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首页 > 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 发展规划

光明新区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日期:2014年 08月 16日    信息来源: 光明新区

字号:

  一、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光明新区坚持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加速发展,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成绩突出,全面完成年初各项目标任务。2012年,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04.13亿元,同比增长25.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13.96亿元,同比增长29.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8.91亿元,同比增长29.3%;固定资产投资200.05亿元,同比增长1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59亿元,同比增长25.1%;进出口总额94.46亿美元,同比增长-10.0%;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33亿元,同比增长18.1%;国地两税51.35亿元,同比增长20.6%,成为深圳重要的区域增长极。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经济运行明显提质。

  2012年新区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2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00亿元,两税收入突破50亿元,连续五年保持20%以上高增长。重点推进的“333产业”支柱效应更加明显,2012年实现产值780亿元,占新区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近6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旭硝子、远望谷、普联、帝光、和而泰、星源材质等15家企业正式投产;海洋王、键桥通讯、普耐等10家企业开工建设;腾讯、华强、招商局、摩比天线、美国空气化工、怡化电脑、一电、港利通、英威腾等项目顺利落地;清华研究院、康佳通信、中节能总部、万和制药、开立、鹏桑普等一批“高新软优”重点项目有望落户。现代金融、文化创意、商贸旅游等全面发展,出台《光明新区关于促进股权投资基金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及其实施细则,股权投资机构纷纷落户,首家村镇银行沪农商光明银行年内正式开业;文博会在光明设立活动点,成功举办了骑行文化节、内衣文化秀等专项活动,成交金额达1.9亿元;苏宁电器及百事杰国际车城顺利开业,华润超市、吉之岛成功落户;生态旅游加快发展,全年共接待旅游总人数41.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346万元,大观园获评新区首个国家级3A旅游景区。社区集体经济加快转型升级,光明办事处8家新型社区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组建,楼村社区、碧眼社区分别参股农商行和村镇银行,“工改工、工改商、傍大款、参项目、城市更新”等五种转型发展模式初见成效,全年淘汰低端企业680家、转型268家,新区经济运行质量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二)园区配套明显提高。

  2012年新区平板显示、电子信息、新材料和新能源、LED、生物医药等十大专业园区加快建设。高新园区公共服务平台、高新东、高新西配套宿舍等一批园区配套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220千伏玉律站、农园站出线工程妥善解决,光明上市企业总部园区规划选址及土地整备工作基本完成,高新园区形象亮化工程顺利实施,与特区建发集团合作总投资80亿元的平板显示园中小企业总部基地综合体、光电企业产业加速器及高端人才房、平板显示园人才居住区等3个园区配套项目正式启动,园区形象明显提升。光明国际平板显示园区基本成型,华星光电项目提前3个月达产,产品综合良品率达到95.0%,创全球最快达产记录,旭硝子项目顺利投产,2013年预计产值达25亿元,林德气体、美国空气化工等项目加快建设,新区平板显示产业形成了以华星光电、旭硝子、莱宝高科、日东电工、华映显示、联积电子等为代表的产业集群,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垂直产业链, 成为全国最大的平板显示产业基地之一。中小企业总部基地建设快速推进,出台《光明新区关于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的若干措施》及实施细则,设立总部经济发展资金,重点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总部发展。方大集团等 61家企业总部即将进驻或达成落户意向。对贝特瑞等22家高成长性企业实行动态管理、择机引导,形成了“上市一批、申报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发展格局,扶持万润科技等本土企业成功上市。内衣、模具、钟表三大基地完成投资3275万元,钟表基地被认定为国家第一批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截至目前,高新园区和三大产业集聚基地共入驻企业94家(已投产40家,在建21家),预计总投资711.1亿元,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约1170亿元。

  (三)城市功能明显提升。

  2012年,新城建设加快推进,同观、观光等城市骨干道路全面建成,“九纵八横”路网格局加快完善。石甲线原水管工程、光明自来水厂加快建设,茅洲河流域水环境整治工作顺利开展。石甲线原水管工程已完成总工程量的98%,改造供水管网78公里,完成污水干、支管工程建设80公里,新区污水处理率达到79%。累计投入3.8亿元,新区文化馆、图书馆、体育中心和群众体育中心“两馆两中心”投入使用,群众文体设施得到根本改善。光明中学高中部扩建、新区实验学校初中部新建等8个项目积极推进,市第十高级中学、新明医院完成前期工作。城市更新加快实施,划定重点城市更新单元44个,公明商业中心、公明新创维、公明薯田埔第一工业区等7个重点城市更新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达153亿元,建筑面积244万平方米。土地整备工作成绩斐然,腾讯、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光明水厂等项目土地整备工作全面完成,德源木器厂、华星光电周边配套项目等64个项目拆迁工作加快推进,清拆处理各类违法建筑2140处,约60.52万平方米。基本农田改造完成土地征转10361亩,约占总任务的91%;完成清场10852亩,约占总任务的95%。

