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首页 > 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 计划总结

深圳市光明区人力资源局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计划

日期:2024年 01月 29日    信息来源: 光明区人力资源局

字号:

  2023年,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我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区委“1+2+3+4”工作体系,稳就业惠民生、聚人才促发展、防风险保稳定,各项业务取得新成效。

  一、2023年工作总结

  (一)保障用工助力“工业稳增长”。“线上+线下”举办各类招聘187场,组织3527家企业参加,吸引求职者18.4万人。一是打造“春暖光明”品牌。组织481家企业赴四川、云南等地举办“开往光明的列车”劳务对接招聘会26场,保障春节后用工。打造“光明就业”网络、小程序、公众号数字化平台,举办网络招聘56场次。二是打造“追梦光明”品牌。组织595家科研机构和企业赴武汉、广州等地高校开展校园招聘会41场,并签订《校地共建合作框架协议》。三是打造“技能光明”品牌。出台7项技能人才培养输送政策,建成市级职业技能培训载体18家。成功举办首届“光明科学城工匠”评选,对获评人才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

  (二)就业局势“基本盘”保持稳定。帮扶1958人实现再就业,发放就业创业补贴,惠及3.9万人次。一是完善政策体系。推出引进优秀毕业生生活补助等政策2项,认定区大学生联合培养基地6家,支持科研机构、企业接收高校生实习就业。二是创新搭建载体。推动中山大学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站挂牌运营,拓展就业创业空间。打造“1+6+N”零工市场,激活就业“大民生”。三是兜底重点群体。实施“乐业光明”重点群体就业援助活动,开发公益岗位90个,托底困难人员就业。四是激发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新增区级创业孵化基地4个,创业服务提档升级。

  (三)创新人才集聚地“磁场效应”显现。人才引进数量稳步增长,引进留学回国人员、高校毕业生等同比增长33.1%。一是政策红利叠加释放。实施基础性人才集聚行动、卓越工程师培育专项行动,出台人才优惠政策17项,支持引进培养光明科学城所需的基础性人才、工程师和科技服务人才。深入科学城单位举办“智汇光明”人才服务活动24场次,惠及科研人才超1500人次。二是办赛引智成果丰硕。顺利承办创新创业大赛第六届国际赛赛事,落地项目数全市领先。第七届承办赛事拓展为“2个海外分站赛+2个行业决赛”格局,承办数量较去年翻倍。三是平台招商成效显著。依托光明科学城人才港多渠道“双招双引”,赴上海、北京等地“走出去”敲门招商,举办人力资源行业交流会“请进来”共赢发展,已招引18家优质机构入驻。

  (四)和谐劳动关系建设蹄疾步稳。首推与公积金管理部门战略合作,协同防范劳资纠纷,全区一般领域劳资纠纷宗数同比下降8.4%,“压总量”成效明显。一是抓源头治理。形成“1+15+6”信息互通机制,与供电局共享企业用电量信息,关口前移预防劳资纠纷。二是抓部门联动。会同公安部门强力打击欠薪逃匿,追偿垫付欠薪579万。三是抓化解机制。总结典型个案调处经验,形成涉土整劳资纠纷处置指引。举办区首届人力资源高质量发展大会,评选“金牌劳动争议调解员”,成立区人力资源发展促进会,形成多元共治格局。

  (五)编外人员管理改革推向纵深。一是打造“光明特聘”招聘品牌。统筹12家单位开展特聘专干招聘,较去年各单位自主招聘,“双一流”院校占67%,高出36%。二是加强员额管理。用好“员额置换”政策,鼓励“以多换精”。三是首创“1+1+N”分类培训机制。形成“初任班+培优班+各单位业务培训班”分层次培训体系,聚焦新入职专干能力短板,举办胜任力培训;聚焦专干成长需求,举办培优培训,精准提升执行力。

