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首页 > 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工作报告

光明新区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

日期:2014年 04月 24日    信息来源: 光明新区

字号:

  今天,光明新区在这里召开2009年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市委四届十一次全会精神,总结回顾新区2008年工作,研究部署今年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超常推进,努力开创新区科学发展新局面。下面,我代表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向大会报告工作。

  一、2008年工作回顾

  2008年是光明新区的开局之年、起步之年,也是新区打基础的关键一年。新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以深入开展思想大解放学习讨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围绕“绿色新城、创业新城、和谐新城”发展定位,以打造深圳新时期重要经济增长极为目标,坚持“产业第一、投资拉动、能快则快”三项原则,扎实开展各项工作,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城市建设全面推进,社会和谐稳定。市委市政府对新区一年来的工作充分肯定,高度评价新区“开局好、起步稳、发展快,各项工作有序全面开展,成绩斐然,令人为之一振。”

  (一)坚持产业第一,新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2008年,预计新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1.04亿元,同比增长18.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25.83亿元,同比增长28.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9.86亿元,同比增长26.2%;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6.40亿元,实际增长264.5%;两税收入23.6亿元,同比增长18.0%;外贸出口29.08亿美元,同比增长5.2%;实际利用外资3.4亿美元,同比增长16.5%。新区经济呈现“速度快、效益好、质量高”的良好态势。

  一是重点产业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三大高新产业组团初具雏形。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56.51亿元,同比增长30.4%,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8.8%。世纪晶源、日东光学等10多家重点高新企业项目相继投产,杜邦太阳能薄膜等一批市重点项目先后动工,30多家企业正在办理报建报批手续,招商局科技企业加速器开工建设,光电企业加速器前期工作正积极推进,服务外包基地规划建设全面启动。目前,光明高新园区进驻企业达51家,共58个项目,初步形成了光电、平板显示、生物医药三大高新产业组团,产业聚集优势逐步显现。

  二是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产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新区成立以来,已有近200家高新企业正式提交落户申请。80个高端项目已通过评估论证。这些项目科技含量高、用地少、产值大、税收多,符合深圳产业导向。据估算,80个项目总投资约300亿元,建成投产后可实现产值近1000亿元,税收近100亿元。目前研祥智能、迈瑞医药等14家重点企业,通过公开招拍挂取得用地,部分项目已开工建设。

  三是三大产业基地初具规模,传统优势产业升级加快。内衣、钟表、模具三大基地基础配套设施已完成50%的工程量,公共服务技术平台规划建设加快推进。基地内已入驻企业30余家,吉田拉链等14家内衣企业、亿和模具已投产,精瑞机芯、依波精品等7家上规模钟表企业正式入驻。另外,成功举办新区第二届旅游文化节暨第一届深圳(国际)藏獒博览会, 藏獒销售总额超过 1000万元。华侨城、天虹商场、沃尔玛等知名企业有意落户,旅游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

  四是积极融入深港创新圈,与香港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杜邦太阳能薄膜作为深港联合招商的第一个高新技术重大项目,已进驻新区并动工建设。举办“深港创新圈中的光明——发展机遇和规划对策”研讨会,对新区在深港合作的位置、产业发展重点等问题深入探讨。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签订合作协议,在传统产业升级、清洁生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进行深度合作,积极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与香港城市大学达成合作意向,加强双方在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合作。

  五是狠抓企业服务,营商环境进一步改善。建立新区领导定期联系企业制度和直通车服务制度,开展“百家企业服务行动”。到企业现场调研150余次,召开各类协调会60余次,为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110多个。制订实施经济发展资金“1+15”文件,首期安排专项资金800万元,通过金融杠杆、贷款担保等方式,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积极开展加工贸易和外资审批业务,先后为700多家企业办理新合同备案和审批系统准入电子钥匙,确保了企业正常经营。

  (二)坚持规划先行,新区发展总纲基本确定。

  以规划为先导,按照“绿色新城”的目标和方向,借鉴国内外一流城市规划建设的经验,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全面制定完善新区各项规划,科学谋划新区长远发展。

