信息中心。推动综合粒子设施、精准医学影像设施、特殊环境材料器件研究等装置设施立项并开工建设。建成全球领先的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支持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创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大力支持深圳医学科学院筹建工作。支持深圳湾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光明生命科学大数据中心加快发展。力争新引进2—3个代表国际前沿方向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持续增强科学集中度显示度。完善大科学装置“投建运转”机制,提高开发建设效率与开放共享水平。

  大力引育大院大所。加快汇聚顶尖新型科研院所,形成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型企业协同共建的高水平科研梯队。加快推动深圳理工大学“去筹”。引进浙江大学大湾区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中国计算工程研究院等科研创新平台落户运营。争取落地1家国家实验室,引进3所以上高校研究中心,培育10所一流大学创新机构。强化与国内科学中心及国际知名科学城的交流合作,建立广泛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网络,吸引国际科技组织入驻光明科学城,支持国际领先技术在光明科学城转移转化。积极对接香港科学园、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阵地,探索建设虚拟科学园,建立健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形成设施互联、资源共享、成果共创的科研创新协作格局。

  坚定支持基础研究。围绕光明科学城三大主攻方向,结合“8+5”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卡脖子”问题,优化基础研究资源布局,发挥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南科大光明高等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主体作用,打造体系化基础研究力量。部市联动开展合成生物国家重点研发专项、中国脑计划等重大课题研究,努力在基因工程、脑图谱智能绘制、生物智能算法等前沿领域取得突破,承接国家科技项目200个以上,产生一批引领性突破性创新成果。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创新主体积极承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持续提升全社会研发支出占比,实现基础研发占R&D经费20%以上。

  全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机遇,高标准打造光明科学城国际生物医药创新中心,推动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级创新中心,高标准运营脑科学产业创新中心。高水平谋划举办光明科学城大会、国际生物科技创新与投资大会等高端论坛峰会。建成科学公园会议中心,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高端会议空间,打造国际会议目的地。加快建设智能传感器MEMS公共服务平台,布局打造信息技术创新中心,重点突破集成电路、下一代通信等领域技术难题。建成光明国际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制定科技成果转化三年行动方案,支持“企业+高校+院所”共建概念验证、中试小试等成果转化平台10个以上。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支持科研成果和科技创新产品在光明率先试用应用,打造新技术、新产品应用的先行示范区。做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心,建成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中心,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快速确权、重点领域专利导航等服务。搭建共性基础技术平台,推进检验检测、标准认证等机构建设,引进一批国际检验检测认证机构,鼓励参与国内技术标准制定。引进培养一批技术经理人团队,加快组建创新联合体。

  广泛汇聚科技人才。深入实施光明科学城“人才高地”计划,强化装置聚才、产业引才、环境留才。建立柔性引才用才机制,完善重点领域基础性人才引进标准,多渠道灵活解决人才住房保障问题,深化人才评价、项目组织、经费管理等机制改革,支持开展人才自主评聘,打造最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体系。设立光明科学城人才专项资金,提高光明科学城“人才贷”覆盖面,为科技人才提供更大力度的资金支持。加快“科学家谷”建设,打造成为科学家的“梦家园”。推进国际人才街区建设,在中山大学、科学公园、光明云谷周边建设高品质住宅、办公及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推出一批街角咖啡、主题书吧等“创想空间”,提供沉浸式思考、灵感碰撞的思想栖息地。组织开展国际创新人才交流大会等系列活动,开展“国际友人进光明”等对外交流活动,加速聚拢全球人才资源。增强人才自主供给能力,长期稳定培养潜力突出的青年科技人才、职业技能人才,支持领军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集聚院士团队超50个、顶尖科学家超百名、博士研究生超万名。

  二、牢牢立起“产业”这根顶梁柱,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突出制造业当家,强化产业要素保障,形成科学特质凸显、产城紧密融合的产业发展模式。加快构建科学赋能、面向城市、服务民生的产业形态,以产业需求推动科学进步、以产业壮大支撑城区建设、以产业红利惠及民生事业,努力建设全市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

  推动“8+5”产业集群发展。落实全市“20+8”产业集群布局,重点发展智能、新材料、生命科学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8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充分发挥重点产业“链长制”作用,提供“一群一策”定制化扶持政策,全力打造2—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一批百亿级产业集群。做强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集群,以华星光电为龙头引导产业链上下游集聚发展,增强面向全球的资源配置和整合能力,打造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核心引领区。壮大新材料产业集群,发挥欣旺达、贝特瑞等龙头企业牵引作用,加快发展优势材料、新型材料,打造新材料应用示范区。精准补强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依托光明云谷片区建设大湾区生物医药谷,建设一批专业化产业园区,打造全球生物医药产业高地、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先行区。培育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大力引进行业龙头企业,打造华南地区智能传感器产业高地。加快发展安全节能环保、精密仪器设备、现代时尚产业集群,加强先进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大力培育5大未来产业集群。优先发展合成生物产业集群,高标准建成光明合成生物产业园,组建产业创新联盟,巩固先发优势,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合成生物产业高地。加快培育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产业集群,努力突破脑诊疗、类脑智能等关键技术,打造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产业发展先导区。积极布局区块链、量子信息、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产业集群,支持推动一批创新成果、技术项目在光明转化孵化,并逐步产业化。发展绿色经济,加快形成绿色园区、绿色制造、绿色交通等新发展模式,积极布局氢能、光伏、新型储能、新能源汽车等相关领域项目,打造大湾区绿色经济产业示范区。

