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首页 > 信息公开 > 专题专栏 > 光明科学城 扬帆新征程

“稳中求进向未来·深圳媒体‘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园区行大型采访团首站踏访光明科学城

日期:2022年 06月 29日    信息来源: 光明区

字号:

6月21日,“稳中求进向未来·深圳媒体‘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园区行大型采访团首站踏访光明科学城。

来自中央、省、市、区20多位全媒体记者,以及受邀的产业专家、人大代表,一同来到建设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这片热土,深入园区,访问企业,考察平台,参观展厅,进实验室,开座谈会,近距离感受光明科学城紧扣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要求,聚焦信息、生命和新材料领域,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科研经济先行地和创新人才集聚地,打造深圳市经济新发展动能的气韵和声势。

深耕石墨烯弄潮新材料成为业界翘楚

采访团驱车造访光明科学城产业园区,第一站便驶入位于光明区公明办事处西田社区的贝特瑞高新技术工业园。

面对规模庞大的采访团队,贝特瑞公司董秘张晓峰难掩兴奋,坦承还是第一次接受这样的采访。张晓峰透露,去年,贝特瑞已实现年产值100亿元。随着贝特瑞高端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产业化项目的建成投用,年产值有望实现翻番,再造一个贝特瑞的梦想将成为现实!



一段传奇,无限精彩。贝特瑞创立于2000年8月,是一家土生土长的深圳本土企业,作为一家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负极材料专业化生产厂家,已跻身成为集基础研究、产品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15年贝特瑞在新三板挂牌交易,2021年11月平移北交所上市。

张晓峰介绍,2013年迄今,贝特瑞的负极材料出货量已连续9年位列全球第一。同时,作为国内最早量产硅基负极材料的企业之一,贝特瑞硅基负极材料出货量亦国内领先。其正极业务聚焦于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领域、采取差异化的产品与技术策略,所生产的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的出货量居国内前列;公司的高镍三元正极材料技术领先,已经开始对部分海外客户批量供货,并成功导入全球领先的锂离子电池厂商供应链。

“创新引领”正是贝特瑞成功崛起的不二法门,其研发投入占比达到年营收的5%,公司已在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领域以及石墨烯等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形成了一系列行业领先的专利和专有技术成果,率先在境内外实施了石墨负极材料、硅基等新型负极材料、高镍三元正极材料以及石墨烯及相关电极材料等方面的系列化发明专利布局。据悉,截至2022年5月底,贝特瑞已获授权专利335项,其中发明专利223项(国内发明专利170项,国外发明专利53项)。公司主导及参与制定的2项国际标准和12项国家标准已发布实施,目前仍有多项国际/国家标准在制定中。自成立以来,公司及下属子公司主导和参与了包括7项国家863计划项目、近30项省部级重大或专项科研项目在内的50余项政府科研项目,且参与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十三五”规划》和工信部委托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牵头负责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的制定工作。

此外,公司还组建了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广州海关化验中心合作实验室,获得了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绿色工厂、CNAS实验室等认证,挂牌了多项省级或市级工程技术中心或实验室。

记者获悉,贝特瑞围绕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为核心的新能源材料领域形成完善的产品及产业链布局,形成了在储能应用、电池回收、石墨烯材料研发与应用等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沿领域的前瞻性布局。贝特瑞被联合国发展组织认定为“国际信誉品牌”,取得了领先的市场地位,覆盖了以松下、三星SDI、LGES等为核心的国际主流客户群体,也覆盖了以宁德时代、国轩高科、力神、亿纬锂能及瑞浦能源等为代表的国内主流客户群体,形成了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平衡兼顾的良好区域市场结构。

记者了解到,与贝特瑞高新技术工业园一墙之隔的贝特瑞高端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产业化项目,是光明区“拿地即开工”试点示范项目,区产业部门制定项目地块出让倒排时间表,各审批部门按照“极简极速”模式加快项目开工各项手续办理,确保项目用地成交后即具备动工条件,为产业项目“拿地即开工”提供示范样本。

为了推动产业项目加快落地、建设、投产,光明区制定印发《光明区关于进一步加强招拍挂产业用地服务与保障工作的若干措施》,结合全区产业用地出让计划,建立项目用地库、问题清单、行动计划,全力推动产业用地出让由“三通一平”向“九通一平”转变,按照“拿地即开工”目标打造产业用地项目落地建设全链条服务的“光明模式”。

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是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重要抓手,而作为提升光明区经济发展后劲的有效手段,对于光明区稳投资、稳预期、促增长具有重要作用。贝特瑞高端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产业化项目这一新材料项目的落地开工,就是一个鲜活例证。


布局未来产业首创“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

告别企业园区,走进全新型的创新创业综合体。6月21日下午,采访团深入光明科学城核心区域,来到坐落在公常路一侧的卓宏大厦,这里分布着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国内首创的“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就肇始于此。



