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首页 > 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 计划总结

光明新区公共事业局2015年度工作总结及2016工作计划

日期:2016年 07月 11日    信息来源: 光明区教育局

字号:

  2015年,光明新区公共事业局紧紧围绕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绿色新城的目标定位,以“四个全面”为统揽,以“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指引,以书记项目——“党员一线闪光岗”为抓手,始终把改善民生、服务群众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让公共事业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辖区居民。全年由局牵头落实的重点民生工程、改革工作任务和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工作等全部顺利完成,各项日常业务工作正常开展,新区教育、医疗卫生、人口计生、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质量和服务效能迈上新台阶。年度工作总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坚持普及和优质并重,教育现代化步伐加快。

  新区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打造“三个校园”主题,构建均衡发展,追求特色发展,保障适龄青少年“有学上、上好学、学得好”,教育在完善中实现优质发展。

  (一)挖潜学位,办学规模实现新突破

  面对新区原有教育基础薄弱、公办学位供需严重错位的实际,克服困难,多举措挖潜学位,全年净增公办中小学学位4781个,有力推动了教育公平。

  1.全力推进学校项目建设。在新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下,积极与新区城建局、发财局等部门协调,确保各项学校建设项目顺利、加速推进。马田小学扩建项目、凤凰小学搭建工程、光明中学高中部扩建项目于9月投入使用;积极推进基础教育工程建设,加快项目前期工作,马山头学校等6所学校建设提速;充分挖掘现有学校资源,扩大现有学校办学规模,启动玉律学校等7个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

  2.尽最大限度扩大班额。深入挖潜学校办学能力,通过扩大班额、拆除功能室等举措扩班增容,新区17所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实际招生123个班,6455人,在原计划基础上大幅增加。

  3.统筹做好学校招生工作。优化积分入学政策,保障优质学位合理分配,加大招生宣传、公示力度,加强学籍管理,确保招生工作有序完成;对因公办学位不足造成的困难,认真回应市民的诉求。

  (二)规范办学,教学质量实现新提升。

  1. 教育督导创新取得新突破。积极探索以何立君督学工作室为平台的督学培养机制、以督学责任区建设为平台的挂牌督导机制,全面推进各类评估工作,有力促进学校、幼儿园规范管理、科学管理,新区教育的优质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今年6所学校通过了省标准化学校评估,省标准化学校已达22所,占81.48%;2所公办学校通过了市办学水平评估,通过市办学评估的公办学校已达9所,占52.94%;3所民办学校通过市一级民办学校评估,10所民办学校已全部晋级为优质学校;10所幼儿园分别通过等级评估或规范化评估,新区优质园、等级园、规范园分别达24所、48所、57所,各占40%、80%、95%。

  2. 教师队伍竞争力上新台阶。大力实施“名师、名校、名校长”工程,对新区现有名校长、名师工作室和光明新区首届名师加强过程管理,加强考核,奖励表现突出的35人20万元。通过公开招考、绿色通道、定点招考应届毕业生等方式引进优秀人才152名。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培训教师6000多人次,同比增加20%;以教研中心为平台,开展优质课大赛、“新苗杯”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课题研究等措施重点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参与教师5000余人次。

  3.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中高考再创佳绩。贯彻实施学生综合素养提升计划,既提高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又让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发展。师生参赛获奖总计4349人次,同比增加13.8%,尤其在科技创新、体艺类比赛项目上成绩引人注目:有3位同学通过定向越野特长被大学录取,其中2位同学被重点大学录取;中考体育考试平均分和满分率均超过深圳市平均水平;本年度全区学生体质测试结果较上一年明显提升;公明一小王湘伊同学荣获“中国少年科学院十佳小院士”称号,成为广东省近年来唯一获此殊荣的学生。中高考再创佳绩。高考本科率46.85%、专科率53.15%,较2014年均有增加。光明新区高级中学连续五年获“高考超越奖”,今年再获“高考特色奖”。公办学校1293名学生参加中考,原始分(总分460分)400分以上697人,420分以上202人;各学科的A+人数为1276人,比去年增长35.9%;公明中学一名考生452分居全市前十;民办培英学校一名考生440分,刷新新区民办学校最好成绩。