  科技赋能传统产业。开展创新赋能、数字赋能、品牌赋能,重点引导三大优势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促进时尚化、品牌化升级,提升传统产业附加值。推动钟表产业向多功能智能钟表、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延伸,打造国际知名的“时间谷”,谋划布局行业交易中心,筹备世界级钟表行业峰会。引导内衣产业与现代时尚产业结合,支持内衣基地打造“总部+研发+生产”集聚区,提高传统品牌时尚设计水平和国际化运营能力。推动模具基地向3D打印、机器人和智能装备产业方向转型,支持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大力支持建筑业发展,打造1个建筑业总部基地,建设1—2个建筑科技产业园,引育建筑业企业超60家,总产值500亿元以上。

  积极培育做强服务业。培育发展高端化、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业,加速集聚工业设计、软件服务等科技服务业,持续壮大工业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服务业,优化提升法律会计、商务服务、人力资源等专业服务业。加快构建数字化现代物流体系,建成光明、玉塘、马田物流转运中心。加快丰富高品质、多元化的生活性服务业,打造凤凰城国家级消费商圈,建成星河COCO City、光明国际汽车城二期,加快引进万象城、山姆会员店等国际知名品牌,推动万豪、雅高美爵等3家以上五星级酒店开业,围绕文旅、餐饮、汽车等开展系列促消费活动。

  集聚发展科技金融业。建成光明科技金融大厦,集聚科技银行等各类专业金融机构,搭建企业与银行、租赁、担保、风投、基金等机构对接平台,用好政策性金融工具,推出更多科技金融产品。引进培育一批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机构,设立光明科学城母基金,配套概念验证基金、中小试基金等各类基金10支以上,总规模200亿元以上,完善全过程科技金融服务。

  着力培育科技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建成高标准农田1万亩,高标准建设2—3个现代农业园区。探索实施高度城市化地区耕地保护利用和农业景观开发新模式,高标准运营光明小镇欢乐田园、农场大观园。深化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合作,引进培育种业头部企业。强化农产品稳产保供,高质量建成海吉星光明物流园。持续开展对口帮扶,全力推动乡村振兴。

  支持企业做强做大。实施“骨干企业百千亿攀登计划”,推动一批骨干企业加速成长为龙头企业、领军企业,打造百亿级企业20家左右,培育千亿级企业1—2家。实施“上市企业倍增计划”,加强上市指导服务,力争上市公司数量突破50家。重点培育具有“硬核”科技、爆发式成长潜力的优质企业,力争聚集“潜在独角兽”40家以上。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创新能力,新增国高企业400家以上。加大临规企业服务力度,培育规上企业1000家以上。支持中小微企业深耕细分领域,形成更多“隐形冠军”“单项冠军”,新增“专精特新”企业1000家以上。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鼓励企业家大胆创新实干、勇担社会责任,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实施“企业家关爱护航计划”,出台医疗保健、子女就学等方面政策,做到真心尊重企业家、诚挚关爱企业家、全力支持企业家,争取一大批杰出企业家与光明共同成长壮大。

  加大力度整备产业空间。建立健全产业空间统筹利用机制,强化“定制式”高质量产业空间供给。高标准建设环大科学装置产业带、西南直角产业带、光明科学城白花产业成果转化区,实现工业投资一千亿元以上。坚持推动大片区统筹,加快“5+8”连片产业用地二次开发,完成上村莲塘、薯田埔等一批利益统筹项目,释放产业用地200公顷以上。全面完成“两个一千万”工程,筹集高标准产业用房2000万平方米。大力实施“工业上楼”,打造一批可借鉴、可复制的“工业上楼”样板。建成社会化标准化专业化园区7家以上,认定特色园区示范项目10个以上;加快建设10个区属国企自有园区,推动30个老旧工业园区统租改造。高标准建成光明产业园区数字化网格服务平台,运用数字化管理推动产业空间提质增效。

  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支持国资国企做大做强,在科学城建设、招商引资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支持民营企业更快更好更健康发展,鼓励参与科技攻关、产业升级、工业上楼等重点工作。强化街道服务经济发展的职责,建立区街联动服务企业模式,打造“一企一档”系统,为企业提供更加精准高效服务。充分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搭建企业供需合作平台,深入开展“我帮企业找市场”行动,帮助企业解决产业链供应链堵点痛点问题。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成立科学城法治联盟,持续规范涉企监管执法,营造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完善“链长制”全员招商工作机制,聚焦龙头企业靶向招商,聚焦产业前沿精准招商,聚焦机构平台以商招商,面向全球赴外招商,力争引进百亿级项目5个、十亿级项目20个以上。营造一流的政务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推广容缺受理、并联审批、无感申办等措施,努力做到程序最简、审批最快、服务最优。

  三、深耕细作“城市”这片主阵地,加快建设独具魅力的深圳北部中心,推动实现与科学中心融合共生的城区发展新格局

  世界一流的科学城需要别具一格的城市载体,同时也必将催生独树一帜的城市风貌。我们将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立足光明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面向未来科技蓝海,从规划到建设、从地上到地下、从硬件到软件、从人居环境到产业空间,对这座因科学而新生的城市进行更高水平的升级再造,为市民呈现一座既有“科学味”、又有“烟火气”的科学城。