  (六)突出党建引领、作风建设。就业促进科被授予市巾帼文明岗称号。一是主题教育高标准推进。推动解决问题10个,建章立制10项。扎实推进南粤党员铸魂工程、先锋工程、提质工程。二是“安全底板”更加稳固。召开行业安全生产会议2次,动态排查机构143家次,排查整治隐患90处。三是作风建设推向纵深。驰而不息纠治“四风”,组织到市级廉政教育基地等开展沉浸式教育,集体观看廉政教育片2场。扎实推进法治建设,年度学法考试参考率、优秀率均为100%。

  二、2024年工作计划

  (一)把抓党建作为带动工作的“红色引擎”。做好主题教育“后半篇文章”。高标准完成主题教育任务,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实施党建“领航工程”。推进党支部“标准+质量+示范”建设,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制度,深化党风廉政建设,持续提升工作作风。实施队伍建设“头雁工程”。以“每周讲坛”“新羽计划”“筑基提能干部培养机制”等为载体,多形式开展业务大练兵,培育更多“行家里手”。

  (二)把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途径。以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抓手,为科学城建设提供有力人力资源支撑。优化“15分钟就业服务圈”。完善“1+6+N”公共就业服务载体,构建“家门口”便捷就业服务机制。深化与辖区两所高校的政校企合作,用好“中山大学—深圳光明就业创业工作站”、区大学生联合培养基地等载体,吸引优秀毕业生服务科学城建设。优化服务平台阵地。建强创业孵化载体,吸引港澳人才来科学城创业。优化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提升高校毕业生“1311”就业援助服务,加强重点群体一对一服务,稳岗扩岗兜牢民生底线。

  (三)把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作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在要求。对标科学城建设人才需求,助力打造创新人才高地。建设运营光明科学城人才港。实现人才港开园运营,为各类人才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高效能推进“双招双引”。促进人才服务能级跃升,举办人力资源服务供需对接会、“虹桥会”等活动,构建“千企、万人、亿元”全领域覆盖模式。办好深创赛国际赛。办好第七届创赛生物医药与健康、新材料2个行业决赛,推动优质参赛项目落地。争取承办第八届国际赛赛事,将创赛打造成为光明科学城聚才引企、宣传推介和国际交流等三大功能的综合性国际窗口。开展“技能光明行动”。构建技能人才多层次培养体系,夯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根基。

  (四)把健全劳动关系治理体系作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保障。构建具有光明特色的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城区,为科学城建设营造良好劳动法治环境。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园区(企业)。探索城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标准,加强示范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建设,强化劳动争议预防,促进争议协商和解。建立健全协调联动处置机制。在“源头预见、联动快处”上下功夫,抓好统筹,完善区街治欠保支联席会议制度;抓实街道,制定实施街道一般领域劳资纠纷考评机制;抓住典型,建立劳资纠纷正反面案例通报制度。优化“阳光仲裁”普法机制。发放“仲裁建议书”,开展“巡回庭”“直通车”等,营造依法用工环境。

  (五)把推进人资数字化改革作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驱动。实施“数字人资”工程,促进人力资源供需有效匹配。升级光明就业网。与市人力资源生态服务平台功能衔接、数据共享,构建24小时“不打烊”的就业服务体系。搭建编外队伍智慧管理平台。推动一般类人事管理业务线上办理,打造编外硬核“铁军”。

  (六)把加强三大品牌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围绕增强品牌含金量,提升活动系统性、服务便利性。升级“智汇光明”科研人才服务品牌。拓展科研人才服务覆盖面,举办“才享荟”“圆桌派”“研游荟”“创赛荟”人才活动,精准服务科学城重点人才群体。升级“追梦光明”校园招聘品牌。组织科研机构、企业赴各地高校开展专场招聘,健全优质毕业生常态化输送机制,为高质量发展加注人才动能。升级“春暖光明”公共就业服务品牌。组织重点企业赴劳务输出地举办专场招聘、校企对接等活动,全力保障产业用工。


分享到: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