  (三)推进特色建设,竞争力实现新提升。

  初步形成了以定向运动为龙头、“一校一品”、校校有特色的特色建设新局面,一批在新区乃至全市、全国富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教育品牌逐渐出现。楼村小学获评广东省第一个小学色粉画特色教学与创作实验基地,并成为全国8651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之一;楼村小学、公明一小、下村小学和凤凰小学等四所学校获评“全国校园足球试点学校”;东周小学成为全市唯一一所小学获评“2015年全国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示范单位”,该校的生命教育校园文化特色和科技教育特色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享有较高声誉;爱华小学先后被评为“全国跳绳示范学校”、“全国跳绳大课间示范学校”、“广东省体育特色学校”;光明小学被评为“全国软式棒垒球实验学校”;公明一小被评为“中国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二、坚持基本和特色医疗并重,医疗质量实现全面提升。

  新区拥有医疗机构250个,其中医院3家(公立医院2家,社会办医院1家),社康中心35家,其它社会医疗机构212个。全区病床1280张。拥有卫生工作人员2212人。新区下大力气解决群众“看病难”“住院难”问题,多举措全面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突出发展基础、特色医疗和危急重症强救能力建设,为辖区居民提供更方便、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

  (一)群众“看病难”“住院难”状况明显改善。

  2家公立医院门急诊服务完成321万人次、增长13%,社康中心诊疗量167万人次、占公立医院门急诊总量的52%。出院3.9万人次,增长5.4%。具体举措:

  1.加大公立医院财政投入力度。投入财政资金4.7亿元,实施公立医院续扩建工程,将大幅增加新区公立医院床位数量。

  2.全面加强社康中心和社会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一社区一社康,投入社康基本设备标准化配置专项资金共5352.65万元,社康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开展社会医疗机构质量评估,针对质量评估结果,开展心肺复苏、院感控制、依法执业等4次大型专题培训,社会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大幅提升。辖区群众“看小病”有更多选择。

  3.开展试点性夜间门诊和午间门诊。新区人民医院8月开展儿科、产科等重点科室夜间门诊试运行,中心医院开展妇科午间门诊,平均每天多接诊200余人次,进一步方便群众看病。

  (二)基层社康中心卫生服务特色纷呈。

  1.在全市率先开展家庭病床服务。新区家庭病床服务获得第十二届深圳关爱行动“百佳市民满意项目”称号。全年建立家庭病床505张,累计607张。在保障糖尿病、褥疮、肿瘤、骨折等8类慢性疾病建床基础上,还将保胎、产后康复、临终关怀纳入服务范围,为最需要的人群送去温暖。

  2.中医药特色服务。新区社康中心均能提供6种以上中医药的适宜技术,社康中心中药房中药柜设置率90.6%,中医药服务门诊比例已稳定在78%以上,针灸、拔罐、推拿、TDP理疗等中医服务受到居民欢迎。

  3.推进“名医工作室”建设。组织副高以上专家62名,每周4个半天到社区坐诊。推动各社康面向全国返聘副高以上名医专家到社康中心工作,满足辖区居民在“社区门口看名医”的需求。

  5.探索医养融合社区护理院建设。在光明社康中心建设一家公益性的集医疗、康复、护理、养老服务的医养融合社区护理院,政府投资210万元,建筑面积约1300平方米,拟建床位52张。

  (三)医疗质量全面提升。

  新区在提升医疗质量基础上,重点强化危急重症强救能力建设。成效集中体现在医院转出治疗的比例从29.4%下降到2.3%;危急重症病例抢救成功率由89.1%提高到97.52%。在光明新区12·20滑坡救援善后工作中,2家公立医院做到了应急、强救有力,确保了17名受灾伤者及现场救援人员得到及时、有效治疗。

  1.加强六大特色医学学科建设。针对群众“小病就近治、急病马上治”需求,重点打造了消化内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妇幼保健院、公共卫生检验实验室等6个新区特色的专科品牌,收治病例种类和危重、急症病例救治成功率均处于市内领先水平。

  2.大力引进名医团队。新区人民医院引进吴斌、戎立民等4支教授团队,并与中大附属第一医院达成合作协议,每周安排专家到新区开展两个半天的业务指导。新区中心医院与市妇幼保健院、深圳市儿童医院签订了对口帮扶协议,妇产科及儿科专家定期来中心医院坐诊,同时面向全国知名三甲医院返聘“主任顾问”30名,其中18名已到岗开展工作。

  3.更新大型仪器设备。大型设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核磁共振成像(MRI)的投入使用,提高了危重急症病例救治能力。