  一是规划编制基本完成。以科学、长远、超前的原则,投入3500多万元,高标准、高起点编制完成了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新区城市总体规划、产业规划,以及综合交通、生态保护、再生水及雨洪利用、城市共同沟等40多个专项规划,新区发展框架基本确定。

  二是重点片区规划全面展开。按照“突出重点,分步开发”发展思路,迅速展开重点片区、重点区域规划编制工作。中心区开发指导规划、广深港客运专线光明站“门户区”规划方案已初步完成,牛山科技公园周边地区整体城市设计进入招投标阶段。采取国际咨询招标方式,高标准完成新区中央公园概念设计。

  三是“绿色新城”规划建设成功破题。制定了《绿色新城发展纲要和实施方案》,绿色空间、绿色产业、绿色交通等7个专题报告基本完成,并率先提出了绿色新城环保指标体系。新区被国家建设部列为全国首个绿色建筑示范区,并全面组织实施。光明集团保障性(政策性)住房等三个项目和公明文体中心,作为绿色建筑首批示范项目,已完成设计招标。

  (三)坚持投资拉动,新城建设全面铺开。

  一是道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迅速拉开。近3年,新区规划建设城市主干道、次干道共33条,总投资约90亿元。塘明、华夏、松白、观光、光侨等5条城市主干道,提高到特区市政道路标准,已全面开工建设,塘明路已完成工程量的近80%;高新园区内道路正抓紧施工,塘家东组团建设任务基本完成。率先实施“综合管沟”工程,光侨路、观光路、华夏路约9公里“综合管沟”全面开工,其中华夏路“综合管沟”已基本完成。新区成为深圳率先实施城市综合管沟工程的区域。完成轨道6号线规划,广深港客运专线光明站设计方案已确定。

  二是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推进顺利。市重点工程燕川、光明污水干管工程分别完成工程量的73%、83%,公明污水干管工程近期将动工,木墩水防洪工程完成进度的40%。220千伏安奋线成功投入运行,110千伏东坑变电站已动工,预计6月建成。玉律等10个变电站正抓紧规划建设,建成后用电总容量达200万千伏安,相当于新区目前用电总容量的1.1倍。新区自来水厂一期已进入方案设计阶段,建成后日供水20万立方米,相当于新区目前日供水总量的60%。

  三是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按照轻重缓急、滚动发展原则,加快推进项目前期。2008年安排市级政府投资项目59个,新区本级政府投资项目144 个。高新园区17号路等10多个项目超计划完成前期,提前组织实施;光明文体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已全面展开。

  四是拆迁和旧改工作强力开展。成立了临时机构“拆迁办”,统筹协调新区拆迁工作。拆除建筑物面积约10万平方米,移交土地近400万平方米。广深港客运专线和松白路、茅洲河排涝工程等一批基础设施的征地拆迁任务基本完成,公明水库等征地工作按进度进行。公明陶瓷厂、东周等4个片区旧改工作抓紧推进,“四旧”改造步伐加快。

  (四)坚持管理下沉,新区大局和谐稳定。

  按照“重心下移、指挥靠前、属地管理、错位布局”的原则,全面加强社会管理,确保了新区和谐稳定。

  一是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社会治安综合整治“光明行动”,社会治安形势明显好转。全年成功侦破各类刑事案件800余宗,总警情同比下降15.2%,八类严重刑事案件下降17.3%,命案破案率达88.9%。从2008年7月起,投入2000多万元,开展为期半年的治安综合整治“光明行动”,突出“打、禁、围、整、清”,打防结合,标本兼治,取得阶段性成效。破获南凤“8·30”抢劫钢材等刑事案件574宗,成功打掉“南庄公司”等犯罪团伙18个,查扣各类违法违章机动车、无牌无证摩托车5038辆,老虎机店、“三无”发廊、黑赌档等基本清除,日均警情从新区成立前的175起下降至120起左右,尤其是在11月12日,公安民警果断开枪击毙一名持刀拒捕抢劫犯,打出了声威、赢得了民心。11月28日,市政府在新区召开全市治安综合整治现场会,向全市推广新区的做法。玉浦书记、宗衡市长、白天副书记、李铭副市长等市领导先后作出重要批示,对此次治安整治行动予以充分肯定。

