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首页 > 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工作报告

2021年光明区政府工作报告

日期:2021年 04月 06日    信息来源: 光明区

字号:

  ——2021年1月24日在光明区第一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光明区人民政府  蔡 颖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光明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十三五”时期主要成绩及2020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光明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对光明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五年,也是新一代创业者再次响应国家号召,云集光明湖畔、茅洲河边,挥洒汗水、逐梦前行的五年。这一时期,使命与机遇、光荣与梦想、汗水与泪水,凝结成了我们共同的记忆,筑牢了未来发展的基础、坚定了继续前行的信心。

  五年时光荏苒,数字记录下了不平凡的历程:全区经济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681亿元增长到2020年约1100亿元,经济总量迈过千亿大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640家增至1323家,年产值10亿元以上工业企业从19家增至39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240家增至1486家,本土上市公司从11家增至23家。创新发展能力迈上新台阶。光明科学城建设全面启动,规划落地大科学装置等创新载体22个,聚集各级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100个;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由3%提高至6%以上,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翻了两倍。城市功能形象获得新提升。光明中心区建设全面启动,法定图则全票通过审批;光明凤凰城在全市重点片区绩效考核中连续3年第一;轨道6号线、外环高速建成运营;全区管道天然气从无到有,管网覆盖率达到70%以上;更新整备拆除老旧建筑538万平方米;完成1528个强基惠民、223个城市品质提升项目。社会民生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改扩建学校20所,深圳实验光明学校等一批优质学校投入使用,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35460个,是“十二五”时期新增公办学位的7倍,公办高中本科上线率从不到40%提高到近85%;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建成开业,组建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成立区妇幼保健院,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从79.7岁提高到80.8岁;成功举办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等大型国际文体活动;累计筹集建设公共住房34620套;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下。生态城区建设再上新水平。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区”等多项国字号招牌,五年投入137亿元开展水污染治理,全区15条干支流水质年均值全部达到地表水IV类及以上标准,148个小微黑臭水体销号,新建雨污水管网近1500公里,完成879个小区和114个城中村正本清源改造;建成海绵城市23.5平方公里、面积全市第一,凤凰城试点验收全国第一;PM2.5浓度从36.7微克/立方米降至19.5微克/立方米,连续5年下降,降幅全市排名第一;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超过30平方米,公园之区基本建成。城市现代治理打开新局面。实现从“功能区”到“行政区”升级;顺利完成街道分设和区级机构改革;对标世界银行指标体系出台优化营商环境“57条”;政务服务事项网办率达到100%;创新推出群众诉求服务“光明模式”,得到中央政法委和国家信访局充分肯定,工作经验在全省全市推广;刑事治安总警情连续五年下降;食品安全状况绩效考核连续四年全市排名第一。

  五年光阴如梭,岁月刻画出了坚毅前行的背影:各条战线都在以奋斗者姿态加速奔跑,共同绘就“光明画卷”。全区人民与党同心、与政府同行,40多万产业工人忙碌在生产线上,支撑起实体经济快速发展;5万多名建设者奋战在大小工地,推动400多个项目拔地而起;1万多名教职员工耕耘三尺讲台,浇灌11万多名“祖国的花朵”;近4000名医护人员守护群众安康、3000余名治水人奔赴河道暗涵、1800多名社区网格员行走光明大街小巷、108名扶贫干部驻扎在脱贫攻坚他乡……,大家都在为“光明梦”“幸福梦”奋斗奔跑。全区上下燃烧改革开放之初火热激情,共同创造“光明速度”。光明人始终保持着那么一股精神,以“勇当一流、必成一流”的决心奋勇争先。110个城中村综合治理不到两年全部整治完成、全部获评优秀、成为全市标杆,获得市财政奖补资金27.7亿元;华星光电T6项目两年投产,创造了半导体显示产业建设新速度;5个月完成茅洲河碧道光明段建设、138天综合粒子设施首栋建筑动工、100天完成科学城核心区全域景观提升......,光明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处处刷新着“科学城速度”。政府部门敢于挑战硬骨头,共同给出“光明方案”。光明人主动迎着问题去、奔着困难上、扛着压力干,完成了全市最大规模的基本农田改造和补充耕地整改任务,拆除了麒麟山、麦仕达等盘踞十多年的历史遗留违法建筑,处置了合水口、薯田埔控停统建楼等一批“老大难”,五年整备土地28.6平方公里,拆除违法建筑1360万平方米,打通周家大道等55条存在多年的“断头路”,一大批历史遗留问题从此终结、不再遗留。我们从跌倒之处站起来,汲取教训、夯实安全基础再出发,共同迎来“光明春天”。光明人经历了“12·20”特别重大滑坡、“4·29”粉尘爆燃事故,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全区上下深刻汲取惨痛教训,五年投入安全生产经费126亿元,开展各类专项整治68项,建成消防场站391家,安全生产事故起数、伤亡人数持续下降,全社会安全生产意识明显增强。与此同时,光明广大干部不甘人后、奋起直追,推动各领域工作力争上游,从全市的后进走到了前列,绩效考核排名从全市连续四年倒数第一,到跻身前三,逐步改变社会各界对光明“落后垫底”的印象,推动光明迎来新的春天。

  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光明发展的点点滴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对光明战略定位不断提升的结果,是光明广大干部群众披荆斩棘、激情奋进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光明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关心光明建设发展的各级各部门,向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驻区单位、解放军和武警官兵,以及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抵御下行压力中打开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主要指标好于预期、经济增长率先突围