合成生物学(工程生物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交叉科学,被视为理解生命的新钥匙、未来的颠覆性技术之一,将为医药与健康安全、农业与食品安全、环境与能源安全提供新技术源头。2020年,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时,合成疫苗为建立主动群体免疫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合成生物产业已成为各国风险投资的风口,合成生物学被列为国家重点科技前沿领域之一。

高新技术的孕育、转化和应用,对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光明科学城积极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沿途下蛋”,抢下先手棋,围绕合成生物研究设施打造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遴选落地29家合成生物关联企业,形成“楼上创新、楼下创业”综合体模式,纳入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广的深圳经济特区经验举措47条清单。光明区同时还发布支持合成生物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的若干措施,建设8.8万平方米合成生物专业园区,加快打造合成生物产业集群。

在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与采访团热络的座谈交流中,无论是从事管理的科研人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合成生物学研究所产业创新与转化中心主任罗巍,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易啸,还是奋力创业的企业界代表深圳柏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EO崔俊峰、深圳市赛特罗生物医疗技术有限公司CEO张利峰、深圳新诺微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TO谌平、百葵锐(深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TO李华珍,都对创新创业综合体的机制和运行,以及深圳市特别是光明区布局未来产业的战略抉择称赞有加。

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采用国内首创的“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以楼上产业应用研究和楼下企业孵化管理为核心,应用研究依托大设施和合成院输出科研成果,开展技术合作,孵化管理通过对接创新源头同时面向社会吸引的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初创企业入驻,提供优质的创业环境、建设开放共享的办公空间和高端实验技术平台,实现企业“拎包入驻”。同时借助深圳理工大学、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所、大设施等顶级科研资源快速实现技术开发迭代,有效解决初创企业缺乏先进实验设备的瓶颈和寻求专业技术合作的需求,极大缩短原始创新到产业转化的时间周期,并在国内首个合成生物专项政策支持下,减轻企业初期经费困难,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复制推广该经验,在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谋划和建设创新中心,研究制定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生物医药、科技金融等专项扶持政策,加快培育具有光明科学城特色的产业集群。遴选授牌抗体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创新药转化基地等7个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项目,帮助更多初创企业跨过“死亡之谷”、飞跃“达尔文海”。

光明科学城科技成果转化体系逐步完善,创新链产业链加速融合,努力培育更多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兴和未来产业集群。


推进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建设集聚各类创新资源

在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左岸科技公园实地参观走访,以及与实验室负责人于非院士及光明区发改局副局长张冬冬的座谈交流中,记者了解到,光明科学城强力推进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框架初显,科研机构平台加速集聚,“0-1”原始创新能力持续加强。

首先是光明科学城启动区土建工程展开冲刺攻坚。前不久光明科学城启动区土建工程项目现场召开的冲刺攻坚动员会上,该项目被要求在严安全、保质量、稳防疫的前提下,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全速冲刺节点任务目标,按时完成各项工程收尾和验收工作。光明科学城启动区是光明科学城首批开工建设项目,位于光明区东北部。项目承建的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两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列入市十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该项目克服高难度钢结构施工等多重挑战,三年时间基本完成23.3万平方米各项建设安装工程。截至目前,该项目已进入全面收尾阶段,总体进度完成约98%。该项目预计今年底交付,开展科学设备联调联试,明年投入使用。

其次是鹏城云脑Ⅲ作为光明科学城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正抓紧推进项目可行性论证,力争年底动工建设。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材料基因组、精准医学影像设施等6个设施正加快论证并有序落地建设。深圳湾实验室4万平方米过渡场地已进驻近千名科研人员;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已于去年11月正式入驻。中山大学(深圳)、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筹)两所研究型高校正加快建设,为光明科学城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中山大学深圳校区6000余名师生已经入驻,计划今年9月份全面交付;深圳理工大学明珠校区已投入使用,永久校区已于去年12月开工建设。

从重磅级的高科技企业到实现翻番再造的产业园区,从全新赛道上的省级实验室到展现壮阔蓝图的左岸科技公园,再到布局未来产业的创新创业平台,在“稳中求进向未来·深圳媒体‘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园区行采访团马不停蹄、紧锣密鼓的实地探访中,已经强烈地感受到:崛起的光明科学城正肩负使命,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科技成果转化体系逐步完善,创新链产业链加速整合,努力培育更多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兴和未来产业集群,生机勃发,精彩可期!




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情况


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已于去年11月正式入驻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6000余名师生已经入驻,计划今年9月份全面交付

光明科学城启动区土建工程总体进度完成约98%

深圳湾实验室4万平方米过渡场地已进驻近千名科研人员

深圳理工大学明珠校区已投入使用,永久校区已于去年12月开工建设

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材料基因组、精准医学影像设施等6个设施正加快论证并有序落地建设

鹏城云脑Ⅲ正抓紧推进项目可行性论证,力争年底动工建设


分享到: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