  二是全力抓好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安全生产形势明显改善。对辖区3400家单位、3509家工业企业、近3万家“三小场所”进行排查,查封、取缔各类安全隐患场所3460家,累计疏导办证1661份,尤其是对南庄新村家庭小作坊、麒麟山畜牧场、麦仕达工业园等安全隐患“老大难”场所进行重拳整治,严防死灰复燃。同时,创新安全监管机制,出台工商业出租屋安全管理办法,实行“业主、经营者、监管者”安全生产责任、经济利益双“捆绑”,并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广,成效明显,得到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深入开展乳制品专项整治行动,晨光乳业未检测出三聚氢胺,光明乳制品赢得良好声誉。

  三是扎实做好信访维稳工作,矛盾纠纷得到妥善处理。全年新区各级共接访群众364批6956人次,化解重大矛盾36宗。新区包案调处的10大重信重访问题,成功调处3宗,基本办结5宗,2宗取得重大进展。受理劳动仲裁、信访案件5482宗,结案率100%。163宗劳资纠纷引发的集体上访全部得到解决,调处成功率100%。依法逮捕麒麟山畜牧场13名纠访、闹访“黑衣人”, 妥善处理红花山小商户等因安全生产整治引发的4宗集体上访事件。“两会”和北京奥运等敏感期,新区没有发生赴省进京集体上访事件、非正常上访事件。

  四是强势推进查违工作,“清无”行动成效明显。全年共拆除各类违法建筑9万平方米,清拆包括南光高速两侧、长流陂水库区域的临时乱搭建80万平方米,清理出44.3万平方米的违法违规用地,取缔“黑网吧”643家,“黑煤气”点50处,无证诊所38家。查处无证无照废品收购站242家、娱乐场所34家,拆除违法户外广告3000多块。积极开展“保水护电”专项行动、饮用水源保护“雨季行动”,确保辖区用水用电安全。超额完成了市下达给新区的年度污染减排、治污保洁任务,建管办被评为全市环保系统先进单位。近期,光明办事处强力拆除了凤凰社区2000多平方米的违法建筑,刮起新区新一轮查违风暴。

  (五)坚持以民为本,民生净福利水平全面提升。

  一是民生投入不断加大。2008年,新区财政75%以上投入民生领域。安排近5亿元,组织实施“十大民心工程”,长春北路改造、民生路排水工程等项目已完工,明湖城市公园春节前将向市民开放,圳美社康服务中心等项目正加快推进。积极争取市里支持,投入4亿多元建设公明片区排涝工程,茅洲河三大永久性泵站推进顺利。成功抗击“6·13”特大暴雨和“6·25”台风灾害,安排资金5800多万元,建成马山头排水工程等18个应急项目,完善排水设施。

  二是历史遗留问题加快解决。新区成立之初梳理出的10类19宗重大历史遗留问题,已成功调处8宗。解决侨民住房难问题取得突破,“整体拆迁、统建上楼”已列入2009年市政府投资计划,启动区选址基本确定,有望年内进行试点。廉租住房货币配租进展顺利,有效解决了457户低保户住房困难问题。

  三是同富裕工程扎实推进。争取市同富裕资金近3000万元,加紧建设公明楼村同富裕工业园1、2号路,光明白花第一工业区1、2号路等4个同富裕项目,受益人口近5万人。同富裕第二期安居工程和拆迁安置房、保障性(政策性)住房建设同步推进,均进入方案设计阶段。下拨同富裕社保资金2470万元,解决8791名居民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险缴费问题。光明办事处同富裕工业园收入首次突破2000万元,人均分配700多元。