  疫情防控想在先、干在前。新年伊始,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迅速成立指挥部,在交通要道设置62个卡口,成立84个社区“三人小组”,组织3727名干部奔赴前线,全方位做好排查、隔离、救治等工作,坚决阻断疫情传播渠道。新建发热门诊3个,筛查发热患者8.8万人次,收治留观病例1089例,11例确诊病人全部治愈出院。用时17天在全市率先建成临时留观病区,第一时间征用启动集中隔离酒店,对114个城中村、93个物业小区实行封闭式围合。全市率先抽调201名干部下沉至1204家企业督导防疫工作,出动网格员21.7万人次到6.2万栋楼宇开展地毯式排查。核酸检测实现“应检尽检、愿检尽检”,累计检测48.3万人次;累计隔离入境人员1.4万余人,实现全年本地零感染、隔离场所零事故。复工复产谋划早、起步稳。及时制定复工复产政策指引,组织迈瑞、卫光等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先行复产。在全市率先打造企业医学指导健康服务万人团队,成立百强企业满员满产“专责三人小组”,助力上万家企业解决防疫、用工、资金等问题。3月21日全区307个在建工程项目全面满员复工,3月底全区规上企业全面复产。全市率先搭建“就业用工动态对接平台”,协助5274名员工家门口快速上车、厂门口安全返岗;全省首批采取商务包机方式,安全接回华星光电外籍专家238名。经济运行重启快、韧劲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出台惠企“15条”“24条”等政策措施,推动国企和集体物业免租1.16亿元,惠及各类市场主体4000家;以固定资产投资稳住经济基本盘,成立项目策划办推动项目滚动开发,全年策划生成项目583个,完成固投总额790.4亿元,增长27.6%。实施消费提振行动,发放各类消费券5000万元。在多项措施综合作用下,全区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复苏,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0.7亿元,增长5.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77.8亿元,增长6.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5.9亿元,增长12.5%;全口径税收收入147.8亿元,增长4.6%。产业发展布新局、谋新篇。出台“3+1”产业体系发展支持政策。累计提升改造旧工业区12.2万平方米,盘活整合优质产业用地52公顷。出让8宗产业用地,引进175个用房项目,推动潮州三环等全球招商大会重点企业落户。通过“拦退引”行动淘汰低端落后企业76家,整治“散乱污”企业554家。深入推进国资国企综合改革,新成立科发集团、建发集团、投控集团,理顺明安保安公司管理体制,完成光明和公明公路站改制,4000多名国企退休人员实现社会化管理。营商环境再优化、出实招。区领导带头挂点服务企业290家,协调解决问题485项。减税降费32.5亿元;协调金融机构新增贷款33亿元,帮助企业渡过疫情难关。完成企业执法机制改革等6大方面44项重点改革任务。成立廉洁企业联盟,开通企业反“吃拿卡要”投诉救助热线。持续推动行政审批优化简化,推出秒批85项、免证办413项、区内通办246项,159个事项下沉街道社区办理,政务服务响应率不断提高。

  二、以“主阵地的作为”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光明科学城各项工作蹄疾步稳、框架体系初步形成

  压茬推动创新载体建设。“两院三中心”建成投入运营,深圳湾实验室临时过渡场地投入使用,深圳市神经科学研究院入驻云智科园,中山大学深圳校区8月迎来首批学子。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过渡校区装修改造基本完成;综合粒子设施首栋建筑、材料基因组设施启动建设;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设施土建工程主体全面封顶;精准医学影像、特殊环境材料应用、国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等重大创新载体正在加紧开展前期工作。筑巢引凤助力成果转化。筹集回收创新型产业用房项目15个,为各类科研机构及科技企业提供产业空间29.7万平方米。成功引进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深圳产业化基地光明园项目。成立深港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吸引15个港澳台项目入驻。全区众创空间、孵化器在孵企业达507家。深圳湾实验室获得省基础与应用基础重大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4项。谋划在前构筑创新生态。成立光明科学城科技创新联合会,吸纳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等172家单位参与。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等高端机构签署协议,引进更多创新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系统。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累计投资优质项目34个。建成各类创新平台100个,同比增长28%。17个项目在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获奖。精准服务打造一流配套。光明云谷片区加快建设,全年完成投资40亿元,国际会议中心即将启用,高端精品酒店等配套设施加快建设,9条市政道路已经开工。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心完成选址。成立全省首家人才银行,启动国际人才街区示范点建设,设立科学城国际人才服务中心。

  三、开发建设急提速,城市边缘印象逐渐淡化、新兴城区形象崭露头角,光明成为各界瞩目、普遍看好的热点区域

  城市核心加速崛起。光明科学城空间规划纲要正式获批,光明中心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整合方案市政府已审议通过。中心区“三横两纵”主干道路全面动工,光明大道北段、楼环路完成主体工程,光辉大道正在加快建设,光明大街西段拆迁完成。科学公园设计完成招标,深圳科技馆全面动工,首宗城市综合体用地完成出让。片区引擎强劲。光明小镇建设全面推进,马拉松山湖绿道投入使用,虹桥公园一期将于春节前正式开园,光明小镇全年接待游客146万人次。迳口村整体规划已经编制完成,牛根坳商业配套工程基本完工,田园综合体、城市温泉主题酒店加快建设。凤凰城片区开发稳步推进,招商智慧城三期、中集低轨卫星物联网产业园已经封顶,光明凤凰广场等“新地标”进入主体施工阶段,龙光、乐府广场等大型商业综合体基本建成。开发浪潮奔涌。全年完成土地整备入库392公顷,连续5年超额完成市下达任务。完成科学城启动区等重点片区房屋清拆及土地移交,拆除建筑91万平方米,释放连片空间约2平方公里。全年城市更新供应土地26公顷,带动固定资产投资103亿元。全年违法建筑零增量,完成99栋历史遗留违建确权,拆除消化违建285万平方米。旧城故事再添新韵。2个老旧工业园区、13个老旧住宅小区完成升级改造,公明社区荣获“省文明单位”称号,四星级宜居社区实现全覆盖。光明国际汽车城一期顺利开业。

  四、把世界一流标准首先体现到市容环境上,以全域景观和道路品质提升为突破口,实现城市面貌短期“大变样”

  核心区域更美。完成科学城核心区全域景观提升项目60个,获市财政奖补资金8亿元,光照未来公园等提升项目在全市获评优秀。拆除各类建筑超过10万平方米,绿化提升面积95万平方米,新增停车位近2000个,公常路被评为全市十佳景观项目。高质量完成地铁6号线沿线路面恢复,绿化提升19万平方米,新建栖园、德园等5个公园。市领导赞誉“光明核心区域景观水平进入全市第一梯队,地铁6号线沿线全域景观做到了极致”。城区颜值更高。全年新建完成47个公园,精心打造楼村湿地公园等一批精品项目,新增海绵城市面积6.9平方公里。全面推进碧道建设,茅洲河碧道光明试点段、左岸科技公园展厅建成投入使用,光明湖碧道加紧开展方案设计。打造圳园路等35条花景大道、14个花园路口、5个花漾街区。旧村形象更好。努力兑现建区之初的承诺,通过治理、围合、物业管理“三部曲”,推动城中村面貌根本改观。甲子塘社区、龙湾新村被评为全市十佳城中村。开展84个城中村小区标准化、科技化围合,全部实现物业公司进驻管理。大力推进圳美、碧眼等6个大美特色村落试点建设,努力打造具有光明特色的美丽乡村。综合交通更畅。光明城站全年运送旅客181万人次,枢纽综合体概念设计方案完成国际征集。轨道6号线投入运营,6号线支线车站主体结构全部完工,6号线支线及南延段独立成线,13号线北延段开工建设。持续优化对外路网体系,外环高速光明段开通,公常路下穿改造隧道基本贯通。全力推动34条主次干道建设,打通水滨路等10条“断头路”,完成29条道路“白改黑”。新增和优化调整公交线路68条,公共交通覆盖率达到95%。基础设施更优。投产3座变电站,新建27座配电房,供电可靠性进一步提升。建设改造供水管网86公里,完成83个管道天然气改造普及项目。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5G基站建设任务,累计建成5G基站2461个,初步实现5G信号全覆盖。完成华夏二路等地下综合管廊建设10.4公里,总里程全市第一。