  规划引领“双高”新境界。面向未来需求,高标准完成国土空间分区规划,实现城区开发容量再拓展、用地结构再优化、功能品质再提升,构建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共生格局。深化落实城区“高质量高颜值”建设机制,探索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公众参与和专业咨询,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和建设水平。强化重点片区、重要节点“总师制”把控,严格落实“双高”建设标准,搭建开放共享技术平台,开展新建项目“双高”审查。实施公明、玉塘等重点区域景观改造,完成20条道路沿线品质提升。

  统筹推进“一河两岸三引擎”开发建设。加快完成茅洲河一河两岸城市设计并进入实施阶段,推动13号线车辆段、长圳茅洲河等重点片区产业升级,植入众创空间、水岸商业、河畔学院等复合城市功能,打造创想活力走廊。围绕大科学装置集群打造北部创新驱动引擎,以光明云谷、上村莲塘片区、环中山大学国际创新街区为主体,加快培育环大科学装置产业带,形成前沿科技、高新产业、高端人才和高品质空间资源汇聚的世界级原始创新高地。围绕光明中心区打造中部生态都会引擎,加快完成环科学公园大型城市地标群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以科学环廊串联深圳国际美术馆、深圳科技馆新馆、光明书城、科学城体育中心、科学方舟等文化商业办公综合体,加快推进中心区双子塔破土动工,勾勒深圳北部中心天际线。依托高端产业综合体打造南部产城融合引擎,增强凤凰城门户核心功能,整合高新产业、企业总部、高端商贸、科技金融等优质资源,打造产城融合样板;规划建设光明科学城创新广场,打造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建设枢纽型交通强区。进一步完善高铁、地铁、高快速路网体系,构建“30分钟交通圈”,实现30分钟快速通达香港西九龙、广州南沙、松山湖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福田中心区、宝安机场、深圳北站等市内外重要节点。大力推动轨道6号线支线二期、13号线二期北延建成通车,推动轨道18号线、26号线、29号线和深莞增、深广中轴城际规划落地,推进轨道光明站与高铁光明城站“双枢纽”TOD综合开发。畅通高快速路体系,推动建成光明—松山湖科学城通道,协调加快龙大、南光高速市政化改造,构建“三横三纵”高快速路网。织密内部路网,新建道路80条以上,打通断头路30条以上,新改扩建非机动车道200公里以上,新增宜停车泊位1000个,新建立体停车库20个。构建轨道、公交、慢行无缝接驳交通服务体系,新增优化公交路线50条,让市民出行更加便利。

  打造智慧和韧性城区。推动“新城建”对接“新基建”,全面布局5G通信、光纤网络、新能源等新一代基础设施,建成国际互联网专用通道、全光科研专网。以科学城北片区为试点,逐步建设全域CIM数字孪生城市,构建人工智能开放平台和物联感知能力中枢,全面夯实智慧城市底座。深化“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能力建设,实现城市运行高效智慧、精准诊断,突发事件及时预警、快速响应。加快构建城市科技防护网,深入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加快实现智慧门禁系统全覆盖,全面推广“粤居码”应用,建立风险预警系统模型。推广全域海绵城市建设,持续提升城区雨洪管理能力。加快推进优质饮用水入户全覆盖,升级燃气、电力、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巩固强化城市生命线。

  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努力创建“两山”创新实践基地。持续改善PM2.5等大气环境质量指标,保持地表水水质稳定达到Ⅳ类标准,提升优良河长占比,建设再生水利用配置典范城区、污水零直排示范区、省级水利风景区。强化自然资源全要素管控,改造提升光明森林自然公园。积极推进“无废城区”建设,深入实施一般工业固废、建筑废弃物、生活垃圾安全处置利用,打造全市建筑废弃物治理示范区、垃圾分类标杆城区。持续扩大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范围和绿色建筑技术覆盖率,推动单位GDP能耗和碳排放强度大幅降低。编制实施开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体系规划,实现“区域环评”全覆盖,开展“绿岛”行动,推动新建、重建工业园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

  建设全域文旅示范区。实施“山水连城”计划。建成绿道200公里、碧道40公里、郊野径150公里、骑行径150公里,串联大科学装置、城市公园、地标节点,形成贯通全城的绿色慢行网络。打造虹桥公园—新城公园—开明公园—东坑水—茅洲河山水特色廊道,建成山水连城示范区。建设“公园里的光明”,新建提升科学公园、石榴籽公园、龟山儿童公园等公园21个,打造大雁山、大顶岭、科学顶城市看台,打造虹桥、明湖等5个自然教育中心,争创全域自然教育示范区。实施“文化传城”计划。活化利用公明墟、合水口古村等历史古迹,东宝中学旧址、琬璧公家塾、白花洞等红色文化遗址,高水平建设运营侨文化博物馆和光明博物馆,全力打造迳口古村市级特色文化街区,支持红木小镇打造特色文化景区,赓续现代光明城区中的历史文脉。推动陈仙姑的故事、麒麟舞狮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化、市场化、高端化发展。高标准建设“十大文体设施”,做强“十大文化品牌”,举办“十大体育赛事”,年均开展高品质文体活动100场以上。大力发展赛艇、自行车、马术、攀岩等户外时尚运动,擦亮光明茅洲河城市赛艇挑战赛招牌,打造户外运动之区。积极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区、青年发展型城区。实施“烟火漫城”计划。精细化推进城市更新,统筹协调街区风貌与功能业态,营造兼具本土特色和现代时尚的多元活力消费场景。积极盘活辖区文旅资源,支持玉律温泉开发利用。每个街道打造2处特色商圈、2条以上人气美食街,鼓励发展早晚市、夜间经济。依托虹桥、明湖等公园积极探索公园商业开发POD新模式,鼓励露营、房车、潮玩等新业态集聚发展。打造“光明文旅地图”“光明美食地图”等特色品牌,让光明成为既好吃好玩又有人气的好地方。