  四是社会事业迅速发展。村小改造步伐加快,下村小学等11所原村小完工率50%。通过公开招考、“绿色通道”等方式,解决了78名临聘教师编制待遇问题。对本地户籍人员就读全日制技校、职业中专实行全额补助。完成市重点医院新明医院选址工作。全面完成了省、市下达的各项人口与计划生育任务,新建社区生育文化中心10个,覆盖率68%。实现新区公交线路“村村通”,开通新区公交环线,以及直达市中心区等公交快线,有效缓解居民出行难。群团工作有序开展,成立了新区侨联、残联、总工会、团工委和妇工委。积极开展对口帮扶,支持河源龙川县、贵州荔波县各100万扶持资金。为南方雪灾和汶川地震灾区募捐善款2721万元。新区各单位、各部门获得省市以上荣誉共290项,其中国家级7项,省级9项。成功举办首届外来青工文化节等一系列文化活动。组织参加市第三届残疾人运动会,取得11金3银6铜优异成绩,为新区赢得了荣誉。

  五是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积极实施学业、创业、就业“三业”工程,深入开展“新区未来我创造”青年创业行动,在全市率先建立“阳光妈妈”再就业生产基地,安排50名归侨困难妇女就业。举办20场公益性招聘会,签订就业意向9000多人。开发公益性岗位670个,878名户籍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完成目标任务的103.2%。向4684名低保群众和其他困难人群,发放救济金等各类补助2000多万元。全年参加社会保险单位增长24%,各险种累计参保人数96.62万人,增长3.21%。

  (六)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夯实基层基础,为新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政治保证。

  一是深入开展思想解放讨论学习活动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为发展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的“三为服务”活动为主题,结合干部作风整顿,深入开展思想解放讨论学习活动。确定民生、社会管理等四类10个方面调研课题,初步形成了破解新区发展难题的新举措。全力抓好第一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组织召开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共收集意见、建议217条,高质量撰写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为新区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得到省、市检查组高度评价。

  二是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以“三推一评一选”的方式,在全市率先完成了28个社区“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圆满完成28个社区工作站挂牌工作。积极推动党群共建,扩大基层组织覆盖面,规模以上外资企业工会组建率达到85%以上。大力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共立项61个,已完工26个。积极发挥驻社区工作组作用,认真开展社区服务活动,投入5000多万元扶持社区发展。

  三是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加强。关口前移,构建纪检监察与督查督办相结合的监督机制,不断完善惩防并举的反腐倡廉新体系。全面推广中心工作业务主办制,实现项目建设全过程、全方位监管。积极改革重大建设项目审批制度,缩短审批时间40天。建立完善综合电子政务平台,打造“阳光体系”。完成对52项重大工程的审计,核减造价1.2亿元,核减率4.63%。深入开展廉政文化“五进”活动,积极参与《直通车》、《民心桥》活动,大力推进民主监督,有效预防和治理腐败。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新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产业层级较低,受金融危机影响,部分企业资金流动性紧缩,出口订单急骤下降,生产经营面临很大困难。二是新区城市面貌落后,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需要尽快完善。但由于新区发展刚刚起步,财力十分紧张,大规模开发建设的资金问题十分突出。三是新区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民生问题突出,很多问题需要突破现行政策,在新区层面难以很好地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同时,金融危机导致部分企业停产甚至倒闭,劳资纠纷加剧,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和非正常上访事件较多。四是新区人员机构精简,承担着社会事务管理、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等繁重任务,压力巨大。对此,我们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应对,攻坚克难,逐一解决。

  同志们,2008年是新区以全新的体制机制运作的第一个完整年,克服了人员少、任务重、难度大等诸多困难,实现了开局之年开门红,交上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成绩来之不易,凝聚了全市上下、新区上下的辛勤和汗水,有很多经验体会值得总结。

  一是归功于市委、市政府和市直各部门对新区建设发展的高度重视、强力支持。市委、市政府始终对新区高看一眼、厚爱三分。玉浦书记、宗衡市长等市领导亲临新区调研指导数十次,及时解决新区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对新区改革创新、攻坚克难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每一次突破,都给予充分肯定。市直各部门对新区的建设给予了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高度重视其驻新区单位的各项工作,在项目安排、资金保障等方面,给予新区最大限度的倾斜。这些都是新区建设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对新区工作的最大鼓励和鞭策。