  五、积极稳妥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不断提升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社会大局平安稳定、治理成效多方点赞

  污染防治成效明显。三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实体化运作。新建3座污水处理站、8座初雨调蓄池,修复管网隐患2870处。成立区环境水务有限公司,在全市率先实行水务设施一体化管理。出台“新扬尘八条”,整治挥发性有机物重点管控企业和油烟餐饮单位660家,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3.5%,改善幅度全市第一。加快“无废城区”建设,泥渣净化厂正式运营,高浓度污水净化站建成投入使用。开展土壤环境评审和企业用地风险筛查,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面积266亩。安全形势总体平稳。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各类事故死亡人数同比下降35%。建立“1+38”应急指挥体系,组建34支应急队伍,成功防御8次强降雨、4次台风等自然灾害。整治易涝区10个,内涝积水问题基本解决。社区火灾防控试点建设成果在全省推广。全市率先建立区级危险边坡信息管理平台,完成边坡隐患整治390处,整治率达95%。分级管理食品安全风险,36个冻库实现核酸检测全覆盖,全年抽检食品及食用农产品10万批次以上,合格率96%。全市率先启动电动自行车备案试点,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4.3万余宗,交通安全事故同比下降46%,交通文明指数排名全市前列。基层治理打出品牌。打造500米群众诉求服务圈,全年化解群众诉求2万余宗,99.8%的矛盾纠纷在区以下得到化解,赴市集体访数量全市最少,被评为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区。深入推进社会矛盾9个专项治理,化解劳资纠纷8817宗,化解率99%。社会治安持续向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圆满收官,打掉涉黑恶团伙29个,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资产2.9亿元,“三类黑恶问题”挂牌整治顺利摘帽。加快“雪亮工程”建设,一类视频增加3800个,二类视频和视频门禁全部接入公安视频专网。严厉打击各类刑事案件,破获网络诈骗、开设赌场等案件1270宗。刑事治安警情同比下降24.3%,降幅全市第三。城市管理水平稳步提升。优化文明创建“十大机制”,超额完成市级创文示范点建设任务。推动垃圾分类落地见效,建成8处小型厨余垃圾处理设施,设置1613个分类投放点,实现小区、城中村、公共场所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0%。严格落实“城中村环境长”和“环境清洁日”制度,清理卫生死角超过2.1万处。打造志愿服务品牌,新增注册志愿者8538人,累计开展交通劝导等志愿服务3.5万次。

  六、按照先行示范标准推进民生“七优”落细落实,打造与世界一流科学城相配的公共服务体系,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基础教育扩容提质。新建、改造公办幼儿园44所,引进市二幼等6所优质幼儿园到光明办学,组建第一幼教集团。新改扩建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等5所学校,新增公办学位11040个;与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合作创办附属实验学校。面向国内外知名高校招聘308名应届毕业生教师,硕士、博士占比87%。中考430分以上人数同比增加37%,全市最高分出自光明。文体生活丰富多彩。光明文化艺术中心建成投入使用,成功举办“光明科学城杯”国际象棋大师线上明星赛、广东省青少年网球排名赛、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等大型活动,全年开展惠民文体活动4500场,吸引25万人次参与。住有宜居保障有力。商品住房全年新增供地29.4公顷、新开工166万平方米、供应105.7万平方米;公共住房新增供地20.1公顷、新开工筹集5145套、新增供应1590套,红坳村整村搬迁安置房项目全面封顶。医疗卫生水平稳步提升。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二期动工,市中医院光明院区主体封顶,光明区中心医院二期(区妇幼保健院)等项目启动建设。光明国际中医药港获批粤港中药院内制剂中心。新增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14名、注册护士148名。新增家庭病床4805张,排名全市第一。提供优质计划生育服务,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保持平稳。脱贫帮扶如期达标。全面完成对口帮扶和扶贫协作任务,广西田林县剩余1142户3718人全部脱贫摘帽,在自治区考核中获得“综合评价好”档次第一名;汕尾市6个相对贫困村全部达到脱贫出列标准。完成全区低保对象帮扶任务,在册人数降至38户97人,分别占全市2.4%、2.8%。社会保障精准到位。马田街道获评全国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街道,公明福利院被评为全市唯一省级五星级养老机构。落实残疾人福利政策,累计发放各类残疾人福利保障资金1300多万元。发放援企稳岗补贴近1.5亿元。

  七、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服务能力和执行力稳步提高,闻鸡起舞、日夜兼程的干事创业氛围更加浓厚

  政治建设持续加强。始终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区政府党组开展“第一议题”学习27次,将93个事项纳入政治要件管理。认真落实区委各项决策部署,严格按规定向区委报告工作。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到政府工作各领域,政府系统深入开展“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活动,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结合实际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全力配合做好省委巡视工作,认真扎实做好区委巡察整改。法治水平持续提升。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及时向人大报告、向政协通报有关工作;办理市区两级人大代表建议135件、政协委员提案91件;受理行政复议案件21宗。不断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对全区规范性文件统一纳管。持续提升基层依法行政能力,统筹推进街道综合执法改革。不断加强普法宣传和法治阵地建设,“民主法治社区”创建实现全覆盖。作风建设持续深化。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开展作风暗访34次、发现问题56条;严肃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33起,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11起。持续开展“文山会海”整治,文件、会议、考核数量分别压减50%、2.1%、27%。坚决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全年压减严控类经费10%以上。政府网站全年公开信息超过3万条。廉政建设持续推进。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强化财政资金等领域廉政风险防控。深入开展廉勤风险点集中排查“灭租”行动,排查风险点3538个,建立针对性防控措施4234条。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全年立案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206宗。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宣讲活动,举办“墨韵说廉”“家校护廉”等系列活动。全面加大重要资金使用等重点领域跟踪审计力度,提出审计建议135条。

  经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已经全面完成市政府交办的67项重点工作和民生实事,完成23项区政府民生实事。受疫情、规划调整等因素影响,110项区政府重点工作尚有9项未按期完成。我们将纳入今年工作继续推进、一抓到底。