  厚植城市科学基因。将“自由探索、开放包容”的科学精神融入城市血脉,塑造光明独有的“科学基因”和城市性格。打造全市独具特色的科普教育新品牌,用好大科学装置、科研院所、高校、深圳科技馆新馆等资源,创建科普教育基地,开展科学进校园、进社区,推出十大科学精品课程,组织科技研学活动,谋划推出一批具有科普教育意义的科幻影视、电子竞技等活动,点亮青少年科学梦想。在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等各环节,融入科学元素、增添科学气息。办好读书月等系列阅读活动,打造书香光明。实施城市营销计划,创作主题曲、推出形象片、做强公众号,推出科学城标识,提高光明科学城的城市品牌和影响力。

  四、深情演绎“民生”这首主旋律,加快打造高品质生活之区,进一步提升辖区群众可感可及的美好生活体验

  民为城之本,人心往之,城必兴焉。科学的发展、产业的兴旺、城市的繁荣,最终目的都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一年接着一年干、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件一件抓落实,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每一位平凡的奋斗者护航,让幸福光明更有温度、更有质感。

  推动就业扩容提质。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目标,高水平运营光明科学城人才港,吸引优质服务机构20家以上,完善招聘、猎头、培训等全链条人力资源服务业态。优化升级光明就业网,开设技能培训专区,年均发布岗位5万个以上,打造24小时“不打烊”的人力资源综合服务平台。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打造创业孵化基地10个以上。持续开展“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技能培训。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完善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服务,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保持城镇登记失业率在1%以下。

  推动教育优质均衡。争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深圳市科技创新、生态文明教育“双示范区”,打造全市领先的智慧教育城区。建成一批高质量教育基础设施,新增中小学24所、学位3.8万个。努力提高民办教育质量,积极引进国际和港澳名校办学,建成1—2所高端国际化学校。大力发展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社区教育。探索符合光明实际的集团化办学与合作办学路径,推进大学区招生,着力打造一批名师、名校、名课,让更多孩子拥有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

  建设北部医疗中心。培育辖区“三甲”医院优势学科群,推动研究型医院建设,遴选打造10个研究型科室。支持中山七院建设国际医疗中心和临床医学研究院,高标准加快建设国科大深圳医院新院区,支持市中医院光明院区建设全市乃至全国中医药最高水平临床示范基地。推进光明国际中医药港建设,支持中医药传承发展研究院创新发展。新增社康中心8家,力争千人床位数达8.4张,千人医生数达3人,居民平均预期寿命达84岁,朝着“超级医疗中心”建设目标稳步前进。

  全面提升住房品质。加快构建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实施轨道引领等九大住房行动。多渠道筹集建设公共住房4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2.4万套,供应各类住房7.2万套。坚持房住不炒,着力推动房地产市场信心提振、平稳发展,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新增入市商品房400万平方米。提升商品房供应品质,规范租赁市场秩序,完成8个老旧小区改造提升。

  完善康养育幼体系。打造四级养老服务网络,推动公明、光明社会福利院与区社会保障综合服务中心差异化发展,建成养老机构6家、养老床位数660张以上,实现长者食堂和助餐点社区100%全覆盖。进一步拓展托幼服务资源,促进婴幼儿照护服务走向专业化、规范化,建成托位5200个,其中普惠性托位4160个,实现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4.5个。

  关爱帮扶困难群体。落实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实现街道社区社工服务站点全覆盖,建成6家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多渠道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培育5家以上残疾人企业或社会组织,每年培训残疾人300人次以上,加快无障碍城区建设。建立健全困难群体关爱帮扶体系,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制度,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兜底民生保障。

  下大气力打造平安光明。持续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防范化解道路交通、消防安全、危险化学品等突出风险,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深化群众诉求服务“光明模式”,把工作重心从矛盾化解向源头预防推进。扎实开展法治光明建设,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创新,完善500米公共法律服务圈,争创非诉矛盾纠纷化解示范区。加强退役军人和双拥共建工作,争创省级双拥模范区。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重拳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全力维护社会大局平安稳定。

  全面提振集体经济。探索集体土地合作开发、自主开发、作价入股等新模式,紧抓土地和物业开发、物业运营、资金管理、实体产业发展等领域,进一步激发集体经济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推动区属国企与社区股份公司合作发展,重点推进合水口、红星、西田等社区产业空间统租纳管,纳管空间200万平方米以上,高效运营原同富裕工程资产。完成社区股份公司股权改革,力争实现集体资产总规模翻倍、股民人均有效分配明显提升。

