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首页 > 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新闻中心 > 图片新闻

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建设正式启动

日期:2020年 11月 23日    信息来源: 宝安日报

字号:

  11月20日上午,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简称中科院深理工)校园建设在光明科学城正式启动。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出席活动并致辞,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树深出席活动。

  白春礼在致辞中指出,中国科学院与深圳市人民政府依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简称深圳先进院),合作共建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是服务国家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具体举措,也是中国科学院与深圳市深化合作的新标志。中国科学院将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势,积极协调在粤布局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研力量与学校深度合作、资源共享,全力支持学校建设发展。希望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紧紧围绕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促进更多一流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为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在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为深圳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作出应有贡献。

  王伟中代表市委、市政府对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建设启动表示祝贺。他说,深圳正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深圳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率先构建新发展格局,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这一进程中,我们更加需要高水平大学的有力支撑。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是深圳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成果,希望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精神状态高质量高水平推进学校建设,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深圳元素,建设没有围墙的大学,建成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百年精品工程。高标准高起点推动学校发展,吸引国际一流人才、打造一流学科、培养一流学生、产出一流成果,为全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作出新探索。深圳市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发展,与中国科学院携手共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活动期间,白春礼、王伟中一行调研了校园规划建设有关情况。

  市领导高自民、聂新平、乔恒利,光明区委副书记、区长刘胜,区领导刘德峰、刘桂林、姚高科、张宗平参加活动。

  ■延伸阅读

  中科院深理工为什么落户光明?

  光明湖、地铁6号线及其支线、中山七院、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及其附属学校……优美的生态、便利的交通、优质的医疗和教育资源,历史性地在光明科学城汇聚。中科院深理工落户光明区,可谓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优渥条件,其办学目的和规划发展更与光明科学城有着诸多暗合和呼应之处,未来必将在同频共振中碰撞出令人惊喜的火花。

  据介绍,中科院深理工将办成一所中国最开放、国际化程度最高、和产业结合最紧密的大学,培养有产业意识的科学家、有科研意识的企业家。瞄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新兴产业,围绕“新基建”重点领域,布局合成生物学、脑科学、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药等六大优势学科领域。

  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和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光明科学城正围绕新一代信息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与技术等三大领域,集中建设世界级稀缺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全球一流的交叉性研究平台。据光明区委副书记、区长刘胜介绍,光明科学城的定位倾向于应用基础研究,注重开放与共享,聚焦产业需求,努力把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需求更好地结合起来。未来,光明区将成为源头创新策源地和高端创新人才集聚地,为深圳下一个40年在高位上实现新的跨越,乃至为粤港澳大湾区参与国际竞争,解决一些“卡脖子”问题,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去年,由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和光明区政府共同牵头建设的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两个大科学装置已在光明科学城动工兴建。可以预见,在不久的未来,中科院深理工将为光明、深圳乃至大湾区输送一批批高精尖的科技创新人才,而光明科学城将是中科院深理工“产学研用资”的最佳练兵场和孵化基地。光明新闻记者 黄国焕

  学校怎样建?有哪些特色?本报为您送“最详解读”

  规划建设

  学校环境优美交通便捷 预计2023年底交付使用

  本报讯(光明新闻记者 黄国焕)11月20日,中科院深理工正式启动建设,标志着学校筹建工作迈出了新的坚实的步伐,充分展现了中国科学院和深圳市携手共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坚定决心和光明前景。

  据介绍,中科院深理工是一所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与中科院合作,依托深圳先进院的科教基础,整合中国科学院粤港澳大湾区的科研力量共同建设。这是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后,中科院在国内设立的第四所大学,也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圳在高等教育建设上先行示范的有力尝试。

  中科院深理工校址位于光明区新湖街道新羌社区及圳美社区交界处,邻近地铁6号线支线中山大学站和科学城东站,占地面积810亩,总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该项目于2018年11月签订协议,于今年7月获批立项,目前建设项目已正式移交深圳市建筑工务署,预计2022年10月实现主体封顶,2023年12月达到交付使用条件。为满足筹建期间的教学与科研需求,保障良好的教学环境,光明区政府与中科院深理工签订协议,将光明区内的滨海明珠工业园9.5万平方米用地改造为过渡校区,预计2021年上半年投入使用。

  在学科设置上,中科院深理工将围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七大领域,大力践行新工科、新医科的发展理念,针对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紧缺人才的需求,首批将重点建设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药学等五个专业,预计到2025年,形成涵盖理、工、医、管等门类的学科体系。

  在办学规模方面,中科院深理工计划经过5至10年发展,在读学生规模达8000至10000人;开展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在读本硕博学生比例为2:2:1。

  鲜明特色

  建“三院一体”人才培养体系 高起点建设一流研究型大学

  “中科院深理工不是从0开始,是有‘根’有‘魂’的,它是在深圳先进院14年的体制机制和研学产资的成果上‘长’出来的,二者是深度融合的关系。”中科院深理工筹备办主任、深圳先进院院长樊建平介绍说。

  目前,在深圳先进院超过4000人的规模中,有700余位海归,研究生导师300多位,累积培养了来自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825位博士后、9000多名研究生,为中科院深理工的师资队伍建设打下坚实基础。截至今年7月底,深圳先进院合作孵化企业近千家,专利申请总量达9152件,累计输出人才1.3万。此外,深圳先进院已与34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机构及高校深度合作,建立起全方位、立体化国际合作交流网络,将为中科院深理工汇聚国际一流办学资源提供良好条件。

  “我们将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大学人力资源体系,建设有利于‘0-1’发明发现的科研环境,与产业无缝接轨的创新创业环境。通过建立‘三院一体’人才培养体系,打破专业、年级、背景的限制,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和专业训练,培养有产业意识的科学家、有科研意识的企业家。”樊建平表示。

  据介绍,中科院深理工将着力打造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粤港澳合作及国际化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四大特色。其中,在国际化方面,学校将面向国内外引进高水平、国际化的教师队伍,将英文纳入工作语言,专业类课程计划全英文授课,计划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教授为外籍,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学生为外籍。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将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办学,并在坚持党领导的前提下,计划实行以理事会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 光明新闻记者 黄国焕

  建设保障

  强化管理创新机制和工艺 确保高质量完成项目建设

  据了解,中科院深理工建设项目建筑用地范围达56万平方米,常规5年工期要在3年内完成,力争2023年12月达到交付使用条件。建设场地内存在高压线、水库、林地、轨道交通等重大影响因素。项目涉及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9个科研平台,工艺复杂,建设要求高,实施难度大。

  为全面、系统、有序推进工程建设,项目通过优化组织架构、强化工程管理、系列技术创新、坚持党建引领,确保安全、高效、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在优化组织方面,创立“院方参与+建设单位管控+全过程咨询服务+承包单位实施”模式,通过建立联合项目组群,打破组织壁垒,变单位之间协调为团队内部联动;建立“署+院、中心+筹建办、项目组”三级指挥协调联动机制,以“矩阵式”统分结合的管理网络,高效运转。此外,还建立了设计一体化管控机制、重大问题研判预警机制和以工期进度为主线的管控机制。

  在技术创新方面,项目将采取装配式建筑,由工厂预制+现场拼装,实现快速建造、精细建造,提升安全文明和绿色施工水平。坚持绿色建造,采取“三新”“三化”“三控”“三循环”等措施,实现绿色、节能、环保建设。此外,还加大“智慧工地”5G技术的应用,提高建设精准度,打造科技示范工地,并根据场地地貌特征,结合景观设计落实海绵城市建设,打造海绵城市示范工程。

分享到:
footer