  同时,统计、物价、档案、史志、保密、国家安全、人民防空、国防动员、双拥共建、群团、民族、宗教、港澳台、公共资源交易等工作也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历史大考”中,全区上下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各级各部门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业务工作;广大医务工作者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广大党员干部、全体工作人员闻令而动,共赴抗疫战场;广大群众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心手相连、守望相助,将涓滴之力汇聚成守护光明的强大合力。在此,我代表光明区人民政府,向参加此次抗疫斗争的全体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全力配合疫情防控的全区人民群众,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回望来时路,我们在交答卷、亮成绩的同时,也清醒地看到还有不少问题需要重点关注、及时改进:一是现有产业质量和经济密度不高。2020年经济总量仅占全市3.9%,人均地均GDP与全市平均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GDP转化为财政税收的比例较低;“3+1”产业体系刚刚建立,缺乏一大批中坚优质企业支撑。二是创新生态圈和成果转化体系还不健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沿交叉平台尚在建设之中,上下游创新要素的集聚效应还不明显,围绕创新创业的成果交易、风险投资、学术论坛等资源较为欠缺,“科研经济”之路任重道远。三是城区形象和功能配套蝶变尚未完成。光明当前处在大开发、大建设时期,区域大型地标建筑、重大配套设施还没有建成,优质的商业、酒店、文体等服务供给仍存在短板,与群众的期待还有一定差距。四是高质量意识没有贯穿到工作的方方面面。部分干部仍存在“郊区思维”,在一些工作领域要求不高,不自觉地保持了过去的工作惯性,还没有完全形成先行示范、追求卓越的意识和自觉。

  “十四五”时期和2021年形势任务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深刻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对光明发展寄予厚望,积极推动光明科学城成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让光明与科技创新国家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站在光明行政区第一个完整五年规划的起点上,区委统筹全局、举旗定向,提出了以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为目标,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推动大湾区创新引擎换代、发展动力换挡,争做代表深圳参与未来科技竞争的第一艘“冲锋舟”的总目标、总定位,将“集中度、显示度”“高质量、高颜值”作为未来五年发展的主题词。这是区委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落实“双区”驱动战略,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未来政府工作的总龙头、总牵引。

  ——“集中度、显示度”既是现代科学研究的潮流趋势,也是光明科学城的鲜明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提升科学中心集中度和显示度,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增强“集中度”,就是必须坚持科技设施集中布局,形成物理集聚效应、产生化学反应,打造科学创新生态链。提升“显示度”,就是要把国家科技战略力量的新成果显示出来,把新型举国体制深圳路径的光明新模式显示出来,把开放共享的科技设施集群新优势显示出来,把新型科技管理服务的体制机制新理念显示出来,把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科研经济”新路子显示出来。

  ——“高质量、高颜值”既是建设深圳北部中心的必然要求,也是光明科学城的底气所在。我们具有全市相对集中连片的可开发利用空间,具备较为充裕的“留白”资源,最有条件打造成为全市综合品质更优、核心功能更强、形象面貌更美的现代化城区。只有这样的城区才能匹配世界一流的科学城,才能吸引全球一流科学家,才能让人来了就不想走。

  各位代表,同志们!时代趋势已经明确、国家使命已经赋予、光明蓝图已经绘就,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抓落实,朝着“十四五”确定的目标奋勇前进。到2025年,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核心功能初步形成,深圳北部中心高颜值风貌和城市中心功能初步彰显,光明成功跻身全市高质量发展创新型城区前列。

  未来五年,政府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源头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初具规模,在建和运营大科学装置7个以上,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比重稳定达到6%以上,基础研发经费占R&D经费比重达到20%。经济总量质量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50亿元,全口径税收收入翻倍。以智能产业、新材料产业、生命科学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更加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5%。高颜值北部中心初显风采,光明云谷、凤凰城等“城市客厅”基本建成,光明中心区办公、商业、生活功能更加完善,深圳科技馆、科学公园等一批高辨识度的地标设施投入使用。民生事业实现跨越发展,教育、医疗、文化、住房水平全面跃升,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3.8万个,2至3所学校整体教育质量跻身全市前列;中山七院二期、市中医院光明院区等新医疗设施投入使用;建成科学城文化中心、科学城体育中心、光明书城等大型文体设施;筹集公共住房4万套;初步实现民生“七优”目标。

  同志们,为了落实区委部署、实现以上目标,政府工作就是要抓落实,一切以结果为导向,让政府工作具有现实感受度。

  ——要抓出现实感受度,我们必须要有“快马加鞭未下鞍,风雨无阻勇向前”的机遇意识和危机感。光明发展的四梁八柱刚刚搭建,我们要清醒地看到,随着科技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神州大地各个城市、湾区之内各个城区,都在奋勇争先。全区上下必须抓住当前时代的风口,已经落户的大科学装置要尽快动工,已经明确的项目要抓紧落地,以最快的速度将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地位做实。

  ——要抓出现实感受度,我们必须要有“敢教日月换新天,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攻坚意识和改革决心。世界一流科学城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建成的,我们要考虑源头创新与产业转化如何有机衔接,认真谋划以什么样的机制催生“沿途下蛋”。我们要把高质量、高颜值的旗帜要求,转化为茅洲河两岸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案例,推动“一河两岸”从封闭工业岸线向复合活力水岸提升。我们要将中央综合改革试点的充分信任,转化为谋事想事的不竭动力,在探索高度城市化地区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高效保护利用、城市存量空间高效使用等方面迈出新步伐。

  ——要抓出现实感受度,我们必须要有“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务实作风和较真精神。科学城建设是一项百年工程,我们要从“眼前事、手中事”抓起,把基础工作做好。科学城建设是一项精品工程,我们要有追求质量、崇尚品质的高度自觉,把高质量、高颜值融于细节,让每个人追求细节的涓涓细流,汇聚成体现世界一流的浩瀚大海。

  ——要抓出现实感受度,我们必须要有“常为深爱含泪水,唯恐蹉跎误苍生”的服务意识和为民情怀。未来五年要将财政支出的重点用于民生,把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纳入“十四五”规划和政府重点工作大力推进。要围绕民生“七优”目标持续发力,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满意指数,不辜负人民群众的殷切期待,不辜负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信任支持。

  各位代表,为了让现实感受度更加聚焦,我们今年实施“民生实事票决制”,35项民生实事将提交人大代表讨论表决,主要包括教育、医疗、交通等10个方面,我们将建立由区政府领导挂牌的跟踪落实机制,办理结果及时向人大代表和社会各界公布。

  2021年工作安排

  各位代表!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力度,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加快打造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向全区人民交上一份优异答卷。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深圳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市委工作要求和区委“1+2+3+2”总体部署,紧密围绕区委确定的“创新能级提升年”和“营商环境提升年”,瞄准目标、扭住关键、狠抓落实,在“十四五”新征程上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快速提升光明科学城集中度、显示度

  加快科学装置建设。落实光明科学城建设主体责任,优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管理机制,统筹推进装置建设及后续运营管理。加快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大科学装置项目建设。推动综合粒子设施主体工程动工,支持龙头企业投资建设专用实验线站。启动国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项目建设。加快精准医学影像、特殊环境材料科学与应用研究设施选址。