  二是归功于新区、办事处和社区上下一心,团结协作,形成了共谋发展的强大合力。新区机关及各派驻单位、各办事处、各社区积极主动适应新区新的体制、新的机制,对市委、市政府成立新区的重大决策坚决拥护,与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决策部署保持高度一致,对新区的发展思路、工作举措全力支持,对新区的未来充满信心。正是有了这种共识,有了这种相互理解和支持,上下一心,才有开局之年的可喜局面,才有加快发展的坚定信心。

  三是归功于新区广大干部始终保持艰苦奋斗、敢打敢拼、甘于奉献的创业激情。面对新区机构精简、人员精干、任务繁重的 困难和挑战,广大干部始终弘扬新区成立之初形成的“敢于创新、甘于奉献、攻坚克难、追求一流”的新区精神,在困难问题面前绝不退缩、毫不怯步,在推动重点工作上真抓实干、勇于创新,在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上敢于碰硬、敢于负责,使我们攻克了一个个难关,逐渐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四是归功于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广大群众最大限度地共享新区发展成果,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区各级各部门把民生的改善、净福利水平的提高,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作为检验新区体制是否成功的“试金石”,不断加大民生的投入,加快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强力推动一批事关新区长远发展、事关民计民生的重点项目建设,狠抓治安整治、安全生产等社会环境的改善。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赢得了民心、取得了支持,奠定了发展基础。

  借此机会,我代表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对新区各部门、驻新区各单位、各办事处和社区,对为新区发展付出辛勤劳动和汗水的各级干部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2009年的工作思路和目标

  2009年,是新区发展的关键之年,也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关键一年。保增长、促发展是全国,也是深圳工作的重中之重。新区正处于开发建设起步阶段,保增长是根本,快发展更是关键。一方面,新区经济总量较小,产业发展远未饱和,潜力巨大、态势良好。同时,新区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传统产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相对较小。另一方面,新区作为全市重点发展战略区域,城市建设还刚起步。随着一批重点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的全面动工,新区将迎来全社会投入的高峰期。中央和省、市出台的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也为新区大建设、大投入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客观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和要求,结合新区实际, 2009年新区工作的总体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落实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市委四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围绕“绿色新城、创业新城、和谐新城”发展定位,以打造深圳新时期重要经济增长极为目标,坚持“产业第一、扩大内需、投资拉动”三项原则,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抢抓机遇、超常推进,以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夯实新区科学发展根基。

  按照总体思路,今年新区工作的重点是:突出产业、加大投入、改善民生、完善配套、优化管理。

  突出产业,就是在提高产能、增强后劲、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下功夫,狠抓重大产业项目的引进,狠抓新建项目的建成投产,狠抓原有企业的协调服务,使新区成为全市产业结构调整转移的重要平台,成为深圳产业消长平衡的“调节器”和“稳压器”,打造深圳新时期重要经济增长极。

  加大投入,就是加大对重大基础设施、重点产业项目的投入,政府资金重点保障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通过优化服务、简化手续,尽快形成投资,成为对经济增长的现实推动,使新区成为全市提高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水平的重要区域。

  改善民生,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在政策上争取支持,加快住房、就业、城市化转地等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加快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使辖区老百姓最大限度地享受新区建设发展的成果。

  完善配套,就是围绕产业配套和改善民生,抢抓深港创新圈发展机遇,加快一批事关新区长远发展、提升城市功能的商业、旅游、文化、医疗等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物流、会议、休闲等高端服务业,打造深圳的总部经济服务区和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完善市政配套,提升城市形象。

  优化管理,就是要以中国香港、新加坡等世界先进城市为榜样,不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构建社会治安、信访维稳、安全生产、查违等工作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管理能力。

  按照上述发展思路和方针,2009年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约束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0.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增长26.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2%;进出口总额增长15.6%;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5%;城市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5%以内;万元GDP建设用地下降10.5%,水耗下降4.1%,能耗下降2.8%。

  围绕上述目标和要求,今年突出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加快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夯实发展之基。

  今年计划安排政府投资项目131个,年度资金35.8亿元,其中市级投资26亿元;新区投入9.8亿元。我们要全面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规划建设,完善城市功能。