  4.严抓医疗质量管理。严格落实检查首诊负责制、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等9项核心制度, 保障医疗行为规范高效,人民医院纳入临床路径管理病种由22个增加到99个,涵盖科室16个;开展疑难病历、死亡病例讨论,质量安全管理等专项检查56次,抽查运行病历721份,病历合格率95%,确保医院规范医疗行为。

  (四)公立医院服务质量群众点赞。

  一是发挥医生专家顾问团智囊作用。坚持公立医院领导班子成员下科室督导检查,分管领导每周参加查房,并发挥返聘“主任顾问”作用,在疑难重症、医院核心制度完善、设备采购等方面,充分听取专家意见,进一步提升患者满意度。二是深化医务人员情商教育。公立医院开展“关爱患者月”、“优质服务月”活动,提高医务人员人文关怀情商,刘小强、李宝霞先进事迹受社会广泛关注,被誉为深圳“最美医生”和“最美护士”。四是优化干部保健服务。创新干部职工体检工作模式,以年龄为节点,增加对近年来一些慢性病、癌症等高发病率的疾病筛查项目,受到好评。三、坚持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卫生安全保障有力。

  一是面对新区流动人口多、工厂多、养殖场多的“三多”客观情况,攻坚克难,扎实落实H7N7、登革热、艾博拉等重大传染病防控措施,辖区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严格履行“依法监督、捍卫健康”使命,维护辖区医疗卫生市场有序发展,公共卫生管理连续获得市级优秀。

  二是坚持“预防为主”,监管对象2442家,其中对153家企业2998个测定点进行检测,检测粉尘、苯、三氯乙烯、正己烷、噪声等职业病危害因素28种。对157家重点企业予以职业危害进行重点监督,覆盖率100%,职业病例调查处理率100%。

  三是配合上级单位全力以赴做好光明新区12·20滑坡灾害现场卫生防疫工作。截至12月31日,累计环境消毒62.89万平方米、杀虫77.28万平方米。累计派发口罩73650个,发放防护服2977套。灾害现场卫生防疫态势平稳。

  四、坚持法治和人性关怀并重,计生工作平稳有序。

  新区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民为先,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工作目标,将计生打造成覆盖多领域的综合性惠民工程,实现了计生工作质量和效能双提升,计生工作连续6年考核为市先进。

  (一)坚持综合治理,严控各项考核指标。

  一是落实人口目标管理责任制。签责任书,立军令状,统筹协调2个街道办15个兼职成员单位落实人口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业务指导、督促检查、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度,切实完成年度任务目标。

  二是严控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打击“两非”行为高压态势,形成卫监、公安、药监、出租屋综管办、办事处多部门联合执法合力,共开展6次专项行动,查处了3家医疗机构,1家立案并进行处罚。新区计生作继续保持了低生育水平稳定可控、政策生育率稳中有升、出生人口性别比均衡的良好态势。

  (二)全市首创流动人口同管理同服务机制,推动计生公共服务均等化。

  跨区域构建“统筹管理、服务均等、信息共享”的流动人口同管理、同服务机制。同湖南、四川等7个省、直辖市,广西崇左市等32个市县就人口信息共享互通、异地办证、异地审批、征收社会抚养费、打击“两非”联合行动等项目开展合作;流动人口享有与户籍人口同等的优惠服务。

  (三)全市首创人口计生终身服务体系,“光明人生”计生帮扶项目深获群众满意。

  “光明人生”作为新区特色计生帮扶项目,获得“百佳市民满意”项目的称号。“光明人生”进一步扩大了帮扶范围,首次将低保和低保边缘户计生家庭纳入帮扶对象,打造优生助孕、成长助跑、财产助守、夕阳(退休)助行、终老助殓等7个帮扶服务,在经济上对计生特殊困难家庭夫妻生儿育女、子女抚养、年老出行、再生育辅助、再就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给予更多物质帮扶。全年对92户籍计生困难家庭提供帮助,资金共30.6万元。

  (四)基本建成“奖、优、扶、补、免、保”六位一体的利益导向机制。

  一是落实普惠奖励。实施独生子女保健费制度、独生子女意外保险制度、“节育奖”制度以及独生子女父母计生奖励等奖励制度,共发放奖励金56.058万元。二是创新特惠帮扶。计生困难家庭扶助列入新区首批重大行政决策项目,我局下发《关于印发光明新区计生帮扶惠民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深光计生组﹝2015﹞9),是新区7个重大行政决策项目中最先完成的。计生帮扶惠民工程以“光明有爱,一生同行”为主题,从困难家庭的实际需求着手,采取了分类帮扶措施,完善了计生帮扶体系。三是做好实惠助困。利用春节、中秋等重大节日,开展了“重民生、访民困、安民心、顺民意”为主题的计生助困活动。为226户计划生育困难家庭、长期工作在计划生育第一线干部职工及外来务工者送上慰问金和生活用品,共计40.35万元。