  聚集一流创新主体。落实市政府与中科院战略合作协议,加快光明科学园项目落地建设,积极争取精密测量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先行落户,加快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国际应用超导技术研发平台等5个项目落户进程。推动组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完成深圳湾实验室永久场地选址。推动光明国际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等重大项目落户。确保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过渡校区年内全面投入使用。支持“3+1”领域细分行业国际前10强和创新龙头企业在光明建设研发中心。力争全年引进研究机构5至7家,计划新增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25家,总数突破115家。

  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完成科学城空间规划、“大科学装置集群”法定图则编制工作。组建光明科学城开发投资公司,承担大装置集聚区配套设施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任务。加快光明云谷片区建设,建成国际会议中心等高端配套,推动云谷一期住宅、产研办公设施主体封顶;全面开展片区23条市政道路建设,加快科学城智慧公园建设步伐。

  提升科技服务水平。提供一流的检验检测服务,推动国家电动汽车产业计量中心等3个检验检测中心逐步向社会开放。提供一流的科学仪器共享服务,推动核磁共振谱仪等高端仪器设备率先开放共享。加快国际科技信息中心建设运营。建成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心,进驻高端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立足深圳“硬核科技+创投基金”优势,推动产业基金产融结合,打造更多创新产品,区级产业引导基金计划投入2.6亿元,培育吸引优质初创企业18家以上。

  二、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营造“沿途下蛋”的科研经济生态体系

  加强科技创新政策支撑。聚焦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需求,争取科技创新、人才政策等综合改革试点在光明落地。出台支持新型研发机构集聚发展的若干措施,新增2家以上新型研发机构。出台高成长科技型企业认定管理办法,每年挖掘一批“隐形冠军”“瞪羚企业”。落实科技攻关任务“揭榜挂帅”等机制,开展技术难题悬赏和“研发外包”。落实《光明区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设立区级科技创新专项基金,全年投入科技领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3亿元左右。

  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制定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措施,发挥光明国际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效能,推广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实现“楼下问题、楼上解决”,打通科研成果就地转化“第一公里”。在国内率先探索“创新链链长制”,推动大连理工大学在我区布局智能材料创新中心,支持鹏城实验室在我区建设硅光芯片中试生产线,争取国防科技大学在我区设立转移转化研究院。引进首批科技“经纪人”,实施“百名企业家进实验室”“千企创新对接会”等创新工程,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加紧拓展创新产业空间。保障科研机构和创新企业特殊空间需求,全年回收改造创新型产业空间10万平方米,新认定科技型园区8个左右。打造定制化创新产业空间,推动卫光生命科学园、华南医谷科技园等专业化产业园区建设,配备GMP实验室、污水处理站等设施。强化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建设,新认定省级众创空间1家、区级孵化器2家、众创空间4家。通过土地开发、存量物业改造提升等方式,盘活利用集体土地,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多优质产业空间。

  加速集聚科技创新人才。出台科学城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探索投入多元保障机制,聚焦产业需求制定人才引进目录。启动“万名博士聚光明行动”,支持具备条件的单位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院士工作站,加快国际人才街区建设,吸引港澳青年人才在光明就业创业。探索将每年9月定为光明科学城科学主题月,集中举办国际化高水平学术会议、产业交流论坛、创新创业大赛等科技创新活动,加快提升科学城辐射力和影响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提升市民群众科学素养。

  加大科技创新合作力度。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立协同发展战略伙伴关系,打造高效共赢的人才培养、科研攻关、学术交流合作机制。加强与港澳创新资源协同配合,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支持港澳顶级高校在光明建设产学研基地,新引进港澳优质创新创业项目20个以上。深度融入“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格局,加强与广州南沙、东莞松山湖等区域联系,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支持海外知名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高科技企业共同开展交叉研究,提升光明科学城“国际范”。

  三、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不断提升产业质量和效益,着力打造全市新的经济增长极

  加快产业结构重塑。瞄准“3+1”产业体系调结构,推动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增至41%,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不低于32%。打造未来产业试验区,推动光明新材料中试产业化基地等项目正式运营;扩大华星光电、欧菲光等智能显示企业优势。推动数字经济研究与试点,深入落实市“5G+8K+AI+云”新引擎战略,积极探索5G数字工厂试点等应用场景。扩大区内服务业和消费供给,推动龙光、万达等地铁沿线商业综合体开业运营,加快光明国际汽车城二期建设,打造公明红木小镇等夜间经济示范点。促进内衣、钟表等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光明直播基地,推动跨境电商发展,探索发展网红经济。

  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实施高标准产业保障房“两个1000万”工程,年内新建改造和存量纳管产业空间不少于350万平方米。其中,新建改造130万平方米以上,加快明晟科技大厦等37万平方米区属国企物业建设,加快秋硕片区等25万平方米“工改工”项目更新,推动中集低轨等80万平方米社会化在建项目尽快投入使用,加快推进恒泰裕、招商局光明科技园等招拍挂在建项目建设;统筹纳管220万平方米以上,推动远望谷等拿地项目产业用房、下村第二工业区等集体经济产业园区、金环宇等社会产业园区实施纳管。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年组织招商推介活动不少于40场,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库,新增储备优质项目200个以上,实施精准招商、上门招商。优化招商引荐奖励办法,构建市、区、街道、园区招商引资联动工作机制。打造光明招商网“2.0版本”,打通产业园区与产业项目精准匹配渠道,开展“定制化”旧工业区综合提升。计划出让产业用地8至10宗,引进年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5家。全年力争引进上市企业3家、国高企业20家、规上企业50家以上。

  深化营商环境改革。出台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任务清单,全面落实深圳打造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的工作部署,贯彻实施《深圳经济特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积极探索区级先行先试改革项目;持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做强做优国有经济。完善领导挂点服务企业制度,建立集法律咨询、金融服务、检验认证、安全环保顾问等服务于一体的新型企业服务专班,健全企业诉求全流程闭环管理机制。组建工业投资服务专班,提高在建项目审批及协调服务效率。设立全区“企业家日”,定期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政银企对接会、惠企政策宣讲会。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提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信心。加快完善政务服务体系,完成企业服务门户建设,配合推进政务服务深莞通办150项以上。

  四、以更大力度、更高标准,加快建设深圳北部中心,高质量打造现代化一流城区

  中心区建设再提速。迅速拉开光明中心区建设架势,通过规划升级和核心节点塑造,带动城市自然生长。开展光明站东片区详细规划,形成光侨路界面“都市阳台”落地方案;完成腾鸿兴工业园及周边区域土地整备,年内完成首宗地标式商业用地出让。加快光明大街沿线更新步伐,建设岭南骑楼特色建筑,打造狮明路“科学环廊”示范段。科学公园大道、光明大道北段等主干道路建成通车,加快深圳科技馆、科学公园等项目建设。完成科学城体育中心、文化中心前期工作,力争开工。