  一是进一步完善新区发展规划。在新区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抓紧编制中心区开发指导规划、茅洲河及支流蓝线规划等各项主干规划,尽快完成新区整体城市设计、科技公园等重点片区详细蓝图。积极推进绿色建筑示范区规划建设,尽快形成绿色建筑示范区建设标准体系。

  二是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以松白路等“九纵八横”城市干道为重点,争取2011年全部建成,届时新区城市主干道里程将达135公里,路网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9公里,高于全市主干道每平方公里1.8公里的平均水平。年内塘明、华夏路全面竣工,松白、观光、光侨路完成主体工程。公明南环大道、高新园区同观路等10多条道路基本建成,民生大道等20条道路争取动工,公明北环路等一批“断头路”尽快打通,光侨路等道路“综合管沟”工程尽快完成。积极推广使用LED半导体绿色照明示范项目。加快推进光明、燕川、公明污水处理厂建设,配套干管工程尽快完工。茅洲河3大泵站争取5月份汛期来临前发挥作用。配合抓好广深港客运专线光明站、公明水库等重点工程建设。

  三是切实抓好项目储备。加强项目策划,加快项目前期,按照“成熟一个,开工一个”原则,推动C、B类项目尽快上马,实现滚动发展。年底前全面完成东明大道等20多条主干道前期工作。积极推动地铁6号线规划建设。组织开展国际会议中心、总部基地及软件园规划设计国际咨询。

  四是强势推进拆迁安置和土地整备。全力抓好东长路等重点项目拆迁工作。加快高新园区及三大传统产业集聚基地土地整备。尽快完成新区建设用地调查和清理,加大闲置土地处理力度,为项目进驻创造条件。加快建设拆迁安置用房,减少拆迁阻力。以公明茨田埔旧村等3个项目为重点,全力推进旧改工作。扎实做好基本农田改造,整合置换中心区、零散分布的农保用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要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自主创新为核心,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瞄准产业高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集聚化、规模化发展。

  一是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大项目、大企业,推动产业上规模、上档次。在资源配置上向大项目、大企业倾斜,着力引进一批资本密集型、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高端项目,做到“吸引一个,带动一批,影响一片”,不断提升新区产业层次。积极培育一批高成长科技型企业,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光电加速器、科技创新大厦、科技厂房的规划建设,吸引有潜质的中小型企业在新区设置总部,积极引导鼓励中小企业上市。

  二是加快产业项目建设,确保项目早落户、早开工、早建成、早投产。对世纪晶源等已投产的重点企业,促进其尽快扩大产能,实现规模化生产;对杜邦太阳能薄膜、拓日等已开工的重点项目,推动其加快建设,争取年内建成投产;对研祥智能、迈瑞医药及其它正在办理报建报批手续的新入驻项目,加大服务力度,争取尽快开工建设;对通过评估准备引进的高新项目,加快项目用地选址及招拍挂工作,争取早日落户。

  三是积极促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强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建设三大传统产业集聚基地总部功能区、研发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按照“宁缺毋滥、集约用地”原则,在企业品牌、产业规模、资金密集度、税收贡献上明确标准和要求,重点引进一批行业龙头和领军企业。稳步推进光明集团改制,逐步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支持企业做强做优。

  四是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和旅游文化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项目包装策划,找准培育创意产业的有效切入点,规划建设创意设计产业园。继续办好旅游文化节,整合旅游资源,着力引进有实力的知名旅游文化企业,提升新区旅游品牌。加快国家农业高科技园建设,打造现代都市农业观光旅游基地。

  五是强化企业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提供“跟踪服务、贴身服务、保姆式服务”。着力解决民营科技企业在土地、融资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加快推动电力设施建设,加强电力运营与管理,保障企业用电需求。组织开展光明新区第二次经济普查工作,切实加强统计,做好经济形势分析,为新区发展决策提供参考。加强与海关、外管、检验检疫等单位的协调。加大对经济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价格监管,稳定市场价格。