  (四)社会建设明显提速。

  制定印发《光明新区社会建设发展综合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实现对社会建设内容的量化考核。全年财政投入民生总计19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3.4%,其中医疗卫生等八项主要民生投入17.32亿元,占财政支出比例达79%,投入比重居全市各区(新区)首位。在全省率先试行教育券制度,按照初中每年每人6000元、小学5000元标准,解决了3803名学生就读问题。按照区级标准,对原公明医院、光明医院升格改造。社康中心实现全覆盖,获评国家级示范社康中心1家,省级示范社康中心3家。创建“药品安全示范社区”26个。抗菌药物专项整治获得全市二级医院最好成绩。大力实施“织网工程”,光明新区社会管理工作网信息系统成为全市首个上线运行、并与市综治办联通的区级社会管理工作网信息系统。统筹推进社会建设“风景林工程”,已建成社区服务中心9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25个、企业党群服务中心(室)3个、住宅小区党群服务中心1个;新区1.3万栋三层以上住宅出租屋全部实行“楼长制”管理,共设立楼长12401名。积极建设市、区两级社会建设试点社区,市试点白花、玉律社区邻里服务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其中白花邻里服务中心为深圳首个投入使用的社区邻里服务中心;增设上村、李松蓢、根竹园、光明、圳美等5个区级试点社区,全面推动社会建设深入发展。深入推进“三打两建”工作,共破获欺行霸市刑事案件103宗,打掉欺行霸市团伙21个,查处制假售假案件688宗,立案查处商业贿赂案件47宗。新区社会信用体系、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全面启动。全年刑事、两抢、两盗警情分别下降24.35%、6.42%、6.05%。

  (五)生态建设明显提效。

  全面推进绿色建筑示范区、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建设。同富裕第二期安居工程等5个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即将投入使用。行政配套区北片市政道路等一批示范项目顺利推进。新区共有16个项目通过绿色认证,25个正在认证,占全市的四分之一。编制完成《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规划设计导则》,建成新城公园、明湖城市公园等4个低冲击开发建设示范项目,其中园区36、38号路被国家住建部授予“创建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示范项目”。编制完成《光明新区低碳生态示范城区实施方案》,积极探索以低碳产业园区、低碳绿色建筑、紧凑型空间结构、低碳交通和低碳社区建设为重点的低碳发展之路。开展违法养殖整治歼灭战,共清除违法养殖户1932户,清走生猪30.56万头,清拆乱搭建窝棚108.9万平方米。加快推进城市绿化,城市生态环境明显提升,新区观光路、公明西环路等9条主干道路的绿化提升工程全面铺开,打造景观示范路;光明城站周边等6个绿化重点片区建设进展顺利、光明新城公园等3个星级公园建设有序推进。新区绿化管养标准全面提高,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5.3平方米提高到11.5平方米。

  总的来说,2012年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总体发展水平依然滞后,加快发展、赶超发展的任务非常紧迫;园区形象亟待提升,配套严重不足,打造一流园区任务十分艰巨,绿色新城建设任重道远;社区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土地等历史遗留问题还需进一步突破,社会管理服务和民生发展压力依然较大等等。需要在下一步工作中深化改革创新,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推进解决。

  二、当前面临的发展环境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光明新区“五年再出发”的新元年,是新区的“创新提速年”、“转型提质年”和“作风提效年”,做好全年的工作意义重大。

  展望2013年,从国际环境看,受欧债危机影响持续渗透、美国财政悬崖危机难解、国际金融市场反复大幅波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新兴市场增速回落等影响,世界经济复苏依然面临较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预计仍将维持低速增长。

  从国内环境看,2012年四季度以来,中国经济逐步企稳回升,但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明确提出“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显示出中央更加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随着改革红利的逐步释放,尽管外需难改颓势,国内经济仍有望实现温和复苏。

  从光明新区的形势来看,随着新城建设的加速启动、重大产业项目相继投产,新区的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经济增长后劲充足,居民消费持续畅旺,新区前五年高端产业培育、连续密集投资的带动效应正逐步释放,新区完全具备实现“有质量的高速增长”和“可持续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必须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三、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综合考虑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光明新区实际,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及约束性指标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20%;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6%;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5%;