  持续提升城中村综合品质。启动城中村综合品质提升计划,在基础设施和市容环境大变样的基础上,重点完善城中村文体设施、口袋公园、停车场、交通微循环等综合配套和公共服务功能。启动迳口、羌下、碧眼、石围等一批城中村“城村一体”空间统筹规划及整治提升,着力打造设施完善、村城融合、各具特色的示范街区20个以上。通过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租赁改造,提供高品质、低租金的新型人才公寓、产业宿舍不少于1万套。通过拆除、租用等“微更新”“微整备”方式,积极盘活城中村老旧危房和低效空间,有序导入优质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活动空间,以“微改造”带来“大改善”。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我们要以人民群众满意为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不断加强政府政治建设、法治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为做好各项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一是加强政治建设。全面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严格落实“第一议题”等制度,持续完善政治要件闭环落实机制,常态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落实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确保政令畅通。

  二是加强法治建设。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将公众参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专家咨询、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扎实做好重大决策风险防范化解和应对处置。全面落实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认真办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加大执法保障力度,规范执法行为,切实提升行政执法水平。

  三是加强作风建设。站稳人民立场,增强服务意识,拿出精气神,闻鸡起舞、日夜兼程,勇敢“闯”、大胆“创”、踏实“干”,争第一、创一流,把各项工作做到最好。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深化纠治“四风”,重点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驰而不息转作风树新风,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四是加强廉政建设。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围绕城市更新、自行采购、政府小型工程、社区“三资”管理、行政执法辅助事项外包等领域,深入开展廉洁合规治理及管控体系建设,以制度约束防范廉政风险,严控“三公”经费支出,全面强化审计监督。

  各位代表,同志们!经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明日之光明,科学之城必将加速崛起。大国重器闪耀科学之光,天下英才汇聚一堂,创新能级跨越提升,科研成果竞相涌现,一座蜚声国际、世界一流的创新高地屹立于湾区之畔。现代产业必将脉动磅礴。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发展,制造业当家挺起“腰板脊梁”,全球优质企业纷至沓来,科研经济的光明大道越走越宽。魅力城区必将活力迸发。这里高楼林立、灯火璀璨,这里青山远黛、近水含烟,这里花开阡陌、风吹稻浪,城市之美与自然之美相融交织,一座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区引领风尚,成为科学家与市民心中的理想家园。幸福生活必将触手可及。城市发展红利持续释放,人民拥有更优质的教育、更专业的医疗、更舒适的住房、更充分的就业、更稳定的收入、更丰富的文化,每一个光明人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暖与荣光。

  2023年重点工作

  2023年是新一届政府履职的起始之年,也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根据区第二次党代会部署要求,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00亿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左右。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以赴打造“三地”

  1.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启用合成生物、脑解析与脑模拟等设施平台,推动综合粒子设施主体通过“窗口指导”并落地建设,推动特殊环境材料器件、精准医学影像、材料基因组等设施完成前期工作,开工建设中国计量院深圳创新院,加快建设鹏城云脑Ⅲ、国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国际科技信息中心等重大项目。力争完成深圳湾实验室永久场地土地整备。支持深圳医学科学院筹建,推动相关领域立法,构建“医教研产”协同的医学科技创新体系,解决科研人员住房、通勤、子女就学等后顾之忧。

  2.大力引进大院大所。争取浙江大学大湾区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中国计算工程研究院等机构落地。推动国家技术转移南方中心与光明国际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一体化建设。依托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中山七院等主体共同申报全国重点实验室。

  3.积极开展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积极承担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主动承担市级大科学装置科技专项计划和基础研究“深研”规划。开展合成生物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中国脑计划子课题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10项以上,力争产出一批重大创新成果。

  4.着力夯实科研经济发展基础。布局打造国际生物医药创新中心,推动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级创新中心。创建全市科技金融示范区,建成光明科技金融大厦,针对性引进一批股权投资机构。推进合成生物、智能传感器产业基金落地。启动建设光明科学城中试转化基地,新引进转移转化专业服务机构2家以上。

  5.加快聚集一流科研人才。全面推进光明科学城“人才高地”计划,引进科研团队超50个、科技创新人才超1000名。持续打造青年科学家节、万名博士聚光明、“才聚光明”人才月、光明人才汇等活动品牌,完善光明科学城综合人才服务平台建设。加快集聚一批技术经理人,助推科技成果高效就地转化。

  6.高水平举办光明科学城大会。整合工程生物创新大会、国际脑科学前沿产业大会、国际生物科技创新与投资大会等学术会议,邀请科学界和产业界知名专家开展专题研讨,全面展示光明科学城最新成果。

  二、集中精力抓经济抓产业,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7.持续加强经济运行调度。全面落实经济运行“日跟踪、周盘点、月调度、季总结”,健全41项基础数据监测体系,加快落地智慧统计试点,针对主要指标分行业、分场景研究政策措施,确保经济运行始终在合理区间。

  8.推出系列产业扶持政策。制定出台支持超高清视频显示、智能传感器、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发展若干措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修编完善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9.落地建设一批产业项目。建成投产星源材质、科瑞、汇东晟等项目15个,加快建设贝特瑞、燃机电厂、电连5G高性能材料、潮州三环等重点项目28个,新开工光明电源基地天然气直供专线、东江智能家居工业园、华星光电高世代配套项目等亿元项目18个,谋划储备动力电池总部及灯塔工厂、生命健康产业专业化园区、智能安防产业基地等项目19个。