  (三)抢抓深港创新圈发展机遇,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

  结合新区实际,充分利用独特的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抢抓深港创新圈发展机遇,实行有别于其他城区的“差异化”发展战略,尽快落实新区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签订的框架协议,打造承接香港、辐射珠三角的生产性服务中心和总部经济服务配套区。

  一是打造总部服务配套区。大力发展会议、休闲等高端服务业和数据中心等后台支持功能。积极争取深圳国际会议中心等体现城市核心功能重大基础设施落户新区,积极推进已上市或拟上市公司总部基地规划建设,打造总部服务区,为深港乃至珠三角总部经济提供配套服务。

  二是打造生产性服务区。进一步加强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合作,尽快制定企业转型升级计划和发展循环经济草案,从政策、技术、融资等层面,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并选取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试点,逐步将新区打造成为面向珠三角港资企业的服务平台。积极加强与香港城市大学的联系,筹建新区生物和动物医学中心。尽快启动广深港客运专线光明站3.2平方公里“门户区”建设。服务外包基地规划建设年内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是积极发展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挥毗邻空港、海港和广深港铁路的优势,利用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正在迅速集聚的基础,在高新园区和光明站周边地区,以“园中园”的形式,引进一批现代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空港、票务物流等产业。大力引进高等级酒店、大型连锁超市等,完善商业配套。

  (四)大力发展社区集体经济,完善社区配套,切实提高民生净福利水平。

  新区把2009年确定为“社区发展年”,我们要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经济,不断优化社区配套设施,打造经济繁荣、安宁祥和、环境优雅、文明和谐的现代社区,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一是积极扶持社区经济发展,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按照“科技厂房”标准,全力推进旧工业区改造升级,适当增加厂房容积率,完善厂房配套,进行功能置换,尤其要腾出更多空间发展商贸等现代服务业,提升产业档次,提高厂房产出率。加大对社区股份公司支持力度,逐步引导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发展模式。加强对社区招商引资的指导,增加项目含金量。积极争取市里支持,加快同富裕工程建设,妥善解决生态控制线内建成区,以及社区返还用地等问题,为社区发展留足空间、增强后劲。

  二是不断完善社区配套,切实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大社区投入,计划安排建设资金1.2亿元,加快社区道路和供水供电、排洪排污管网、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和改造。加快“固本强基”项目建设,完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配套。继续实施民心工程。加强社区配套设施的管理,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好的教育文体设施和便利服务。

  三是加强社区组织建设,夯实基层基础。健全社区工作站管理与服务制度,进一步理顺社区工作站、居委会、股份合作公司、居民小组的关系。建立健全社区财务集中管理制度,保障资金安全,提高使用效率。完善居民自治组织,全面推广社会工作者制度,加强社区志愿者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努力争创一流的社区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

  (五)全面加强社会管理与服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与服务,加大民生投入,保障和改善民生,共享社会和谐。

  一是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在治安综合整治“光明行动”取得成效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严打整治的高压态势,打好“平安光明”治安整治攻坚战,在巩固成效、防止反弹、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促进新区治安形势进一步好转。疏堵结合,分类分步推进“治摩”工作,确保6月1日前全面实行“禁摩”。广泛开展“六好”平安创建工作,年内新建5个安全文明小区。加强“围合式”小区建设,对光明碧眼旧村等35个小区进行巩固提升,对已建小区逐步实行物业化管理。按照“五统一”模式,大力开展治安联防队伍整治。积极推广“租赁通”,规范出租屋管理和暂住人口信息采集。抓好电子防控工程建设,不断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使“严打、严防、严控”常态化。

  二是扎实做好信访维稳工作。落实信访维稳责任制,建立值班领导接访制度,落实领导包案,妥善处理群众来信来访问题。建立三级维稳排查网络,构建“大调解”体系。认真落实“五四三”包案调处模式,对成因复杂、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广的重信重访问题,分门别类、落实层级、积极调处。加强信息报送和研判,健全群体性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置机制。强化劳资纠纷排查调处,依法加强劳动监察、仲裁和信访工作,妥善化解矛盾纠纷。