  ——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4.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2%;

  ——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6.4%;

  ——国地两税同比增长20%;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比增长20%;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58%;

  ——万元生产总值水耗20.25立方米;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其他约束性指标根据深圳市下达计划执行。

  四、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

  为实现上述目标,2013年,光明新区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按照“深圳质量”的发展要求,促改革、转作风,坚持“五个着力”,力争“五个提高”,努力保持“有质量的高速增长”,加快打造“深圳绿谷”,全面建设绿色新城。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科学发展,质量第一,着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一是全面强化支柱产业核心支撑力。围绕产业发展“333”计划,在资金、政府服务等方面,对平板显示、电子信息、互联网等重点产业予以倾斜,争取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企业数量年内突破 20家,100亿元以上企业实现零突破;全力加快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互联网、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出台专项扶持政策,促进相关产业集聚。201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8.5%。二是积极推动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开工。结合城市发展单元规划,重点推动腾讯研发及总部培训基地、华强集团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招商局“智慧城”等知名项目落地开工,推动“文化+科技”为内涵的新区产业跨越式发展;推动迈瑞、摩比科技、金新农、库马克、易方数码等产业项目开工建设,为新区经济发展贡献新的增长点。三是积极优化调整新区产业结构。加大企业总部培育引进力度,加快光明新区中小企业总部园区、“光明科创新天地”等项目建设,争取引进5至10家企业总部。出台扶持现代服务也发展专项政策,加大对新兴金融、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的扶持力度。确保股权投资产业园正式开园,争取引进一批股权投资、私募证券、小额贷款机构进驻新区;积极促进吉之岛、华润万家等项目尽快开业;继续办好旅游文化节,努力提升新区生态旅游的品质;继续办好文博会,努力打造新区特色文化品牌。2013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达到61%。四是全面加强企业协调服务。继续推行班子成员挂点服务企业、重大问题定期会商等制度。加强对已入驻企业的跟踪协调,督促企业按照用地协议加快开工、如期投产。制定明确目标和措施,强化服务、强化考核,推动企业总分机构注册登记光明,确保新区利益。优化完善新区经济发展资金管理办法,扩大资金规模和扶持类别。加快理顺园区管理体制,为入园企业提供“处方式”精细化服务。

  (二)坚持创新发展,园区带动,着力专业园区建设,提高产业集聚能力。

  一是进一步完善园区配套。积极协调推进高新园区水、电、气、路等重点基础配套设施项目建设。全力推进广深港门户区、上市企业总部等专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园区生活配套、商业配套。光明高新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土地储备大厦、招商局光明科技企业加速二期和高新东、高新西产业配套宿舍5个项目加快建设,特建发三大项目、高新园区综合服务中心等4个项目开工建设。二是进一步加快集聚创新资源。实施创新型“小巨人”企业孵育工程。通过资金、政策扶持等方式,鼓励企业组建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吸引高校、科研院所、国际知名企业在新区设立研发机构。全面实施与深圳清华研究院的战略合作协议,积极引进特色学院,提升新区产业整体研发支撑能力。推进留学生创业园、中小企业孵化器、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开园,并吸引一批优质项目入园;推动新区科技创新中心、光电企业加速器开工建设。三是进一步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园区。重点推进光明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基地、电子信息材料产业集聚区等省、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与集聚区建设,尽快形成示范效应,以点带面,加快推动十大专业园区建设。鼓励产业园区和社区经济协调发展,积极推动旧工业区改造升级,以改造园区厂房、提升企业素质为重点,着力引进规模化、高效益企业,创建特色产业园区,实现专业园区建设和社区经济转型发展的“双赢”局面。