  10.引进培育一批重点企业。深化全员招商、基金招商、股权招商、以商招商组合模式,力争引进培育上市公司6家、十亿级项目5个,百亿级项目1个。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专精特新”企业300家。全年集聚未来产业领域企业100家以上。

  11.筹集拓展优质产业空间。实施“5+8”连片产业用地整备攻坚战,释放产业用地不少于76公顷。开展白花社区产业用地土地整备,谋划通过大项目带动大片区发展,对片区整体规划进行重构,布局产业宿舍、商业服务业、学校医院等高品质配套,打造大型产业社区样板。全年筹集高标准产业保障房不少于400万平方米。打造东坑、塘家社区返还用地等一批“工业上楼”和特色园区示范项目。启动桥头工业区等8个旧工业区综合改造提升,释放优质产业空间30万平方米以上。提升华强创意园运营水平和产出效益。

  12.持续激发消费商圈活力。打造凤凰城国家级消费商圈、地铁6号线活力商业带、茅洲河滨水休闲商业带,推动长圳TOD商业中心建成开业。加快光明国际汽车城二期建设。开展“食在光明”“购在光明”“汽车欢乐购”等主题消费活动。

  13.持续营造优质营商环境。以企业诉求为导向完善挂点企业服务机制,搭建企业供需合作平台,制定出台更加精准“滴灌”的惠企政策。全面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高标准完成工业园区供电环境综合升级改造,帮助企业降低综合成本。持续推广政务服务、区域环评等系列改革举措,扩大“一件事一次办”和全市域通办服务范围。

  三、夯实城区发展基础,扎实推进深圳北部中心建设

  14.完善城市规划。高水平编制光明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开展茅洲河中央水岸城市设计国际咨询、玉律温泉文旅度假区开发策略研究,积极推动光明小镇规划建设。

  15.加快土地开发利用。启动轨道13号线车辆段周边商住综合体等用地出让工作,新供应居住用地12公顷以上。启动科学城体育中心、光明高中园等项目土地整备,完成土地入库123公顷以上,推动长兴科技工业园、塘家第一工业区等城市更新和利益统筹项目,完成土地供应不少于28公顷。

  16.建设枢纽城区。开工道路15条,建成30条。推动龙大高速光侨立交开工建设,加快推进南光高速光侨立交、外环高速白花立交前期工作。新改扩建非机动车道40公里以上,划定非机动车停放区200处以上,新增宜停车泊位300个,新建立体停车库4个,进一步缓解停车难。开通高频接驳巴士线路10条以上,新投入公交场站2个,新建、改造公交候车亭20个。

  17.建设智慧城区。先行试点打造数字孪生城市,建设数字化标识体系,推进全域智理“一网统管”改革,建设“数治光明”平台,推动经济运行、网格管理等多场景智能化深度应用。加快推进市民门户三期和i深圳二期光明项目建设,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光明政帮办”政务服务体系。

  18.建设韧性城区。推进光明能源生态园项目建设,建成运营光明环境园。加快建设光明科学城供水保障工程一期,完成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光明节点项目、光明水厂深度处理工程建设。启动居民小区优质饮用水入户和二次供水设施提标改造,建成光明科学城片区1—2个直饮水试点。加快完善管道天然气管网及调压场站功能,累计完成11万户“瓶改管”,实现全域清瓶。

  四、持续提升城市环境品质,促进高质量与高颜值良性互动

  19.加大污染整治力度。持续打好提气、净水、减废、降噪、净土五大攻坚战。以“五控”攻坚行动推动大气环境治理,保持空气优良率、PM2.5浓度等大气指标稳定达标。完成楼村水生态治理修复工程一期。探索一般工业固废集中收运新模式。保持声环境功能区全天候达标。

  20.持续提升市容市貌。建设提升石榴籽公园、科学城智慧公园等10座公园,新建郊野径80公里。完成光明湖碧道主体工程,加快建设玉田河碧道。打造全市垃圾分类处理标杆城区。更新废损井盖不少于3000个。

  21.启动城中村综合品质提升。选取迳口、楼村旧村等6个城中村作为第一批“城村一体”空间统筹规划及整治提升试点,整合社区集体、区属国企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实施“拆、治、兴”并举,实现城中村产业形态优化、面貌美化、功能提升、文明跃升,探索城中村开发、管理、治理新路径。集中整治一批电力供需矛盾突出、安全隐患明显的城中村电力设施。

  22.扎实开展文明创建。以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深入开展市容环境、公共秩序、硬件设施等攻坚行动,大力整治电动自行车乱停放、背街小巷脏乱差等痛点问题。优化提升“光明文明通”治理平台,推进“物业城市”治理模式,打造文明典范城区。

  23.营造良好安全环境。打造全区应急管理监测预警中心,开展燃气、危化品企业等专项前端监测,构建监测感知“一张网”。持续推动14个公安营房项目建设,完成37个社区警务室标准化改造,增强警务力量配置。大力推进“雪亮工程”五期5000个一类视频建设,推动一类视频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21个。加强食品药品全链条监管,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24.维护稳定社会环境。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深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改革,打造一批基层服务示范项目。成立区街两级基层治理学院,优化整合片区网格巡纠事项清单。深化拓展群众诉求服务“书记在线”等创新举措,打造“智慧+信访”网上智治平台。