  (五)全市率先建成科学育儿中心,倡导育儿新风尚。

  科学育儿中心聘请专业早教老师,开展知识讲座及亲子互动课堂660场,参与群众达1.7万人次。开展亲子阅读活动,“我是小书童”吸引700余名小朋友参与阅读;“微信送书香”通过竞猜方式宣传优生健康基本知识,共开展35期, 175名群众获奖;“欢迎你来到”向新晋父母免费发放育儿书籍,共1800本。

  (六)提升计生技术服务水平,辖区居民普遍受惠。

  1.重点开展婚前及孕前优生健康免费检查工作,检查1337人(目标任务600对)。2.高质量完成0-3岁婴幼儿免费体检工作,体检人群不受户籍限制,前3季度参与婴幼儿650名(任务量500人)。3.开展地中海贫血干预和“两癌”(宫颈癌、乳腺癌)的早期筛查免费服务,1329名育龄妇女受惠。4.免费为已婚育龄夫妻提供基本项目计生技术服务,共计56.529万元。5.基本建成避孕药具发放全覆盖网络,覆盖28个社区,发放避孕套约153万只。

  (七)创新宣教方式,营造良好生育文化氛围。

  全市第二个建成人口文化公园宣教服务阵地,市民休闲时即可普及计生知识;实施一月一主题计生宣传策略,借助报纸、电视、微信、公交站牌等媒体宣传,提升计生宣教水平。

  五、坚持高端和多元并重,文化体育生活明显丰富。

  新区以更好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为目标,构建覆盖全辖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打造文体精品牌,借助文博会分会场平台,带动文化产业大发展,为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打造软实力。

  (一)大力加快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群众基本休闲需求。

  着力加强文体硬件建设,全年投入区级文体事业资金4589.2万元(较2014年增长73%)。新铺设健身路径7条,新增“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1处。计划投资5.4亿建成的新区文化艺术中心初步设计方案已确定,将弥补新区高端文化艺术设施短板,满足群众更高层次文体需求。目前各级文化体育设施达到431处,总面积69.6万㎡。

  (二)完善多元结构文体队伍,为新区文体工作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是大力推动社团建设,提升文化传播力。新成立了乒乓球协会、作协、音乐家协会、舞蹈家协会等4个文体社团,各社团会员增加706人。二是加强专业文体队伍建设,提升文体服务水平。新增文艺人才182名、裁判员19人、注册运动员199人,并招募文化义工107人,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150人。三是建立基层文体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提升志愿者服务热情。共投入107万元补贴社区广场舞辅导员。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基层文化体育活动,让群众享受到家门口的文体服务。

  相继推出“益满新城十百千万”、“千场公益电影万人享”、“我们的节日”、“光明大讲堂”“阅读吧,宝贝”、公益文化艺术培训、青少年体育技能公益培训、老龄人广场舞大赛等系列文体惠民活动,将精彩丰富的文体活动送进社区、学校和企业。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4497场,参与群众逾120万人次。

  (四)创新服务载体,使居民参加文体活动更加便捷。

  一是创新文体服务载体,提升在全市率先发行的加载文体功能的借记卡文体通使用性能,实现“一卡在手,生活无忧”的文体消费服务,全年发卡13.7万张。二是创新信息宣传载体,打造区级文体服务公共微信平台“光明文体通”,集文体活动信息查询与预订功能,方便居民参与文体活动。

  (五)强化文物与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留存本土文化历史记忆。

  精准确认了60处不可移动文物地形位置,启动了对东宝中学祠堂修缮工作;保护好现有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将深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仙姑的故事》排演成粤剧予以传承;开展寻找“光明记忆”活动,留存记忆、留住乡愁,已开展20期,共收集整理照片视频音频资料1970余份,文献216余册,在报纸发表“寻找光明记忆”专版文字38期,共7万余字。

  (六)文化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社会经济效益明显。

  自行车、内衣、钟表等传统制造产业通过“文化+”“互联网+”成功转型升级,产生了较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第十一届文博会光明新区两个分会场交易额达17.13亿元,比去年增加4亿元(增长了30%),其中,喜德盛分会场吸引逾2万人次参加,交易额(签约额)15.8亿元;雪仙丽居家服饰创意谷分会场吸引了近万人次参观,交易额1.33亿。钟表文化设计创意港专项活动点签约额约3亿元,是去年交易额的3倍之多。今年还成立了智能自行车众创空间、智慧时间众创空间、居家服饰众创空间等五个众创空间,拉开了新区产业创新发展的新序幕。

