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首页 > 信息公开 > 专题专栏 > 光明区营商环境和政策 > 改革成效

2021年光明区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工作成效

日期:2022年 02月 14日    信息来源: 光明区发展和改革局

字号:

  2021年,各单位全面落实区委“营商环境提升年”工作部署,坚持整体推进、协同联动、狠抓落实,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这一年,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改革重点任务清单,聚焦十大重点领域实施76项改革任务,营商环境改革工作更有章法;实施招商引资项目引荐机构奖励办法,引入优质用房企业200余家,新开办企业和个体工商户1.8万家,市场主体愈发壮大;全市率先推出“秒报秒批秒证”三位一体改革,率先建设一站式审批智慧化联合验收平台,政务服务更加高效;全面推广深圳行政执法“双系统”应用,强化联合执法效能,减少执法检查频次2799次,法治环境更加完善;人才、融资、产业空间等关键要素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全方位提升,综合配套更加优质齐备

  一、工作进展情况

  (一)全面统筹推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光明区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区营商办”)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全力抓好统筹协调工作,推进辖区营商环境改革迈上新台阶。

  一是牵头编制《光明区2021年优化营商环境改革重点任务清单》,就“完善企业服务体系”等十个重点领域提出76项改革任务,其中限期年内完成的58项任务基本完成,其余18项长期推进任务也取得阶段性成效。

  二是大力开展营商环境建设宣传,牵头制定《光明区关于〈深圳经济特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宣传工作方案》,全面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贯活动,辖区营商环境建设氛围更加浓厚。

  (二)聚焦市场主体关切,市场环境更具活力

  以市场主体期待和需求为导向,在企业服务、招商引资、商事制度等方面持续深化改革,促进市场主体投资兴业,释放市场活力。

  一是企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持续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领导挂点服务企业机制,区领导带头协调解决企业问题250余项。升级建设“企业服务门户”,优化涉企政策精准推送、企业问题线上流转等18个功能模块,办结企业诉求700多条,受理企业资助申请超1万项。提供“保姆式”用工服务近3千次,组织招聘、校企定制活动,向缺工企业精准输送超1万人。大力开展AEO培育服务,新推动5家优质企业成为海关高级认证企业,享受42个国家(地区)免除担保、优先通关等多项通关便利优惠政策。

  二是招商引资高质量推进出台《光明区招商引资项目引荐机构奖励办法》,拓宽投资信息渠道,促进优质项目落户。积极赴北京、上海等地开展市外招商,举办招商推荐会41场,共引进用房项目超200个,其中光明招商大会签约产业项目42个、计划投资总额超900亿元。开展“定向招商”,围绕华星光电、普联、贝特瑞等龙头企业,引进了19家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围绕“以图招商”目标,建成一个产业空间专题数据库,加快打造“产业空间一张图”,促进产业园区与产业项目精准配对。

  三是企业准入退出更加便利推进商事登记改革,综合应用电子营业执照和电子印章,减少商事登记设立申请材料,新开办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近1.8万家,同比增长17.4%。全市率先开展商事登记住所托管制度试点,成功为80余家无固定经营场所企业办理营业执照。实施“特殊情形代位注销”制度,确立简易注销制度容缺机制,为1千多家企业提供简易注销补救措施。

  (三)勇于刀刃向内,政务环境更加高效

  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推行“不见面”审批,在更大范围实现“一网通办”,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加规范、便利、低成本的政务服务。

  一是政务服务更具效率全市率先推出“秒报秒批秒证”三位一体改革,实现“建设项目用水节水评估报告备案”等5项“秒证”服务,平均办理时限从几天压减到几分钟。累计实现“秒报”180项,“秒批”110项,“秒报秒批一体化”85项,“一件事”导办212项,“一件事一次办”200项。启动全市首个市区业务5G视频联办,实现190项市人社业务在区大厅咨询办理。打造无实体卡证城区,实现免证办事项432项,电子证照发证累计总量超9万张。推行“智能审单”模式,实现16类原产地证书全天候“秒签”,通关业务办理时长平均压缩50%。

  二是行政审批更加简化。采取综合办和主题办相结合的方式,提供283项“先信任、后审批”的科学城人才信用办服务,有力简化人才办事手续。全市率先建设一站式审批智慧化联合验收平台,升级建设工程无纸化受理平台,创造性引入三维激光扫描数据在线查看功能,推动工程项目验收效率提升。以光明科学城中心区为试点,率先开展水土保持区域评估改革,变“单个项目评”为“区域整体评”,降低企业办理水土保持的编报审批时长。

  三是政务公开更加多样。升级打造高质量、高颜值政府门户网站,进一步优化“千寻政问”智能搜索,实现“搜索即服务”。扩容政务公开便民地图,归集教育资源、医疗卫生等9大领域、550个科学城配套建设的服务地点信息,设置“一键导航”功能。优化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光明区民声云首创“首办负责”“主题联办”“主动领办”等工作机制,采用智能分拨学习算法,自动分拨准确率达85.7%。民声云政民互动平台成功入选《“数字社会”创新实践优秀案例(2021)》。