  承载能力再增强。全面推动城市二次开发急提速、产业空间大收储、民生用地全保障。加快推动公明、玉塘、马田共6片“平方公里级”产业空间升级改造,确保长兴、荣胜“工改工”项目开工建设,加快薯田埔、长圳社区利益统筹项目立项实施。重塑轨道13号线车辆段2平方公里空间格局,6月底前完成车辆段用地移交,年内完成首期更新用地出让。制定原光明农场地区城市更新实施细则。大力推动信宏城等16个更新项目加快建设,力争楼村第一工业园等6个更新项目开工;推动狮山工业园、李松蓢等8个利益统筹项目审批实施。启动光明城站枢纽综合体开发,出让不少于1宗商业用地。力争全年土地整备入库不少于4平方公里,通过城市更新实现供地30公顷,拉动固定资产投资130亿元以上。

  基础设施再完善。加快轨道6号线支线及南延段、13号线北延段建设。推动龙澜大道北延、燕罗快速东延纳入全市实施规划,构建“三横三纵”高快速路网。努力打通光明至宝安国际机场直达线路,协调推进东明大道宝安段规划落地。完成科裕路等15条道路建设,新开工柴山南路等18条道路,全力打通圳美大道等6条“断头路”。优化地铁公交接驳服务,新增、调整接驳线路25条。加快6处公交场站、2处立体停车库建设。开展光明水厂扩建增容,建成长圳供水泵站,积极推进13座小型水库标准化建设。开展光明北等5座变电站前期工作,完成17段配套电缆沟建设。新建市政燃气管道15公里。

  五、全方位提高城区颜值品位,打造全域景观升级版,持续为科学城建设增强信心、增添魅力

  绘就全域景观新画卷。推进全域景观提升工程,先行启动楼村北、行政配套南、凤凰、公明北环大道等4个重点区域改造,完成科农路、科裕路等30条道路品质提升,新建3个花漾街区和5个社区共建花园。完成光源五路等20条道路“白改黑”和慢行系统升级,建设25公里自行车道,改造龙大高速楼村出口等10个交通节点,重塑功能与美观并重的出行环境。打造全区精品旅游线路,优化停车场、公共交通接驳服务,完善景区综合配套设施,持续提振景区消费。

  提升公园之区新档次。全面管好用好现有260个公园,新建续建公园15个,以绿道、碧道为纽带,让公园从“星罗棋布”到“串珠成链”,形成全域立体的特色公园体系。进一步丰富公园内涵,建设儿童公园、汽车公园等特色公园,开展音乐会、特色花展等文化活动,增设书吧、驿站、公厕等人性化设施,提升公园档次和魅力。全力推动光明湖碧道开工,全年新建碧道30公里。推动光明小镇提质升级,探索高度城市化地区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利用模式创新。

  扩大绿色生态新优势。擦亮绿色城区“国字招牌”,高标准编制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超前布局城市通风廊道体系,建设层级丰富的绿地系统。新增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分别不少于100万平方米。新增海绵城市面积5平方公里以上,推动海绵城市由“试点”向“示范”升级。加强水环境治理与保护,推进存量排水设施提质增效,确保15条干支流水质达到地表水IV类以上标准。建立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完善空气质量监测体系。开展工地扬尘、臭氧等大气污染源管控,力争PM2.5浓度再下降。打造国家级“无废城区”,建成1至2家危险废弃物集中收集转运中心。

  探索精细管理新模式。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完善区级文明指数监测标准和手段,精准整治背街小巷等隐蔽地段脏乱差问题。聘请城市管理专家顾问团队,常态化开展技术培训;引用先进绿化养护设备,提升城市管理作业效率。强化城市管理质量意识,加大清扫保洁监督检查力度,推动社区环境卫生动态排名和绩效考核全覆盖,建立保洁单位黑名单和退出机制,实施泥头车污染路面有奖举报,全面提升环卫管理水平。做好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深入开展占耕建房专项整治。全年拆除消化存量违建525万平方米。高效推进光明能源生态园、光明环境园建设;深入开展垃圾分类,实现居民参与率达95%以上。

  六、创新思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夯实城区运行和安全发展基础

  擦亮多元化治理品牌。深化群众诉求服务“光明模式”,提升服务站点配置,优化统筹指挥机制,加强信息数据融合研判,开展化解信访积案专项行动,推动现存19宗重复信访案件全部销案,争创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区(县)。完善城中村治理“一张图”,建成以大数据为支撑的城市综合管理运营平台,在城中村物业管理全覆盖基础上,积极探索政府服务事项委托改革试点。建立“楼长通”信息系统,推动网格管理智能化。开展消费评价指数建设,完善消费信用体系,构建多元共治的消费维权格局。

  推进多领域隐患整治。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积极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完成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建设区灭火救援指挥中心,建成大中型消防站3个、小微消防站388个,推动安全教育基地投入使用。加快建设李松蓢排涝站,扩建马山头泵站。完成全区最后4处存量危险边坡整治。深入开展粉尘涉爆、锂电池等7个行业领域专项整治。织密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网,提升“一街一车一室”风险监测效能,加快建立药品全生命周期监管机制。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安全体系建设,防范化解金融、债务、劳资等领域的风险隐患,深入开展“扫黄打非”行动,常态化进行保密检查,将各类风险隐患控制在初始、消灭在源头。

  落实全方位治安防控。深入推进平安光明建设,聚焦电信网络诈骗、跨境网络赌博等违法犯罪行为,创新打击新型犯罪手段,固化提升“小案快破”机制,加大对“盗抢骗”“黄赌毒”“食药环”等重点领域案件的打击力度。推动公安分局指挥中心大楼、新湖派出所及警察公寓、市第五看守所等一批警务设施建设,持续推进“雪亮工程”,加快视频五期项目立项,新增二类视频7000个以上,确保路口电警设备在线率达到90%以上。强化交警铁骑对辖区各主干道的巡逻管控。稳步提升民兵队伍应急应战能力。

  打造智慧化现代城区。出台光明科学城智慧城市专项规划。加快5G基站、多功能智能杆等新型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推进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建设,提升光明国际通信质量。完善“i深圳”光明子门户,进一步丰富政务服务内容、优化用户体验。启动云计算中心等项目建设,让城市运行更加智慧、更加聪明。探索数据要素改革创新,摸清数据底数、完善数据产权;实施数据运营“百舸计划”,围绕人口、教育、交通等热点问题,进行数据综合分析,实现场景数据有效应用。

  七、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化”,把科学城发展红利兑现到看得见、摸得着的项目上,让群众更有盼头、更有收获