  25.营造良好法治环境。设立公职律师管理中心,为政府重大决策提供法治保障。打造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2.0版,搭建法治光明执法分平台,切实提升执法水平。推动“法治惠1+5计划”,落地商事调解标准化试点,提供各类公共法律服务5000次以上。

  五、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26.增加教育资源供给。新改扩建公办学校7所,新建公办幼儿园7所,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13320个,创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引进深圳外国语学校、贝赛思国际学校等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培育名校长5名以上,建设名师工作室43个,推出1000堂名品课程。实施特色示范性社区教育工程,建设10个课外实践培训基地。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推进光明区中职学校落地,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合作,引进培养技能人才10万人次以上。

  27.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全力开展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救治,新增ICU和重症监护床位100张,确保急重症得到妥善救治。加强公共卫生教育和居民健康指导,加大医防融合发展力度,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加快建设中山七院二期、玉塘街道社区医院等项目,新建社康中心2家,新增全科医生50名以上。大力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建成托位1000个。

  28.提升医养融合服务质量。探索实施家庭养老床位与家庭病床“两床融合”改革,为全区重度失能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生活照料等综合服务。打造“1+4+N”复合型居家养老模式,实现医养深度融合。建成区级养老机构1家,提供养老床位600张以上。

  29.加快文体设施建设。建成智慧化区级少儿图书馆,加快建设深圳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二期,开工建设科学城体育中心、国际马术中心、光侨游泳中心等项目。建设室外智能健身设施6套,推动全区足球场达90片、羽毛球场达230片。

  30.完善住房供给保障。筹集建设公共住房5000套、供应不少于5000套,供应商品房110万平方米。全面提升小区物业服务水平,举办住户“邻里节”系列活动,用有温度的服务迎接新光明人。

  各位代表,同志们!区第二次党代会指出,要激扬二次创业的奋斗精神,以百米冲刺的状态奋力长跑,在青春之光明书写新时代芳华。梦想不远、光明在前,二次创业必须保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建设一座科学之城,决不能因周期长、投入大而生怯,也不能小富即安、小进则满,更不能松劲歇脚、躺平划水,必须拿出一抓到底的韧劲和一干多年的恒劲,接续奋斗、久久为功,一任接着一任干。二次创业必须弘扬赶超奔跑、追求卓越的精神,敢于争第一、创一流,各项工作要对标国际国内一流水平,成为全市第一梯队和排头兵。要始终保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以更高的视野和要求,踔厉奋发、砥砺前行,再续激情燃烧的火红年代,创造更多成果和业绩。二次创业必须厚植“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行而不辍、履践致远,始终与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以“钉钉子”精神办好群众实事,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各位代表,同志们!昂首奋进新征程,接续奋斗再出发。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紧握历史接力棒、走好新的赶考路,在扛起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使命担当中,奋力书写光明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新篇章,以优异成绩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名词解释

  1.PCT国际专利:指于1970年签订的在专利领域进行合作的国际性条约,于1978年生效。该条约提供了关于在缔约国申请专利的统一程序。

  2.总师制:指政府为保障城市公共利益、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实现重点地区精细化管理,而选聘的领衔设计师及其技术团队。

  3.光明中心区“三横两纵”主干道路:“三横”指公园大道、光辉大道、光明大街;“两纵”指楼环路、光明大道。

  4.“8+5”现代化产业集群:指光明区重点发展的8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与5大未来产业,具体为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智能传感、超高清视频显示、安全节能环保、精密仪器设备、现代时尚共8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与合成生物、区块链、量子信息、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共5大未来产业集群。

  5.“拦退引”行动:产业空间管控行动,“拦”是指对不符合条件的产业实施限入,“退”是指对当前存在的“散乱污危”企业进行清退,“引”是指引进符合产业导向的高端优质项目。

  6.“两个一千万”工程:累计新建改造高标准产业保障房建筑面积达到1000万平方米以上,累计纳入高标准产业保障房统筹管理的建筑面积达到1000万平方米以上。

  7.“5+8”连片产业用地整备:为有效增加产业用地收储,计划分梯度推进13片连片产业用地二次开发。“5”即5片近期攻坚实施的连片产业用地;“8”即8片需加强规划统筹研究的连片产业用地。

  8.“专精特新”企业: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中小企业,企业规模符合国家《中小企业划型标准》(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 号)的规定。

  9.海绵城市: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指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10.绿色建筑: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11.区域环评制度:即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的简称,是指由区政府组织,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为核心,以深圳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为基础,衔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产业规划等内容,划定生态环境管控区域评价单元,对评价单元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系统评价,提出区域空间生态环境管理要求,指导区域空间合理开发的方法与制度。

  12.群众诉求服务“光明模式”:坚持“主动听取群众诉求,就地化解群众矛盾”。突出社区“主阵地”作用,依托各级党群服务中心,建立“1+6+31+N”四级群众诉求服务大厅(站点),打造“500米诉求服务圈”;实行“社区发令、部门执行”机制,推动98%以上群众诉求当天化解。突出群众“家门口”服务,组建平安志愿者队伍,整合行政、司法资源和律师、调解员、心理咨询师等队伍驻点社区,多元就地化解矛盾纠纷,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13.安全生产“1+6+N+6+1”监管体系:由1个区安委会、6个专业委员会(区消防安全委员会、区道路交通安全委员会、区建设安全专业委员会、区燃气安全专业委员会、区工矿商贸安全专业委员会、区校园安全专业委员会)、N个职能部门、6个街道安委会和1个技术支持机构(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构成的管理体系。