  (四)坚持法治引领,法治环境更加有序

  加快构建以法治为基础的制度体系,健全公平公正、公开透明、权责明确、简明易行的监管规则,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一是执法体系更加完备。构建“1+5”行政执法制度体系,基层依法治理能力稳步提升,逐步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倡导柔性执法,制定轻微行政违法行为从轻、减轻、不予处罚“三张清单”共724项,让执法更有“温度”。全面推广深圳市行政执法“双系统”应用,大力推动光明智慧司法信息系统建设,以信息化手段逐步提升执法效能、加强执法监督。充分发挥“光明区联合执法(巡查)平台”效能,开展联合预约监督检查2763次,累计减少检查频次2799次。

  二是司法服务更加全面。引进司法鉴定、仲裁等法律服务,排查化解劳资法律风险及纠纷隐患近260个。打造“光明科学城法治护航”品牌,科创及中小微企业法律顾问挂点联系服务企业319家,为群众、企业提供法律服务6853人(件)次。“一站式”诉讼服务平台基本建成,探索案件全流程网上办理工作模式,有效提高办案效率。民商事审判制度、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立,司法质效加快提升。

  三是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有力。完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体系,印发《关于加强光明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建立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机制的工作方案》等文件,加快建设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心。挂牌设立光明科学城检察官工作室,集中受理辖区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依法惩治各类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犯罪行为,共立案27宗,罚没金额1.5万元,涉案货值2.36万元。

  (五)强化要素保障,要素环境更加完备

  在提升人才服务、支持融资、加大产业空间供给等方面持续发力,加快打造优质配套环境,让企业家安心创业、放心经营。

  一是人才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编制《光明科学城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21—2035年)》《光明科学城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目录》。成立光明科学城人才服务工作站,提供业务咨询经办、政策宣讲等一系列人才服务。升级打造光明区就业网,提供职业指导、岗位速递等精细化服务,累计整合5.5万个企业岗位,服务1.1万名求职者。建立光明科学城人才基础数据库,初步建立人才数据统计发布机制。

  二是融资环境持续改善。加强金融机构引进力度,完善金融业态,全年引进建设银行高科支行等4家银行和深圳梅岭高能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召开7场政银企对接会,宣讲惠企金融政策和金融产品,切实帮扶企业。上线运营光明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实现融资撮合、金融监管、企业评估等多项功能。强化科技创新资金扶持,支出科创资金2.42亿元,扶持企事业单位1300多家。

  三是产业空间更有保障。出台《光明区旧工业区综合提升实施暂行办法》,推进园区“定制化”综合提升,稳定企业产业空间预期。大力推进“两个一千万工程”,筹建高标准产业保障房512万平方米,完成全年任务的147%。新增认定科技创新产业园共15家,筹集回收创新型产业用房项目共28个,筹集面积约40万平方米。现有区级及以上众创空间19家、孵化器5家,累计提供创新创业空间约24.5万平方米。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营商环境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市场主体发展壮大的培育之土。下一步,我们将深挖当前工作中的难点痛点,积极探索创新举措,抢抓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契机,先行先试谋划改革方向,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打造与世界一流科学城更加适配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让更多优秀企业在光明安心经营、扎根发展、做强做大。

  (一)继续围绕“提升服务”下功夫。在政务服务方面,深化一网统管体系建设,扩大“秒报秒批秒证”一体化服务范围,增加政府主动服务事项;强化公共数据管理运营,优化数据支撑平台,推动政务开展和应用创新。在企业服务方面,深化三级领导挂点服务企业机制,持续推进企业服务门户建设,拓宽惠企政策宣传渠道,提升惠企政策知晓率,切实解决企业诉求。在行政审批方面,深化工程审批制度改革,加强BIM等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运用。实施水土区域评估改革和区域空间生态环评改革,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

  (二)继续围绕“强化法治”下功夫。在司法服务方面,深入打造“光明科学城法治护航”品牌,推动成立科学城法治联盟,探索以科创法治评估指数助推法治光明建设;加强宣传力度,认真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营造优质法治营商环境。在涉企执法方面,持续推进规范化、信息化执法,不断提升执法队伍的执法水平;加强信用执法、柔性执法、联合执法,提高市场主体的执法满意度。在知识产权方面,加快建设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心,加大知识产权专项资金扶持;强化对知识产权的民事、行政、刑事司法保护,依法惩治各类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犯罪行为。

  (三)继续围绕“优化配套”下功夫。在金融服务方面,加大金融机构引进力度,丰富辖区金融业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优化科技金融在线服务平台,完善银企对接流程,强化科技创新资金扶持力度。在空间管控方面,加快出台“1+1+5+1”等产业空间政策,助力项目高质量发展;落实产业项目“高进低退”机制,腾挪优质连片产业空间;推进“定制化”旧工业区综合提升工作,扩大创新型产业用房纳管范围,最大化提供空间增量。在集聚人才方面,持续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创赛引才”模式;完善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功能,构建全面的人才服务方案,优化人才服务生态环境。


  光明区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2年2月10日  


分享到: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