  让孩子接受更优质的教育。以奋斗者的姿态赶超奔跑,全力打造与世界一流科学城定位相匹配的教育高地。加快光明高中园建设,确保深圳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等一批高中建成投入使用,新建华夏中学等3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9360个。推动明湖国际化高端民办学校落地,积极引进市属优质教育资源到长圳公共住房片区办学。新增区级儿童友好实践基地8个,新建公办幼儿园3所,提供优质公办学前教育学位1080个。探索集团化办学和学区联盟治理新路径,组建1个九年一贯制教育集团、5个幼教集团。实施“强师工程”,推动高科技高层次人才进课堂活动,引进一批名校(园)长、骨干教师和优秀应届生,大力培养区级名师和青年教师,不断提高现有师资队伍水平。

  让市民享有更专业的医疗。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加强流调、核酸检测、应急处置三支队伍建设,提升发热门诊监测和防控救治能力。普及公众急救知识,增加公共场所AED等急救设备。深化医疗集团改革,推动区校合作和医防协同改革。推进中山七院二期、市中医院光明院区、国科大深圳医院新院区等市区两级医院建设。优化社康中心功能定位,制定建设标准和管理考核办法,新增新地中央、华强创意园等社康中心4家。加快光明国际中医药港项目建设运营,开展国际前沿药品临床应用,探索中医药服务跨境衔接。以光明护理院为依托,打造医养结合服务“光明模式”。

  让百姓住上更宜居的住房。加大各类住房用地供给,以供应量大幅提升保持房价总体稳定。全年努力实现商品房供应、销售面积“双百万”目标,推动新开工项目20个以上,新开工面积160万平方米以上,同时严格落实调控政策,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大各类公共住房建设筹集力度,推进14个公共住房项目开工,力争全年建设筹集公共住房不少于6500套。围绕6号线长圳车辆段等轨道核心站点,打造TOD大型安居社区。加快发展租赁住房市场,提高可售人才房比例,在科学城范围内探索实施“科学家优先”的住房政策,满足各类人才安居需求。进一步加强物业小区监管,提高物业管理服务水平。

  让群众感受更丰富的文化。举办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主题文艺活动。引进更多知名的体育赛事和文化活动,全年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4000场次。办好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举办文博会光明分会场等系列活动;高水平运营光明文化艺术中心,办好光鸣艺术节、声乐艺术季等精品活动。加快深圳书城光明城建设,推动花海书吧、华强书吧等“书香”设施建成营业;推动深圳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一期建成投入使用,策划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加快区档案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加快新湖等街道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选址,尽快启动玉塘文体中心建设。推动国家级著名博物馆深圳分馆落户光明。规划建设玉律温泉文旅度假区。做好麦氏大宗祠、公明墟、白花碉楼、玉律醒狮等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规划建设侨文化博物馆、农场博物馆,充分挖掘光明本土历史文化内涵,做好文化品牌宣传推广。

  让劳动者实现更充分的就业。全面摸清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需求,开发一批公共服务岗位,扩大就业岗位供给。依托“e就业”智慧服务平台,高效匹配企业用工需求。大力弘扬劳模精神,选拔一批光明工匠,积极挖掘培育“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等技能人才。探索校企“订制”模式,推动用工单位与各类职业技工学校合作。支持企业开展岗前、适岗、新型学徒培训,全年培训技能人才6万人次以上。及时妥善处理化解劳资纠纷,严查违法拖欠工资行为,依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让重点群体得到更有力的帮扶。进一步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让广大退役军人倍受尊重。继续完善社区基金会运作机制,推动开展一批民生微实事项目。重点关注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逐步扩大慈善捐赠参与面,让城市更“温暖”。完善民生兜底保障体系,提升对特殊困难群体的保障能力,加快建设区级民政残联综合服务中心,补齐流浪乞讨人员和困境儿童救助设施短板。加快区社会保障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新增凤凰玖龙台、光明新村等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八、以人民群众满意为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不断提高政府服务效能,努力建设法治、阳光、高效、廉洁政府

  始终做到旗帜鲜明讲政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落实到政府工作各个方面,进一步加强政府系统党的建设,坚持重大事项向区委报告,配合区委做好省委巡视整改。始终坚持依法行政履好职,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全力支持区政协履行职能,主动回应群众关切。加紧制定全面依法治区和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要点,出台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印发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及听证事项目录,统筹推进街道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深化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促进政民互动。始终保持担当作为有激情,加强政府执行力建设,提升政府投资项目工作效率,定期通报财政预算、重点工作、民生实事进度,进一步增强政府运转效能。制定差异化绩效考核激励措施,落实容错免责有关规定,积极营造适宜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始终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树形象,扛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依托全市首家沉浸式体验式廉政教育基地——廉明馆,创新廉政教育模式,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推向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断完善纠治“四风”长效机制,推动审计工作不断深入,践行“过紧日子”思想,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我国局部地区出现聚集性疫情,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仍将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全区上下要毫不松懈抓好“外防输入”,坚持入境人员“健康筛查、核酸检测、封闭转运、集中隔离”四个全覆盖;加强中高风险地区来人排查,做到健康告知、健康问询、健康码查验、核酸检测“四到位”;对货柜车司机进行“口岸点、货物作业点、住宿点”三点一线闭环管理;强化进口冷链和入境货物检疫防疫。全区上下要慎终如始抓好“内防反弹”,持续开展农贸市场、集中隔离点等重点场所督促检查;落实医疗机构首诊负责制,做到逢热必测、逢疑必测,严密做好院感防护;提前储备一批符合防疫要求的隔离酒店,加强突发疫情应急演练,确保关键时刻用得上、防得住;加强核酸采样队伍建设,有序做好疫苗接种工作,加大疫情防控宣传力度;加强辖区“三人小组”防疫装备建设,进一步关心关爱疫情防控工作人员。在此,我向全区人民发出倡议,鼓励大家留在光明过年,节日期间请大家戴好口罩、做好防护,减少人员流动聚集,非必要不离深、不出境。我们将竭尽全力认真做好春节期间疫情防控工作,保障节日物资供应和物价稳定,为大家提供一个安全、祥和的春节环境。

  各位代表,同志们!远方值得奔赴、未来充满期许。未来五年对光明来说,将是一段抢抓资源、聚集资源的“窗口机遇期”,随着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大幕徐徐拉开,我们有更多机会,承接国家布局在大湾区的科技创新资源;我们有更大底气,争取高品质配套设施落地;我们有更好条件,吸引优质企业到光明创新创业。未来五年对光明来说,将是一段赶超奔跑、蓝图落地的“信心增强期”,按照世界一流标准做出的规划已经完成,近两年来布局的重大科技设施平台已经落地,区一届三次党代会“1+2+3+2”的战略方向已经明确,只要全区上下团结一心、政府系统真抓实干,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轮廓一定更加清晰,社会各界对光明的信心必将更加坚定。未来五年对光明来说,将是一段上下求索、跨越提升的“成长蜕变期”,沿着区委“集中度、显示度”“高质量、高颜值”的方向务实前行,我们只要探索出新型举国体制深圳路径的光明模式,只要走出一条“科研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只要用心用情建好“不一样出彩”的高颜值深圳北部中心,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就会实现由内而外的蝶变,成为最具“国际味”“科技范”“未来风”的独一无二标杆城区。

  各位代表,同志们!事业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够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引擎换代、发展动力换挡,代表深圳参与未来科技竞争,完成好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昂扬进取的精神状态,以只争朝夕的豪迈干劲,朝着建设高质量高颜值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目标奋勇前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书写光明新的篇章!

