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区位于深圳西北部,历经农场、新区、行政区三个发展阶段。1958年,广东省决定设立光明国营农场。2007年,正式设立光明新区。2018年2月,国务院批复成立深圳市光明区,9月19日揭牌成立。光明区是深圳最年轻的行政区,下辖光明、公明、新湖、凤凰、玉塘、马田6个街道,共37个社区。辖区总面积155.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15.90万人,其中户籍人口约24.33万人。
科技创新活力迸发。聚焦信息、材料、生命科学三大主攻方向,集中布局了23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材料基因组三大科学设施建成启用,拥有中山大学·深圳、深圳理工大学2所研究型大学,深圳湾实验室、光明实验室2所广东省实验室,南科大光明高研院等一批大院大所。
新兴产业聚能起势。重点布局发展“3+3+1”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人工智能3个战略重点类产业集群,做大做强超高清视频显示、高性能材料、智能传感器3个优势引领类产业集群,培育发展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集群,同时因势利导布局发展低空经济等风口产业,成功打造1个国家级、3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对外交通便捷顺畅。光明区内南光、龙大2条高速北连东莞市,南接福田区、南山区,距深圳中心区、宝安国际机场、前海蛇口自贸片区仅30分钟车程;大外环高速贯穿深圳东西,轨道6号线串联宝安、光明、龙华、福田等区,6号线支线将与东莞轨道1号线衔接,13号线北延段已预留与东莞规划轨道5号线衔接的条件,未来光明可直达东莞松山湖;广深港客专与赣深客专、深广中轴城际(规划中)、深莞增城际(规划中)途经光明,在光明城站乘坐高铁30分钟可达广州、香港。
生态环境优美宜人。光明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山水林田湖生态景观资源,构成独有的“百里青山、一河九水”山水格局。积极落实深圳市山海连城计划,全力建设“公园里的光明”,贯通远足径、郊野径、绿道350余公里,河流生态持续优化,绿化景观迈入全市第一梯队。虹桥公园等10余个项目获16项国内外大奖,光明科学顶的“城市阳台”、虹桥公园、大顶岭绿道等特色景观,已成为游客打卡新地标。
民生事业蓬勃发展。光明区现有公办中小学51所、幼儿园86所,教育集团19个,获国家教学成果奖2项,国家级试点区7个。现有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市中医院光明院区、区人民医院3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全区社康机构达66家,是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现有光明文化艺术中心等区级文体场馆7个,不可移动文物64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4项,非国有博物馆2家。推出光鸣艺术节等十大文化品牌,培育赛艇、马术、自行车、攀岩等户外运动品牌,打造十大体育赛事。
社会治理百花齐放。创新打造情理法“三人小组”模式,荣获2024年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优秀案例。“500米社会心理服务圈”,荣获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等7项“国字号”荣誉。光明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经验,作为全市唯一、全省唯二先进代表,入选全国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先进典型。光明区连续五年入选中国社会治理百强县(区)。
奋进新征程,担当新使命。光明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坚定扛起市委赋予的新使命,高标准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加快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更具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核心承载区,为深圳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关政策法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