  (七)培育文体精品,提升光明新区影响力。

  文艺精品在各级舞台频繁绽放。新区文化艺术创作新突破:文艺工作者在各类市级展演赛事活动中斩获7金5银6铜。原创文化艺术作品首次冲出广东省:文化馆创作的小品《原来我们很陌生》在第六届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展演,并获“优秀入选剧目”;文化馆原创论文在2015年中国文化馆年会征文活动中获二等奖。与宝安日报合作,推出“新城文艺”专版,已发表新区文艺爱好者作品70余件。与市文联联动,开展深圳画家、摄影家走进光明采风活动,并在深圳画院、市美术馆举办了“深圳画家画光明”美术作品展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深圳市摄影家走进光明摄影展。既推动了新区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又用艺术的方式记录、展示了光明的历史与文化。全年获得各类文体奖项60余项。

  (八)全力以赴协助做好新区群众体育中心安置点群众安置工作。

  六、坚持执法与服务并举,文化市场平安健康运转。

  (一)力保平安,创新文化市场安全管理模式。

  全年无安全事故发生。以企业安全生产培训打好从业人员知识基础,以“安全生产月活动”营造声势,以企业交叉自查自纠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和技能,以安全应急演练提升突发应急能力,形成“政府统筹协调、专家培训指导、企业自主落实”的新型安全管理模式,确保安全生产工作贯穿全年不松懈。开展培训、安全应急演练、自查自纠共14次,签订持证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书(签订率100%);开展市区安全生产交叉执法检查3次,检查合格率为100%;发放宣传资料4万余份。

  (二)提升日常监管效能,全面推行错时执法模式。

  针对文体娱乐市场特点,采取有重点的日常巡查模式,特别加强对夜间、周末、节假日等重点时段及人员密集场所的巡查。共出动1476人次,排查文体场所567家次,其中,夜间巡查203家次,约占巡查总量的35.8%。发现安全隐患112处,责令整改102处,移交消防部门10家,联合取缔网络出租屋2家,立案2宗,办理群众投诉件4件,办结率为100%。

  (三)利用“互联网+”,移动执法实现高效管理。

  通过开发新区文体市场企业综合管理平台,配备移动执法设备,梳理执法步骤,优化执法流程,以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设备为支撑,短信实时提醒执法办案、现场提取和保存证据、执法数据智能统计、通知公告动态常规、执法信息互通共享,推动执法工作由传统人工手写模式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变,全面提高执法效率。

  七、2016年工作计划

  立足光明新区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期,公共事业局将紧跟新区经济社会发展节奏,着力落实新区“十三五”规划,重点推动新区外国语学校、市第十高级中学、新区文化艺术中心、市中医院、中山大学?深圳及其第七附属医院等重点工程建设,全力以赴打造立足深圳、辐射珠三角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产业) 高地。

  (一)教育方面:1.推改革,落实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强质量,全力打造教育的质量品牌。3.抓服务,全面提升教育服务能力。

  (二)卫生方面:1.加快人民医院和中心医院两家公立医院第三期工程建设。2.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体系,重点加强基层社康中心建设,实现辖区居民就近就医全覆盖。5.全方面开展夜间门诊,在同等资源下,实现门诊接诊率翻番,切实解决看病难问题。6.全力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三)人口计生方面:1.积极应对全面两孩政策。2.加强家庭发展能力建设,组建“家庭健康俱乐部”。3.继续做强“光明有爱 一生同行”计生品牌,建立独生子女特殊家庭终身保障体系。4.加快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实现计划生育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型。

  (四)文化体育方面:1.积极协调推进新区文化艺术中心建设。2.整合现有文体设施资源,拓展社区现有公共资源。3.打造文体精品,继续办好ITF深圳国际元老网球巡回赛,争取第七届金鹏奖草地短片嘉年华。4.强化文化产业管理职能,加快制定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五)文化市场执法方面:1.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2.全面推进移动执法,提高执法效率。3.提升办案率,促进执法规范化建设。4.加强印刷企业整治,推进网吧转型升级。5.深化小前端查处工作,提升意识形态安全。6.加大宣传培训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分享到: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