  名词解释

  1.“海绵城市”: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指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2.地表水Ⅳ类:指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3.PM2.5:又称细颗粒物、细粒、细颗粒;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

  4.群众诉求服务“光明模式”:是超大城市城区发展的新时代“枫桥经验”和创新源头治理的生动实践,党建引领、社会参与、文明建设、法治保障、平安光明的社会治理体制,一站式解决群众诉求、一揽子提供群众服务、一体化守护社会平安,实现“诉求服务在身边,矛盾化解在源头,问题处理在基层”。

  5.“老大难”:指错综复杂、难于解决的疑难问题。

  6.惠企“15条”“24条”:分别指《深圳市光明区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支持企业共渡难关的若干措施》《深圳市光明区关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若干措施》。

  7.“3+1”产业体系:指以智能产业、生命科学产业、新材料产业为主导,特色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

  8.“拦退引”行动:产业空间管控行动,“拦”是指对不符合条件的产业实施限入,“退”是指对当前存在的“散乱污危”企业进行清退,“引”是指引进符合产业导向的高端优质项目。

  9.“散乱污”企业:指不符合产业政策和产业布局规划、未依法办理相关审批或登记手续、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企业。

  10.“两院三中心”:指深圳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院、深圳市药品检验研究院光明分院,国家电动汽车企业计量中心、国家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国家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

  11.众创空间:指依托广泛的社会资源,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通过创新与创业、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以专业服务推动创新创业者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培育新业态的各类科技创新创业场所。

  12.孵化器:指以科技型创业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科技创业服务载体,通过提供研发、生产、经营的场地,通讯、网络与办公等方面的共享设施,系统的培训与咨询,政策、融资、法律和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支持,降低创业企业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

  13.光明中心区“三横两纵”主干道路:“三横”指公园大道、光辉大道、光明大街;“两纵”指楼环路、光明大道。

  14.星级宜居社区:根据广东省地方标准《宜居社区建设评价》(DB44/T 1577-2015),宜居社区是指在空间、环境、安全、文化、服务和管理六方面,满足人居住和生活需求的社区,分为五星级、四星级和三星级三个等级。

  15.道路“白改黑”:指把原来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灰白色)改建为沥青混凝土路面(黑色),达到环保、防尘、降噪和增添行车舒适性的效果。

  16.“新扬尘八条”:指《光明区进一步强化工地扬尘管理减少道路污染的若干措施》。

  17.“无废城区”: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18.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区”:“三无”是指无进京越级上访、无大规模集体上访、无因信访问题引发的极端恶性事件。

  19.“三类黑恶问题”:分别是指非法高利放贷、“地下钱庄”和暴力讨债。

  20.“雪亮工程”:即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是以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

  21.文明创建“十大机制”:指区领导挂点督导机制、常态化测评机制、突出问题整治机制、“街长巷长”与“环境长”机制、联合整治机制、沟通反馈机制、快速处理机制、督查通报机制、监督举报机制、常态化培训机制。

  22.“城中村环境长”和“环境清洁日”:指每个城中村配备一名处级干部担任“环境长”,每周五定为城中村环境整治清洁日,组织发动党员干部、社区居民、志愿者等清理卫生死角,全民参与环境整治、美化家园。

  23.民生“七优”:指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

  24.“灭租”行动:指借助信息化等科技手段实现工作留痕,加强自我监督和相互监督,消灭廉政风险点。

  25.“双区”:指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先行示范区。

  26.R&D经费:指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

  27.“沿途下蛋”:指打通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创新成果孵化再到大规模产业应用的全流程渠道;实现科技成果应用、服务、带动经济社会发展,达到边研究、边产出、边应用的效果。

  28.区委“1+2+3+2”总体部署:“1”指要紧紧围绕“一个总目标总定位”——以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为目标,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推动大湾区创新引擎换代、发展动力换挡,争做代表深圳参与未来科技竞争的第一艘“冲锋舟”;第一个“2”指要牢牢把握“两大主题词”——集中度显示度、高质量高颜值;“3”指要勇担“三大使命”——做实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不一样出彩”的深圳北部中心、打造科学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新型科研经济增长极;第二个“2”指要用好“两大关键抓手”——党建引领、改革破题。

  29.“隐形冠军”:指在国内或国际市场上占据绝大部分份额或者掌握的核心技术居于行业领先,但社会知名度很低的中小企业。

  30.“瞪羚企业”:指以科技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为支撑进入高成长期的中小企业。

  31.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指在某个集聚空间具备研发、小试、设备共享、产业化为一体的“楼上创新、楼下创业”产业发展模式,能极大缩短从技术到产品的转化周期。

  32.科技“经纪人”:指具备科技成果产业化理论知识,能促成科技技术供需双方资源整合的复合型人才。

  33.GMP实验室:指通过医药洁净检测中心检测的万级洁净实验室。

  34.“两个1000万”工程:指力争用五年时间,新建改造和存量纳管高标准产业空间各不少于1000万平方米。

  35.“工改工”:指旧工业区通过城市更新改造为一类工业用地或新型产业用地,不改变原有用地性质的项目。

  36.“三横三纵”高快速路网:“三横”指燕罗快速东延、东明大道-观光路(沙坪大道)、外环高速;“三纵”指南光高速、龙大高速、龙澜大道北延。

  37.装配式建筑:指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进行,在工厂加工制作好建筑用构件和配件(如楼板、墙板、楼梯、阳台等),运输到建筑施工现场,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在现场装配安装而成的建筑。

  38.“食药环”:指涉及食品、药品、环境保护类的违法犯罪。

  39.数据运营“百舸计划”:由街道(社区)、部门申报需求,院校、企业等共同响应,应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型技术,围绕安全防控、环境整治、公共服务等领域,提出场景化解决方案,孵化一批具体项目在街道(社区)落地实施,提高社区智能化管理水平,推动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实现兴业、惠民、善政的目标。

  40.TOD:即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的英文首字母缩写,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指在规划居民区或者商业区时,最大化使用公共交通的一种规划设计方式。

分享到: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