  14.CIM:即城市信息模型(City Information Modeling),是指对城市物质空间对象进行数字化表达,并以数字三维模型为载体,关联社会实体、建设行为、监测感知等相关信息,构建形成的城市信息有机综合体。

  15.十大文体设施:积极响应深圳市建设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国际著名体育城市的发展战略,打造国际文体高地,按照“一核·一带·一片·多点”思路规划建设了十个重大文体设施,包括深圳国际美术馆(暂定名)、科学城体育中心、光侨游泳中心、光明区博物馆、玉塘文体中心、新湖文体中心、茅洲河体育艺术中心、马田文体中心、凤凰文体中心、茅洲河羽毛球运动中心。

  16.十大文化品牌:为服务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建设,推动科学与艺术深度交融,实现以文化城、以文化人,集中推出十个重大品牌文化项目,包含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深圳湾区青年戏剧季、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光明田园音乐节、光鸣艺术节、寻找光明记忆、光鸣计划、“光明之声”交响音乐季、光明剧荟、“星阅光明”少儿阅读成长计划。

  17.十大体育赛事:依托光明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按照“赛事牵引、功能互补、特色发展”的原则,策划十大项体育赛事活动,打造户外运动之区。包括ITF国际网球大师赛、深圳光明国际半程马拉松赛、深圳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深圳光明茅洲河城市赛艇挑战赛、中国山地自行车公开赛、深圳光明科学城超级联赛马术邀请赛、“光明速度”攀岩速度争霸赛、“一带一路”深圳象棋国际邀请赛、深圳城市足球超级联赛、深圳光明科学城超级联赛(羽毛球、足球)。

  18.三地:指原始创新策源地、科研经济先行地、创新人才集聚地。

  19.R&D:指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

  20.MEMS: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也叫做微电子机械系统、微系统、微机械等,指尺寸在几毫米乃至更小的高科技装置。

  21.技术经理人:指在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从事技术转移的专业人士,需具备良好的技术背景,能够辨识科技项目的技术水平和应用场景,能帮助科学家寻找合适的合伙人、组建创业团队,熟悉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法规和操作程序。

  22.“20+8”产业集群:指深圳市重点发展的2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与8大未来产业,具体为网络与通信、半导体与集成电路、超高清视频显示、智能终端、智能传感器、软件与信息服务、数字创意、现代时尚、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大健康、海洋产业、工业母机、激光与增材制造、智能机器人、精密仪器设备、新材料、新能源、安全节能环保、智能网联汽车共2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与区块链、量子信息、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细胞与基因、合成生物、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深地深海、空天技术共8大未来产业集群。

  23.“独角兽”企业:指成立时间不超过10年、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未上市创业公司。

  24.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25.“放管服”改革: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简称。“放”即简政放权,降低准入门槛;“管”即创新监管,促进公平竞争;“服”即高效服务,营造便利环境。

  26.产业社区:指以产业为基础,融入城市生活功能、产业要素与城市协同发展的新型产业集聚区。

  27.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指在规划居民区或者商业区时,最大化使用公共交通的一种规划设计方式。

  28.“三横三纵”高快速路网:“三横”指燕罗快速东延、东明大道—观光路(沙坪大道)、外环高速;“三纵”指南光高速、龙大高速、龙澜大道北延。

  29.新城建:即“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简称,指以技术创新驱动为核心,以信息网络应用为基础,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包括新建信息化城市基础设施、传统城市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更新赋能两个方面。

  30.新基建: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简称,指以新发展为理念,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主要包括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涉及诸多产业链。

  31.全光科研专网:指科技创新平台间的“双千兆”信息网络体系,推动科学城各类科研机构、大装置、大数据基础设施光速互联。

  32.雪亮工程:指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是以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

  33.PM2.5:又称细颗粒物、细粒、细颗粒,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34.无废城区: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35.社区“三资”管理:指社区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

  36.灯塔工厂:指由世界经济论坛和麦肯锡咨询公司共同选出的数字化制造与全球化4.0的示范者,评判标准为是否具有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所有必备特征,包括自动化、工业互联网、数字化、大数据分析、5G等技术。

  37.“数治光明”平台:指基于 BIM/CIM 技术的大数据、物联感知、视频共享、块数据、人工智能等共用能力建设,强化数据治理和融合应用,形成全区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统一数字底座。

  38.瓶改管:指瓶装液化气改成管道天然气。

  39.物业城市:指在城市治理现代化创新探索过程中,将城市整体作为一个“大物业”,通过“专业服务+智慧平台+行政力量”相融合,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式。

  40.三园两河:虹桥公园—新城公园—开明公园—东坑水—茅洲河山水特色廊道。

  41.POD:Park Oriented Development,即以城市公园为导向的开发模式,依托公园、绿地、水系等自然生态资源进行城市综合开发,促进生态环境与周边城市的良性互动,形成“公园城市”。

 



分享到: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