  (三)坚持跨越发展,重点开发,着力光明新城建设,提高特区一体化水平。

  一是全力加快重点片区开发。围绕光明大道、观光路两轴,新城公园周边行配区、广深港门户区、平板显示园区三片,集中资源、密集投入,重点打造行政配套、商务办公、产业服务三大核心功能区,将其打造成光明新区的阶段性新城中心区,集中展示新区城市形象。二是全力加快完善公共配套。提前启动轨道交通6号线、茅洲河综合整治等重大项目拆迁工作,为项目建设创造条件。加快建设光侨路、东长路等15条市政道路工程。全力推进新区文化艺术中心、光明新区书城、五星级酒店、光明土地储备大厦等项目实施。光明水厂(一期)工程等项目加快建设,加快完善新区水、电、气等配套管网,切实提升公共配套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三是全力加快城市更新。积极引进知名品牌企业,探索成片区更新模式,打造城市亮点。加快推进松白路、光明大道沿线片区和光明中心区、公明石岩湖城市更新工作。推动公明新创维等6个更新项目加快实施。四是全力推动土地整备工作。按照“利益双赢、发展共进”的原则,积极推进东坑、塘尾、楼村“社区统筹”土地整备试点工作。加快拆迁安置房建设。探索厂房安置新路子,保障社区长远利益。大力推进光明北同富裕片区、东明大道等重点片区、重点项目土地整备。尽快完成基本农田、德源木器厂等项目收尾工作。继续坚持“整备、管理、查违”三同步,完善土地后续管理办法,切实加强国有土地管理。

  (四)坚持和谐发展,民生优先,着力加快社会建设,提高民生幸福指数。

  一是加强民生工程建设。确保新区实验学校初中部、高级中学改扩建、群众体育中心二期等项目尽快竣工投入使用。加快建设市第十高级中学、新区外国语学校、新区人民医院住院大楼、新区光明医院扩建工程等重点项目。积极推动白花学校新建、凤凰小学搬迁、新区文化艺术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进一步完善新区文教卫体配套设施。大力实施“名师、名校、名校长”工程。积极推动新区人民医院创二甲医院、光明医院纳入二级医院管理等工作。2013年,新增学位2230个,创建24所普惠性幼儿园,新建、改造社康中心7个。二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巩固“三打”工作成果,积极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建设,以信用主体诚信建设和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建设为重点,将新区打造成为诚信建设示范城区;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加大对社会组织的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社会组织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继续完善推广“楼长制”、社区邻里服务中心等创新举措,大力推进“织网工程”、“风景林工程”。重点实施“幸福社区建设计划”,按照“一街道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的思路,完善提升社区“五个一工程”:确保一个社区一个文体广场、一个休闲公园、一条景观道路、一个服务中心,一个外来人口参与的社区理事会(议事厅),全面提升社区建设水平。三是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按照时间节点要求,确保万丈坡、塘家拆迁安置房等保障房顺利建设,年内供应保障房2850套,新开工建设1450套。做好低保家庭的廉租房货币补贴发放。高度重视就业和社会救济,继续开展就业、创业、学业“三业工程”,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率达80%以上,“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探索建立区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培育发展一批公益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建立健全低保台账和动态核查机制,确保应保尽保。加快推进残疾人事业、慈善事业发展。提升公明鹰山墓园生态化建设水平,启动新区社会福利中心项目选址。认真落实双拥优抚安置政策,深入推进统侨工作。四是强化社会综合管理。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支持推动警务运作模式改革。保持严打高压态势,整合群防群治力量,争当全市创建“平安深圳”排头兵。积极开展“三访”活动,加强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稳妥解决重大信访问题。深入开展食品、药品等领域专项整治行动。落实安全生产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安全生产各项指标控制在省市下达的指标范围之内。加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安全隐患排查整顿,防范遏制重特大生产事故、火灾事故发生。着力创建劳资纠纷防控体系,妥善处置重大劳资纠纷,确保社会和谐稳定。2013年,新建或提升安全文明小区5个,新增电子防控探头600个,新增视频门禁系统3000套以上。

  (五)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先行,着力建设“深圳绿谷”,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一是坚持绿色规划引领。严格按照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对城区发展总体规划、片区详细蓝图等各层级规划进一步调校完善。严格实施“绿色建筑”标准,试点“零碳城”建设;积极推动绿色建筑项目评审认证,不断丰富壮大新区示范项目库;尽快编制完成“低冲击雨水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详细规划;逐步强制推行绿色施工。二是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建设。大力推进高能耗行业减排技改,组织能耗大户、高碳排放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工作,争创市级乃至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大力开展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积极推广使用LED灯具。2013年,实现万元GDP能耗下降5.58%,万元GDP水耗20.25立方米。三是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严格生态控制线和城市蓝线管理,加快生态清退;加快发展都市农业,全面完成基本农田改造收尾工程;完善垃圾分类处理和回收设施建设,新建5座移动垃圾转运站,加快建设25个垃圾减量分类示范点,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推进生态工程建设及生态修复,开展水环境整治,加快推进茅洲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加快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和基层供水管网建设,新建35公里污水管网,新开工60公里基层供水管网改造工程。

分享到: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