  三是持续深入推进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对重点行业和领域实行地毯式排查,铁腕整治。完善网格化管理,全面推广工商业出租屋安全管理办法。将安全生产监管组织向社区延伸,实现全方位监管。年内完成10家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100家企业安全生产托管。健全事故应急救援和预警体系,提高突发事故处理能力。强化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督,营造安全放心的食品市场环境。铁腕治污,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四是建立健全查违长效监管机制。继续保持查违工作高压态势,全面落实网格化监管和台账管理制度。加强城市化转地国有土地后续监管,坚决打击“黑五类”、非法房地产、违法违规用地,尤其要严肃查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违法抢建行为,以及基本生态控制线内的违法建筑,确保违建“零增量”。加快光明片区异地安置、就地安置和公明片区旧村改造政策调研,争取查违疏导政策早日出台。

  五是加快历史遗留问题解决。对尚未解决的重大历史遗留问题,积极争取市里政策支持,加快解决。加快“两规”处理进度,力争年内完成。通过“选点突破、以点带面”方式,尽快开展“整体拆迁、统建上楼”启动区建设,加快同富裕第二期安居工程建设,争取年内动工,解决群众住房难问题。

  六是大力发展文教卫体等社会事业。新区高级中学、李松蓢小学等9所中小学改扩建工程年内完成。通过公开招考等多种方式,逐步解决代课教师的问题。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居民文明素质。积极推动新明医院规划建设,公明医院住院部、光明医院二期、公明文体中心等项目力争年内动工。科学整合社康中心资源配置,继续推进全国基本职业卫生服务试点工作。加强流动人口计生管理与服务。积极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抓好侨务工作,积极解决归侨侨眷的实际困难。

  七是切实关心困难群众生活。继续大力实施“三业”工程,积极促进本地户籍人员尤其是困难群众就业,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创建”、“零就业家庭”安置工作和“爱心就业”服务。积极促进社会就业,着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并重点向辖区户籍困难群众倾斜。整合救助资源,大力发展福利和慈善事业,多渠道救助困难家庭。对低收入家庭实行分类施保,切实保障1000多户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六)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创新体制机制,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体制优势,大胆开展体制、机制创新,为新区开发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一是继续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总结第二阶段学习实践活动,把好的经验、好的做法保持下去,对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切实拿出措施,认真整改。在抓好第一批学习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精心组织以社区党支部为主的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切实把学习实践活动继续推向纵深。

  二是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按照“大部门、大综合”制要求,进一步理顺新区体制和部门设置,进一步理清新区、办事处和社区的关系。健全行政决策机制,严格依法行政。进一步创新机关运作机制,简化程序,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加快行政审批体系改革,全面推广“一站式”服务、“网上办事”和“网上审批”。加大政府职能授权和转移管理力度,积极培育和规范发展社会组织。积极推行“首问责任制”、“业务主办人”责任体系,加强督查督办,层层分解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三是切实提高服务基层的能力和水平。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包点社区责任制,坚持现场办公会制度。严格控制会议、文件的数量、规模,使各级干部集中更多精力深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及时解决基层困难。探索推广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制度,鼓励和支持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参与提供公共服务。进一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着力提升人事公共服务水平。继续加强两新党组织、群团组织建设,进一步发挥基层保障作用。

  四是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干部作风整顿,不断增强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机关。各级干部要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尽快适应新区工作的需要。建立健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综合考核评价机制。加强民主集中制,凡改革措施出台、人事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大额资金开支等都必须由集体决定。加强后备干部、女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探索开展新区与贵州荔波地区干部双向交流活动。建立健全党内关怀机制,关心爱护广大干部。

  五是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肃财经纪律,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大力提倡艰苦奋斗、厉行节俭的作风,严格控制一般性行政经费支出。强化效能监察,加强审计监督,加大项目审计力度,探索开展绩效审计等新模式。要加强与宝安区人大、区政协的沟通和联系,保证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同志们!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新区开发建设迎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大建设、快发展的大幕已经拉开。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艰苦创业,开拓创新,加快“绿色新城、创业新城、和谐新城”建设,为夯实新区发展根基,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分享到: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